一种吸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含该材料的敷料与流程

文档序号:16746424发布日期:2019-01-28 13:39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含该材料的敷料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创口修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含该材料的敷料。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内,泡沫敷料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压疮和下肢溃疡。压疮和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在使用现有的泡沫敷料时,只能适用于低中渗透性的溃疡,而对于持续渗液和高渗出液伤口的患者来说,由于泡沫敷料本身的吸水能力和结构强度的限制,无法实现持续吸液。因此,人们急需一种可用于持续渗液和高渗出液伤口的吸收材料以及使用该材料的敷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吸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吸收材料可快速并大量吸收持续渗出的体液,从而无需频繁的更换敷料,且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含该材料的敷料,可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收材料,由以下原料混合制成:中药材、1-5质量份的硝酸银、10-25质量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或明胶。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水溶性膳食纤维为果胶、低聚糖、琼脂粉、羧甲基纤维素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药材包括20-50质量份的鹿角粉。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药材还包括:20-40质量份的新绛、15-25质量份的田七、15-30质量份的黄栀、10-30质量份的白芨、5-30质量份的苦参、15-30质量份的大黄、15-30质量份的黄柏、5-10质量份的金银花。

制备权利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中药材研磨打粉后浸泡,所述浸泡时间为t1;

s2.浸泡后加热至温度t,并保持时间t2,冷却并分离出液体a;

s3.将以上得到的产物加入硝酸银以及水溶性膳食纤维或明胶,并使其变稠;

s4.将上步得到的产物冷却成形得到所述吸收材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收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1为16-24h,t2为2-4h,t为100-121℃。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和s3间还包括以下任选步骤:重复两次步骤s2分别得到液体b和液体c。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3具体为:加入硝酸银,之后加热至70-90℃并搅拌使液体变稠后,温度调节至45-55℃,并加入水溶性膳食纤维或明胶继续搅拌,并利用恒流泵将产物放入模具中,自然冷却成块状。

一种敷料,包含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吸收材料,包括软聚硅酮接触层、聚氨酯吸收层、软聚硅酮虹吸层、吸收材料和无纺布层自上而下依次叠层排列。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软聚硅酮虹吸层上开设有直径为0.2-0.5mm的圆孔,在所述圆孔周围开设有裂纹呈十字交叉状的开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加入水溶膳食纤维或明胶,由于上述两种物质在溶于水口均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通过合适的模具,做出所需的形状。冻干后形成多孔径结构,又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能支撑整个结构,防止其塌陷。常温下在吸液自身重量的20倍左右会变粘稠,吸液60倍以上,开始变成果冻状凝胶块,牢牢锁住水分,且孔径在100-200μm之间,吸液饱和时间为5-15s,吸液量为自身质量的80-150倍以上。可见,该吸收材料吸液能力和速度均远超现有吸收材料的水平,从而可快速大量的吸收体液,并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吸收材料的电镜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1所述软聚硅酮虹吸层的结构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1:圆孔,21: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所述吸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含该材料的敷料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所述吸收材料为使用以下原料制成:中药材、1质量份的硝酸银、10质量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本实施例中,所述中药材包括有20质量份的鹿角粉、20质量份的新绛、15质量份的田七、15质量份的黄栀、10质量份的白芨、5质量份的苦参、15质量份的大黄、15质量份的黄柏、5质量份的金银花,并加入10质量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优选的,所述水溶性膳食纤维为果胶。

上述原料通过以下制备步骤制备得到所述吸收材料。

s1.将上述中药材混匀,打粉,放入药袋。

s2.药袋放入不锈钢反应釜内,加入药材质量15倍的纯化水加盖浸泡16-24h。

s3.开启反应釜夹套加热功能对中药材进行加热至沸腾。

s4.再将夹套温度维持在100℃加热2h。

s5.放凉后,将获得的药液倒出并挤压药袋获液体a。

s6.继续在反应釜中加入药材质量15倍的纯化水,开启反应釜夹套加热功能对药材进行加热至沸腾后,再将夹套温度维持在100℃加热2h,放凉后,将获得的药液倒出并挤压药袋获液体b。

s7.重复上步,获得液体c。

s8.将上述的液体a、液体b和液体c倒入浓缩罐内,并加入硝酸银。

s9.浓缩罐温度控制在70℃,并搅拌防止药液糊锅至药液变稠后,将温度调节至45℃,加入果胶,继续搅拌,至药液彻底浓稠。维持温度不变,利用恒流泵将上述产物泵到所需形态的模具内,待其自然冷却成块状。

s10.将该块状中间产物放入超低温冷冻干燥箱,迅速降温到-25℃。将箱体内的空气抽出,维持真空状态2000min。即获得所述吸收材料。

本实施例中加入鹿角粉,由于其含丰富的水溶性胶质和钙,在脱水情况下,可以维持吸收材料的机械强度,对吸收材料起到支撑作用。胶质可溶于水,在吸收足够大的水分后获得粘性可将软聚硅酮虹吸层封口。

本实施例中加入的中药材,缓释到伤口,清热燥湿,收涩止痒提升临床舒适性;刺激修复系统,促进细胞分裂、防止疤痕的作用,促进伤口愈合速度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加入硝酸银,硝酸银溶液中含有大量银离子,银离子穿透细胞膜壁进入细胞内,使蛋白质凝固,破坏细胞合成酶的活性,细胞丧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当菌体失去活性后显中性,银离子游离出来再去与细菌结合杀菌,从而达到持久抗菌效果。银离子抗菌范围广且无耐药性,抗菌效果强,安全无毒害的特点。配合上冻干工艺,可以将银离子均匀的分散到超吸收层中,形成抗菌屏障。

另外,现有的敷料在吸水后,无法判断是否吸满渗液,完全凭借经验和触感,无法准确确定换药时间,因此,本发明中加入中药材,由于药液中含有叶绿素,在加热过程中,叶绿素氧化并脱水形成淡黄色,在吸液40-50倍后转为褐色继续吸液80倍以上转为黑色,从而方便使用者判断吸液饱和情况,并掌握换药时机。

如图1所示,将所制得的吸收材料通过电镜放大后,可测量其孔径在100-200μm之间,相较于现有的吸收材料50-200μm的孔径,所述吸收材料孔径分布更为均匀,且平均孔径更大,吸收能力更好。通过吸液测试,吸收材料浸入水中5-15s便达到吸液饱和状态,吸液速度快,且重量增加80-150倍以上,吸液能力也显著增强。

本实施例还公开包含上述吸收材料的敷料。自下而上依次叠层排列有软聚硅酮接触层、聚氨酯吸收层、软聚硅酮虹吸层、吸收材料和无纺布层。如图2所示,所述软聚硅酮虹吸层的中心上开设有直径为0.2-0.5mm的圆孔1,在渗液较少时,圆孔1可利用渗液张力将渗液导入吸收材料;在所述圆孔1周围开设有裂纹呈十字交叉状的开口,且所述开口包括十字交叉方向不同的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当渗液量大时,渗透压变大,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均可向外层打开,吸液量变大,保证吸液的顺畅进行。

实施例2

本发明所述吸收材料为使用以下原料制成:中药材、5质量份的硝酸银、25质量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本实施例中,所述中药材包括有50质量份的鹿角粉、40质量份的新绛、25质量份的田七、30质量份的黄栀、30质量份的白芨、30质量份的苦参、30质量份的大黄、30质量份的黄柏、10质量份的金银花,并加入25质量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优选的,所述水溶性膳食纤维为低聚糖。

上述原料通过以下制备步骤制备得到所述吸收材料。

s1.将上述中药材混匀,打粉,放入药袋。

s2.药袋放入不锈钢反应釜内,加入药材质量15倍的纯化水加盖浸泡16-24h。

s3.开启反应釜夹套加热功能对中药材进行加热至沸腾。

s4.再将夹套温度维持在121℃加热4h。

s5.放凉后,将获得的药液倒出并挤压药袋获液体a。

s6.继续在反应釜中加入药材质量15倍的纯化水,开启反应釜夹套加热功能对药材进行加热至沸腾后,再将夹套温度维持在121℃加热3h,放凉后,将获得的药液倒出并挤压药袋获液体b。

s7.重复上步,获得液体c。

s8.将上述的液体a、液体b和液体c倒入浓缩罐内,并加入硝酸银。

s9.浓缩罐温度控制在90℃,并搅拌防止药液糊锅至药液变稠后,将温度调节至55℃,加入果胶,继续搅拌,至药液彻底浓稠。维持温度不变,利用恒流泵将上述产物泵到所需形态的模具内,待其自然冷却成块状。

s10.将该块状中间产物放入超低温冷冻干燥箱,迅速降温到-40℃。将箱体内的空气抽出,维持真空状态3000min。即获得所述吸收材料。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水溶性膳食纤维优选的使用琼脂粉。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水溶性膳食纤维优选的使用羧甲基纤维素。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使用明胶替换水溶性膳食纤维。由于明胶也具有较强的吸液能力,吸液量达到吸收材料自重30倍以上,因此,也可实现吸液量大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