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1996发布日期:2019-03-22 22:22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一种智能杯的无线充电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杀菌功能的智能杯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因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杯及其相关产品已渐渐在市场上普及。藉由蓝牙或无线网络与移动装置连线,再搭配相对应的感测器,用户可方便地从智能杯身或杯盖,得知液体的温度、盛装时间或是日期时间等信息。

然而,因电子元件具有不耐高温的特性,使多数的智能杯不能使用烘碗机将其烘干与杀菌,其中杯身又多为细长型,不易用手或工具清洁容室的底部,因此在长时间使用后,其底部容易滋生细菌。另外,市面上的智能杯大多使用水银电池,或是使用充电电池并配置实体充电孔,以有线充电的方法对智能杯充电,导致其结构上有许多缝隙,进而影响其防水功能。

因此,目前尚需要一种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以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智能杯充电,以减少其结构上的缝隙,并且在合适的温度内对智能杯消毒和烘干。

一种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包括:一微处理器,在接收一外部指令后产生一充电指令、一第一杀菌指令、一第二杀菌指令、一照明指令或一调整指令中的至少一个;一第一紫外光灯,与该微处理器电性连接,用于在接收该第一杀菌指令后产生紫外光;一第二紫外光灯,与该微处理器电性连接,用于在接收该第二杀菌指令后产生紫外光;一无线充电线圈,与该微处理器电性连接,用于在接收到该充电指令后形成一交变磁场,且该无线充电线圈邻近该第一紫外光灯并远离该第二紫外光灯;以及一照明灯具,与该微处理器电性连接,用于在接收该照明指令后产生一光线,并用于在接收该调整指令后改变该光线的光学特性。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能以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智能杯充电,以减少其结构上的缝隙,并且能在合适的温度内对杯盖与杯身消毒、烘干,以改善智能杯的清洁问题。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图2为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透视图。

图3为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主要组件

2外接组件

h外壳

10微处理器

11指令接收接口

12第一紫外光灯

13第二紫外光灯

14无线充电线圈

15照明灯具

16第一连接端口

17排水孔

18蓄水槽

20第二连接端口

21烘干元件

22功能性元件

210风扇

220加热电路

cc充电指令

ec外部指令

sc1第一杀菌指令

sc2第二杀菌指令

ic照明指令

ac调整指令

dc烘干指令

oc其他指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及附图,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请参考图1,图1为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系统方块图。本发明提出用于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包括主要组件1和外接组件2。主要组件1包括:微处理器10、指令接收接口11、第一紫外光灯12、第二紫外光灯13、无线充电线圈14以及照明灯具15。微处理器10为此装置的运作核心,可在接收到外部指令ec后,产生充电指令cc、第一杀菌指令sc1、第二杀菌指令sc2、照明指令ic或调整指令ac中的至少一个,并将此指令传送到相对应的元件,以执行相对应的功能。指令接收接口11可以是任意一种无线收发器(例如:蓝牙收发器或无线网络接收器等),与一外部装置通讯连接,并且与微处理器10电性连接;当用户通过该外部装置致能指令接收接口11时,指令接收接口11可产生外部指令ec,并传送至微处理器10。详细来说,该外部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计算机或任意一种能与指令接收接口11通讯连接的电子装置;用户可通过该外部装置选择欲执行的功能(例如,对智能杯消毒并烘干),使指令接收接口11传送外部指令ec到微处理器10,微处理器10再传送相对应的指令到该元件,以执行对应的功能。另一方面,指令接收接口11也可以是一触控接口(例如:触控面板),用户可通过直接触发该指令接收接口11,对微处理器10下达不同的指令,进而使各元件执行对应的功能。

所述的第一紫外光灯12和第二紫外光灯13皆与微处理器10电性连接,其中第一紫外光灯12用以在接收来自微处理器10的第一杀菌指令sc1后产生紫外光,以对智能杯盖消毒;第二紫外光灯13则用以在接收来自微处理器10的第二杀菌指令sc2后产生紫外光,以对杯身内部消毒。同样地,无线充电线圈14也与微处理器10电性连接,其用以在接收来自微处理器10的充电指令cc后形成交变磁场,以对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杯盖(或其他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装置)充电。此外,由于无线充电线圈14用于对智能杯盖充电,因此其位置需邻近于前述的第一紫外光灯12,并远离第二紫外光灯13。主要组件1的照明灯具15同样与微处理器10电性连接,并且照明灯具15在接收该照明指令ic后产生光线,以提供照明的功能。此外,照明灯具15也可在接收来自微处理器10的调整指令ac后,改变该光线的光学特性(例如,光线的亮度、色温或颜色),以便用户能依据不同的环境,调整出最适合的照明光线。值得一提的是,藉由使用不同软硬件结构的微处理器10,微处理器10可依据智能杯盖的充电进度,或杯身内部的消毒进度,改变照明灯具15所产生的光线的光学特性,让用户能直觉地得知更多信息。

为描述外接组件2的结构,请继续参考图1。如图1所示,主要组件1还包括第一连接端口16,与微处理器10电性连接。外接组件2则包括第二连接端口20、烘干元件21与功能性元件22,其中第二连接端口20用于与第一连接端口16互相连接,并且当第一连接端口16和第二连接端口20互相连接时,第二连接端口20可通过第一连接端口16与微处理器10电性连接。简单来说,当第二连接端口20与第一连接端口16互相连接,外接组件2的元件便能与微处理器10电性连接,并据以运作。此外,由于外接组件2的元件皆需与微处理器10电性连接才能运作,因此当用户不需使用外接组件2时,可将其拆卸并单独使用主要组件1。

烘干元件21与功能性元件22皆与第二连接端口20电性连接。烘干元件21用于降低杯身内部(即第二紫外光灯13周围)的湿度,以维持杯身内部的清洁,因此其位置需邻近第二紫外光灯13,并远离第一紫外光灯12。另外,为能降低杯身内部的湿度,并同时避免其他电子元件过热,烘干元件21可以风扇210和加热电路211实现,以提供烘干功能并改善杯身内部的散热问题。另一方面,功能性元件22则可依据不同需求,以不同的元件配置。举例来说,于本实施例中,功能性元件22为具有播放音频功能的音响元件,用户可通过指令接收接口11或直接操作音响元件(即功能性元件22)播放音乐。另外,功能性元件22也可以时钟或闹钟等元件实现,以增加此装置的便利性。

为具体地描述各元件之间的配置关系,请参考图2。图2为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透视图。于主要组件1中,第一紫外光灯12和无线充电线圈14设置在同一侧,并且位于功能性元件22的上方。第二紫外光灯13与照明灯具15则皆被设置在远离第一紫外光灯12和无线充电线圈14的一侧,并且位于烘干元件21的上方。另一方面,微处理器10和指令接收接口11可依据主要组件1的内部电路走线,第一连接端口16则可依据第二连接端口20,被配置在合适的位置。

请再参考图2,除了上述的电子元件,主要组件1的机构特征还包括外壳h,且此外壳h在邻近第二紫外光灯13并远离第一紫外光灯12的一侧,形成排水孔17与蓄水槽18,其中排水孔17与蓄水槽18之间互相连通。于本实施例中,多个排水孔17环绕第二紫外光灯13与照明灯具15,并且贯穿外壳h,与下方的蓄水槽18互相连通。然而,排水孔17也可被设计为凹陷的封闭环形,使杯口的边缘能与排水孔17互相扣合,避免杯身因碰撞而掉落。此外,蓄水槽18也可设置在外壳h内部的边缘,使蓄水槽18远离电子元件,以避免电子元件受潮。本发明不以排水孔17与蓄水槽18的位置或形状为限。

为具体地描述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使用情形,请一并参考图2与图3,其中图3为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的使用示意图。主要组件1与外接组件2结合后的整体架构即如图3所示。如图2与图3所示,智能杯盖被放置在无线充电线圈14与第二紫外光灯13上方的杯盖底座,杯身则被倒扣在第二紫外光灯13上方的杯身固定部,其中该杯身固定部包括照明灯具15。一般而言,智能杯盖本身可具有屏幕,用户可通过该屏幕得知智能杯盖的充电进度;如果智能杯盖本身不具有屏幕,用户也可通过与指令接收接口11通信连接的该外部装置,得知其充电进度。另一方面,当杯身以透明材质制成时,用户可通过照明灯具15所发出光线的光学特性,得知智能杯盖的充电进度、消毒进度或是杯身的消毒、烘干进度。此外,由于用户可自行改变照明灯具15所发出光线的光学特性,因此此装置也可作为小夜灯、床头灯或情境灯使用,并且可通过不同的功能性元件22播放音乐、查看时间或设定闹铃,以增加本装置的娱乐性与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杯的无线充电杀菌装置,能以无线充电的方式对智能杯充电,以减少其结构上的缝隙,并且能在合适的温度内对杯盖与杯身消毒、烘干,以改善智能杯的清洁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