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操作便捷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8524发布日期:2019-05-24 21:29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操作便捷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操作便捷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属于操作便捷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骨科是各大医院最常见的科室之一,主要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伤病谱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

而现有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大部分存在结构和功能单一,操作和使用效率缺乏便捷性和安全性,不利于进一步地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和质量,因此需要发明一种操作便捷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有效地提高其操作和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进而弥补现有设备存在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便捷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便捷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它包含第一支撑架、第一控制面板、第一充电口、内置连接线路、第一主处理器、电控气缸、左处理器、第一振动板、左固定凹槽、传震颗粒、第一上处理器、第一上固定凹槽、第一蓄电池、第一伸缩杆、固定端、第二支撑架、第二控制面板、第二充电口、第二主处理器、右处理器、第二振动板、右固定凹槽、第二蓄电池、第二上处理器、第二上固定凹槽、第二伸缩杆和第三伸缩杆,第一支撑架左端安装有第一控制面板,第一控制面板下侧设置有第一充电口,第一控制面板右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第一主处理器电连接,第一主处理器右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电控气缸电连接,第一主处理器下侧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左处理器电连接,左处理器左侧安装有第一振动板和左固定凹槽,左固定凹槽内侧设置有传震颗粒,第一主处理器上侧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第一上处理器电连接,第一上处理器上侧设置有第一振动板和第一上固定凹槽,第一充电口右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第一蓄电池电连接,第一蓄电池右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第一主处理器电连接,电控气缸右端设置有第一伸缩杆,第一伸缩杆右端安装有固定端,固定端右侧与第二支撑架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支撑架右端设置有第二控制面板和第二充电口,第二控制面板左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第二主处理器电连接,第二主处理器下侧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右处理器电连接,右处理器右端安装有第二振动板,第二振动板右侧设置有右固定凹槽,右处理器左侧安装有第二蓄电池,第二主处理器上侧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第二上处理器电连接,第二上处理器上侧设置有第二振动板和第二上固定凹槽,第一伸缩杆后侧安装有第二伸缩杆和第三伸缩杆。

作为优选,所述的左处理器左端和第一上处理器上侧均通过内置连接线路与第一振动板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振动板和第二振动板大小相同,且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第三伸缩杆大小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的传震颗粒由弹性材料制作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上固定凹槽、右固定凹槽和第二上固定凹槽内侧均设置有传震颗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该操作便捷的骨科专用固定支撑架能够有效地通过第一控制面板和第二控制面板分别调节控制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内部结构的运行状态,保证两者高效便捷的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支撑结构,这样设置既能够有效地实现操作和使用的智能化和便捷性,又能够进一步地减少操作失误发生率,有利于避免在操作和使用该固定支撑架操作不当时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提高患者康复的效率和质量,不但简单安全,而且便捷稳定,同时它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外形美观新颖,能够保证使用人员进行便捷的操作和使用,同时既能够降低投入成本节省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操作失误率,实现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1-第一支撑架;2-第一控制面板;3-第一充电口;4-内置连接线路;5-第一主处理器;6-电控气缸;7-左处理器;8-第一振动板;9-左固定凹槽;10-传震颗粒;11-第一上处理器;12-第一上固定凹槽;13-第一蓄电池;14-第一伸缩杆;15-固定端;16-第二支撑架;17-第二控制面板;18-第二充电口;19-第二主处理器;20-右处理器;21-第二振动板;22-右固定凹槽;23-第二蓄电池;24-第二上处理器;25-第二上固定凹槽;26-第二伸缩杆;27-第三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第一支撑架1、第一控制面板2、第一充电口3、内置连接线路4、第一主处理器5、电控气缸6、左处理器7、第一振动板8、左固定凹槽9、传震颗粒10、第一上处理器11、第一上固定凹槽12、第一蓄电池13、第一伸缩杆14、固定端15、第二支撑架16、第二控制面板17、第二充电口18、第二主处理器19、右处理器20、第二振动板21、右固定凹槽22、第二蓄电池23、第二上处理器24、第二上固定凹槽25、第二伸缩杆26和第三伸缩杆27,第一支撑架1左端安装有第一控制面板2,第一控制面板2下侧设置有第一充电口3,第一控制面板2右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第一主处理器5电连接,第一主处理器5右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电控气缸6电连接,第一主处理器5下侧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左处理器7电连接,左处理器7左侧安装有第一振动板8和左固定凹槽9,左固定凹槽9内侧设置有传震颗粒10,第一主处理器5上侧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第一上处理器11电连接,第一上处理器11上侧设置有第一振动板8和第一上固定凹槽12,第一充电口3右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第一蓄电池13电连接,第一蓄电池13右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第一主处理器5电连接,电控气缸6右端设置有第一伸缩杆14,第一伸缩杆14右端安装有固定端15,固定端15右侧与第二支撑架16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支撑架16右端设置有第二控制面板17和第二充电口18,第二控制面板17左端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第二主处理器19电连接,第二主处理器19下侧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右处理器20电连接,右处理器20右端安装有第二振动板21,第二振动板21右侧设置有右固定凹槽22,右处理器20左侧安装有第二蓄电池23,第二主处理器19上侧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第二上处理器24电连接,第二上处理器24上侧设置有第二振动板21和第二上固定凹槽25,第一伸缩杆14后侧安装有第二伸缩杆26和第三伸缩杆27。

其中,所述的左处理器7左端和第一上处理器11上侧均通过内置连接线路4与第一振动板8电连接,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保证该固定支撑架振动结构的调节和控制高效性和便捷性,进一步地提高操作和使用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和质量;所述的第一振动板8和第二振动板21大小相同,且第一伸缩杆14、第二伸缩杆26和第三伸缩杆27大小相同,这样设置既能够有效地保证该固定支撑架的振动结构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进而有利于提高该固定支撑架的支撑振动按摩效率和质量,保证患者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回流,减少水肿;所述的传震颗粒10由弹性材料制作而成,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地提高传震颗粒10的传震效率和质量,保证传震颗粒10对患者受伤部位进行传震按摩处理,保证血液回流,进而减少肿胀,同时使用弹性材料制作传震颗粒10,还能够有效地提高传震颗粒10的整体结构的舒适度,进而保证患者康复效率和质量;所述的第一上固定凹槽12、右固定凹槽22和第二上固定凹槽25内侧均设置有传震颗粒10,这样设置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该固定支撑架整体结构的适用范围,有效地保证其整体结构的操作和使用便捷性和高效性,进而提高该固定支撑架固定支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患者受伤部位的再次伤害,提高康复效率和质量。

本具体实施方式为通过第一控制面板2输入控制指令,控制指令会传输到第一主处理器5内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控制信号经内置连接线路4传输到电控气缸6,进而改变电控气缸6内部运行状态,有效地通过电控气缸6调节控制第一伸缩杆14、第二伸缩杆26和第三伸缩杆27的伸缩长度,而且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患者受伤部位的实际需求通过控制面板2输入第一伸缩杆14、第二伸缩杆26和第三伸缩杆27三者不同的伸缩调控指令,进而实现三者不同的伸缩长度,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实现第二支撑架16的左右倾斜角度,形成最有利的支撑结构,保证患者左右腿分别放置于左固定凹槽9和右固定凹槽22内,实现夹取该固定支撑架进行固定支撑,避免腿部交错,造成二次伤害,同时操作人员还可通过第一控制面板2调节控制第一伸缩杆14、第二伸缩杆26和第三伸缩杆27三者同时向左伸缩,缩短长度,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患者受伤腿部放置在第一上固定凹槽12或者第二上固定凹槽25上侧,进行固定处理,而且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面板2和第二控制面板17分别输入第一振动板8和第二振动板21的振动指令,第一控制面板2输入的控制指令会传输到第一主处理器5内进行分析处理,形成控制信号进而分别传输到左处理器7和第一上处理器11内,左处理器7会调节控制左固定凹槽9内的第一振动板8进行振动运行,保证左固定凹槽9内的传震颗粒10处于震动状态,进而实现传震颗粒10与患者腿部受伤部位的震动按摩处理,提高血液回流效率和质量,减少肿胀,而第二控制面板17输入的控制指令挥传输到第二主处理器19内,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形成控制信号,分别传输到右处理器20和第二上处理器24内,右处理器20会调节控制右固定凹槽22内的第二振动板21进行振动运行,保证右固定凹槽22内的传震颗粒10处于震动状态,进而实现传震颗粒10与患者腿部受伤部位的震动按摩处理,提高血液回流效率和质量,减少肿胀,同时使用人员还可以通过第一充点口3和第二充电口18进行充电蓄能处理,而电能会进一步地分别传输到第一蓄电池13和第二蓄电池23内进行备用,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形成循环利用,减少设备资源浪费,节省投入资金成本,有利于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