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棺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5773发布日期:2019-05-11 00:59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棺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一般涉及提升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悬棺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考古的需求,现在很多人在进行仿古吊装的研究,研究两千年前的人是用什么办法把几百公斤的棺木放到几十米到几百米的山洞里面去的,众说纷纭,这是摆在考古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成为一个人们都说不清楚的千古之谜。

悬棺,是存在于400-3000年前的一种特殊安葬习俗,在中国的福建、江西、浙江、云南、贵州等省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均有相当数量的存在。悬棺一般安葬于悬崖峭壁之上10余米及100多米不等的高度上,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重达100kg一1000kg的悬棺是如何安置上去的呢,学术界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垒土造山说,二是栈道说,三是垂吊说。本人认为,平民百姓仅仅为了安置个把具悬棺就采用浩大的堆土或修栈道工程,显然由于代价太大而不易实施,因此,可行性最大的还是垂吊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许多机构和个人对悬棺升吊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专项研究并申报了专利,其己知的典型研究成果包括:山东秦贞坡的木轮云车法;山东张金秋的杠杆支架法;鹰潭罗贤伟的竹木支架法;新疆阿勒泰王展飞的龙虎飞车法;江苏张春元的悬空恒矩绞轴法;香港萧旺强的一抬一拉法;同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考古部门合作研究的机械提升法;山东孙慧燕的悬棺装卸工具及操作法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上述悬棺的吊装方法存在诸多缺点,例如人员众多、用时长。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可快速地实现悬棺吊装的吊装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悬棺吊装装置,包括位于地面的用于起吊悬棺的第一绞车、安装在山洞内的吊装组件和助力结构;所述第一绞车包括车架、可转动得固定在车架上的绞轴、固定在车架一侧用于转动绞轴的手推盘;所述绞轴的直径从中部向两端逐渐变大;

所述吊装组件包括固定在山洞内的支架、端部可转动地固定在支架顶端一侧的支杆、可滑动地套在支杆上的木滑轮组;所述木滑轮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边板、可转动的固定在两个边板顶端之间的移动轮、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边板底端之间的升降轮;所述移动轮的表面中部内凹套在所述支杆上;所述支杆靠近端部处开设有插入有定位销的插孔;所述第一绞车的绞轴上缠绕的升降绳绕过所述升降轮后固定悬棺;所述助力结构用于在悬棺被抬升到山洞后先将定位销拉出,然后将支杆的端部抬起使得悬棺滑入洞中。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助力结构包括固定在山顶的助力架、可转动地固定在助力架上的第一助力轴和第二助力轴、以及固定在地面上的与第一绞车结构相同的第二绞车;

所述第一助力轴上缠绕有一端固定在支杆端部、另一端缠绕在第二绞车的绞轴上的第一拉绳;所述第二助力轴上缠绕有固定在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的端部固定有插入所述插孔内的定位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杆的竖直截面的上部为半圆状、下部为长方形。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杆的靠近其铰接端向上伸出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表面缠绕有柔性布料。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杆的中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可转动地固定有一排伸出支杆顶部的辅助滑轮。

本申请通过将抬升悬棺的绞轴的表面设计成内凹的弧形状,即其直径由中部向两端逐渐变大,使得绞轴上缠绕的升降绳不会随着悬棺的上升而增加缠绕的圈数,从而节省了人力;另外,本申请通过在山洞内设计吊装组件、比设计在山顶的吊装组件更安全稳固、使用支杆和滑轮的结构使得悬棺到达指定的高度后可以顺利地对准进入到山洞内,因而节省了吊装的时间,加强了吊装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第一绞车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助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支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助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0、第一绞车;20、山洞;30、吊装组件;40助力结构;11车架;12绞轴;13手推盘;14、升降绳;31支架;32支杆;33木滑轮组;34边板;35移动轮;36升降轮;37定位销;50悬棺;41助力架;42第一助力轴;43第二助力轴;44第一拉绳;45第二拉绳;32-1凹槽;32-2辅助滑轮;70、第二绞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为本申请一种悬棺吊装装置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位于地面的用于起吊悬棺的第一绞车10、安装在山洞20内的吊装组件30和助力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绞车10包括车架11、可转动得固定在车架11上的绞轴12、固定在车架11一侧用于转动绞轴12的手推盘13;所述绞轴12的直径从中部向两端逐渐变大;绞轴为表面进行光滑处理的木质轴,其内凹的弧面结构使得悬棺在上升的过程中,每当多缠绕一圈的时候,端部的升降绳会倒退一圈,该端部由专人看守即可;如此就使得绞轴的缠绕圈数保持恒定的四圈,而不会随着悬棺的上升而缠绕变粗,一方面节省了转动绞轴人的力气,另外一方面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3所示,所述吊装组件30包括固定在山洞内的支架31、端部可转动地固定在支架31顶端一侧的支杆32、可滑动地套在支杆32上的木滑轮组33;所述木滑轮组33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边板34、可转动的固定在两个边板34顶端之间的移动轮35、可转动地固定在两个边板34底端之间的升降轮36;所述移动轮35的表面中部内凹套在所述支杆32上;所述支杆32靠近端部处开设有插入有定位销37的插孔;所述绞轴12上缠绕的升降绳14绕过所述升降轮36后固定悬棺50;吊装组件事先由专人吊进洞口安装好;在吊装的时候,该专人可以负责将升降绳绕在升降轮35上,在悬棺被起吊之前,确保定位销插入插孔内,当悬棺被吊到洞口的时候,助力结构40将定位销拉出,然后将支架32的端部拉高,悬棺随着木滑轮组进入到山洞内。如此可解决一般的悬棺吊装结构对位不准确、入洞困难的问题。

所述助力结构40用于在悬棺50被抬升到山洞后先将定位销拉出,然后将支杆32的端部抬起使得悬棺50滑入洞中。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助力结构40包括固定在山顶的助力架41、可转动地固定在助力架41上的第一助力轴42和第二助力轴43以及固定在地面上的与第一绞车10结构相同的第二绞车70;上述第一绞车10和第二绞车70的车架底部均通过重物或插入地下的地桩固定;

所述第一助力轴42上缠绕有固定在支杆32端部的第一拉绳44;所述第二助力轴43上缠绕有固定在第二拉绳45;所述第二拉绳45的端部固定有插入所述插孔内的定位销37。

工作前,山洞内安排一人将定位销插入插孔内、并将升降绳缠绕在升降轮36上;起吊时,人工转动第一绞车10的绞轴,悬棺上升,此时对应第一绞车10还安排有专人拉住从绞轴上逐步松开的升降绳;当悬棺达到山洞口的时候,安排在山顶上的一人转动第二助力轴使得第二拉绳上移,将定位销拉出;地面上转动第二绞车70的一人此时转动第二绞车70,支杆在第一拉绳的拉动下上跷,移动轮35顺着支杆下滑,悬棺进入到山洞内,同时,对应第二绞车也安排有专人拉住第一拉绳45;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拉绳也可直接固定在助力架上。

优选的,所述支杆32的竖直截面的上部为半圆状、下部为长方形。

优选的,所述支杆32的靠近其铰接端向上伸出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表面缠绕有柔性布料。

优选的,如图4所示,所述支杆32的中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凹槽32-1,所述凹槽32-1的侧壁可转动地固定有一排伸出支杆32顶部的辅助滑轮32-2。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