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3374发布日期:2019-06-26 01:3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注射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注射针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药液注射针(如胰岛素针、生长激素注射针)无安全保护装置,针头裸露在外。操作人员使用注射针后,在拆除注射针及销毁注射针的过程中,容易被针头刺伤。并且裸露的针头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射针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注射针装置的针管的裸露易发生误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射针装置,包括基座,与用于容纳待注射药品的容器连接;针管,针管穿设在基座上,针管具有相对设置的注射端和穿刺端,穿刺端位于基座的朝向容器的一侧,注射端位于基座的远离容器的一侧;护套,设在基座的外周,注射端具有凸出于护套的第一位置以及位于护套内的第二位置,沿针管的轴线方向,通过按压护套可使注射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注射针装置还包括导向套筒,导向套筒设置在一部分的护套的外周,导向套筒与基座连接,在外力的驱动下,护套能够相对于基座运动以使注射端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

进一步地,导向套筒上设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护套上设有导柱,导柱能够在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护套的侧壁底部设有第一倾斜面,基座上设有与第一倾斜面配合的第二倾斜面,在外力的驱动下,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配合以带动护套旋转,从而驱动导柱从第一滑槽运动至第二滑槽。

进一步地,基座上设有第一凸筋,第一凸筋的上端面形成第二倾斜面。

进一步地,注射针装置还包括卡接结构,卡接结构用于将护套卡接在导向套筒上。

进一步地,导向套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径向通孔,当导柱从第二滑槽滑出后,导柱能够卡入径向通孔内。

进一步地,注射针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护套的外壁上的第一缺口,导柱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缺口。

进一步地,导向套筒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凹槽,基座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对应设置的凸筋,凸筋设置在第一凹槽内以将导向套筒固定在基座上。

进一步地,导向套筒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缺口,当第二缺口为多个时,多个第二缺口绕导向套筒中心轴线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注射针装置还包括用于引导护套移动的导向结构,导向结构设置在导向套筒和护套之间。

进一步地,导向套筒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凸筋,护套的外壁面上设有与第二凸筋配合的第二凹槽,第二凸筋和第二凹槽形成导向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滑槽内设有第一凸起,当注射端位于第二位置时,导柱位于第一滑槽内并与第一凸起接触。

进一步地,注射针装置还包括保护套筒,保护套筒具有内部通孔,基座、针管与护套均位于内部通孔内,且保护套筒与导向套筒连接。

进一步地,注射针装置还包括设在保护套筒与导向套筒之间的止转结构,以防止保护套筒相对于导向套筒转动。

进一步地,保护套筒的内表面设置有限位柱,导向套筒的外壁面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柱插设在限位槽内,限位柱和限位槽形成止转结构。

进一步地,注射针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导向套筒的外壁面的多个第三凸筋,相邻的两个第三凸筋之间形成限位槽。

进一步地,注射针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与基座抵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护套抵接,以为护套提供使其远离基座的作用力。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得针管的注射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这样能够避免因为误刺导致的交叉感染,降低重复使用污染产品的风险;进一步地,上述结构的注射针装置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注射针装置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导向套筒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导向套筒的主视图;

图4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导向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护套的一个方向的主视图;

图6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护套的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护套的另一个方向的主视图;

图8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护套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基座与针管连接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基座与针管连接的主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基座与针管连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保护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处于未使用状态时,基座、护套、保护套筒以及导向套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护套的导柱位于第一滑槽内);

图14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处于使用过程中时的基座、护套、保护套筒以及导向套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护套的导柱由第一滑槽运动至第二滑槽);

图15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完成注射操作之后的基座、护套、保护套筒以及导向套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此时,护套的导柱与导向套筒的径向通孔配合);以及

图16示出了图1的注射针装置处于未使用状态时,基座、护套、保护套筒以及导向套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弹性元件)。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基座;11、第一凸筋;12、凸筋;13、第一安装槽;20、针管;30、护套;31、导柱;32、第二凹槽;33、第一倾斜面;34、第一缺口;40、保护套筒;41、限位柱;50、导向套筒;51、第一凸起;52、第二凸筋;53、径向通孔;54、第一凹槽;55、第二缺口;56、第三凸筋;57、限位槽;58、第一滑槽;59、第二滑槽;60、卡块;70、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射针装置。该实施例的注射针装置包括基座10、针管20和护套30。其中,基座10与用于容纳待注射药品的容器连接;针管20穿设在基座10上,针管20具有相对设置的注射端和穿刺端,穿刺端位于基座10的朝向容器的一侧,注射端位于基座10的远离容器的一侧;护套30设在基座10的外周,注射端具有凸出于护套30的第一位置以及位于护套30内的第二位置,沿针管20的轴线方向,通过按压护套30可使注射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得针管20的注射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这样能够避免因为误刺导致的交叉感染,降低重复使用污染产品的风险。

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射针装置还包括导向套筒50,导向套筒50设置在一部分的护套30的外周,导向套筒50与基座10连接,在外力的驱动下,护套30能够相对于基座10上下移动和转动以使注射端从第二位置切换至第一位置。

优选地,导向套筒50上设有第一滑槽58和第二滑槽59,护套30上设有导柱31,导柱31能够在第一滑槽58和第二滑槽59之间切换。

以上也就是说,当注射端位于第二位置(即针管20位于护套30的内部而不凸出于护套30)时,导柱31位于第一滑槽58内并与第一滑槽58配合;需要注射时,护套30顶住皮肤被下压,护套30与基座10配合,然后护套30相对于基座10旋转,即可带动导柱31从第一滑槽58运动至第二滑槽59内,同时,针管20的注射端凸出于护套30并刺入人体。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护套30的侧壁底部设有第一倾斜面33,基座10上设有与第一倾斜面33配合的第二倾斜面,在外力的驱动下,第二倾斜面与第一倾斜面33配合以带动护套30旋转,从而驱动导柱31从第一滑槽58运动至第二滑槽59。

具体地,如图10所示,基座10上设有第一凸筋11,第一凸筋11的上端面形成上述的第二倾斜面,在护套30相对于基座10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凸筋11的第二倾斜面与护套30的第一倾斜面配合,在第一凸筋11的驱动作用下,即可驱动护套30旋转,从而带动导柱31从第一滑槽58运动至第二滑槽59内。

具体地,护套30为具有中空结构的柱状体。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护套30的侧壁底部设有多个第一倾斜面33,第一凸筋11也为多个。优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倾斜面33和具有第二倾斜面的第一凸筋11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倾斜面绕护套30的中心线间隔设置。这样,能够提供较为均匀的旋转力,使得护套30的旋转更为顺畅,确保导柱31顺利从第一滑槽58运动至第二滑槽59。

同样地,护套30的外壁面上设有多个导柱31,多个导柱31沿护套30的周向间隔设置。优选地,导柱31的数量为两个,导柱31和第一倾斜面33沿护套30的周向交错设置。

具体地,护套30的底壁上开设有与护套30的轴向通孔连通的第三滑槽,第一倾斜面33形成在第三滑槽的槽壁上。上述设置方式简单,便于加工。

优选地,导柱31与护套30为一体成型结构。

相对应地,为了确保导柱31的顺利运动,导向套筒50的内壁上设有与多个导柱31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滑槽58和多个第二滑槽59。

多个导柱31与多个第一滑槽58或多个第二滑槽59对应配合,能够更好地确保护套30相对于基座10的旋转运动,保证作用力在周向上分布均匀,护套30不宜发生倾斜。

优选地,第一滑槽58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滑槽59的数量也为两个。当然,在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更多个导柱31、第一滑槽58和第二滑槽59。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射针装置还包括卡接结构,卡接结构用于将护套30卡接在导向套筒50上。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向套筒50的外壁上设置有径向通孔53,其中径向通孔53和第二滑槽59之间具有间隔,当导柱31从第二滑槽59滑出后卡入径向通孔53内。

通过上述设置,注射完成,拔出针管20时,在外力的作用下,护套30被向上顶起,导柱31沿第二滑槽59上升至顶端,护套30的导柱31卡入径向通孔53内,使得护套30不再上下移动,也不再左右转动,从而保护针管20不再凸出于护套30,针管20的注射端始终位于护套30的内部,避免后续发生误刺问题。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护套30相对于基座10上下移动的稳定性,导向套筒5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凸筋52,护套30的外壁面上设有与第二凸筋52配合的第二凹槽32,第二凸筋52和第二凹槽32形成导向结构。

上述第二凸筋52与第二凹槽32配合的方式便于加工,结构简单,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护套30的外壁面上设置凸起,在导向套筒50的内壁面设置与凸起配合的凹槽,只要是能够确保护套30能够相对于基座10上下移动的结构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第二凹槽32设置在导柱31的部分外壁面上,上述设置方式便于加工。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射针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护套30的外壁上的第一缺口34,导柱3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缺口34。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每个导柱31的相对两侧均设有一个第一缺口34。在旋转力的作用下,第二凸筋52从外侧施加作用力给导柱31,使得导柱31向内形变,设置第一缺口34,可以增强上述形变,这样,只需要较小的作用力,导柱31就会从第一滑槽58运动至第二滑槽59内。

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导柱31处仅设置一个第一缺口34。

优选地,护套30由弹性材料或者塑料制成,这样,便于发生形变,以方便导柱31从第一滑槽58运动至第二滑槽59,也便于导柱31从第二滑槽59运动至径向通孔53。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向套筒50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凹槽54,如图9至图11所示,基座1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54对应设置的凸筋12,凸筋12设置在第一凹槽54内以将导向套筒50固定在基座10上。

上述第一凹槽54与凸筋12配合以连接基座10与导向套筒50的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具体地,第一凹槽54为环形槽,凸筋12为与第一凹槽54配合的环形筋。且为便于加工,凸筋12与基座10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向套筒50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缺口55。如图4所示,当第二缺口55为多个时,多个第二缺口55绕导向套筒50的中心轴线间隔设置。

具体地,导向套筒50的朝向基座10的底壁上设有两个第二缺口55。两个第二缺口55均匀间隔设置。设置第二缺口55用于组装,当导向套筒50的第一凹槽54与基座10的凸筋12装配时,导向套筒50的下端会有变大的形变,第二缺口55有利于形变的产生,使得扣合时需要的压力变小。当然,在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需要仅设置一个第二缺口,但可能需要较大的扣合压力。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个第二缺口55,比如,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

以上也就是说当导向套筒50下压时基座10部分因为外径大于导向套筒50的内径,所以导向套筒50的内壁的下端会在下压扣合时产生被撑开的形变,设置第二缺口55可以增强这种形变,以减少下压扣合所需的力,避免导向套筒50的内部因形变产生破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射针装置还包括用于引导护套30移动的导向结构,导向结构设置在导向套筒50和护套30之间。

通过上述设置,在护套30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移动的更加顺畅,不宜发生倾斜。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向套筒50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凸起51,护套3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凸起51对应的导柱31,护套30朝向远离基座10的一侧移动时,第一凸起51和导柱31抵接,以限定护套30向上运动的极限位置。

优选地,第一凸起51设置在第一滑槽58内,从而形成齿状滑槽,这样,导柱31与第一滑槽58配合,避免因为误操作而使针管20的注射端凸出于护套30发生误刺问题。

更优选地,导柱31为齿状结构,该齿状结构的导柱31与齿状的第一滑槽58配合,能够更好地避免由于误操作而使针管20的注射端露出发生误刺的问题。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射针装置还包括保护套筒40,保护套筒40具有内部通孔,基座10、针管20与护套30位于内部通孔内,且保护套筒40与导向套筒50连接。

上述设置中,针管20位于保护套筒40的内部,利用保护套筒40可以避免针管20误刺操作人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射针装置还包括设在保护套筒40与导向套筒50之间的止转结构,以防止保护套筒40相对于导向套筒50转动。

优选地,如图3和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保护套筒40的内表面设置有限位柱41,导向套筒50的外壁面设置有限位槽57,限位柱41插设在限位槽57内,限位柱41和限位槽57形成止转结构。

通过上述设置,限位柱41与限位槽57配合,使得保护套筒40相对于导向套筒50只能上下移动,而不会相对于导向套筒50转动。

具体地,如图12所示,限位柱41可以为多个。多个限位柱41间隔设置在保护套筒40的内壁面上;对应地,如图4所示,限位槽57也为多个,多个限位槽57绕导向套筒50的中心线间隔设置。多个限位槽57与多个限位柱41一一对应配合。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射针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导向套筒50的外壁面的多个第三凸筋56,相邻的两个第三凸筋56之间形成限位槽57。

优选地,在远离导向套筒50的中心线的方向上,多个第三凸筋56与导向套筒50的外壁面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三凸筋56绕导向套筒50的中心线间隔设置,从而在任意相邻两个第三凸筋56之间形成限位槽57。

上述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注射针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70,弹性元件70的一端与基座10抵接,弹性元件70的另一端与护套30抵接,以为护套30提供使其远离基座10的作用力。

利用弹性元件70,能够为护套30提供使其从第二滑槽运动至径向通孔53的作用力。优选地,弹性元件70为弹簧。

如图11所示,基座10包括外径依次减小的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三凸台,其中,第一凸筋11设置在第二凸台上,第三凸台上设有第一安装槽13,弹性元件70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安装槽13的槽底,弹性元件70的另一端抵接在护套30的顶壁,以驱动护套30相对于基座10向上运动,这样,即可使针管20的注射端从第一位置切换至第二位置。这样,注射针装置报废后即可避免易发生针刺人手的问题。

具体地,第一安装槽13内设有三个间隔设置的卡块60,弹簧套设在三个卡块60的外周。这样,能够更好地固定弹簧。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申请的注射针装置的原理:

当注射针装置未使用状态时,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基座、护套、保护套筒以及导向套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见图13,此时,护套30的导柱31位于第一滑槽58内并与第一滑槽58配合;针管20位于护套30的内部,即针管20的注射端并未凸出于护套30的上端面(此时,注射端位于第二位置),导向套筒50的第二凸筋52与护套30的第二凹槽32配合,按压护套30,护套30即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图13中的下方移动。

当向下按压护套30后,在导向套筒50的第二凸筋52的引导作用下,护套30的导柱31向下移动,直至护套30的第一倾斜面33与第一凸筋11的第二倾斜面接触,继续下压护套30,即可将护套30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护套30的旋转运动,这样,护套30相对于基座10旋转,导柱31即可从导向套筒50的第一滑槽58滑入第二滑槽59。

当注射针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基座、护套、保护套筒以及导向套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见图14,此时,护套30的导柱31已经由第一滑槽58运动至第二滑槽59,针管20的注射端已经凸出于护套30,即针管20的注射端位于第一位置。

之后,在弹性元件70的作用下,护套30向上运动(即朝向远离基座10的方向运动),当护套30的导柱31到达第二滑槽59的槽底时,由于弹性元件70的弹力作用,护套30继续向上运动,直至护套30的导柱31卡入径向通孔53内(具体见图15),使得护套30不再上下移动,也不再左右转动,从而保护针管20不再凸出于护套30,针管20的注射端始终位于护套30的内部,避免后续发生误刺问题。

当注射针装置完成注射操作之后,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基座、护套、保护套筒以及导向套筒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见图15,此时,护套30的导柱31与导向套筒50的径向通孔配合。此时,利用针管20进行注射的过程已经完成,将注射针装置放置在医疗废弃物的收纳箱内后,即使有其他人员接触该注射针装置,由于针管20的注射端以位于护套30的内部,并未凸出于护套30的上端面,因此,不会发生误刺的问题。

当注射针装置未使用状态时,图1的注射针装置的基座、护套、保护套筒、导向套筒以及弹性元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见图16,此时,护套30的导柱31已经由第一滑槽58滑入第二滑槽59,且护套30处于即将卡入径向通孔53内的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