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伤口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2920发布日期:2019-08-07 01:52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负压伤口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负压伤口治疗仪。



背景技术:

负压伤口疗法为近年来越来越普及的一种促进伤口愈合的辅助性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的特点是通过给伤口表面施加负压,使伤口表面均匀接受负压而缩小以外,尚能起到引流体液的作用,还能充填伤口局部缺损,去除过多的渗出物,并为伤口闭合提供一个相对湿润而不是潮湿的环境,减轻伤口周围组织水肿,刺激肉芽组织增生。

目前,负压伤口疗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许多急和慢性伤口,包括骨科、软组织、皮肤移植、压疮、下肢静脉溃疡、糖尿病足、外科感染,以及术后伤口等。医师会根据病患过去的疾病史、目前的生理状况、用药现况、自主能力等,并评估伤口的大小、深度、渗液量、是否受感染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告知病患是否适合使用负压伤口疗法进行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负压伤口治疗设备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进的负压伤口治疗仪,其中的压力传感器能够精准地侦测第二腔室内的压力,进而有助控制单元能够精准地控制第二腔室内的压力,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负压伤口治疗仪包含壳体、负压装置以及压力传感器。壳体具有分隔板,配置以把壳体划分为第一腔室以及第二腔室,分隔板具有第一穿孔以及第二穿孔,第二腔室配置以收集流体。负压装置位于第一腔室并通过第一穿孔连通第二腔室,负压装置配置以向第二腔室提供负压。压力传感器位于第一腔室并通过第二穿孔连通第二腔室,压力传感器配置以侦测第二腔室内的压力。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彼此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更包含第一管线以及第二管线。第一管线连接于负压装置与第一穿孔之间。第二管线连接于压力传感器与第二穿孔之间。第一管线与第二管线彼此分离。

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更包含调压阀以及第三管线。调压阀位于第一腔室并连接第一管线。第三管线连接调压阀至壳体外。

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更包含控制单元。此控制单元位于第一腔室,且电性连接调压阀以及压力传感器。

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更包含第四管线。此第四管线连接负压装置至壳体外。

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更包含控制单元。此控制单元位于第一腔室,且电性连接负压装置以及压力传感器。

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中的壳体具有入口。此入口连通第二腔室,且配置以让流体流入第二腔室。

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中的入口配置以连接医疗器材。

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中的负压装置为负压泵。

前述的负压伤口治疗仪中的壳体包含第一子壳体以及第二子壳体。分隔板连接第一子壳体,第一子壳体定义第一腔室。第二子壳体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子壳体,第二子壳体定义第二腔室。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负压伤口治疗仪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负压装置和压力传感器是分别连通至壳体的第二腔室的,因此能够确保压力传感器所侦测的是第二腔室内的压力,而非连接于负压装置与第二腔室之间第一管线内的压力,更非负压装置运作时内部所产生的压力。也就是说,压力传感器能够精准地侦测第二腔室内的压力。

2、由于压力传感器能够精准地侦测第二腔室内的压力,因此亦有助控制单元能够精准地控制第二腔室内的压力。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负压伤口治疗仪的剖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负压伤口治疗仪 110:壳体

111:分隔板 112:入口

113:第一子壳体 114:第二子壳体

120:负压装置 130:压力传感器

140:第一管线 150:第二管线

155:印刷电路板 160:调压阀

170:第三管线 180:控制单元

190:第四管线 200:医疗器材

C1:第一腔室 C2:第二腔室

F:流体 H1:第一穿孔

H2:第二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负压伤口治疗仪,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方法、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为了方便说明,在以下的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编号表示。

请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负压伤口治疗仪100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负压伤口治疗仪100包含壳体110、负压装置120以及压力传感器130。壳体110具有分隔板111,分隔板111配置以把壳体110划分为第一腔室C1以及第二腔室C2,分隔板111具有第一穿孔H1以及第二穿孔H2,第二腔室C2配置以收集流体F。负压装置120位于第一腔室C1并通过第一穿孔H1连通第二腔室C2,负压装置120配置以向第二腔室C2提供负压。压力传感器130位于第一腔室C1并通过第二穿孔H2连通第二腔室C2,压力传感器130配置以侦测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孔H1与第二穿孔H2彼此分离。

再者,从结构上而言,负压伤口治疗仪100更包含第一管线140以及第二管线150。如图1所示,第一管线140连接于负压装置120与第一穿孔H1之间,而第二管线150则连接于压力传感器130与第二穿孔H2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线140与第二管线150彼此分离。也就是说,负压装置120和压力传感器130是分别连通至壳体110的第二腔室C2的。

当负压伤口治疗仪100运作时,负压装置120向第二腔室C2提供负压,因此,负压装置120内部的压力会较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低,以对第二腔室C2产生抽吸的作用,从而使得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改变,而压力传感器130则侦测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及其变化。在实际应用中,负压装置120为负压泵,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

值得注意的是,如上所述,由于负压装置120和压力传感器130是分别连通至壳体110的第二腔室C2的,因此能够确保压力传感器130所侦测的是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而非连接于负压装置120与第二腔室C2之间第一管线140内的压力,更非负压装置120运作时内部所产生的压力。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130能够精准地侦测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

再者,如图1所示,负压伤口治疗仪100更包含控制单元180。控制单元180位于第一腔室C1,更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80与压力传感器130皆设置于印刷电路板155上。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80电性连接负压装置120以及压力传感器130。在负压伤口治疗仪100的运作时,控制单元180控制负压装置120的启动。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当压力传感器130侦测出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达到默认值时,控制单元180会根据压力传感器130所侦测出的压力而停止负压装置120的运作,以防止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进一步降低。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负压伤口治疗仪100更包含第四管线190。第四管线190连接负压装置120至壳体110外,以让负压装置120把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对外释放。

再者,负压伤口治疗仪100更包含调压阀160以及第三管线17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调压阀160位于第一腔室C1并连接第一管线140。第三管线170连接调压阀160至壳体110外。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80电性连接调压阀160以及压力传感器130。

在实际应用中,当压力传感器130侦测出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是低于默认值时,控制单元180会根据压力传感器130所侦测出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而启动调压阀160,以让负压伤口治疗仪100外的大气能够通过第三管线170以及调压阀160而进入第二腔室C2内,从而把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调高。

也就是说,控制单元180除了能够启动负压装置120以降低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之外,控制单元180亦可根据压力传感器130所侦测出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从而停止负压装置120的运作,或是启动调压阀160,以控制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而且,如上所述,由于压力传感器130能够精准地侦测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因此亦有助控制单元180能够精准地控制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

另外,如图1所示,壳体110具有入口112。入口112连通第二腔室C2,且配置以让流体F流入第二腔室C2。也就是说,当控制单元180启动负压装置120后,第二腔室C2内的压力降低,以使流体F通过入口112流入第二腔室C2,并收集于第二腔室C2。

在实际应用中,入口112更配置以连接医疗器材200,例如置放于病患伤口上的敷料。在治疗的过程中,伤口容易有体液渗出,而通过负压装置120向第二腔室C2提供负压,负压伤口治疗仪100可以通过医疗器材200有效抽吸伤口的感染物质以及多余的组织渗液以形成上述的流体F,以维持伤口的湿润性、缩小伤口的边缘范围、增加附近微血管的血流量、并通过医疗器材产生的机械应力刺激细胞及血管新生,进而促进肉芽组织的增生,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加速伤口愈合的过程。

从结构上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包含第一子壳体113以及第二子壳体114。如图1所示,分隔板111连接第一子壳体113,而第一子壳体113定义第一腔室C1。第二子壳体114则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子壳体113,而第二子壳体114定义第二腔室C2。由于第二子壳体114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子壳体113,因此收集了流体F的第二子壳体114能够方便地从第一子壳体113拆卸,以让使用者作后续的处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负压伤口治疗仪可以精准地侦测第二腔室内的压力,进而能够精准地控制第二腔室内的压力。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内,只要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可操作的实施例进行改进。在本实用新型中对实质性技术方案提出了专利保护请求,其保护范围应包括具有上述技术特点的一切变化方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