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6213发布日期:2019-10-19 03:1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急救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



背景技术:

担架是用来救死扶伤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主要用途是人因病或受伤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时、借助他人的力量搬运或移动的简便工具,以这种方式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和医疗。尤其在战场上,因为国家或集团的利益发生战争,有很多的战士躺到在血泊之中,这时就要对其扶伤人员进行抢救,为了抢救有效保住伤者的性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有效的方法将患者送到医院或抢救所。因患者受伤原因不能自理,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用担架搬运移动。传统的运输担携带不方便;且传统的担架在高原山地和北方雪原等特殊地形不方便搬运伤员,使用起来十分不便。其它情况也同样如此,也存在着同样要求的功能性,即方便携带和使用灵活的担架。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担架本体,所述担架本体呈开口向上的船形结构,所述担架本体包括从前至后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的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所述第一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一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插扣母扣,所述第二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二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插扣公扣,所述第一插扣公扣插接在第一插扣母扣内;所述第一部分的前端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三织带和第四织带,所述第三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三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扣公扣,所述第二插扣公扣上插接有第二插扣母扣,所述第四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上,所述第四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插扣公扣,所述第三插扣公扣上插接有第三插扣母扣;

所述第二部分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五织带和第六织带,所述第五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部分上,所述第五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插扣公扣,所述第四插扣公扣上插接有第四插扣母扣,所述第六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部分上,所述第六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五插扣公扣,所述第五插扣公扣上插接有第五插扣母扣;

所述第三部分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七织带和第八织带,所述第七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部分上,所述第七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六插扣母扣,所述第八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部分上,所述第八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六插扣公扣,所述第六插扣公扣插接在第六插扣母扣内;

所述第四部分的后端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九织带和第十织带,所述第九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四部分上,所述第九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七插扣母扣,所述第十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四部分上,所述第十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七插扣公扣,所述第七插扣公扣插接在第七插扣母扣内;

所述第二插扣母扣、第三插扣母扣、第四插扣母扣和第五插扣母扣的非插接端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第一部分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一插杆,所述第二部分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一插杆一一对应的第一插孔,每根所述第一插杆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一插孔内,所述第一插杆上设有垂直于第一插杆的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延伸至第二部分的外侧面,所述第一螺孔内螺合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二部分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二插杆,所述第三部分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二插杆一一对应的第二插孔,每根所述第二插杆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二插孔内,所述第二插杆上设有垂直于第二插杆的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延伸至第三部分的外侧面,所述第二螺孔内螺合有第二螺栓;所述第三部分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三插杆,所述第四部分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三插杆一一对应的第三插孔,每根所述第三插杆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三插孔内,所述第三插杆上设有垂直于第三插杆的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孔延伸至第四部分的外表面,所述第三螺孔内螺合有第三螺栓。

进一步,所述第三部分上设有第十一织带,所述第十一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部分的上侧面的中部,所述第十一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八插扣公扣,所述第八插扣公扣上插设有第八插扣母扣,所述第八插扣母、第二插扣母扣、第三插扣母扣、第四插扣母扣和第五插扣母扣的非插接端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担架本体的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均向下设有凸肋,两条所述凸肋平行设置,所述凸肋沿担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凸肋的下端面的两端均呈向上翘起的弧形面。

进一步,所述担架本体的下端面向上设有两条凹槽,两条所述凹槽位于两条所述凸肋之间,两条所述凹槽均沿担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两条所述凹槽分设于担架本体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所述担架本体的每个侧板的上口的外表面均设有多个凹陷部,每个凹陷部均朝向担架本体的内侧凹陷。

进一步,所述担架本体内放置有与其内腔的底面适配的泡沫塑料垫,所述泡沫塑料垫被分割成分别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对应的四部分。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中,将伤员放在担架本体内,使伤员的头部位于担架板体的前端,脚部位于担架本体的后端,第三织带上的第二插扣公扣插入第二插扣母扣内,第四织带上的第三插扣公扣插入第三插扣母扣内,第五织带上的第四插扣公扣插入第四插扣母扣内,第六织带上的第五插扣公扣插入第五插扣母扣内,然后使第三织带、第四织带、第五织带和第六织带在对应的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对伤员的上身进行固定,第八织带上的第六插扣公扣插入第七织带上的第六插扣母扣内,并使第八织带在第六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进而对伤员的腿部进行固定,固定伤员十分方便;第一织带上的第一插扣母扣和第二织带上的第一插扣公扣插接后形成用于肩抬和拖拉的绑带,第九织带上的第七插扣母扣和第十织带上的第七插扣公扣插接后也形成用于肩抬和拖拉的绑带,能够用两个人分别将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形成的绑带和第九织带和第十织带形成的绑带穿在脖子上抬着搬运装载在担架本体内的伤员,也能在高原山地或北方雪原等特殊地形使用一个人拖拉着第一织带和第二织带形成的绑带或第九织带和第十织带形成的绑带对装载在担架本体上的伤员进行搬运,环境适应性强。

在没有搬运伤员,且需要携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时,将第一插扣公扣从第一插扣母扣内取出,将第四插扣公扣从第四插扣母扣内取出,将第五插扣公扣从第五插扣母扣内取出,将第六插扣公扣从第六插扣母扣内取出,将第七插扣公扣从第七插扣母扣内取出,保持第二插扣公扣插接在第二插扣母扣内,保持第三插扣公扣插接在第三插扣母扣内。将担架本体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拆卸并分开,使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开口均朝上,将第三部分放在最底部使第三部分的前部朝前,第二部分叠放在第三部分的开口内使第二部分的前部朝后,第一部分叠放在第二部分的开口内使第一部分的前部朝前,第四部分叠放在第一部分的开口内使第四部分的前部朝后,并使第一织带、第二织带、第三织带、第四织带、第五织带、第六织带、第七织带、第八织带、第九织带和第十织带均位于堆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之外,保证第一织带、第二织带、第三织带、第四织带、第五织带、第六织带、第七织带、第八织带、第九织带和第十织带均不被压住,将固定在一起的第二插扣母扣、第三插扣母扣、第四插扣母扣和第五插扣母扣拉着第二织带和第三织带向上移动绕过第四部分的前端的上端后向后移动,绕过第四部分的后端后向下移动,绕过第三部分的后端后向前移动至第三部分下侧面的中部,然后将第一部分的第二织带上的第一插扣公扣插入第五插扣母扣内,将位于第四部分的第十织带上的第七插扣公扣插入第四插扣母扣中,此时,第三织带、第四织带、第二织带和第十织带围城了一个包围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叠成的垛的一个带圈,然后使第二织带、第三织带、第四织带和第十织带在对应的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以此将第三织带、第四织带、第二织带和第十织带形成的带圈将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叠成的垛捆紧,然后将第二部分上的第五织带上的第四插扣公扣插入第四部分上的第九织带上的第七插扣母扣内,此时第五织带和第九织带形成一个背带,然后将第二部分上的第六织带上的第五插扣公扣插入第一部分上的第一织带上的第一插扣母扣内,此时第六织带和第一织带也形成一个背带,然后使第五织带、合第六织带在对应的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以此调节第五织带和第九织带形成的背带的长度以及调节第六织带和第一织带形成的背带的长度,此时即可使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叠成的垛构成一个背包的格式,背在背上即可搬运,将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叠成的垛背在背上后,将第三部分上的第八织带上的第六插扣公扣插入第七织带上的第六插扣母扣内,并使第八织带在第六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使第七织带和第八织带将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叠成的垛的捆紧在背负者的腰上,更加便于背负,在携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时十分方便,只需要使用担架本体上自身的织带配合对应的插扣便能进行捆绑,不需要另外寻找绳索,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2、第一部分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一插杆,第二部分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一插杆一一对应的第一插孔,每根第一插杆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一插孔内,第一插杆上设有垂直于第一插杆的第一螺孔,第一螺孔延伸至第二部分的外侧面,第一螺孔内螺合有第一螺栓;第二部分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二插杆,第三部分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二插杆一一对应的第二插孔,每根第二插杆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二插孔内,第二插杆上设有垂直于第二插杆的第二螺孔,第二螺孔延伸至第三部分的外侧面,第二螺孔内螺合有第二螺栓;第三部分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三插杆,第四部分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三插杆一一对应的第三插孔,每根第三插杆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三插孔内,第三插杆上设有垂直于第三插杆的第三螺孔,第三螺孔延伸至第四部分的外表面,第三螺孔内螺合有第三螺栓。在组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时,将第一部分后端的所有第一插杆均插入对应的第一插孔内,并使用第一螺栓固定;将第二部分后端端的所有第二插杆均插入对应的第二插孔内,并使用第二螺栓固定;将第三部分后端的所有第三插杆均插入对应的第三插孔内,并使用第三螺栓固定,此时便将担架本体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组装固定在了一起,完成组装,组装起来十分方便。

3、第三部分上设有第十一织带,第十一织带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部分的上侧面的中部,第十一织带的另一端设有第八插扣公扣,第八插扣公扣上插设有第八插扣母扣,第八插扣母、第二插扣母扣、第三插扣母扣、第四插扣母扣和第五插扣母扣的非插接端固定在一起。在使用时将第八织带上的第八插扣公扣插入固定在与第二插扣母扣、第三插扣母扣、第四插扣母扣和第五插扣母扣的非插接端固定在一起的第八插扣母扣内,并使第十一织带在第八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使第十一织带位于伤员的跨间,防止在搬运伤员的时候伤员从担架本体的后端滑出。

4、担架本体的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均向下设有凸肋,两条凸肋平行设置,凸肋沿担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凸肋的下端面的两端均呈向上翘起的弧形面。使担架本体的底部两条凸肋形成接近雪橇的形状,方便通过拖行担架来搬运伤员。

5、担架本体的下端面向上设有两条凹槽,两条凹槽位于两条凸肋之间,两条凹槽均沿担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两条凹槽分设于担架本体的左右两侧。在收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担架时,第二织带和第三织带分别部分卡入两条凹槽位于第三部分上的那一段的下端,使第二织带和第三织带不容易在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叠成的垛上左右滑动,捆绑起来更加稳定。

6、担架本体的每个侧板的上口的外表面均设有多个凹陷部,每个凹陷部均朝向担架本体的内侧凹陷。方便救援人员的手抓在凹陷部内抬运担架。

7、担架本体内放置有与其内腔的底面适配的泡沫塑料垫,泡沫塑料垫被分割成分别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对应的四部分。设置泡沫塑料垫,使伤员躺在担架本体内更加舒适,且泡沫塑料垫具有缓冲功能,能对伤员形成保护;在收折时只需要将泡沫塑料垫的四个部分叠在第三部分、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叠成的垛内一起捆绑固定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图1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收叠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收叠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部分;2、第二部分;3、第三部分;4、第四部分;5、第一织带;6、第二织带;7、第一插扣母扣;8、第一插扣公扣;9、第三织带;10、第四织带;11、第二插扣公扣;12、第二插扣母扣; 13、第三插扣公扣;14、第三插扣母扣;15、第五织带;16、第六织带;17、第四插扣公扣;18、第四插扣母扣;19、第五插扣公扣;20、第五插扣母扣;21、第七织带;22、第八织带;23、第六插扣母扣; 24、第六插扣公扣;25、第九织带;26、第十织带;27、第七插扣母扣;28、第七插扣公扣;29、第一插杆;30、第一插孔;31、第一螺孔;32、第一螺栓;33、第二插杆;34、第二插孔;35、第二螺孔; 36、第二螺栓;37、第三插杆;38、第三插孔;39、第三螺孔;40、第三螺栓;41、第十一织带;42、第八插扣公扣;43、第八插扣母扣; 44、凸肋;45、凹槽;46、凹陷部;47、泡沫塑料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担架本体,担架本体呈开口向上的船形结构,担架本体包括从前至后依次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和第四部分4;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部分1的前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织带5和第二织带6,第一织带5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1上,第一织带5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插扣母扣7,第二织带6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1上,第二织带6的另一端设有第一插扣公扣8,第一插扣公扣 8插接在第一插扣母扣7内;第一部分1的前端的左右两侧还分别设有第三织带9和第四织带10,第三织带9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1 上,第三织带9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插扣公扣11,第二插扣公扣11上插接有第二插扣母扣12,第四织带10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部分1上,第四织带10的另一端设有第三插扣公扣13,第三插扣公扣13上插接有第三插扣母扣14;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部分2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五织带15和第六织带16,第五织带15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部分2上,第五织带15的另一端设有第四插扣公扣17,第四插扣公扣17上插接有第四插扣母扣18,第六织带16的一端固定在第二部分2上,第六织带16的另一端设有第五插扣公扣19,第五插扣公扣19上插接有第五插扣母扣20;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部分3的后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七织带21和第八织带22,第七织带21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部分3上,第七织带21的另一端设有第六插扣母扣23,第八织带22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部分3上,第八织带22的另一端设有第六插扣公扣24,第六插扣公扣24插接在第六插扣母扣23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第四部分4的后端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九织带 25和第十织带26,第九织带25的一端固定在第四部分4上,第九织带25的另一端设有第七插扣母扣27,第十织带26的一端固定在第四部分4上,第十织带26的另一端设有第七插扣公扣28,第七插扣公扣28插接在第七插扣母扣27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插扣母扣12、第三插扣母扣14、第四插扣母扣18和第五插扣母扣20的非插接端固定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中,将伤员放在担架本体内,使伤员的头部位于担架板体的前端,脚部位于担架本体的后端,第三织带9上的第二插扣公扣11插入第二插扣母扣 12内,第四织带10上的第三插扣公扣13插入第三插扣母扣14内,第五织带15上的第四插扣公扣17插入第四插扣母扣18内,第六织带16上的第五插扣公扣19插入第五插扣母扣20内,然后使第三织带9、第四织带10、第五织带15和第六织带16在对应的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对伤员的上身进行固定,第八织带22上的第六插扣公扣 24插入第七织带21上的第六插扣母扣23内,并使第八织带22在第六插扣公扣24上调节长度进而对伤员的腿部进行固定,固定伤员十分方便;第一织带5上的第一插扣母扣7和第二织带6上的第一插扣公扣8插接后形成用于肩抬和拖拉的绑带,第九织带25上的第七插扣母扣27和第十织带26上的第七插扣公扣28插接后也形成用于肩抬和拖拉的绑带,能够用两个人分别将第一织带5和第二织带6形成的绑带和第九织带25和第十织带26形成的绑带穿在脖子上抬着搬运装载在担架本体内的伤员,也能在高原山地或北方雪原等特殊地形使用一个人拖拉着第一织带5和第二织带6形成的绑带或第九织带25 和第十织带26形成的绑带对装载在担架本体上的伤员进行搬运,环境适应性强。插扣为市面上常见的插扣,市面上常见的插扣公扣均通过日字扣和织带连接,织带可以通过日字扣调节长度,故本实用新型中省略对插扣的具体结构及织带如何在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的描述。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没有搬运伤员,且需要携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时,将第一插扣公扣8从第一插扣母扣7内取出,将第四插扣公扣17从第四插扣母扣18内取出,将第五插扣公扣19从第五插扣母扣20内取出,将第六插扣公扣24 从第六插扣母扣23内取出,将第七插扣公扣28从第七插扣母扣27 内取出,保持第二插扣公扣11插接在第二插扣母扣12内,保持第三插扣公扣13插接在第三插扣母扣14内。将担架本体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和第四部分4拆卸并分开,使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和第四部分4的开口均朝上,将第三部分3 放在最底部使第三部分3的前部朝前,第二部分2叠放在第三部分3 的开口内使第二部分2的前部朝后,第一部分1叠放在第二部分2的开口内使第一部分1的前部朝前,第四部分4叠放在第一部分1的开口内使第四部分4的前部朝后,并使第一织带5、第二织带6、第三织带9、第四织带10、第五织带15、第六织带16、第七织带21、第八织带22、第九织带25和第十织带26均位于堆叠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和第四部分4之外,保证第一织带5、第二织带6、第三织带9、第四织带10、第五织带15、第六织带16、第七织带21、第八织带22、第九织带25和第十织带26均不被压住,将固定在一起的第二插扣母扣12、第三插扣母扣14、第四插扣母扣18 和第五插扣母扣20拉着第二织带6和第三织带9向上移动绕过第四部分4的前端的上端后向后移动,绕过第四部分4的后端后向下移动,绕过第三部分3的后端后向前移动至第三部分3下侧面的中部,然后将第一部分1的第二织带6上的第一插扣公扣8插入第五插扣母扣 20内,将位于第四部分4的第十织带26上的第七插扣公扣28插入第四插扣母扣18中,此时,第三织带9、第四织带10、第二织带6 和第十织带26围城了一个包围第三部分3、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 和第四部分4叠成的垛的一个带圈,然后使第二织带6、第三织带9、第四织带10和第十织带26在对应的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以此将第三织带9、第四织带10、第二织带6和第十织带26形成的带圈将第三部分3、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和第四部分4叠成的垛捆紧,然后将第二部分2上的第五织带15上的第四插扣公扣17插入第四部分 4上的第九织带25上的第七插扣母扣27内,此时第五织带15和第九织带25形成一个背带,然后将第二部分2上的第六织带16上的第五插扣公扣19插入第一部分1上的第一织带5上的第一插扣母扣7 内,此时第六织带16和第一织带5也形成一个背带,然后使第五织带15、合第六织带16在对应的插扣公扣上调节长度,以此调节第五织带15和第九织带25形成的背带的长度以及调节第六织带16和第一织带5形成的背带的长度,此时即可使第三部分3、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和第四部分4叠成的垛构成一个背包的格式,背在背上即可搬运,将第三部分3、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和第四部分4叠成的垛背在背上后,将第三部分3上的第八织带22上的第六插扣公扣 24插入第七织带21上的第六插扣母扣23内,并使第八织带22在第六插扣公扣24上调节长度,使第七织带21和第八织带22将第三部分3、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和第四部分4叠成的垛的捆紧在背负者的腰上,更加便于背负,在携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时十分方便,只需要使用担架本体上自身的织带配合对应的插扣便能进行捆绑,不需要另外寻找绳索,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部分1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一插杆 29,第二部分2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一插杆29一一对应的第一插孔30,每根第一插杆29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一插孔30内,第一插杆29上设有垂直于第一插杆29的第一螺孔31,第一螺孔31延伸至第二部分2的外侧面,第一螺孔31内螺合有第一螺栓32;第二部分 2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二插杆33,第三部分3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二插杆33一一对应的第二插孔34,每根第二插杆33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二插孔34内,第二插杆33上设有垂直于第二插杆33的第二螺孔35,第二螺孔35延伸至第三部分3的外侧面,第二螺孔35内螺合有第二螺栓36;第三部分3的后端设有多根第三插杆37,第四部分4的前端设有多个与多根第三插杆37一一对应的第三插孔38,每根第三插杆37均插设于对应的第三插孔38内,第三插杆37上设有垂直于第三插杆37的第三螺孔39,第三螺孔39延伸至第四部分4 的外表面,第三螺孔39内螺合有第三螺栓40。在组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野外救援的便携式担架时,将第一部分1后端的所有第一插杆29均插入对应的第一插孔30内,并使用第一螺栓32固定;将第二部分2后端端的所有第二插杆33均插入对应的第二插孔34内,并使用第二螺栓36固定;将第三部分3后端的所有第三插杆37均插入对应的第三插孔38内,并使用第三螺栓40固定,此时便将担架本体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和第四部分4组装固定在了一起,完成组装,组装起来十分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部分3上设有第十一织带41,第十一织带41的一端固定在第三部分3的上侧面的中部,第十一织带41的另一端设有第八插扣公扣42,第八插扣公扣42上插设有第八插扣母扣43,第八插扣母、第二插扣母扣12、第三插扣母扣14、第四插扣母扣18和第五插扣母扣20的非插接端固定在一起。在使用时将第八织带22上的第八插扣公扣42插入固定在与第二插扣母扣12、第三插扣母扣14、第四插扣母扣18和第五插扣母扣20的非插接端固定在一起的第八插扣母扣43内,并使第十一织带41在第八插扣公扣42上调节长度,使第十一织带41位于伤员的跨间,防止在搬运伤员的时候伤员从担架本体的后端滑出。

如图3和图4所示,担架本体的下端面的左右两侧均向下设有凸肋44,两条凸肋44平行设置,凸肋44沿担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凸肋44的下端面的两端均呈向上翘起的弧形面。使担架本体的底部两条凸肋44形成接近雪橇的形状,方便通过拖行担架来搬运伤员。

如图4所示,担架本体的下端面向上设有两条凹槽45,两条凹槽45位于两条凸肋44之间,两条凹槽45均沿担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两条凹槽45分设于担架本体的左右两侧。在收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担架时,第二织带6和第三织带9分别部分卡入两条凹槽45 位于第三部分3上的那一段的下端,使第二织带6和第三织带9不容易在第三部分3、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和第四部分4叠成的垛上左右滑动,捆绑起来更加稳定。

如图3和图4所示,担架本体的每个侧板的上口的外表面均设有凹陷部46,凹陷部46朝向担架本体的内侧凹陷。方便救援人员的手抓在凹陷部46内抬运担架。

如图1和图2所示,担架本体内放置有与其内腔的底面适配的泡沫塑料垫47,泡沫塑料垫被分割成分别与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和第四部分4对应的四部分。设置泡沫塑料垫47,使伤员躺在担架本体内更加舒适,且泡沫塑料垫47具有缓冲功能,能对伤员形成保护;在收折时只需要将泡沫塑料垫47的四个部分叠在第三部分3、第二部分2、第一部分1和第四部分4叠成的垛内一起捆绑固定即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