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83383发布日期:2019-10-15 20:17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药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药箱是指一个专门用来存放药品、医疗工具的箱子,当中的隔层用于区分内服药品、外用药品、各种医疗工具,以免混淆。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药箱本体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仅提示用户进行服药时的服药量,而缺乏对服药量的监控,进而导致用户会出现服药量错误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旨在解决目前市场上的智能药箱本体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仅提示用户进行服药时的服药量,而缺乏对服药量的监控,进而导致用户会出现服药量错误的现象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系统,包括用于放置药品的智能药箱本体,所述智能药箱本体包括用于判断生物特征和药品扫描的识别模块、数据读取和处理的处理模块以及用于药品重量检测的检测模块,且所述检测模块分别与所述识别模块和处理模块数据连接,用于检测后的数据发送。

优选的,还包括用于报警的报警装置、发声提示的语音提示模块和用于药箱门体开关的开关模块,所述报警装置、语音提示模块和开关模块均与所述智能药箱本体相连接,用于控制报警装置、语音提示模块和开关模块的报警、语音提示和开关。

优选的,所述智能药箱本体的内部开设有用于收纳药品的腔体,且所述检测模块位于该腔体的底部,且药品放置于所述检测模块的检测端上。

优选的,所述识别模块包括用于药盒上条形码扫描扫描仪和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的识别仪,且所述扫描仪与识别仪之间数据连接。

优选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或瞳孔识别。

优选的,所述处理模块包括用于数据处理的处理器和用于数据采集读取的读取器,所述扫描仪、识别仪和读取器均与所述处理器数据连接,用于采集数据后的处理。

优选的,所述扫描仪与读取器相连接,用于对扫描后药品上标注的内容提取,该提取的内容包括服药次数、服药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并将提取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内部。

一种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确定药品的种类、服药次数、服药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

步骤s20:确定该药品所对应的生物特征以及姓名;

步骤s30:对生物特征进行识别,判断是否符合开箱条件;

步骤s40:开启智能药箱本体;

步骤s50:判断用户的服药剂量是否符合药品规定;

步骤s60:若用户的服药计量不符合药品上的规定,则报警提示,并将检测判断的结果发送给用户的亲属;

优选的,所述步骤s20中,还包括确定用户的亲属联系方式。

优选的,所述步骤s5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1:读取药盒上所记载的单个药片的重量和服药量;

步骤s52:用户服用后的药品重量应为:原先重量减去服药量乘以药品重量之积;

步骤s53:判断服药后的药品重量是否与计算的结果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系统和方法,通过检测模块检测用户在服药前的药品重量,并将该重量数据发送到处理模块内部,并且,识别模块识别药品上所记载的服药量、服药次数和单个药片的重量,随后,将该数据发送到处理模块内部,处理模块根据所得的数据计算出用户服药一次所需要的药片重量,并计算出服药后整个药片的重量,进而,当用户服药之后,再次通过检测药片的重量,并与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当相同时,则说明服量正确,当不相同时,则说明服量不正确,进而便可对用户进行提示信息的发送,从而能够充分的避免出现服量错误的现象。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中:1、智能药箱本体;11、识别模块;111、扫描仪;112、识别仪;12、处理模块;121、处理器;122、读取器;13、检测模块;2、报警装置;3、语音提示模块;4、开关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案:一种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系统,包括用于放置药品的智能药箱本体1,智能药箱本体1包括用于判断生物特征和药品扫描的识别模块11、数据读取和处理的处理模块12以及用于药品重量检测的检测模块13,且检测模块13分别与识别模块11和处理模块12数据连接,用于检测后的数据发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模块13为丹佛斯或霍尼韦尔型号的重量传感器或乘药器等,具体的型号不做限定,能够满足对药片的称重,并且,称重精度达到毫克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的过程中,首先,将药品放置智能药箱本体1内部,并且,智能药箱本体1上设有识别模块11,且识别模块11由扫描仪111和识别仪112组成,在放入之前,便需要通过扫描仪111对药盒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并将扫描得出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当扫描结束之后,通过识别仪112对服药的用户进行人体生物特征的录入,该识别仪112可为指纹识别仪、人脸识别仪或瞳孔识别仪,并分别对应指纹、人脸和瞳孔的录入,用户可以根据所需选择不同的识别仪112进行使用,当用户的生物特征录入之后,便可再次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进行存储,同时读取器122提取扫描仪111所扫描出的药品数据,该提取内容包括服用次数、服药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并将该提取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并在处理器121内设有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录入的用户生物特征和提取的药品数据进行存储,当用户需要进行服药时,首先,便需要再次通过识别仪112的录入,并且,识别仪112所录入用户生物特征与处理器121内部的生物特征进行对比,在处理器121的作用下,当两个生物特征相同或匹配不成功时,则说明该智能药箱本体1内部存储的药品并不是录入者所需要的药品,或者属于家庭内儿童的误操作,进而避免了药品出现误服的现象,当两个生物特征匹配成功时,则说明是药物所对应的用户,随后,处理器121控制开关模块4打开,在此,该开关模块4为智能药箱本体1上的自动开关门,进而通过处理器121控制开关模块4打开,随后,使用者便取出智能药箱本体1内部的药品进行服用,在取出之前,检测模块13对药品进行最后的药品重量检测,检测模块13将药品的重量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并且,由于处理器121的内部已存有药片的服用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因此,在处理器121的计算下,将药品重量之积设为用户服用一次药片的总重量,因此,将检测模块13最后检测的原先重量减去服药量乘以药品重量之积便为用户服药之后的药品重量,并且,根据一定的情况,对计算的结构进行区间范围化,该范围为在计算结果过上下加减单个药片的重量即可,当用户在服药之后,在此将药品放置于检测模块13之上时,检测模块13再次对药品的重量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中,与处理器121内部的区间进行对比,当检测的数据在该计算的范围区间之内时,则说明服量正确,当检测的数据不在该计算的范围区间之内时,则说明服量不正确,进而便可对用户以及用户的亲属进行提示信息的发送,从而能够充分的避免出现服量错误的现象。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报警的报警装置2、发声提示的语音提示模块3和用于药箱门体开关的开关模块4,报警装置2、语音提示模块3和开关模块4均与智能药箱本体1相连接,用于控制报警装置2、语音提示模块3和开关模块4的报警、语音提示和开关。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当用户在生物特征识别成功之后,便通过处理器121控制开关模块4打开,使用户能够顺利的取出智能药箱本体1内部的药片,而报警装置2为安装于智能药箱本体1上的报警器,用于生物特征识别错误之后的报警,而语音提示模块3为安装于智能药箱本体1上的扬声器,当用户服药量出现错误时,便可通过处理器121控制语音提示模块3开始发声,并对用户进行提示,并且,该处理器121的型号为树莓派3d+。

进一步的,智能药箱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用于收纳药品的腔体,且检测模块13位于该腔体的底部,且药品放置于检测模块13的检测端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腔体的设置,能够顺利的对药品进行放置,并且,对检测模块13的位置限定,使药品放入腔体内部之后,检测模块13能够顺利的对药品进行重量的检测。

进一步的,识别模块11包括用于药盒上条形码扫描扫描仪111和人体生物特征识别的识别仪112,且扫描仪111与识别仪112之间数据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扫描仪111对药盒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并将扫描得出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当扫描结束之后,通过识别仪112对服药的用户进行人体生物特征的录入,当用户的生物特征录入之后,便可再次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进行存储。

进一步的,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或瞳孔识别。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的过程中,识别仪112可为指纹识别仪、人脸识别仪或瞳孔识别仪,并分别对应指纹、人脸和瞳孔的录入,用户可以根据所需选择不同的识别仪112进行使用。

进一步的,处理模块12包括用于数据处理的处理器121和用于数据采集读取的读取器122,扫描仪111、识别仪112和读取器122均与处理器121数据连接,用于采集数据后的处理;扫描仪111与读取器122相连接,用于对扫描后药品上标注的内容提取,该提取的内容包括服药次数、服药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并将提取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当用户的生物特征录入之后,便可再次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进行存储,同时读取器122提取扫描仪111所扫描出的药品数据,该提取内容包括服用次数、服药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并将该提取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并在处理器121内设有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录入的用户生物特征和提取的药品数据进行存储。

请参阅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方案:一种基于智能药箱的药品数据处理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确定药品的种类、服药次数、服药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

步骤s20:确定该药品所对应的生物特征以及姓名;

步骤s30:对生物特征进行识别,判断是否符合开箱条件;

步骤s40:开启智能药箱本体1;

步骤s50:判断用户的服药剂量是否符合药品规定;

步骤s60:若用户的服药计量不符合药品上的规定,则报警提示,并将检测判断的结果发送给用户的亲属;

步骤s70:若用户的服药计量符合药品上的规定,便可继续服药。

在本实施方式中,智能药箱本体1上设有识别模块11,且识别模块11由扫描仪111和识别仪112组成,在放入之前,便需要通过扫描仪111对药盒上的条形码进行扫描,并将扫描得出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当扫描结束之后,通过识别仪112对服药的用户进行人体生物特征的录入,该识别仪112可为指纹识别仪、人脸识别仪或瞳孔识别仪,并分别对应指纹、人脸和瞳孔的录入,用户可以根据所需选择不同的识别仪112进行使用,当用户的生物特征录入之后,便可再次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进行存储,同时读取器122提取扫描仪111所扫描出的药品数据,该提取内容包括服用次数、服药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并将该提取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并在处理器121内设有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对录入的用户生物特征和提取的药品数据进行存储,当用户需要进行服药时,首先,便需要再次通过识别仪112的录入,并且,识别仪112所录入用户生物特征与处理器121内部的生物特征进行对比,在处理器121的作用下,当两个生物特征相同或匹配不成功时,则说明该智能药箱本体1内部存储的药品并不是录入者所需要的药品,或者属于家庭内儿童的误操作,进而避免了药品出现误服的现象,当两个生物特征匹配成功时,则说明是药物所对应的用户,随后,处理器121控制开关模块4打开,在此,该开关模块4为智能药箱本体1上的自动开关门,进而通过处理器121控制开关模块4打开,随后,使用者便取出智能药箱本体1内部的药品进行服用,在取出之前,检测模块13对药品进行最后的药品重量检测,检测模块13将药品的重量发送到处理器121内部,并且,由于处理器121的内部已存有药片的服用量以及单个药片的重量,因此,在处理器121的计算下,将(服用量*单个药片重量)便为用户服用一次药片的总重量,因此,将检测模块13最后检测的原先重量减去服药量乘以药品重量之积为用户服药之后的药品重量,并且,根据一定的情况,对计算的结构进行区间范围化,该范围为在计算结果过上下加减单个药片的重量即可,当用户在服药之后,在此将药品放置于检测模块13之上时,检测模块13再次对药品的重量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数据发送到处理器121中,与处理器121内部的区间进行对比,当检测的数据在该计算的范围区间之内时,则说明服量正确,当检测的数据不在该计算的范围区间之内时,则说明服量不正确,进而便可对用户以及用户的亲属进行提示信息的发送,从而能够充分的避免出现服量错误的现象。

进一步的,步骤s20中,还包括确定用户的亲属联系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检测的数据不在该计算的范围区间之内时,则说明服量不正确,进而便可对用户以及用户的亲属进行提示信息的发送,通过亲属对用户进行提醒和纠正,从而能够充分的避免出现服量错误的现象。

进一步的,步骤s50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1:读取药盒上所记载的单个药片的重量和服药量;

步骤s52:用户服用后的药品重量应为:原先重量-服药量*药品重量;

步骤s53:判断服药后的药品重量是否与计算的结果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处理器121的计算下,将服药量乘以药品重量之积便为用户服用一次药片的总重量,因此,将检测模块13最后检测的原先重量减去服药量乘以药品重量之积为用户服药之后的药品重量,并且,根据一定的情况,对计算的结构进行区间范围化,该范围为在计算结果过上下加减单个药片的重量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