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针以及导管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5681发布日期:2020-10-31 09:5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穿刺针以及导管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穿刺针以及导管组装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采血针、输液用的留置针等医疗用的穿刺针,公知有如下的穿刺针:为了减轻将穿刺针向人体穿刺时的疼痛,该穿刺针具备如下的前端部,该前端部相对于穿刺针的长度方向具有角度不同的多个刃面。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这样的穿刺针的注射针。专利文献1的注射针是通过将圆筒状的主体的尖端部从任一方倾斜地切除而形成有锥状的尖端部的注射针,具备:从圆筒状的主体的外周连接且相对于主体的轴线方向(长度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形成的第一倾斜面;与该第一倾斜面连接且以相对于主体的轴线方向的角度比第一倾斜面的角度大的角度形成的第二倾斜面;以及与该第二倾斜面连接且与刃尖连接并且以相对于主体的轴线方向的角度比该第二倾斜面的角度大的角度形成的第三倾斜面。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作为穿刺针的皮下注射针。专利文献2的皮下注射针具有多斜角面形状的前端,该多斜角面形状的前端具有主斜角面、一对中间斜角面以及一对前端斜角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62615号公报(美国专利第65175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57490号公报(美国专利第5752942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的注射针那样,通过形成为具有将相对于长度方向的角度不同的多个面连接而成的刃面的前端部,能够降低由在面彼此的边界形成的棱线(接合部)引起的刺穿阻力,减轻将注射针向人体穿刺时的疼痛。

然而,在向血管等脉管内穿刺的穿刺针的情况下,为了使刃面整体容易进入脉管内,通常使用穿刺针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刃面的长度(以下,记载为“刃面长度”)短的穿刺针。在这样的刃面长度短的穿刺针中,即使形成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的角度不同的多个面而使刃面多面化,也无法减小侧视图中的刃面的刃尖所成的角度(以下,记载为“刃尖角度”),刃尖角度容易变得较大。因此存在刃尖的刺穿阻力变大而难以减轻使刃尖刺穿时的疼痛的问题。另外,若刃尖的刺穿阻力大,则也存在在向脉管穿刺时无法顺利地刺穿血管壁等脉管壁,脉管被刃尖推压而偏离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无论刃面长度如何都能够减小刃尖角度的刃面形状的穿刺针和具备穿刺针的导管组装体。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穿刺针是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延伸;和第二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并且由与所述第一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为一端的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由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看起来为线状的所述主体部的侧视图中成为凹形的凹形面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构成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凹形面包括凹形的弯曲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构成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凹形面包括平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从所述第一刃面部侧观察的所述主体部的正视图中,所述刃缘形成凹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刃面部延伸至形成有所述刃面的刃面区域的比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靠基端侧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侧视图中,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针尖的位置处的切线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中心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穿刺针是在棒状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延伸;和第二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并且由与所述第一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为一端的刃缘,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看起来为线状的所述主体部的侧视图中,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相交的点处的所述第一刃面部的切线与所述第二刃面部交叉。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构成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凹形面包括凹形的弯曲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构成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凹形面包括平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从所述第一刃面部侧观察的所述主体部的正视图中,所述刃缘形成凹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刃面部延伸至形成有所述刃面的刃面区域的比与所述中心轴线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中间位置靠基端侧的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侧视图中,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针尖的位置处的切线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中心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刃尖角度为12度~42度,截面角度为50度~110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刃尖角度为15度~40度,截面角度为60度~85度。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穿刺针是在具有中空部的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其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延伸,并且具备划分所述中空部的前端开口的内缘;和第二刃面部及第三刃面部,它们形成于所述刃面的前端侧,所述第一刃面部由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看起来为线状的所述主体部的侧视图中成为凹形的凹形面构成,所述穿刺针具有: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的第一刃缘、和由所述第一刃面部与所述第三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的第二刃缘,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从前端侧观察所述主体部的前端观察下,所述第一刃缘沿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弯曲成凹形并延伸至针尖,所述第一刃缘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内缘的距离从所述第一刃缘的基端朝向所述针尖逐渐减小,在所述前端观察下,所述第二刃缘沿所述径向弯曲成凹形并延伸至所述针尖,所述第二刃缘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内缘的距离从所述第二刃缘的基端朝向所述针尖逐渐减小。

作为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穿刺针是在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其至少具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和第二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并且由与所述第一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为一端的刃缘,所述刃缘具备:直线状的前端侧刃缘、和位于所述前端侧刃缘的基端侧的直线状的基端侧刃缘,在从所述第一刃面部侧观察的所述主体部的正视图中,所述前端侧刃缘和所述基端侧刃缘形成凹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看起来为线状的所述主体部的侧视图中,所述前端侧刃缘与所述基端侧刃缘形成钝角。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看起来为线状的所述主体部的侧视图中,所述前端侧刃缘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中心轴线平行。

作为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穿刺针是在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其至少具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和第二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并且由与所述第一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为一端的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具备:平面状的前端侧刃面部,其包括所述针尖;和平面状的基端侧刃面部,其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比所述前端侧刃面部倾斜,且位于所述前端侧刃面部的基端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刃面部跨越所述前端侧刃面部的背面侧和所述基端侧刃面部的背面侧双方而延伸。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刃缘具备:直线状的前端侧刃缘,其由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前端侧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和直线状的基端侧刃缘,其由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基端侧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在从所述第一刃面部侧观察的所述主体部的正视图中,所述前端侧刃缘和所述基端侧刃缘形成凹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看起来为线状的所述主体部的侧视图中,所述前端侧刃面部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中心轴线平行。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看起来为线状的所述主体部的侧视图中,所述前端侧刃面部与所述基端侧刃面部形成钝角。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将所述刃缘作为第一刃缘的情况下,具备第三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并且由与所述第一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以所述针尖为一端的第二刃缘,所述第二刃面部和所述第三刃面部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以所述针尖为一端的第三刃缘,在所述第三刃缘的基端侧,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前端侧形成有过渡部。

作为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穿刺针是在主体部的前端部形成有刃面的医疗用的穿刺针,所述刃面具备:第一刃面部,其至少具有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和第二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并且由与所述第一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为一端的刃缘,所述第一刃面部具备:平面状的前端侧刃面部,其包括所述针尖;和平面状的基端侧刃面部,其比所述前端侧刃面部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倾斜,且位于所述前端侧刃面部的基端侧的位置,所述刃缘具备:直线状的前端侧刃缘,其由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前端侧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和直线状的基端侧刃缘,其由所述第一刃面部的所述基端侧刃面部与所述第二刃面部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在从所述第一刃面部侧观察的所述主体部的正视图中,所述前端侧刃缘和所述基端侧刃缘形成凹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将所述刃缘作为第一刃缘的情况下,具备第三刃面部,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并且由与所述第一刃面部交叉的棱线形成以所述针尖为一端的第二刃缘,所述第二刃面部和所述第三刃面部在所述第一刃面部的背面侧由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以所述针尖为一端的第三刃缘,在所述第三刃缘的基端侧,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前端侧形成有弯曲状的过渡部。

作为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导管组装体具备上述穿刺针;供所述穿刺针插通的导管;以及保持所述导管的导管套。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具有无论刃面长度如何都能够减小刃尖角度的刃面形状的穿刺针以及具备穿刺针的导管组装体。

附图说明

图1的(a)、(b)、(c)、(d)分别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主视图、侧视图、后视图、立体图。

图2的(a)、(b)分别是图1的(a)、(b)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前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3是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从前端侧观察图1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图。

图4的(a)、(b)、(c)、(d)、(e)分别是图2中的i-i剖视图、ii-ii剖视图、iii-iii剖视图、iv-iv剖视图、v-v剖视图。

图5是与图2的(b)所示的侧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刃面部侧的侧视图。

图6的(a)、(b)、(c)分别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的主视图、侧视图、后视图。

图7是图6的(b)中的vi-vi剖视图。

图8是表示关于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针尖处的刺穿阻力值的第一次~第五次的变化的图表。

图9是表示关于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处的刺穿阻力值的第一次~第五次的变化的图表。

图10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的第一刃面部的变形例的第一刃面部的侧视图。

图11的(a)、(b)、(c)分别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的主视图、侧视图、后视图。

图12是图11的(a)中的vii-vii剖视图。

图13是从前端侧观察主体部以使得图11所示的穿刺针的第一刃面部的基端侧刃面部看起来为线状的图。

图14是图11的(a)中的viii-viii剖视图。

图15是图11的(a)中的ix-ix剖视图。

图16的(a)、图16的(b)分别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外观图、剖视图。

图17的(a)、图17的(b)分别是图16所示的导管组装体中的包括导管的外管部件的外观图、剖视图。

图18的(a)、图18的(b)分别是图16所示的导管组装体中的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的外观图、剖视图。

图19的(a)是放大地示出图18的(a)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一部分的图,图19的(b)、图19的(c)分别是图19的(a)的x-x剖视图、xi-xi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穿刺针的通知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21的(a)、(b)、(c)分别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主视图、侧视图、后视图。

图22是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从前端侧观察图21所示的穿刺针的主体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2对本公开的医疗用的穿刺针以及导管组装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在各图中共用的部件、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图。具体而言,图1的(a)是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主视图,图1的(b)是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侧视图,图1的(c)表示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后视图。图1的(d)是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立体图。另外,图2的(a)是放大图1的(a)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一部分的放大主视图。图2的(b)是放大图1的(b)所示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如图1的(a)~图1的(d)、图2的(a)、图2的(b)所示,穿刺针1具备棒状的主体部2,在该主体部2的前端部3形成有刃面4。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是管体,并且划分出在主体部2的与中心轴线o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连通的中空部10。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是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横截面的外形为大致圆形的管体。

如图1的(a)~图1的(d)、图2的(a)、图2的(b)所示,刃面4由多个刃面部构成。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刃面4具备作为正面刃面的第一刃面部5、和作为背面刃面的第二刃面部6及第三刃面部7。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的主体部2具备实施了背切加工的刃面4。

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倾斜并延伸至针尖8。“针尖”是指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穿刺针1的前端、即主体部2的前端的意思,并且是指作为刃面4的前端的刃尖的意思。因此,以下,“前端侧”是指穿刺针1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针尖侧的意思,“基端侧”是指穿刺针1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与针尖侧相反的一侧的意思。

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形成于第一刃面部5的背面侧。第二刃面部6通过与第一刃面部5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8为一端的刃缘23。第三刃面部7通过与第一刃面部5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8为一端的刃缘24。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在第一刃面部5的背面侧通过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8为一端的刃缘25。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由第一刃面部5与第二刃面部6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23记载为“第一刃缘23”。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由第一刃面部5与第三刃面部7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24记载为“第二刃缘24”。并且,为了便于说明,将由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25记载为“第三刃缘25”。在将穿刺针1从生物体表面穿刺时,第一刃缘23、第二刃缘24以及第三刃缘25作为切开皮肤的切削刃发挥作用,从而降低刺穿阻力。

并且,将由第二刃面部6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记载为“第四刃缘26”。另外,将由第三刃面部7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刃缘记载为“第五刃缘27”。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的材料,可以使用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等金属材料。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内周面的内径和外周面的外径不变的管体,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基端侧的端部经由针基座等与例如注射器等医疗用器具连接。因此,穿刺针1也可以是具备与主体部2连接的针基座等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中,是内周面划分出中空部10,并且内周面的内径和外周面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不变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主体部2也可以是内周面的内径和外周面的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朝向前端侧递减的结构。另外,例如,也可以将主体部2的外径设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递减的锥形形状,并将主体部2的内径设为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不变的结构。并且,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主体部2的一部分的区域设置内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递减或递增的部位等,主体部2的内径和外径能够根据穿刺针1的用途等采用各种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穿刺针1的主体部2是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不变的结构,在从包括整个中心轴线o的截面观察的情况下,主体部2的外周面沿中心轴线方向a延伸。因此,若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则第一刃面部5的倾斜角度比主体部2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大。但是,在将穿刺针的主体部设为其外径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递减或递增的结构的情况下,第一刃面部构成为不仅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还相对于在包括整个中心轴线o的截面中的主体部2的外周面倾斜。

以下,对主体部2的刃面4的各部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刃面部5]

第一刃面部5具有相对于通过针尖8且包括中心轴线o的假想平面对称的形状。另外,在第一刃面部5的位置处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任意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与上述假想平面大致正交地呈直线状延伸。该详细情况参照图4的(a)~图4的(e)在后面叙述。换言之,第一刃面部5在从与上述假想平面正交的方向的视角即侧视图中(参照图1的(b)、图2的(b))看起来为线状。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通过针尖8且包括中心轴线o的上述假想平面简称为“中心平面x”。另外,存在将第一刃面部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2的侧视图(参照图1的(b)、图2的(b))简称为“侧视图”的情况。

第一刃面部5由在侧视图中(参照图1的(b)、图2的(b))成为凹形的凹形面构成。“凹形面”不限于凹形的一个弯曲面,也可以是由连续的多个平面形成的凹形的面等,第一刃面部5只要是在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2的侧视图中(参照图1的(b)、图2的(b))成为凹形的面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通过由上述的凹形面构成第一刃面部5,与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由通过第一刃面部5的基端和针尖8的直线l1表示的一个平面构成第一刃面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第一刃面部5的针尖8的位置上的切线l2与中心轴线方向a所成的角度。因此,通过由上述凹形面构成第一刃面部5,容易实现刃尖角度α小的穿刺针1。这里所说的“刃尖角度α”是指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的在针尖8处的角度。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刃尖角度α是指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通过第一刃面部5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切线l2与形成于第一刃面部5的背面侧的第三刃缘25在针尖8交叉而形成的角度。

换言之,在穿刺针1中,能够实现即使为了减小刃面长度h而增大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轴线o的倾斜角度,刃尖角度α也不会随之增大的结构。即,在穿刺针1中,容易实现同时减小刃面长度h和刃尖角度α的结构。“刃面长度h”是指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刃面的长度(参照图2的(a))。

因此,例如,能够将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刃面长度h设为比肌肉注射等中主要利用的所谓的“常规斜角(regularbevel)”(在第一刃面部由平面构成的情况下,第一刃面部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为12度的穿刺针)的刃面长度短,并且与静脉注射等中主要利用的所谓的“短斜角”(在第一刃面部由平面构成的情况下,第一刃面部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为18度的穿刺针)的刃面长度同等程度的刃面长度,同时将刃尖角度α设为与“常规斜角”同等程度或其以下的角度。即,能够实现具有不易发生静脉等脉管的穿透的较短刃面长度h,同时能够降低刃面4处的刺穿阻力且容易确保脉管的穿刺针1。另外,由于能够降低针尖8附近的刺穿阻力,所以能够减小刺穿阻力的变化量,也能够减小在穿刺时医疗人员在穿刺方向上施加力的变化量。因此,能够实现医疗人员在穿刺时容易操作的穿刺针1。

另外,优选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将通过第一刃面部5的基端和针尖8的直线l1相对于中心轴线o的角度设为13度以上且20度以下的范围内,同时将刃尖角度α设为15度~27度。在刃尖角度α小于15度的情况下,由于刃尖变得过薄,因此存在因制造工序中的损伤等而无法满足规定的性能的担忧,从而制造变得困难。另外,存在即使能够进行制造,强度也不足的担忧。在超过27度的情况下,由于与所谓的短斜角的刃尖角度α相同,因此穿刺时的刺穿阻力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等),第一刃面部5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切线l2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大致平行地延伸。更具体而言,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等),第一刃面部5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切线l2并不局限于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平行(与中心轴线o所成角度为0度)的结构,也可以是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所成的角度为规定角度(例如10度)以下的结构。但是,从减小上述的刃尖角度α的观点出发,优选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等),使第一刃面部5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切线l2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平行。

换言之,为了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等),使第一刃面部5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切线l2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大致平行,同时为了抑制刃尖变得过薄,优选将刃尖角度α设为规定角度(例如15度)以上。即,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等),将第三刃缘25与中心轴线o所成的角度δ(在本实施方式中等于刃尖角度α)设为比第一刃面部5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切线l2与中心轴线o所成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0度,所以未图示)大。由此,能够实现刃尖角度α小且满足规定强度的刃尖。

另外,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的(b)等),第一刃面部5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相交的点处的第一刃面部5的切线l3与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交叉。在图2的(b)中,由于是第三刃面部7侧的侧视图,因此切线l3与第三刃面部7交叉。与此相对地,图5是与图2的(b)所示的侧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刃面部6侧的侧视图。在图5所示的侧视图中,切线l3与第二刃面部6交叉。这样,在图2的(b)、图5所示的任一侧视图中,切线l3与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中的一方交叉。

图3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从前端侧观察主体部2的图。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本实施方式的针尖8位于比主体部2的外周面靠径向b的内侧的位置。在前端观察下(参照图3),针尖8优选位于比主体部2的外周面靠主体部2的周壁的壁厚n的1/3的距离以上的径向b的内侧的位置,更优选靠主体部2的周壁的壁厚n的1/2的距离以上的径向b的内侧的位置,特别优选靠主体部2的周壁的壁厚n的2/3的距离以上的径向b的内侧的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容易实现刃尖角度α小且满足规定强度的刃尖。

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一刃缘23从针尖8沿径向b弯曲成凹形。第二刃缘24从针尖8沿径向b弯曲成凹形。第一刃缘23的整个长度弯曲而从针尖8延伸到第一刃缘的基端p。第二刃缘24的整个长度弯曲而从针尖8延伸到第二刃缘的基端q。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隔着中心平面x对称地弯曲。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的弯曲随着接近针尖8而曲率半径变小。基端p或基端q处的第一刃缘23或第二刃缘24的弯曲的曲率半径在从针尖8到基端p或基端q的范围内最大。针尖8处的第一刃缘23或第二刃缘24的弯曲的曲率半径在从针尖8到基端p或基端q的范围内最小。

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一刃缘23随着从第一刃缘23的基端p朝向针尖8的方向而与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的距离逐渐变小。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二刃缘24随着从第二刃缘的基端q朝向针尖8的方向而与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的距离逐渐变小。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的每一个与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的距离在针尖8为最小。该距离是指前端观察下(参照图3)的从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的每一个的任意的点y1到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的最短距离。成为该最短距离的内缘13上的点y2确定为该点y2处的内缘13的切线l4与从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的每一个的任意的点y1向内缘13上的点y2引出的直线正交的位置。

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一刃缘23在从针尖8到第一刃缘23的基端p之间不与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交叉及接触。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二刃缘24在从针尖8到第二刃缘24的基端q之间不与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交叉及接触。

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四刃缘26从第一刃缘23的基端p弯曲而到达第三刃缘25的一端。同样,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五刃缘27从第二刃缘24的基端q弯曲而到达第三刃缘25的一端。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一刃缘23与第四刃缘26相比平缓地弯曲。同样,在图3所示的前端观察下,第二刃缘24与第五刃缘27相比平缓地弯曲。

构成第一刃面部5的凹形面可以是包括凹形的弯曲面的结构,也可以是包括平面的结构。即,构成第一刃面部5的凹形面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使多个平面连续而形成的凹形的面(参照图10)。另外,构成第一刃面部5的凹形面也可以是包括凹形的弯曲面和平面双方且形成为凹形的面。但是,构成第一刃面部5的凹形面优选包括凹形的弯曲面,更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凹形的弯曲面构成。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由凹形的弯曲面构成第一刃面部5,在第一刃面部5内不形成由面彼此交叉的棱线构成的角部。因此,能够防止穿刺时的由角部引起的刺穿阻力的增大。

本实施方式的正面刃面仅由第一刃面部5构成,第一刃面部5的基端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连续,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形成与第一刃面部5的基端侧连续的第四刃面部。在侧视图中(参照图1的(b)、图2的(b)),第四刃面部以与第一刃面部5相同的方式呈线状延伸。在侧视图中(参照图1的(b)、图2的(b)),第四刃面部可以由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的一个平面构成,也可以由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的连续的多个平面构成。另外,在侧视图中(参照图1的(b)、图2的(b)),第四刃面部也可以是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的凸形状的弯曲面。但是,第四刃面部优选为与第一刃面部5的基端平滑地连续的凸形状的弯曲面。由此,通过第四刃面部,能够平滑地连接第一刃面部5的基端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之间,与第一刃面部5的基端和主体部2的外周面连续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在第一刃面部5的基端与主体部2的外周面之间的位置上的穿刺时的刺穿阻力。

但是,即使在设置第四刃面部的情况下,也设为作为中空部10的前端侧的一端的前端开口11的基端侧由第一刃面部5划分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在穿刺时,在前端开口11的基端通过皮肤时,皮肤被卷入生物体内。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划分出作为中空部10的前端侧的一端的前端开口1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从前端到基端,从主体部2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延伸。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与中心平面x相交的两点中,主体部2的前端侧的点是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的前端(参照图2的(a)中的点“f”),主体部2的基端侧的点是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的基端(参照图2的(a)中的点“r”)。第一刃面部5的内缘13从前端(参照图2的(a)中的点“f”)到基端(参照图2的(a)中的点“r”),始终从主体部2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延伸,不存在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的部分。前端开口11在正视图中(参照图2的(a))为泪滴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由以针尖8为一端的第一刃缘23及第二刃缘24、和基端侧外缘部15构成。关于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另外,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划定形成有刃面4的刃面区域t。因此,刃面4的外缘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最大长度为上述的刃面长度h(参照图2的(a))。

[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

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分别由平面构成。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形状。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在中心轴线方向a的针尖8侧,通过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8为一端的上述的第三刃缘25。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缘25为直线状,另外,该第三刃缘25也在中心平面x上延伸。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形状,但也可以是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不对称的形状的结构。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如果设为具有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形状的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则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也成为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形状。因此,在穿刺时,在隔着中心平面x的两侧不易产生刺穿阻力的偏差,能够进一步提高穿刺针1的直进性。

关于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参照图4的(a)~图4的(e)在后面叙述。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6延伸至刃面区域t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比中间位置m靠基端侧的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第二刃面部6的面积大,从而能够使穿刺时的直进性提高。另外,能够确保由第一刃面部5与第二刃面部6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后述的第一刃缘23的长度较长。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刃面部7延伸至刃面区域t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比中间位置m靠基端侧的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确保第三刃面部7的面积大,从而能够使穿刺时的直进性提高。另外,能够确保由第一刃面部5与第三刃面部7交叉的棱线形成的后述的第二刃缘24的长度较长。此外,能够减小在主体部2的正视图中(参照图1的(a)、图2的(a))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前端角度β。

这样,通过使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双方构成得较长,从而能够确保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的长度的总和,即第一刃面部5的外缘14上的从第一刃缘23的基端p(参照图2的(a))通过针尖8到第二刃缘24的基端q(参照图2的(a))的长度更长。其结果,能够确保在穿刺针1穿刺时能够利用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切开皮肤的切削刃的宽度w(参照图2的(a))较大。通过确保切削刃的宽度w较大,从而能够抑制在切削刃通过后皮肤的切口被强制扩开。因此,能够减轻患者在穿刺时感到的疼痛。因此,从刺穿阻力的观点出发,优选使切削刃的宽度w接近主体部2的外径。

但是,也可以设为使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在刃面区域t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中间位置m,或者比中间位置m靠前端侧的位置终止的结构。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形成有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的位置处的针的壁厚变得过薄,能够抑制针的强度降低。并且,由于能够抑制壁厚变得过薄,所以在制造过程中不易产生不合格产品。

另外,在从第一刃面部5侧观察的主体部2的正视图中(参照图1的(a)、图2的(a)),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23形成为凹形。更具体而言,在主体部2的正视图中(参照图1的(a)、图2的(a)),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23形成为凹形曲线。如果这样构成第一刃缘23,则如图2的(a)所示,能够减小主体部2的正视图中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前端角度β。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针尖8附近的穿刺时的刺穿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2的正视图中(参照图1的(a)、图2的(a)),不仅第一刃缘23,第二刃缘24也形成为凹形。因此,如图2的(a)所示,与仅第一刃缘23为凹形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主体部2的正视图中的针尖8的位置处的前端角度β。由此,能够更进一步降低针尖8附近的穿刺时的刺穿阻力。

在主体部2的正视图中(参照图1的(a)、图2的(a)),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形成为凹形曲线,但并不局限于该结构,也可以通过使多条直线连续而形成凹形。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设为在主体部2的正视图中(参照图1的(a)、图2的(a))形成凹形曲线的第一刃缘23和第二刃缘24,则不形成在直线彼此的接缝形成的角部。因此,能够抑制由该角部引起的穿刺时的刺穿阻力增大。

接下来,对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以及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进行说明。图4的(a)、图4的(b)、图4的(c)、图4的(d)、图4的(e)分别是图2中的i-i剖视图、ii-ii剖视图、iii-iii剖视图、iv-iv剖视图、v-v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2具有隔着中心平面x对称的构造。

图4的(a)是图2的i-i截面,即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第三刃缘25的位置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4的(a)所示,图2的i-i截面中的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1a为90度。换言之,在图2的i-i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沿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4的(a)所示,在图2的i-i截面中,第二刃面部6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锐角的角度θ2a倾斜地延伸。并且,在图4的(a)中,关于第三刃面部7,也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锐角的角度θ3a倾斜地延伸。如上所述,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是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结构。因此,在图4的(a)中,第二刃面部6的角度θ2a与第三刃面部7的角度θ3a相等。

在图4的(a)中,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所成的截面的角度ωa等于第二刃面部6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a与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3a之和。

图4的(b)是图2的ii-ii截面、即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未形成第三刃缘25的位置且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的位置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4的(b)所示,在图2的ii-ii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1b为90度。换言之,在图2的ii-ii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沿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4的(b)所示,在图2的ii-ii截面中,第二刃面部6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锐角的角度θ2b倾斜地延伸。该角度θ2b与图4的(a)的角度θ2a相等。并且,在图4的(b)中,关于第三刃面部7,也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锐角的角度θ3b倾斜地延伸。该角度θ3b与图4的(a)的角度θ3a相等。因此,在图4的(b)中,第二刃面部6的角度θ2b与第三刃面部7的角度θ3b相等。

在图4的(b)中,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所成的截面角度ωb等于第二刃面部6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b与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3b之和。因此图4的(a)中的截面角度ωa与图4的(b)中的截面角度ωb相等。

图4的(c)是图2的iii-iii截面,并且是在比图2的ii-ii截面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未形成第三刃缘25的位置且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形成有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的位置上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4的(c)所示,在图2的iii-iii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1c为90度。换言之,在图2的iii-iii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沿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如图4的(c)所示,在图2的iii-iii截面中,第二刃面部6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锐角的角度θ2c倾斜地延伸。该角度θ2c与图4的(a)、图4的(b)的角度θ2a和角度θ2b的每一个相等。并且,在图4的(c)中,关于第三刃面部7,也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锐角的角度θ3c倾斜地延伸。该角度θ3c与图4的(a)、图4的(b)的角度θ3a和角度θ3b的每一个相等。因此,在图4的(c)中,第二刃面部6的角度θ2c与第三刃面部7的角度θ3c相等。

在图4的(c)中,第二刃面部6与第三刃面部7所成的截面角度ωc等于第二刃面部6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2c与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3c之和。因此,图4的(a)、图4的(b)中的截面角度ωa和截面角度ωb的每一个与图4的(c)中的截面角度ωc相等。

图4的(d)是图2的iv-iv截面、即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未形成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的位置且形成有第一刃面部5的位置上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4的(d)所示,在图2的iv-iv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1d为90度。换言之,在图2的iv-iv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沿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图4的(e)是图2的v-v截面,即在比图2的iv-iv截面靠主体部2的基端侧,形成有第一刃面部5的位置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如图4的(e)所示,在图2的v-v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平面x的角度θ1e为90度。换言之,在图2的v-v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沿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如以上那样,在包括第一刃面部5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任意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相对于中心平面x正交地延伸(参照图4的(a)~图4的(e)的角度θ1a~角度θ1e)。换言之,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第一刃面部5的角度θ1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是恒定的。

在包括第二刃面部6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任意截面中,第二刃面部6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相等的角度倾斜(参照图4的(a)~图4的(c)的角度θ2a~角度θ2c)。换言之,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第二刃面部6的角度θ2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是恒定的。

在包括第三刃面部7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任意截面中,第三刃面部7相对于中心平面x以相等的角度倾斜(参照图4的(a)~图4的(c)的角度θ3a~角度θ3c)。换言之,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第三刃面部7的角度θ3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是恒定的。

因此,关于截面角度ω,也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是恒定的(参照图4的(a)~图4的(c)的截面角度ωa~截面角度ωc)。

另外,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二刃面部6的角度θ2与中心轴线方向a的位置无关,与在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三刃面部7的角度θ3相等。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进行说明。图6的(a)、图6的(b)、图6的(c)以及图7是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穿刺针101的图。具体而言,图6的(a)、图6的(b)、图6的(c)分别是穿刺针101的主视图、侧视图、后视图。图7是图6的(b)中的vi-vi剖视图,是表示穿刺针101的第三刃缘125的基端位置上的与中心轴线o正交的截面的剖视图。穿刺针101的刃面104具备第一刃面部105、第二刃面部106以及第三刃面部107。

如图6和图7所示,穿刺针101具备具有中空部110的主体部102,在该主体部102的前端部103形成有刃面104。第一刃面部105具有相对于作为通过针尖108且包括中心轴线o的假想平面的中心平面x对称的形状。第一刃面部105的内缘113划分出中空部110的前端开口111。

在第一刃面部105的位置上的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任意截面中,第一刃面部105相对于中心平面x大致正交并呈直线状延伸。换言之,第一刃面部105在从与中心平面x正交的方向的视角即侧视图中(参照图6的(b))看起来为线状。

第一刃面部105由在侧视图中(参照图6的(b))成为凹形的凹形面构成。“凹形面”不限于凹形的一个弯曲面,也可以是由连续的多个平面形成的凹形的面等,第一刃面部105只要是在其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102的侧视图中(参照图6的(b))成为凹形的面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如图6的(a)和图6的(b)所示,第一刃面部105的凹形面包括以第一刃面部105的颚部的基端s为始端,延伸到位于比针尖108靠基端侧的位置的终端u的平缓的曲面。第一刃面部105的凹形面的曲面具有由以位于图6的(b)中的第一刃面部105的上方的位置的点(未图示)为中心的半径构成的曲率。第一刃面部105的内缘113从其基端r呈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大致椭圆状延伸,到达内缘113的前端f。第一刃面部105的比凹形面的曲面的终端u靠前端侧的部分延伸到针尖108作为与中心轴线o平行的平面。

如图6的(a)所示,在从第一刃面部105侧观察的正视图中,从针尖108到第一刃面部105的凹形面的曲面的终端u的长度d1比从终端u到内缘113的前端f的长度d2短。从针尖108到内缘113的前端f的长度d3比从第一刃面部105的内缘113的基端r到第一刃面部105的颚部的基端s的长度d4长。

如图6的(b)所示,在侧视图中,第一刃面部105与主体部102的中心轴线o相交的点处的第一刃面部105的切线l3与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交叉。图6的(b)是第三刃面部107侧的侧面观察视图,第一刃面部105与主体部102的中心轴线o相交的点处的第一刃面部105的切线l3与第三刃面部107交叉,但在第二刃面部106侧的侧视图中,切线l3也与第二刃面部106交叉。在侧视图中,与第一刃面部105相反的一侧的面由主体部102的外周面构成,是与中心轴线o平行的直线状,延伸到第三刃缘125的基端。

在图6的(b)的侧视图中,构成第一刃面部105的凹形面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与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重叠。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的基端位于第一刃面部105的凹形面的从前端到基端之间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刃面部105的凹形面构成为从颚部的基端s到针尖108。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的基端位于比第一刃面部105中的曲面的终端u靠基端侧的位置。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的基端位于比颚部的基端s靠前端侧的位置。在图6的(b)中,示出了第一刃面部105与第三刃面部107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重叠,但在与图6的(b)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刃面部106侧的侧视图中,第一刃面部105和第二刃面部106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重叠关系也与图6的(b)所示的第一刃面部105和第三刃面部107的重叠关系相同。

如图6的(c)所示,在刃面104的前端侧形成有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形成于第一刃面部105的背面侧。第二刃面部106通过与第一刃面部105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108为一端的第一刃缘123。第三刃面部107通过与第一刃面部105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108为一端的第二刃缘124。第二刃面部106和第三刃面部107通过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108为一端的第三刃缘125。第二刃面部106和主体部102的外周面通过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第四刃缘126。第三刃面部107和主体部102的外周面通过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第五刃缘127。

在图6的(c)所示的背面观察下,第一刃缘123形成于第二刃面部106的径向b的外侧。在图6的(c)所示的背面观察下,第四刃缘126形成于第二刃面部106的径向b的内侧。在图6的(c)所示的背面观察下,第一刃缘123与第四刃缘126之间在沿着第一刃缘123的方向上具有宽度v1且恒定的部分。

在图6的(c)所示的背面观察下,第二刃缘124形成于第三刃面部107的径向b的外侧。在图6的(c)所示的背面观察下,第五刃缘127形成于第三刃面部107的径向b的内侧。在图6的(c)所示的背面观察下,第二刃缘124与第五刃缘127之间的宽度v2在沿着第二刃缘124的方向上具有宽度v2且恒定的部分。

如图6的(c)所示,背面观察下的第三刃缘125的中心轴线方向a的长度d5比上述的长度d3短。背面观察下的长度d5比上述的长度d1长。

接下来,对于对上述的刃尖角度α和截面角度ω不同的五根穿刺针进行的刺穿阻力试验的概要及结果进行说明。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准备的五根穿刺针记载为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均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在作为第一试验体的穿刺针中,刃尖角度α为15度,截面角度ω为85度。在作为第二试验体的穿刺针中,刃尖角度α为20度,截面角度ω为60度。在作为第三试验体的穿刺针中,刃尖角度α为20度,截面角度ω为85度。在作为第四试验体的穿刺针中,刃尖角度α为30度,截面角度ω为60度。在作为第五试验体的穿刺针中,刃尖角度α为40度,截面角度ω为60度。

在此,第二试验体使用图6、图7所示的穿刺针101。如上所述,穿刺针101的刃面104具备第一刃面部105、第二刃面部106以及第三刃面部107。以下,说明分别对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进行的刺穿阻力试验的概要。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使用作为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之一的图6、图7所示的第二试验体,对刺穿阻力试验的概要进行说明,但在第一试验体以及第三试验体~第五试验体中的刺穿阻力试验的概要也同样。

在刺穿阻力试验中,将穿刺针101向厚度为0.3mm的片状的聚氨酯穿刺,测定刺穿阻力。在该试验中,作为片状的聚氨酯,使用sheedom株式会社制的产品名为“higress”(注册商标)的产品号为dus605的产品。穿刺针101相对于聚氨酯的穿刺角度为90度。穿刺针101相对于聚氨酯的穿刺速度为50nm/min。在该试验中,测定穿刺针101的针尖108通过聚氨酯时的刺穿阻力值[gf]、和穿刺针101的第一刃面部105的颚部105a的基端s(颚部105a的根部)通过聚氨酯时的刺穿阻力值[gf]。穿刺针101的第一刃面部105的颚部105a的基端s是在刃面104中刺穿阻力最大的位置。在刺穿阻力的测定中,使用微小载荷试验机。在该试验中,使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的ez-sx来测定上述的刺穿阻力。关于穿刺针的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将50gf以下评价为优选范围,将40gf以下评价为更优选范围,将30gf以下评价为特别优选范围。另外,关于穿刺针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刺穿阻力,将60gf以下评价为优选范围,将55gf以下评价为更优选范围,将50gf以下评价为特别优选范围。

另外,使用相同的穿刺针101,反复进行五次上述的刺穿阻力试验。在将穿刺针101从生物体表面向血管内穿刺时,不仅需要刺穿皮肤,还需要刺穿脂肪层、肌肉、血管壁等。即,即使是一次穿刺,在针尖108到达血管内之前的穿刺途中,在刺穿多个不同性质的部位的过程中,存在穿刺针101发生变形的可能性。在此,通过使用相同的穿刺针101反复进行五次上述的刺穿阻力试验,对穿刺针101的耐久性,更具体而言,对在针尖108到达血管内之前的穿刺途中,穿刺针101发生变形的可能性进行评价。在此,在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为25%以下的情况下,并且在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为15%以下的情况下,评价为不易发生穿刺针的变形而保持耐久性的穿刺针。特别是,在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为20%以下的情况下,并且在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为10%以下的情况下,评价为不会发生穿刺针的变形而保持耐久性的穿刺针。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是指五次的刺穿阻力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相对于五次的刺穿阻力值的最小值的比例。

在以下的[表1]中,示出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上述的刺穿阻力试验的结果。

[表1]

另外,图8是表示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针尖处的刺穿阻力值的第一次~第五次的变化的图表。图9是表示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根部)处的刺穿阻力值的第一次~第五次的变化的图表。

如[表1]所示,可知在刃尖角度α和截面角度ω的角度的组合不同的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中,针尖处的刺穿阻力值和颚部的基端处的刺穿阻力值不同。如[表1]、图8所示,可知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针尖位置处的第一次的刺穿阻力值均被抑制为50gf以下。并且,如[表1]、图8所示,可知第一试验体~第四试验体的针尖位置处的第一次的刺穿阻力值均被抑制为40gf以下。并且,如[表1]、图8所示,可知第一试验体~第三试验体的针尖位置处的第一次的刺穿阻力值均被抑制为30gf以下。这样,可知根据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能够降低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根据第一试验体~第四试验体,能够进一步降低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而且,可知根据第一试验体~第三试验体,能够更进一步降低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

如[表1]、图9所示,可知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第一次的刺穿阻力值均被抑制为60gf以下。另外,如[表1]、图9所示,可知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第一次的刺穿阻力值均被抑制为55gf以下。并且,如[表1]、图9所示,可知第一试验体、第二试验体、第四试验体以及第五试验体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第一次的刺穿阻力值均被抑制为50gf以下。这样,可知根据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能够大幅降低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刺穿阻力。而且,可知根据第一试验体、第二试验体、第四试验体以及第五试验体,能够更进一步降低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刺穿阻力。

从以上可知,刃尖角度α优选为12度~42度,更优选为15度~40度,进一步优选为15度~30度。另外,截面角度ω优选为50度~110度,更优选为60度~85度。

在以下的[表2]中,示出了关于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和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

[表2]

如上述[表2]所示,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小于25%。另外,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小于15%。因此,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能够被评价为穿刺时不易发生变形而保持耐久性。

并且,如上述[表2]所示,第二试验体~第五试验体的每一个的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针尖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小于20%。另外,第一试验体~第四试验体的每一个的基于五次穿刺动作的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位置处的刺穿阻力的变化率小于10%。因此,第二试验体~第四试验体能够被评价为穿刺时不发生变形而保持耐久性。

如上所述,可知具有刃尖角度α为20度且截面角度ω为60度的组合的穿刺针、即图6、图7所示的作为第二试验体的穿刺针101在第一试验体~第五试验体中,从刺穿阻力和耐久性的观点出发为最优选的例子。

最后,对上述穿刺针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穿刺针1的主体部2的刃面4是通过利用切削、磨削、放电(包括线电极电火花)加工等对管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而形成的。具体而言,通过切削、磨削、放电(包括线电极电火花)加工等对管状部件的前端部进行磨削而形成第一刃面部5、第二刃面部6以及第三刃面部7。由此,能够形成主体部2的刃面4。

本公开所涉及的穿刺针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结构,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如上所述,构成第一刃面部5的凹形面可以是包括凹形的弯曲面的结构,也可以是包括图10所示的平面的结构。在图10中,示出了具备由通过使多个平面连续而形成的凹形面构成的第一刃面部205的穿刺针201。具体而言,图10所示的第一刃面部205由第一平面205a、第二平面205b以及第三平面205c构成。第一平面205a在图10所示的侧视图中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规定角度倾斜并延伸到针尖8。第二平面205b与第一平面205a的中心轴线方向a的基端侧连续。第二平面205b在图10所示的侧视图中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大于第一平面205a的规定角度倾斜。第三平面205c与第二平面205b的中心轴线方向a的基端侧连续。第三平面205c在图10所示的侧视图中相对于中心轴线o以大于第一平面205a和第二平面205b的规定角度倾斜。构成第一刃面部205的平面的数量、倾斜角度不限于图10所示的结构。构成第一刃面部205的平面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四个以上。

即使是图10所示的第一刃面部205,在侧视图中(参照图10),第一刃面部205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相交的点处的第一刃面部205的切线l3也与第二刃面部6和第三刃面部7交叉。在此,如图10所示,在侧视图中,在第一刃面部205与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相交的点为直线上的一点的情况下,即,主体部2的中心轴线o与构成第一刃面部205的平面(图10所示的例子中为第二平面205b)相交的情况下,将表示该平面的直线的延长线定义为切线l3。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刃面部105的凹形面由从颚部的基端s延伸到终端u的曲面和从终端u延伸到针尖108的平面构成,但也可以由从颚部的基端s延伸到针尖108的曲面构成第一刃面部的凹形面。

并且,本公开所涉及的穿刺针也可以是图11~图20所示的结构。

图11~图13是表示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的主体部302的图。具体而言,图11的(a)是穿刺针301的主体部302的主视图,图11的(b)是穿刺针301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图11的(c)是穿刺针301的主体部302的后视图。另外,图12是图11的(a)中的vii-vii剖视图。图13是从前端侧观察主体部302以使得图11所示的穿刺针301的第一刃面部305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看起来为线状的图。

如图11的(a)~图11的(c)、图12、图13所示,穿刺针301具备棒状的主体部302,在该主体部302的前端部303形成有刃面304。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02为管体,划分出在与主体部302的中心轴线o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连通的中空部310。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02是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横截面的外形为大致圆形的管体。

如图11的(a)~图11的(c)、图12、图13所示,刃面304由多个刃面部构成。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刃面304具备作为正面刃面的第一刃面部305、作为背面刃面的第二刃面部306及第三刃面部307。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的主体部302具备实施了背切加工的刃面304。

第一刃面部305具有相对于主体部302的中心轴线o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另外,第一刃面部305延伸至针尖308。第一刃面部305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

第二刃面部306和第三刃面部307形成于第一刃面部305的背面侧。第二刃面部306通过与第一刃面部305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308为一端的第一刃缘323。第三刃面部307通过与第一刃面部305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308为一端的第二刃缘324。第二刃面部306和第三刃面部307在第一刃面部305的背面侧通过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308为一端的第三刃缘325。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306和第三刃面部307分别由相对于中心平面x倾斜的一个平面构成。另外,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306和第三刃面部307是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平面。

在将穿刺针301从生物体表面穿刺时,第一刃缘323、第二刃缘324以及第三刃缘325作为切开皮肤的切削刃发挥作用,能够降低刺穿阻力。第一刃缘323和第二刃缘324可以被称为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

并且,第二刃面部306通过与主体部302的外周面交叉的棱线形成第四刃缘326。另外,第三刃面部307通过与主体部302的外周面交叉的棱线形成第五刃缘327。

第一刃面部305由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参照图11的(b))成为凹形的凹形面构成。另外,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305的凹形面包括平面。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305具备包括针尖308的平面状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和位于该前端侧刃面部305a的基端侧的平面状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基端侧刃面部305b与前端侧刃面部305a相比,相对于中心轴线o和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与前端侧刃面部305a的基端侧连续。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305仅由上述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和基端侧刃面部305b构成。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一刃面部305的凹形面由前端侧刃面部305a和基端侧刃面部305b形成。

如图11的(a)所示,第一刃面部305的内缘313划分出中空部310的前端开口311。第一刃面部305的内缘313从其基端r呈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大致椭圆状延伸,到达内缘313的前端f。第一刃面部305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的终端u2位于比前端f靠前端侧的位置。在从第一刃面部305侧观察的正视图中,前端侧刃面部305a的基部的宽度d9(终端u2的宽度)比中空部310的直径d10小。从针尖308到内缘313的前端f的长度d3比从第一刃面部305的内缘313的基端r到第一刃面部305的颚部的基端s的长度d4长。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305由作为连续的两个平面的上述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和基端侧刃面部305b构成,但并不限于该结构。第一刃面部305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第一刃面部205的那样,由三个以上的平面构成。第一刃面部305的上述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和基端侧刃面部305b也可以不是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连续的两个平面。即,在第一刃面部305由在中心轴线方向a上相连的三个以上的平面构成的情况下,基端侧刃面部305b可以不是与包括针尖308的平面状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连续的平面,也可以是在与前端侧刃面部305a之间隔着另一个平面(中间刃面部)地与该中间刃面部的基端侧相连的平面。构成第一刃面部305的相对于中心轴线o倾斜的角度不同的多个平面中的连续的任意两个平面交叉而形成的棱线沿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侧刃面部305a与基端侧刃面部305b之间的棱线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地延伸。

另外,如图11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中,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前端侧刃面部305a与主体部302的中心轴线o和中心轴线方向a平行。由此,能够减小刃尖角度α。并且,如图11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中,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基端侧刃面部305b相对于主体部302的中心轴线o和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

并且,如图11的(b)所示,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前端侧刃面部305a与基端侧刃面部305b形成钝角。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305由多个平面构成。另外,在构成第一刃面部305的多个平面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参照图11的(b)),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305由多个平面形成为凹形面。

如图11的(b)、图11的(c)所示,第二刃面部306和第三刃面部307跨越前端侧刃面部305a的背面侧和基端侧刃面部305b的背面侧双方而延伸。

由此,在由第一刃面部305和第二刃面部306形成的第一刃缘323,形成有直线状的前端侧刃缘323a和位于该前端侧刃缘323a的基端侧的直线状的基端侧刃缘323b。另外,在由第一刃面部305和第三刃面部307形成的第二刃缘324,也形成有直线状的前端侧刃缘324a和位于该前端侧刃缘324a的基端侧的直线状的基端侧刃缘324b。

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由第一刃面部305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与第二刃面部306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第一刃缘323的基端侧刃缘323b由第一刃面部305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与第二刃面部306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

第二刃缘324的前端侧刃缘324a由第一刃面部305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与第三刃面部307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第二刃缘324的基端侧刃缘324b由第一刃面部305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与第三刃面部307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

在此,如图11的(a)所示,在从第一刃面部305侧观察的主体部302的正视图中,第一刃缘323形成为凹形。更具体而言,如图11的(a)所示,在从第一刃面部305侧观察的主体部302的正视图中,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和基端侧刃缘323b形成为凹形。

另外,如图11的(a)所示,在从第一刃面部305侧观察的主体部302的正视图中,第二刃缘324形成为凹形。更具体而言,如图11的(a)所示,在从第一刃面部305侧观察的主体部302的正视图中,第二刃缘324的前端侧刃缘324a和基端侧刃缘324b形成为凹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中,第二刃面部306和第三刃面部307的每一个形成为跨越第一刃面部305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的背面侧和第一刃面部305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的背面侧双方。其结果,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中,在正视图中(参照图11的(a)),第一刃缘323和第二刃缘324的每一个由直线状的前端侧刃缘323a、324a和直线状的基端侧刃缘323b、324b形成为凹形。因此,在穿刺针301中,通过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第二刃缘324的前端侧刃缘324a以及第三刃缘325,能够降低针尖308附近的刺穿阻力。并且,在穿刺针301中,通过第一刃缘323的基端侧刃缘323b和第二刃缘324的基端侧刃缘324b,容易将皮肤大幅切开。因此,也能够减轻穿刺时由于伤口被扩开而使得患者感到的疼痛。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缘323由作为连续的两条直线的上述的前端侧刃缘323a和基端侧刃缘323b构成,但并不限于该结构。第一刃缘323也可以由三条以上的直线构成。第一刃缘323的上述的前端侧刃缘323a和基端侧刃缘323b也可以不是连续的两条直线。即,在第一刃缘323由延伸方向不同的三条以上的直线相连而形成的情况下,基端侧刃缘323b也可以不是与以针尖308为一端的直线状的前端侧刃缘323a连续的直线,也可以是在与前端侧刃缘323a之间隔着另一条直线(中间刃缘)地与该中间刃缘的基端侧相连的直线。这样的变形例也同样能够应用于第二刃缘324。

如图11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中,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和第二刃缘324的前端侧刃缘324a与主体部302的中心轴线o和中心轴线方向a平行。由此,能够减小刃尖角度α。并且,如图11的(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301中,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第一刃缘323的基端侧刃缘323b和第二刃缘324的基端侧刃缘324b相对于主体部302的中心轴线o和中心轴线方向a倾斜。

并且,如图11的(b)所示,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第二刃缘324的前端侧刃缘324a与基端侧刃缘324b形成钝角。图11的(b)是第三刃面部307侧的侧视图,但在与图11的(b)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刃面部306侧的侧视图中,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和基端侧刃缘323b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即,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与图11的(b)相反的一侧的侧视图中),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与基端侧刃缘323b形成钝角。

另外,在从前端侧观察主体部302以使得第一刃面部305中的与前端侧刃面部305a的基端侧连续的平面状的刃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端侧刃面部305b)看起来为线状的情况下(参照图13),包括针尖308的一部分相对于看起来为线状的平面状的刃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端侧刃面部305b)向一侧突出。换言之,在图13所示的俯视观察下,针尖308位于从看起来为线状的平面状的刃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端侧刃面部305b)开始延伸的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与第二刃缘324的前端侧刃缘324a的交点即顶点。并且,在图13所示的俯视观察下,关于第三刃缘325,也延伸到针尖308。即,在图13所示的俯视观察下,针尖308位于由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第二刃缘324的前端侧刃缘324a以及第三刃缘325的交点形成的顶点。

图14是图11的(a)中的viii-viii剖视图。具体而言,图14是与第一刃缘323的直线状的前端侧刃缘323a正交的截面。另外,图15是图11的(a)中的ix-ix剖视图。具体而言,图15是与第一刃缘323的直线状的基端侧刃缘323b正交的截面。

在图14中,在与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正交的截面中,第一刃面部305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与第二刃面部306所成的角度由“第一角度γ1”表示。另外,在图15中,在与第一刃缘323的基端侧刃缘323b正交的截面中,第一刃面部305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与第二刃面部306所成的角度由“第二角度γ2”表示。如图14、图15所示,第一角度γ1和第二角度γ2均为锐角。另外,第一角度γ1小于第二角度γ2。

在图14、图15中,仅示出了第一刃缘323的前端侧刃缘323a的位置处的第一角度γ1与第一刃缘323的基端侧刃缘323b的位置处的第二角度γ2的大小关系,但即使对于第二刃缘324,对比同样的角度,同样的大小关系也成立。

并且,如图11的(b)所示,在第一刃面部305看起来为线状的主体部302的侧视图中,第一刃面部305与主体部302的中心轴线相交的点处的第一刃面部305的切线l3与第三刃面部307交叉。在图11的(b)中,示出了第三刃面部307侧的侧面,但第二刃面部306侧的侧面也同样。即,在与图11的(b)所示的侧面相反的一侧的侧视图中,切线l3与第二刃面部306交叉。

接下来,对使用穿刺针的两个实施例进行的刺穿阻力试验的概要及结果进行说明。两个实施例是图6、图7所示的穿刺针101的一个实施例(以下,记载为“实施例1”)、和图11~图15所示的穿刺针301的一个实施例(以下,记载为“实施例2”)。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刃尖角度α为20度(参照图6的(b)、图11的(b))。实施例1的截面角度ω为60度(参照图7)。另外,实施例2的截面角度ω为75度(参照图12)。并且,实施例2的第一刃面部305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a的倾斜角度为16.6度。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每一个的刃面长度相同。具体而言,刃面长度为1.7mm。

在该刺穿阻力试验中,对于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这两种穿刺针的每一个,分别制作五根试验体,测定合计十根穿刺针的刺穿阻力。在该刺穿阻力试验中,将各穿刺针向厚度为0.5mm的硅酮片穿刺,测定刺穿阻力。在该试验中使用的硅酮片是tigerspolymercorporation制的硅酮橡胶片。穿刺针相对于硅酮片的穿刺角度为30度。在该试验中,测定各穿刺针的针尖通过硅酮片时的刺穿阻力值[gf]、和各穿刺针的刃面的颚部的基端(颚部的根部)通过硅酮片时的刺穿阻力值[gf]。关于该试验的其他的各种条件,由于与在[表1]中示出了结果的上述的刺穿阻力试验相同,所以在这里省略说明。

在以下的[表3]中,示出了刺穿阻力试验的结果。

[表3]

如[表3]所示,根据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穿刺针,可知能够减小针尖的刺穿阻力和颚部的基端处的刺穿阻力双方。另外,如[表3]所示,根据实施例2的穿刺针,与实施例1的穿刺针相比,能够减小针尖的刺穿阻力和颚部的基端处的刺穿阻力双方。特别是,关于颚部的基端处的刺穿阻力,与实施例1的穿刺针相比,实施例2的穿刺针的减小效果更大。其理由是,在实施例2的穿刺针中,与实施例1的穿刺针相比,能够减小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的倾斜角度。因此,在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处的刺穿阻力方面,与图6、图7所示的穿刺针101相比,优选图11~图15所示的穿刺针301。

接下来,参照图16~图20对导管组件500和从该导管组件500组装的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500a进行说明。

图16的(a)、图16的(b)分别是导管组装体500a的外观图、剖视图。如图16的(a)、图16的(b)所示,导管组装体500a具备作为内管部件的穿刺针401和外管部件450。在此,将具备穿刺针401和外管部件450的结构记载为“导管组件500”。另外,在导管组件500中,将组装了穿刺针401和外管部件450的状态记载为“导管组装体500a”。

如图16的(a)、图16的(b)所示,穿刺针401具备主体部402和作为针基座的针套430。

如图16的(a)、图16的(b)所示,外管部件450具备插通有穿刺针401的导管451、和保持该导管451的导管套452。更具体而言,在导管451插通有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

图的17(a)、图17的(b)分别是外管部件450的外观图、剖视图。图18的(a)、图18的(b)分别是穿刺针401的外观图、剖视图。图19的(a)是放大示出图18的(a)的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的一部分的图。图19的(b)、图19的(c)分别是图19的(a)的x-x剖视图、xi-xi剖视图。

如图17所示,外管部件450的导管套452保持导管451的基端部。另外,在导管套452的基端形成有接收穿刺针401的接收开口453。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通过导管套452的接收开口453,向导管451内插通。穿刺针401向导管451内插通,直到主体部402的针尖408比导管451的前端突出。

如图18所示,穿刺针401具备:主体部402,其在前端部403形成有刃面404;和针套430,其保持该主体部402的基端部。在使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通过外管部件450的导管套452的接收开口453,向导管451内插通时,针套430的前端部也向导管套452的接收开口453内插入。而且,在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的针尖408插通到比导管451的前端突出的规定位置时,针套430被导管套452卡止。由此,如图16所示,穿刺针401和外管部件450组装成一体而形成导管组装体500a。

如图19所示,穿刺针401在主体部402的前端部403形成有刃面404。刃面404与图11所示的刃面304同样,具备第一刃面部405、第二刃面部以及第三刃面部。刃面404的第二刃面部和第三刃面部的形状与图11所示的第二刃面部306和第三刃面部307的形状相同。第一刃面部405的前端侧刃面部405a的形状与图11所示的第一刃面部305的前端侧刃面部305a的形状相同。第一刃面部405的基端侧刃面部405b的形状与图11所示的第一刃面部305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的形状不同。在第一刃面部405的基端侧刃面部405b的颚部,通过形成于主体部402的外周面的槽402a划分出切口405b1。除这一点以外,第一刃面部405的基端侧刃面部405b与图11所示的基端侧刃面部305b同样。

但是,穿刺针401的刃面404的第一刃面部405也可以是如图1、图6所示那样包括曲面的结构。并且,穿刺针401的刃面404的第一刃面部405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那样包括三个以上的倾斜角度不同的平面的结构。

导管组装体500a的穿刺针401具备能够向外部通知回血的通知部。如上所述,在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的外周面形成有沿中心轴线方向a延伸的槽402a。穿刺针401的通知部由该槽402a构成。如图19所示,槽402a从刃面404的上述的切口405b1沿中心轴线方向a朝向基端侧延伸,在主体部402的规定的位置终止。槽402a被设定为在组装了外管部件450和穿刺针401的状态下,从比导管451的最前端靠前端侧的位置开始,在比导管451的最前端靠基端侧的位置结束的长度和位置。因此,在穿刺针401的前端部403确保血管时,利用槽402a从外部视觉确认回血。即,通过槽402a,血液流入到导管451的内表面与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由于导管451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所以能够从导管外表面目视流入的血液。这样,能够视觉确认回血(flashback)。

穿刺针401的通知部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槽402a。图20是表示图19所示的通知部的变形例的图。图20所示的穿刺针401的通知部由侧孔402b构成。如箭头c的流动所示,回血从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的内部经由侧孔402b,流入到导管451的内表面与穿刺针401的主体部402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由此,能够从导管外部视觉确认回血。并且,穿刺针401的通知部只要是能够向外部通知回血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上述的槽402a(参照图19)、侧孔402b(参照图20)以外的结构。

本公开所涉及的导管组装体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体结构,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变更。例如,上述导管组装体500a的针套430和导管套452的外形为大致圆柱状,但也可以是多棱柱状的外形。

图21是表示作为本公开所涉及的穿刺针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穿刺针501的主体部502的图。具体而言,图21的(a)是穿刺针501的主体部502的主视图,图21的(b)是穿刺针501的主体部502的侧视图,图21的(c)是穿刺针501的主体部502的后视图。图22表示在中心轴线方向上从前端侧观察穿刺针501的主体部502的图。

如图21的(a)~图21的(c)、图22所示,穿刺针501具备棒状的主体部502,在该主体部502的前端部503形成有刃面504。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02为管体,划分出在与主体部502的中心轴线o平行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连通的中空部510。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02是与中心轴线方向a正交的横截面的外形成为大致圆形的管体。

如图21的(a)~图21的(c)、图22所示,刃面504由多个刃面部构成。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刃面504具备作为正面刃面的第一刃面部505、作为背面刃面的第二刃面部506及第三刃面部507。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501的主体部502具备实施了背切加工的刃面504。

第一刃面部505具有相对于主体部502的中心轴线o倾斜地延伸的部分。另外,第一刃面部505延伸至针尖508。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刃面部505具备包括针尖308的平面状的前端侧刃面部505a、和位于该前端侧刃面部505a的基端侧的平面状的基端侧刃面部505b。

第二刃面部506和第三刃面部507形成于第一刃面部505的背面侧。第二刃面部506通过与第一刃面部505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508为一端的第一刃缘523。第三刃面部507通过与第一刃面部505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508为一端的第二刃缘524。第二刃面部506和第三刃面部507在第一刃面部505的背面侧,通过相互交叉的棱线形成以针尖508为一端的第三刃缘525。

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506和第三刃面部507分别由相对于中心平面x倾斜的一个平面构成。另外,如图2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刃面部506和第三刃面部507是相对于中心平面x对称的平面。

并且,第二刃面部506通过与主体部502的外周面502a交叉的棱线形成第四刃缘526。另外,第三刃面部507通过与主体部502的外周面502a交叉的棱线形成第五刃缘527。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穿刺针501与上述的穿刺针301(参照图11等)相比,结构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一刃面部505的背面侧具备过渡部530,其他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该过渡部530详细地进行说明,对于穿刺针501中的与上述穿刺针301(参照图11等)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21的(b)所示,在第三刃缘525的基端侧,在主体部502的外周面502a的前端侧形成有过渡部530。过渡部530从直线状的第三刃缘525连续地向基端侧延伸。在侧视图中(参照图21的(b)),过渡部530朝向径向外侧弯曲成凸状。过渡部530的基端侧与主体部502的外周面502a连续。在主体部502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过渡部530的基端位于与第一刃面部505的基端侧刃面部505b的终端u2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终端u2靠前端侧的位置。

如图21的(c)所示,过渡部530是形成于第四刃缘526与第五刃缘527之间的面。更具体而言,过渡部530是形成于第四刃缘526与第五刃缘527之间的曲面。在背面观察下(参照图21的(c)),过渡部530为等腰三角形。

如图22所示,过渡部530与第三刃缘525的基端连续。通过设置过渡部530,从而在将穿刺针501向血管穿刺的情况下,减轻对血管后壁的接触阻力,抑制对血管的影响。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涉及穿刺针。

附图标记说明

1、101、201、301、401、501…穿刺针;2、102、302、402、502…主体部;3、103、303、403、503…前端部;4、104、304、404、504…刃面;5、105、205、305、405、505…第一刃面部;6、106、306、506…第二刃面部;7、107、307、507…第三刃面部;8、108、308、408、508…针尖;10、110、310、510…中空部;11、111、311…前端开口;13、113、313…第一刃面部的内缘;14…第一刃面部的外缘;15…基端侧外缘部;23、123、323、523…第一刃缘;24、124、324、524…第二刃缘;25、125、325、525…第三刃缘;26、126、326、526…第四刃缘;27、127、327、527…第五刃缘;105a…第一刃面部的颚部;205a…第一平面;205b…第二平面;205c…第三平面;305a、405a、505a…前端侧刃面部;305b、405b、505b…基端侧刃面部;323a…第一刃缘的前端侧刃缘;323b…第一刃缘的基端侧刃缘;324a…第二刃缘的前端侧刃缘;324b…第二刃缘的基端侧刃缘;402a…槽;402b…侧孔;405b1…切口;430…针套;450…外管部件;451…导管;452…导管套;453…接收开口;500…导管组件;500a…导管组装体;502a…主体部的外周面;a…主体部的中心轴线方向;b…主体部的径向;c…回血的流动;f…第一刃面部的内缘的前端;h…刃面长度;l1…侧视图中通过第一刃面部的基端和针尖的直线;l2…侧视图中的第一刃面部的针尖位置处的切线;l3…侧视图中第一刃面部与主体部的中心轴线相交的点处的第一刃面部的切线;l4…前端观察下的第一刃面部的内缘的切线;d1…从针尖到第一刃面部的凹形面的曲面的终端的长度;d2…从第一刃面部的凹形面的曲面的终端到内缘的前端的长度;d3…从针尖到内缘的前端的长度;d4…从第一刃面部的内缘的基端到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的长度;d5…背面观察下的第三刃缘的中心轴线方向的长度;d9…前端侧刃面部的基部的宽度;d10…中空部的直径;m…刃面区域的中心轴线方向a上的中间位置;n…主体部的周壁的壁厚;o…中心轴线;p…第一刃缘的基端;q…第二刃缘的基端;r…第一刃面部的内缘的基端;s…第一刃面部的颚部的基端;t…刃面区域;u…第一刃面部的凹形面的曲面的终端;u2…第一刃面部的基端侧刃面部的终端;v1…背面观察下的第一刃缘与第四刃缘之间的宽度;v2…背面观察下的第二刃缘与第五刃缘之间的宽度;w…切削刃的宽度;x…中心平面;y1…第一刃缘上的点、第二刃缘上的点;y2…第一刃面部的内缘上的点;ω…第二刃面部与第三刃面部所成的截面角度;α…刃尖角度;β…前端角度;γ1…第一角度;γ2…第二角度;δ…在侧视图中第三刃缘与中心轴线所成的角度;θ1…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一刃面部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θ2…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二刃面部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θ3…与中心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中的第三刃面部相对于中心平面的角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