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结扎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99681发布日期:2021-01-23 11:2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结扎钳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结扎钳。


背景技术:

[0002]
在临床外科手术中切口充分暴露在视野,需要对切口内的断裂血管进行结扎,以阻止出血,止血技术已经成为外科手术基本操作的核心之一,人体任何部位的外科操作无一例外的涉及出血和止血。目前在临床手术中,往往采用hem-o-lok结扎夹之类的结扎夹处理血管,现有的技术中,结扎夹十分细小,只能通过结扎钳之类的工具进行操作。
[0003]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220062350.7公开了一种结扎钳,包括固定手柄、活动手柄、钳杆、推杆、内杆、转轮和弹簧钳夹,固定手柄与活动手柄之间通过螺栓连接,转轮套入固定手柄,钳杆套入固定手柄并焊接固定;所述的活动手柄上设置有推杆座,推杆上开有推杆槽,钳杆中空,推杆套入钳杆,推杆座卡入推杆槽并互相匹配;所述的推杆中空,内杆穿过推杆,内杆的前端与弹簧钳夹连接,内杆的后端穿入固定手柄并与转轮固定;弹簧钳夹上设置有卡槽;所述的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上均设置有复位弹簧,两根复位弹簧的前端互相压紧,后端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上。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弹簧钳夹的卡槽上卡入结扎夹,能对人体内器官和血管进行有效地夹闭。
[0004]
又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510681311.3公开了一种一次双夹切断施夹钳,包括双夹结构、双夹头机构、施夹传动机构,切断刀片和切断传动机构,旋转机构和固定手柄机构。该一次双夹切断施夹钳,可精确固定血管两头长度,将血管两头同时扎紧闭合,并且对两头已经扎紧闭合的血管从中间切断。不会多结扎血管,多切割血管,明显减少了对人体健康组织的损伤。血管的扎紧与切断是同一把器械一次完成,不需要手术医生先用结扎钳伸入人体,将血管两头扎紧闭合,再将结扎钳从人体内拿出,将切断器械伸入人体,切断血管。明显有效提高手术速度,降低了手术风险。另外所使用的结扎夹是倒扣自锁的塑胶夹,牢固可靠,不会脱落。用可收材料制成的结扎夹6~8个月在人体内自动分解。
[0005]
又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101281.9公开了一种医用连发钛夹钳,主要适用于人体外科手中血管的夹紧,本包括手柄部分和钳杆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手柄部分内还设置有钛夹到位施夹装置和手柄夹紧复位装置,它们位于手柄部分内;所述的钛夹到位施夹装置位于钳杆部分的后端,并与钳杆部分连接;所述的手柄夹紧复位装置与钛夹到位施夹装置匹配并连接;钛夹推杆接头通过推杆销钉与钛夹推杆连接,所述的施夹顶杆接头通过顶杆销钉与施夹顶杆连接,适用于微创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钛夹能全自动连发,使用方便可靠,即使产生误动作也不会影响钛夹的填装;钛夹的使用具有保护装置,钳杆能360
°
旋转,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降低了手术的风险。
[0006]
通过上述技术可以看出,现有的结扎钳解决了止血或出血量少,并没有提供手术中退出重新新装订,浪费时间和人力成本,操作使用不方便、不卫生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人提出了一种自动结扎钳;
[0008]
所述自动结扎钳,包括手柄、钳管、钳头、夹子;手柄有活动手柄、固定装置组成,活动手柄对称设置在固定装置两侧;钳管有外钳管和内钳管组成,外钳管包裹内钳管,内钳管中安设夹子;钳头有第一钳嘴和第二钳嘴组成,第一钳嘴与第二钳嘴相同并对称设置且内设有凹槽;手柄固定套接在钳管一端,钳管另一端连接钳头。
[0009]
进一步的,固定装置由壳体、第一手柄杆、第二手柄杆、卡簧、弹片、组成,壳体设置在活动手柄中间,壳体两侧由第一手柄杆和第二手柄杆十字相交延伸至活动手柄内,第一手柄杆和第二手柄杆相交点通过卡簧连接,第一手柄杆和第二手柄杆另一端延伸至钳管内部,并通过弹片固定连接第一手柄杆和第二手柄杆的延伸端。
[0010]
进一步的,弹片中部抵贴内钳管内设置的压杆后端,压杆前端抵贴设置夹子。
[0011]
进一步的,弹片中部外侧固定设置内钳管,弹片外侧边缘固定设置外钳管。
[0012]
进一步的,内钳管内壁抵贴设置至少一个卡带。
[0013]
进一步的,卡带上固定设置若干个卡条,卡条固定在卡带上,卡带凸出部分呈弧形。
[0014]
进一步的,卡带后端固定连接弹片,前端连接钳嘴。
[0015]
进一步的,内钳管连接钳头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角和第二凸角,第一凸角和第二凸角之间垂直固设滚杆。
[0016]
进一步的,滚杆中部设置通孔,通孔的直径大于夹子。
[0017]
进一步的,第一钳嘴和第二钳嘴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一凸角和第二凸角两侧。
[0018]
进一步的,压杆为空芯,空芯内设有弹簧。
[0019]
进一步的,外钳管和内钳管同为圆柱体或长方体。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有益效果如下:
[0021]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无需手术中退出从新装订,操作使用方便。
[0022]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干净、卫生。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整体示意图;
[0024]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的固定装置示意图;
[0025]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的钳头切面示意图;
[0026]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的钳头正面示意图;
[0027]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的外钳管切面示意图;
[0028]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结扎钳的外钳管切面示意图。
[0029]
图中标记:1-手柄,11-固定装置,111-壳体121-第一手柄杆,122-第二手柄杆,123-卡簧,124-弹片;2-钳管,21-外钳管,22-内钳管,221第一凸角,222-第二凸角,23-卡带,24-卡条,25-压杆;3-钳头,31-第一钳嘴,32-凹槽,33-第二钳嘴;4-滚杆,41-通孔;5-径向推杆;6-推槽;7-夹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实施例1
[0031]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自动结扎钳包括手柄1、钳管2、钳头3、夹子7;手柄由活动手柄(图中未示)、固定装置11组成,活动手柄对称设置在固定装置11两侧;钳管2由外钳管21和内钳管22组成,外钳管21包裹内钳管22,内钳管22中安设夹子7;钳头3由第一钳嘴31和第二钳嘴33组成,第一钳嘴31与第二钳嘴33对称设置且内均设有凹槽32;手柄1固定套接在钳管2一端,钳管2另一端连接钳头3。
[0032]
进一步的,固定装置11由壳体111、第一手柄杆121、第二手柄杆122、卡簧123、弹片124组成,壳体111设置在活动手柄中间,壳体111两侧由第一手柄杆121和第二手柄杆122呈十字交叉延伸至活动手柄内,第一手柄杆121和第二手柄杆122相交叉点通过卡簧123连接,第一手柄杆121和第二手柄杆122另一端延伸至钳管2内部,并通过弹片124固定连接第一手柄杆121和第二手柄杆122的延伸端。
[0033]
进一步的,弹片124中部抵贴内钳管22内设置的压杆25后端,压杆25前段抵贴设置夹子7,通过第一手柄杆121和第二手柄杆122的挤压,使得弹片124变形进而推送压杆25运动,以使内钳管22中的夹子7前移。
[0034]
进一步的,弹片124中部外侧固定设置内钳管22,弹片124外侧边缘固定设置外钳管21。
[0035]
本实施例中,内钳管22内壁面与弹片124中心点垂直距离为0.1-1cm,内钳管22与外钳管21间距为0.5-2cm,外钳管21的长度大于内钳管22的长度为0.1-1cm,通过弹片124的收缩运动,使外钳管21挤压钳头3,以使第一钳嘴31和第二钳嘴33进行闭合动作。
[0036]
进一步的,内钳管22内壁抵贴设置至少一个卡带23,本实施例中,卡带23设置为两个。
[0037]
进一步的,卡带23上固定设置若干个卡条24,卡条24固定在卡带23上,卡带23凸出部分呈弧形。
[0038]
进一步的,卡带23后端固定连接弹片124,前端连接钳嘴31。
[0039]
进一步的,内钳管22连接钳头3的一端设有第一凸角221和第二凸角222,第一凸角221和第二凸角222之间垂直固设滚杆4。
[0040]
进一步的,滚杆4中部设置通孔41,通孔41的直径大于夹子7。
[0041]
进一步的,第一钳嘴31和第二钳嘴33分别对称设置在第一凸角221和第二凸角222两侧。
[0042]
进一步的,压杆25为空芯,空芯内设有弹簧,弹簧压缩力为10kgf/mm,根据弹簧的压缩力确定装填夹子7的数量。
[0043]
进一步的,外钳管21和内钳管22同为圆柱体或长方体。
[0044]
进一步的,外钳管21的内径大于夹子7。
[0045]
实施例2
[0046]
如图5所示,外钳管21为圆柱体,圆柱体后端抵贴弹片124,圆柱体前端设置向外凸出的径向推杆5,径向推杆5抵贴在内钳管22的外壁上,径向推杆5为长条形,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0047]
实施例3
[0048]
径向推杆5抵贴在内钳管22的外壁上以代替外钳管21,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0049]
实施例4
[0050]
如图6所示,内钳管22外壁上至少设置两条推槽6,推槽6内设置径向推杆5,径向推杆5抵贴在推槽6内,径向推杆5能够推槽6内移动,内钳管22外壁上至少设置两条推槽6,推槽6内设置径向推杆5,径向推杆5抵贴在推槽6内以代替外钳管21,其余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0051]
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