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翻身枕

文档序号:25403939发布日期:2021-06-11 19:22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翻身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翻身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院、诊所中,对于不同疾病的病人,需要翻身的,根据实际需要体位角度要求也不同,现有的翻身枕,其角度不能随意调节使用效果单一,结构不合理,使用不方便。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翻身枕,包括底板和调节板,所述底板和所述调节板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底板和所述调节板之间通过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连接,所述底板设置有第一端边和第二端边,所述调节板设置有第三端边和第四端边,所述第一端边对应所述第三端边设置,所述第二端边对应所述第四端边设置,且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边对应所述第四端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对应所述第一端边设置,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对应所述第二端边设置。

较佳的,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轴和第一调节杆,所述第一转动轴通过第一轴座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板端面上,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转动轴活动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一调节杆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调节杆的端部设置第一转动孔,所述第一转动轴穿过所述第一转动孔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调节杆和所述第一转动轴之间的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杆可绕所述第一转动轴自由转动。

较佳的,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转动轴、第三转动轴和第二调节杆,所述第二转动轴通过第二轴座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板端面上,所述第三转动轴通过第三轴座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端面上,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活动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两端部分别设置第二转动孔和第三转动孔,所述第二转动轴穿过所述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三转动轴穿过所述第三转动孔从而实现所述第二调节杆和所述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端部可绕所述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自由转动。

较佳的,所述第一调节杆和所述第二调节杆可均设置为电动气缸杆。

较佳的,所述第一调节杆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调节杆的长度尺寸。

较佳的,所述调节板远离所述底板的端面上设置有接触层,所述接触层设置为海绵垫。

较佳的,所述底板远离所述调节板的端面上设置有摩擦层,所述摩擦层采用防滑布料制作。

较佳的,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设置为圆弧形,同时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通过柔性部连接。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调节所述调节板角度的同时也可调节所述调节板高度,从而更适于对翻身角度有不同需求的患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所述新型翻身枕的结构正视图;

图2为所述新型翻身枕的结构侧视图;

图3为所述第一调节杆的结构视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底板;2-调节板;3-第一调节组件;4-第二调节组件;5-柔性部;11-摩擦层;21-接触层;31-第一转动轴;32-第一调节杆;33-第一轴座;41-第二转动轴;42-第三转动轴;43-第二调节杆;44-第二轴座;45-第三轴座;46-限位块;321-第一连接段;322-调节段;323-第二连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图1为所述新型翻身枕的结构正视图;图2为所述新型翻身枕的结构侧视图;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翻身枕包括底板1和调节板2,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均为平板结构且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呈夹角设置,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之间通过第一调节组件3和第二调节组件4连接,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调节组件3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从而调节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之间的夹角。

具体的,所述第一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转动轴31和第一调节杆32,所述第一转动轴31通过第一轴座33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板2端面上,所述第一调节杆32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另一端和所述第一转动轴31活动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调节杆32垂直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第一调节杆32的端部设置第一转动孔,所述第一转动轴31穿过所述第一转动孔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调节杆32和所述第一转动轴31之间的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杆32可绕所述第一转动轴31自由转动。

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包括第二转动轴41、第三转动轴42和第二调节杆43,所述第二转动轴41通过第二轴座44固定设置在所述调节板2端面上,所述第三转动轴42通过第三轴座45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1端面上,所述第二调节杆4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转动轴41、所述第三转动轴42活动连接。

较佳的,所述第二调节杆43的两端部分别设置第二转动孔和第三转动孔,所述第二转动轴41穿过所述第二转动孔,所述第三转动轴42穿过所述第三转动孔从而实现所述第二调节杆43和所述第二转动轴41、所述第三转动轴42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43的端部可绕所述第二转动轴41、所述第三转动轴42自由转动。

较佳的,所述第一调节杆32和所述第二调节杆43可均设置为电动气缸杆,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调节杆32和所述第二调节杆43的长度,从而可对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之间的夹角进行调节。

所述调节板2远离所述底板1的端面上设置有接触层21,所述接触层21可设置为海绵垫;所述底板1远离所述调节板2的端面上设置有摩擦层11,所述摩擦层11采用防滑布料制作,便于固定设置在床面上,病人翻身时,避免翻身枕向后滑而致使的翻身角度不够,翻身不到位。

较佳的,所述第二调节杆43上设置有刻度,通过在所述第一调节杆32处于最短状态时,通过所述第二调节杆43上所设置的刻度可精确调节所述调节板2和所述底板1之间的角度,从而便于不同病人需求的使用;一般的,所述刻度包括15°、30°、45°、60°、75°。

较佳的,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呈夹角设置,且所述底板1设置有第一端边和第二端边,所述调节板2设置有第三端边和第四端边,所述第一端边对应所述第三端边设置,所述第二端边对应所述第四端边设置,且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边对应所述第四端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调节组件3对应所述第一端边设置,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对应所述第二端边设置,且所述第一调节杆32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调节杆43的长度尺寸。

较佳的,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设置为圆弧形,同时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通过柔性部5连接,所述柔性部5设置为硅胶等柔性材质,从而避免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与人体的直接接触,同时在通过所述第一调节组件3调节所述第一端边和所述第三端边之间的距离时,柔性材质的所述柔性部5可根据调节进行形变,同时实现对人体的柔性接触。

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所述柔性部5也可采用充气气囊的结构进行设置,即所述柔性部5为囊状结构,且采用橡胶材质,同时与所述第一端边、所述第三端边均固定连接,通过在所述柔性部5中充气实现所述柔性部5对所述第一端边、所述第三端边的包裹,同时由于采用橡胶材质,所述柔性部5可进行形变,从而保证所述第一调节组件3的正常调节。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调节结构,实现所述底板和所述调节板的调节,更便于调节所述调节板所需高度,相较于现有的单调节结构,本实用新型可通过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调节所述调节板角度的同时也可调节所述调节板高度,更便于对人体合适部位进行抵触依靠,从而更适于患者使用。

同时可将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调节为平行,使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的端边同时抵于患者脚底部,可预防足下垂。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杆32或所述第二调节杆43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进行长度的调节,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调节杆32为手动调节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图3为所述第一调节杆的结构视图;所述第一调节杆32包括第一连接段321、调节段322和第二连接段323,所述第一连接段321和所述第一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323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所述调节段322同时和所述第一连接段321、所述第二连接段323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调节杆32设置为1个,所述第二调节杆43设置为2个,且两所述第二调节杆43对称设置,从而保证所述底板1和所述调节板2之间的连接状态稳定。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段321上设置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段323上设置有第二外螺纹,所述调节段322设置为管状结构,且所述调节段322内部对应所述第一外螺纹设置有第一内螺纹,对应所述第二外螺纹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调节段322同时和所述第一连接段321、所述第二连接段323连接,同时所述第一外螺纹和所述第二外螺纹反向设置,通过转动所述调节段322从而可实现所述第一连接段321和所述第二连接段323之间的距离调节。

同时对应所述第二调节杆43,所述第二转动轴41、所述第三转动轴42上均设置有限位块46,对于所述第二转动孔和所述第三转动孔均至少设置有两所述限位块46,且两所述限位块46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孔或所述第三转动孔的两侧,从而固定所述第二调节杆43的端部位置。

一般的,所述限位块46通过销固定的方式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转动轴41和所述第三转动轴42上,且所述限位块46上设置有光滑端面,所述限位块46通过所述光滑端面和所述第二调节杆43的端部接触设置,从而在实现对所述第二调节杆43端部限位的同时,保证所述第二调节杆43可绕所述第二转动轴41或所述第三转动轴42稳定转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