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4983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药剂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点滴注射向患者给药时所使用的药剂容器,该容器把分别密封收容抗菌物质等药剂的容器和它和溶解液的容器做成整体,使用时可以将它们进行无菌连接并对所装的药剂进行混合溶解。
上述药剂容器,在例如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实开昭63-135642号公报(特别是参照图6-8)、特开平2-1277号公报中已有描述。它们是适用于公知的装有药剂的小药瓶使用的双头针的容器,这种容器具有使容器碎片不会进入溶解液中的优点。对于前者虽具有药剂容器构造简单且可以分别丢弃等有利点,但这种构造不太易于进行混合操作而且在运输中有可能存在使能剥离的纸脱掉的危险;后者虽然不存在前者的药剂容器所具有的问题,但由于结构复杂而使成本较高,并且存在不能分别丢弃等问题。总之,上述已有技术各有长处和短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输送和保管中具有良好的耐冲击、耐振动性,而在使用时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以进行混合溶解、整体上结构简单而使用后又能分别废弃的药剂容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记载来阐明。
一种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a).上端部具有口部密封部件的溶解液容器;和
(b).密封地固定连接在溶解液容器口部密封部件上的外筒,该外筒从口部密封部件向上呈同心状竖起,并可以抽出;和(c).可移动的双头针,该双头针上下自由滑动地嵌装在外筒中,通常状态下保持在上述口部密封部件之上的上部位置,而在使用时可从上部位置移动到刺穿口部密封部件的下部位置;和(d).可移动的内筒,该内筒从外筒的上端开口滑动配合地嵌装在外筒的内部,通常状态下保持在浅配合的第一接合位置,使用时可从第一接合位置移至深配合的第二接合位置;和(e).装药的小药瓶,其口部密封部呈朝下倒置状态可取出地固定在内筒中,内筒位于第一接合位置时,小药瓶处在双头针上方的上部位置,如果内筒移动到第二接合位置,则装药的小药瓶将追随这种运动向下移动到使其下部的口部密封部件被双头针刺穿的位置;和(f).外筒和内筒的接合部具有限制机构,该机构通常把内筒限制在与外筒相对应的第一接合位置,而使用时则将内筒从约束状态中释放;和(g).在外筒和内筒的接合部上具有使该结合部保持密封的密封圈。
本发明的药剂容器在输送中利用内筒和外筒的接合部上所设置的限制机构,可以确保内筒和外筒处于稳定的接合状态,而在进行混合操作时则可简单地把内筒强制地压入外筒,当混合溶解操作结束后,溶解液容器和外筒可在其接合部进行分离,再把内筒从外筒中拨出就可以将内筒和外筒分开。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双头针和小药瓶从内、外筒中拆出。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通常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纵向剖面放大图。
图3是沿图1中3-3线的剖面图。
图4是沿图1中4-4线的剖面图。
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限制机构F的视图。
图6是限制机构F′的说明图。
图7是说明第一实施例使用状态的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通常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9是图8的纵向剖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11是说明带有锁紧机构的螺纹部分的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例中双头针的平面图。
图13是说明第二实施例中双头针的凸缘形成状态的视图。
图14是说明第二实施例中双头针的其它凸缘形成状态的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例中适配器的平面图。
图16是第二实施例中内筒的正面图。
图17是说明在针体上安装橡胶帽的状态视图。
图18是双头针变更实施例的平面图。
以下将根据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
图1-7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药剂容器由图1-2中所示的溶解液容器A、外筒B、双头针C、内筒D、装有药剂的小药瓶E,限制机构F和/或F′、密封圈G、适配器H构成。
溶解液容器A由主体和封闭主体1上端口部的口部密封部件2构成。
主体1由可以挤压变形的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合成树脂成型而成,其内部容纳溶解液3。
如图2所示,口部密封部件2可以由在主体1的上端口部用合适的熔接手段安装的塑料中间栓塞4,和在该中间栓塞4上嵌装的帽状橡胶栓塞5构成。就口部密封部件的结构而言,只要双头针C能刺入就行,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外筒B是用塑料制成的,在筒内将双头针保持在可上下自如滑动的状态,在溶解液容器A的口部密封部件2上,将外筒B从该密封部件2向上且以同心状竖立地连接固定。
外筒B与口部密封部件2的配合固定装置上具有从下端向上呈同心状突出的套节部分6,该套节部分6通过与之相对的口部密封部件2上的螺纹9的引导进行钳紧固定,从套节部分6的上端向内突出的断面为T型的配合环7和口部密封部件2的顶面外周部分上的环形突起8紧密配合,同时,配合环7的下端与橡胶栓塞5的顶面相压接,形成密封并可构成气密接合。
双头针C是塑料制的,其具有上下连通的一对针体10、11。该针体10、11除图示的二眼式之外,也可以是一眼式的。将针体配置固定在由上突出的突缘12加强的园板状针架13的中心轴线上。针架13具有向外周部分放射方向上伸出的多根例如按90°间隔配置的4根横梁部件14(参见图3),并且各横梁部件14的前端形成具有增大了摩擦配合面的滑动部件16,该滑动部件16与外筒B的内周面相接触,通常将双头针C保持在口部密封部件2上方的上部位置上。双头针在比摩擦配合力大的压力作用下,在外筒内从上部位置移动到口部密封部件2被刺穿的下部位置(参见图7),为了对该移动进行引导,在外筒B的内周面上从上到下的全长范围内形成与横梁部件14前端的滑动部件16相配合的引导槽15(参见图3)。也可以在外筒B的内面上设置与滑动部件16相配合的小突起(图中未示)来保持双头针C。
内筒D是由塑料制成的无底有盖的筒状体,其从外筒B的上端开口部开始,从浅嵌配合的第一接合位置(参见图2)移动到深嵌配合的第二接合位置,以滑动配合状态嵌插在外筒内部。为了实现使内筒D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动到第二接合位置时的止动。如图2所示,在外筒B的内周面全长上和内筒D下部的外周面上可以形成相互配合的凹、凸条17、18。凹凸条17、18的配合状态如图3所示。
装有药剂的小药瓶E,如图2所示以口部密封部件19朝下的倒置状态可拆卸地固定在内筒D中。可以通过合适的手段来实现该保持固定,例如在内筒D上部的插接孔20内使小药瓶E的底部处于上述孔20的包围之中,并且克服和内筒D整体成型的多个板状止配凸缘21的固有弹性将小药瓶压入插接孔20。小药瓶E的口部密封部件19由能被双头针C刺入的,例如可以由橡胶栓塞构成。口部密封部件19和容器A的口部密封部件2同样也可以将橡胶塞和塑料密封膜一起使用。
内筒D移动到第二接合位置(参照图7)时,可将用于保持固定上述口部密封部件19的止配片22分别设置在双头针C的横梁部件14上。该止配片22在上部的内面上具有前部倾斜的止配突起23,该止配突起23,在与口部密封部件19呈止动配合的状态下,与该密封部件19的背面止动配合,使之不会滑出。为了使止配突起23与口部密封部件19止动配合,可以使止配片22克服其固有弹力适当向外倾斜。
为了将内筒D限制在浅配合的第一接合位置,可以在外、内筒B、D的接合部设置带有限制机构F、F′的塑料制适配器H。
适配器H具有塑料制的筒状主体24,将该主体24在下部24a处嵌合到外筒B上端部的外侧,在该嵌合状态下利用止动配合用的凹凸部分25a、25b的弹性配合将其固定,如果解除该凹凸部分25a、25b的弹性配合,则可以将适配器从外筒B中取出。
主体部分24的上部24b自由地嵌装在处于第一接合位置的内筒D的外周部上,并且在圆周方向的中途具有切口26(参见图1),切口26一边的切口端面26a上可整体地设置作为限制机构F构成要素之一的操作柄27。
操作柄27的内侧27a,如图所示从切口一边的端面26a向另一切口端面26b沿内筒D的外周面延伸出,而外侧27b向着与27a相反的方向并且从26b的外周面开始逐渐地向外延伸出。
在操作柄27的内侧27a前端部的内侧面上形成上面略呈扁平状的爪部28,在内筒D的外周面上和该爪部28相配合地形成限制机构F的另一个构成要素环状止配凹部29。爪部28通常和止配凹部29进行弹性止动配合,而将内筒D限制在第一接合位置,但当把操作柄27的外侧27b按箭头30的方向(参见图5)推压时,内侧27a将以中间点为转动支点,克服固有弹性沿箭头32的方向打开,而且使爪部28从止配凹部29脱落,从而使内筒D从被限制状态中解脱。图6所示的是在限制状态下,止配凹部29和爪部28的弹性配合状态,爪部28以其下端平面28a与止配凹部29的下侧沟槽壁29a而进行止动配合,因此可以将内筒D牢固在保持在第一接合位置。
在适配器H主体24b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可以将形成向内突出的、截面为半圆形的止配凸部34。该止配凸部34和内筒D外周面的止配凹部29相配合,构成另一个限制机构F′(参见图2)。按照该限制机构F′,当下压内筒D时,止配凸部34利用其半圆形状,克服固有弹性后从止配凹部中脱开,而使内筒D的下压移动成为可能。至少应具有限制机构F,F′中的一个。
当内筒D处于第二接合位置时,在用于接纳上述止配凸部34以及操作柄27的爪部28的内筒D外周面的上端形成止配凹部35。由此可以防止在混合操作时将针拔出等麻烦。
对于限制机构F,F′的结构,只要求在通常情况下能把内筒D限制在第一接合位置,而使用时可以解除对内筒D的限制即可,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由于外筒和内筒的接合部要保持在气密状态,所以在适配器H的主体24的内侧,外筒B上端部内周面以及内筒D的外周而之间都具有夹在其间的密封圈G。
图2表示本发明的药剂容器在输送和保管时的状况。
输送、保管时,口部密封部件2顶面外周上的环状突起8以及与橡胶栓塞5顶面密接配合的套节部分6上端的止配环7所起的密封作用使容器A和外筒B的接合部保持气密状态。而在外筒B和内筒D的接合部则靠密封圈G的作用保持在气密状态。外、内筒B、D中不管在上下两处是否具有可自由拆卸的接合部,到使用时都要安全可靠地保持在气密状态。
由于内筒D是靠限制机构F,F′被限制在第一接合位置上的,在输送、保管中,既使受到冲击内筒D也不会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向第二接合位置,因而也就不存在由于内筒D的移动而产生废品的危险性。
使用时,将限制机构F的操作柄27的外侧27b向图5中箭头30所示的方向推压,依靠该推压,使内侧27a以中间点31为回转支点按箭头32所示的方向打开。由此,内侧27a前端部内面的爪部28从止配凹部29中脱开,从而使内筒D从限制机构F的约束中解放。内筒D从限制机构F的约束中解放后,如果尚处于限制机构F′的约束之下,则当限制机构F′是由弹性配合的止配凸部34和止配凹部29构成时,用大于弹性配合的力将内筒D推下,就可以使内筒D从受约束的状态下解放出来。
在这种状态下用大于限制机构F′的力推压内筒使其从第一接合位置移至第二接合位置,如图7所示,双头针C也从上部位置移动到下部位置,其上下针体10、11将分别刺入口部密封部件19、2上,并且通过该针体10、11使容器A和小药瓶E的内部连通。图7表示容器A和小药瓶E上下位置颠倒的情况。
当进行压下内筒D的移动操作时,由于下压移动所造成的内容积缩小而增加了外、内筒B、D中的压力,为了防止内部压力升高,可以设置抽出空气的装置。在图1和图4中,符号33表示用于抽出空气而在内筒D的下部外周面上形成的凹条,该凹条33的下端位于图2所示的密封圈G的上方,将外、内筒B、D的内面断开。当内筒D受压向下移动到达密封圈G的下方时,外、内筒B、D相连通而使空气抽出。
如图7所示,将原来处于内部连通状态的容器全部上下倒置,进而根据需要,使容器A挤压变形,通过针体10、11使溶解液3移至小药瓶E中,将药剂溶解,通过上下摇动使药剂溶解液从小药瓶E中再度返回至容器A中,以后反复进行这种操作,则可以使小药瓶E中的全部药剂被溶解液所溶解。
此外,如果从一开始就把容器保持在上下倒置的状态来进行上述的针头刺入操作,则容器A中的溶解液3靠自重而移动落入小药瓶E中,从而可以加速溶解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针体10在刺入密封部件19之前,溶解液3有从针体10中泄漏出来的危险,因此可以如图2所示在针体10的前端覆盖上橡胶帽36,以防止溶解液的泄漏。橡胶帽36只要做成当针刺时针体10能够方便地将其穿过的厚度即可。另外,也可以用橡胶帽37覆盖针体11的前端。
如图7所示,突缘12以及止配环7具有收容被刺穿的橡胶帽36、37的作用。
混合溶解操作结束后,从容器A上将外筒B拆下,再从外筒B中抽出内筒D就可以将三部分分离。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从内筒D中将小药瓶E进而将双头针C抽出以实现五部分分离。
本发明中,外筒B的套节部分6与口部密封部件2的嵌接结合,可以用图示的螺纹部分9的方式,也可以用例如弹性结合的凹凸配合代替。
在本发明中,小药瓶E中所收容的药剂除抗菌物质外,还可以是抗癌剂、抗溃疡剂、类固醇剂、尿激酶剂或维生素剂等,容器A中收容的溶解液或稀释液可以是注射用蒸馏水、生理盐水以及葡萄糖液。
图8-18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使用了相同的参考符号。
第二实施例中的药剂容器如图8-10的整体图所示,分别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溶解液容器A、外筒B、双头针C、内筒D、装有药剂的小药瓶E、限制机构F′、密封圈G以及适配器H。
溶解液容器A是由主体1和封闭该主体上端口部的口部密封部件2构成的。
主体1由可挤压变形的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性合成树脂成型,其内部收容溶解液3。
口部密封部件2可以如图2所示由在主体1上端的口部通过合适的熔接等手段安装的塑料制中间栓塞4和嵌接到该中间栓塞4上的帽状橡胶栓塞5构成。口部密封部件的结构只要能使双头针C的针体刺入就行,并没有特殊的限制。
外筒B是用塑料制成的,在筒内将双头针C保持在可上下自如滑动的状态,外筒B从密封部件2向上呈同心状竖直地连接固定在溶解液容器A的口部密封部件2上。
作为与口部密封部件2连接固定的装置,外筒B具有从下端向上呈同心状突起的套节部分6,该套节部分6通过口部密封部件2上的螺纹部分9的引导而锁紧,套节部分6的上端向内突出的其断面为T型的止配环7与口部密封部件2的顶面外周上的环状突起8紧密结合的同时,使环7的下端与橡胶栓5的顶面压接形成密封,并可构成气密连接。以上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第二实施例中,螺纹部分9上还具有锁紧机构40,其结构如经放大的图11所示。锁紧机构40具有在通过螺纹部分9完全固紧之前,根据塑料的固有弹性而弹性配合的环状凹凸部分40a、40b。凹凸部分4a、4b的弹性接合力设定为小于螺纹9a、9b间的接合力,利用螺纹部分9的接合力,可以使锁紧机构40的凹凸部分40a、40b的接合操作更容易进行。
锁紧机构40靠凹凸部分40a、40b的弹性接合,可起到防止螺纹部分9松开的作用。
在外筒B下端设有裙部41,裙部41和外筒B同心,裙部的下端以图10所示的混合溶解操作时的状态为基准并延伸到稍稍超过双头针C的下侧针体11下端的位置。
混合溶解操作结束后,可以将外筒B从溶解液容器A上抽出,这时在进行废弃的处理中,双头针C的下侧针体11有从外筒B的下端向外突出的危险,而裙部41作为防止这种危险的一种措施是很有效的。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裙部41的外径可以在能嵌插到溶解液容器A的口部密封部件2的范围内,最好是尽可能做小一些。其与外筒B的边界部分可做成阶梯42。为了容易嵌插到口部密封部件2上,可以使裙部41成为向下开放状的锥形。通常把裙部41的外周而做成多个面,例如容易用于抓住的18面,以便将裙部用作外筒B的转动操作部分。
双头针C是塑料的,其具有上下连通的一对针体10、11,该针体10、11固定设置在由向上突起的突缘12加强的圆板状针架13的中心轴线上。针架13具有多根从外周呈放射状向外张开的例如以60°间隔设置的(参见图12)6根横梁14,在横梁14的前端设有通过弹簧43相连的两根一组的平面圆弧状滑动部件16,在滑动部件16、16之间形成间隔44。
如图12所示,双头针C呈自由状态,其具有比外筒B的内筒稍稍大一点的外径,可以通过克服弹簧部分43的弹力向针中心侧按压移动滑动部件16来减小双头针C的外径。
可以在压缩弹簧43使双头针C的外径缩小的状态下将双头针C嵌装到外筒B中。在该嵌装状态下依靠弹簧部分43的作用,将滑动部件16分别顶压在外筒B的内面上。滑动部件16和外筒B在接触部位产生摩擦接合力,通过该摩擦接合力可以使双头针C停止在外筒B内的任何嵌装位置上。
双头针C可在外筒B内进行向上的滑动移动。为保持双头针C在滑动时的对中性,可分别将上下幅度设定的比较大,通常保持12-25毫米的上下幅度。另外,将滑动部件16做成三个分体集合的形式,为使其几乎覆盖360°的全范围,使每个分体都具有大约120°的角度。如图9所示,嵌装在外筒B内的双头针C在使用前,通过滑动部件16和外筒B的接触部分所产生的摩擦接合力被限制在外筒B的上部位置上。为了使这种限制更为可靠,可在外筒B的上下内面上形成挡块45、45′。
如图8、9所示,当输送组装状态下的药剂容器时,如果输送中所受到的冲击使双头针的上侧针体10和下侧针体11碰到小药瓶E的口部密封部件19的橡胶面以及溶解液容器A的口部密封部件2的橡胶面上时,有可能存在在橡胶面上产生异物进而使针尖变形的危险。通过上述方式,把双头针C限制在口部密封部件19的下部以及橡胶栓塞5的上部位置(参见图9),则可避免这种危险性。
为了防止脱膜后收缩而造成的双头针变形,可以在横梁14和弹簧43的连接部分46(参见图13)上、滑动部件16的上、下缘47、47的内侧(参见图14)设置加强凸缘48a、48b。
内筒D是塑料制的,其上端闭合,并从外筒B上端的开口内部由浅配合的第一接合位置(参见图9)移至深配合的第二接合位置(参见图10)滑动配合地嵌装到外筒B中。
在内筒D外周面的下部,形成作为限制机构F一个构成要素的环状下止配凹部29。下止配凹部29在图9所示的第一位置上位于外筒B的上端之上。
以下止配凹部29为基准将内筒D划分成下侧的大径部分D1和上侧的小径部分D2,在大径部分D1处,内筒D滑动配合地嵌装在外筒B中,而在小径部分D2处,内筒D与外筒B之间产生很小的间隙。
如图9所示,将装有药剂的小药瓶E以口部密封部件19呈朝下的倒置状态可抽出地保持在内筒D中。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保持固定,该方式可以与图9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即,将小药瓶E的底部置于内筒D上部的插接孔20中,使小药瓶克服和内筒D整体成型的多个板状止配凸缘21的固有弹性压入插接孔。为保证向上的保持力可以将板状止配凸缘21做成倾斜状。小药瓶E的口部密封部件19由能使双头针C刺入的例如橡胶栓塞构成。
为了保持外、内筒B、D接合部的气密性,可在上述结合部设置橡胶制的密封圈G。
密封圈G在内筒D的下部大径部分D1处呈张紧状的嵌接状态,并被收容在外筒B上端的凹处49里。
为了在凹处49中封入固定密封圈G,可在外、内筒B、D的接合部适当地选用塑料制的适配器H。
适配器H的下部呈双重筒状,并通过设在外筒B上端外侧的锁紧机构50上的螺纹部分51安装固定在外筒52a中,内筒52b嵌在凹处49中,在该凹处49中封入固定密封圈G。锁紧机构50以及螺纹部分51与图11所示的锁紧机构40以及螺纹部分9的结构相同。
适配器H的上部呈筒状,上部的筒部53以滑动配合的形式包覆在内筒D下部大径D1的外周,在上部的筒部53的上端形成作为限制机构F另一个构成要素的向内突出的止配凸部34,该止配凸部34与内筒D的小径D2下端的止配凹部29呈止动配合,并被限制在浅配合的第一接合位置上。止配突起部34如果在360°的全范围内是连续的,则很难从止配凹部29上脱开,所以将上部的筒部53分割成图5所示的三部分。
图9表示本发明药剂容器处于输送、保管时的状态。
在输送、保管时,容器A和外筒B的接合部靠口部密封部件2的顶面外周上的环状突起8和与橡胶栓塞5的顶面密接的套节6上端的止配环7的密封作用保持气密。该气密性可以通过螺纹部分9上所设置的锁紧机构40的密封作用得到强化。利用密封圈G的作用可以使外筒B和内筒D的接合部保持气密。因此,尽管外、内筒B、D有两处可自由抽取的接合部,但在使用之前可以完全可靠地保持在气密状态。
锁紧机构40、50具有使螺纹9、51防松的作用,由于上下接合部的螺纹部分9、51不会松动,所以在使用之前可以使螺纹部分安全可靠地保持在接合状态。
此外,由于内筒D被限制机构F′约束在第一接合位置上,所以既使是在输送、保管中受到冲击,内筒D也不会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向第二接合位置。
使用时,将内筒从图9的状态压向下方,利用下压力解除限制机构F′的凹凸部29、30之间的弹性接合,从而使内筒D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向第二接合位置。在下压移动的初期阶段,由于内筒D下部大径部分D1的外周直径大,从而相对于密封圈G形成较强的接合而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因此需要较大的下压力。随着大径部分D1向下移动,当上部的小径部分D2到达密封圈G的位置时,由于外径小而使其与密封圈之间的摩擦力急剧减小,因此以后只用较小的下压力就可以了。即在下压内筒D的操作中,只在操作的初期阶段需要较大的下压力,而初期阶段过后只要用较小的下压力就能方便地进行操作,因而提高了操作的方便性。只要用一只手握住外筒B下端的裙部41,而用另一只手进行下压内筒D的操作即可。
在进行压下内筒的操作时,随着内筒D的下压移动,会使外、内筒中的空气压力升高。在本实施例中,将内筒D压下使小径部分D2到达密封圈的位置之后,密封圈G的密封作用将会下降甚至消失,所以在此之后就可以进行抽气。为尽早开始抽气过程,如图6所示,在内筒D的大径部分D1的上端外周面上可以形成抽气用的凹口54。
当内筒D从图9所示的第一接合位置移动到图10所示的第二接合位置时,小药瓶E在其口部密封部件19推动双头针的同时,从图9所示的上部位置移动到图10所示的下部位置。随着该运动使双头针C的上下针体10、11刺入溶解液容器A的口部密封部件2和小药瓶E的口部密封部件19。由此,通过上述针体10、11把容器A内部和小药瓶连通。
为了提高双头针C在外筒B中移动时的对中性,可以使外筒B内部前端具有较缓的锥度。双头针C的横梁14上设置的弹性部件43加强了由于外筒的锥度而使双头针移向下方的作用,并逐渐提高了滑动部件16和外筒B之间的摩擦配合力。结果是提高了双头针上下针体10、11不偏斜地向外筒B移动时的对中性,从而使针体10、11更准确可靠地刺入口部密封部件2、19的橡胶面中心。
如图10所示,在通过双头针C的上下针体10、11将溶解液容器A和小药瓶E的内部连通的状态下,限制机构F′的配合是凸部34与内筒D外周上端的凹部35之间的配合,从而将内筒D限制在下压位置上。由于小药瓶E的高度存在公差,所以为了吸收和修正该公差,最好将配合用的凹部35的上下隔度加大到例如是配合用的凸部34的上下幅度的两倍。
在图10所示的内部连通状态的基础上,且根据图10所示的状态将容器全部上下倒置,再根据需要,使容器A挤压A挤压变形。并使溶解液3通过针体10、11移送到小药瓶E中而使药剂溶解,然后使药剂溶液上下返还,从小药瓶E中再次返回到容器A中,以下反复进行这种操作,就可以把小药瓶E中的药剂全部溶解成溶解液。
如果一开始就把容器全部倒置,并在倒置的状态下进行上述的针刺操作,由于容器A中的溶解液靠自重在小药瓶E内进行下落移动,因此能加速溶解操作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在针体10刺入密封部件9之前,溶解液有可能从针体10中泄漏出。因此,如果如图9所示在针体10的前端盖上一个橡胶帽36′就可以防止这种泄漏。
如图17所示,橡胶帽36′在其前端上开有很小的穿通孔55,针体10的针尖10a穿过通孔55向外伸出。在装有橡胶帽36′的状态下,针体10前端的口部10b利用橡胶帽36′进行密封,因此不会存在液体泄漏的危险性。
如图10所示,在刺入口部密封部件2时,橡胶帽36′被卷高到针体10的根部,从而可以进行通液操作。
可以将与橡胶帽36′有相同结构的橡胶帽37′装到另一个针体11上。
由于安装了橡胶帽36′,37′,所以不管针刺顺序是先刺小药瓶E一侧还是先刺溶解液容器A一侧,在针体10、11上都不会出现收容物质泄漏的问题。如果规定针刺顺序则需要设置复杂的控制机构,然而由于在针体10、11上设置了橡胶帽36′,37′,也就没有必要规定针刺的顺序了。
再有,通过橡胶帽36′,37′前端所设置的通孔55、56,使针体10、11的正确安装变容易了,而且使安装可靠,不必要担心出现漏液的危险。
在溶解小药瓶中药剂的操作中,希望能方便地目视确认其溶解状态。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在外筒B内面上没有形成可造成漫反射的凹凸条,所以易于通过目视来确认溶解状态。
混合溶解操作完成后,把容器A从外筒B中抽出,就可以开始点滴注射。由于要将其他部件废弃,所以可将各部件分解。
部件中的双头针C具有针体10、11,该针体10、11如果暴露在外部,例如突出来则是很危险的,因此希望能有将双头针保留在外筒B内,再将其他部件分解的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可以在外筒B与溶解液容器A的接合部附近设置用于双头针的止针机构,止针机构设有从双头针C的下侧针体11的上端呈放射状伸出的多条止配片57,在图10所示的内筒D下压的状态下,止配片57与外筒B下端的配合环7上部形成的环状止配突起58相配合,从而在下部位置上(参见图10)将双头针C止动配合地固定在外筒B上。
分解部件时,将适配器H从图10所示的状态向相反方向回转,就可以解除外筒B和内筒D之间的约束,把内筒D从外筒B中抽出来。有时因拔针时口部密封部件19对拔针的阻力和小药瓶E对内筒D存在的保持力可能使处于内筒D中的小药瓶E随同内筒D一起被抽出,有时小药瓶会从内筒中脱落下来并原封不动地残留在外筒B中,不管出现哪种情况,都不妨碍对部件的分解。
例如,可以如图16所示的那样,在内筒D下侧的大径部分D1上设置能容易地把内筒D中的小药瓶E取出的切口60。
当小药瓶E残留在外筒B中时,为了减小抽动时抽针部位的阻力,可以进行边转动边抽出的操作。为了使双头针C不同小药瓶一起回转,可以利用例如外筒B下部内周面上形成的纵向延伸的线状棱59(参见图9)来阻止双头针转动。棱59卡在双头针C的滑动部件16之间的间隔44中,由此制止双头针转动。该止转状态的概况如图12所示。
如图18所示,在双头针C的各滑动部件16外部分别设置了突起61,该突起61可以与棱59进行止动配合。如果设置突起61,则弹性部件43的压缩变形度将会变大,从而提高了与外筒B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配合力。
抽出小药瓶时,由于双头针C和外筒B的配合力,即止配片57和止配突起58的较大配合力与小药瓶E的抽出无关,所以双头针仍能无变化地留在外筒B的下部位置上。
在外筒B的下端设置了裙部41,因此双头针的针体10、11不会露出和突出,从而使外筒B可以作为双头针C的保护罩来使用。
外筒B以及双头针C都是由塑料制成的,因此即使在组装状态下废弃也不存在特别的问题。
本发明的药剂容器具有以下效果(ⅰ).输送、保管时通过限制机构把内筒牢固地固定在第一接合位置,因此既使受到冲击和振动也不会使内筒有移动、脱位的危险。
(ⅱ).各接合部都构成密封状态,而且内、外筒是塑料制的,其强度大不会产生破碎,并且能够可靠、稳定地保持内部的气密状态。
(ⅲ).使用时,使内筒的限制机构处于释放状态,单靠使内筒下压滑动就可以极简单地进行混合溶解操作。
(ⅳ).结构简单、零件少,所以成本低。
(ⅴ).因使用后可简单地进行分解,因此易于分别废弃。
权利要求
1.一种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有(a)溶解液容器,其上端具有口部密封部件;(b)一个外筒,该外筒密封地固定连接在溶解液容器的口部密封部件上,并且从口部密封部件向上呈同心状竖起,并可以抽出;(c)可移动的双头针,其可上下自由滑动地嵌装在外筒中,通常保持在上部口部密封部件之上的上部位置,而在使用时可从上部位置移动到刺穿口部密封部件的下部位置;(d)可移动的内筒,其从外筒的上部开口滑动配合地嵌装在外筒的内部,通常保持在浅配合的第一接合位置,使用进可从第一接合位置移动到深配合的第二接合位置;(e)装药的小药瓶,其以上部密封部件呈朝下的倒置状态可抽取地固定在内筒中,内筒处于第一接合位置时,小药瓶处在双头针上方的上部位置,如果内筒移动到第二接合位置,则小药瓶将追随这种移动向下移至被双头针刺穿的位置;(f)限制机构,其设在外筒和内筒的接合部,通常把内筒约束在相对外筒的第一接合位置,使用时可以将内筒从限制的状态释放;(g)保持接合部气密状态的密封圈,其设置在外筒的内筒的接合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限制机构是设置在内、外筒接合部上的筒状适配器,该适配器通常把内筒限制在相对于外筒的第一接合位置,而使用时可以把内筒从限制状态释放或是由弹性配合的凹凸部构成的限制机构以及设有克服固有弹性开闭自如的带爪部的操作柄和与该操作柄爪部进行止动配合的止配槽沟的限制机构,各限制机构可单独使用或者是合用。
3.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双头针的上下针体中至少在小药瓶的口部密封部件侧的针体上可安装能被该针体刺穿的橡胶帽。
4.根据权利要求3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橡胶帽的前端预先形成针刺孔。
5.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外筒的下端部具有围绕在溶解液容器口部密封部件四周的具有间隔的裙部。
6.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内筒是由略等于外筒内径的下部外径和稍小于外筒内径上部外径构成,将所说的下部置于外筒的内部后利用其和上部的直径差,使阶梯部不能拔出地与外筒上端的内侧止动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内筒底部的断面圆周方向上倾斜地形成小药瓶的止配棱。
8.根据权利要求2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外筒的小药瓶之间的接合部以及外筒和溶解液容器的口部之间的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是利用锁紧机构附带的螺纹进行接合的。
9.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外筒与溶解液容器接合部的附近,具有双头针的止针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剂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双头针具有中心相连通的一对针体,该针体被配置固定在圆板状针架的中心轴线上,针架具有从外周部呈放射状张开的横梁部件,在横梁部件的中部设置可向针体中心压缩变形的弹性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药剂容器,该容器的外筒可以抽出地接合固定到溶解液容器的口部密封部件上,该外筒的上端可以从浅嵌配合位置移动到深嵌配合位置并与装有呈倒置状态的小药瓶的内筒相配合,接合部上分别设有保持内、外筒气密性的密封圈和限制内筒于浅嵌配合位置上的限制机构。这种药剂容器整体构造简单,输送保管中具有良好耐冲击、耐振动性,使用时可以用简单的操作将内容物进行混合溶解,而使用后又能分别废弃。
文档编号A61J3/00GK1081360SQ93106969
公开日1994年2月2日 申请日期1993年5月1日 优先权日1992年5月1日
发明者立石勇, 冈本英志, 庄司英克, 鸠野哲也, 前崎义树, 荻原隆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大制药工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