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64789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具体地说是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白血病的中成药,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白血病是一种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原因的疑难疾病,有血癌之称。具体地说,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疾病,主要是白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在血液组织中异常增生,可浸润各个组织与脏器,产生各种症状,周围血象的白细胞也有质与量的改变。因此,白血病是一种全身性的恶性增生疾病。它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极高,严重地危害者人民的身心健康。故为目前祖国医学研究之核心之一。
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西约治疗手段国内外多采用“杀伤疗法”、“骨髓移植疗法”、“诱导疗法”这三种方法进行治疗,这三种方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体内的好坏细胞一齐杀伤,大大的减弱了自身的免疫能力,对人体的副作用极大,身体素质稍差便很难承受,治疗过程中病人也是很痛苦的,况且通常症状的缓解是暂时的,并且医疗费用非常昂贵。目前应用中医理论及方法也尚无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白细胞的指标,增加红细胞的数值,消灭幼稚细胞的治疗急慢性白血病的药物。这种药物见效快,毒副作用低,费用低廉,服用方便,病人痛苦小,易接受。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白血病治疗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祖国医学对白血病的机理的认识,从祖国医药宝库中筛选出清热解毒、凉心定惊、豁痰开窍、健脾生血的天然药物组方而成的。认为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为邪毒内伏,阴精内伤,灼伤骨髓,破坏了造血机能,使其造血功能紊乱所致。
本发明药物是由于下列组分制成的(用量为重量份)天然牛黄 6-15 天然麝香 6-12 雄 黄 5-10天 竺 黄 12-30牵 牛 子 12-30 荞麦面 10-20制备本发明药物的配方优选重量(份)配比范围是天然牛黄 6天然麝香 6 雄 黄6天 竺 黄 6牵 牛 子 3 荞麦面 15本发明药物中的牛黄,味辛甘气凉,入心肝二经,有清心利肝胆、定神志、安魂魄,清热利痰之功。《杂论》云“此物入肝治筋病,凡中风入脏者,必用牛黄、雄黄、麝香之剂,入骨髓者,透肌肤,以引风出;若风之中腑及血脉者,则反引风邪入骨髓”。而白血病正是阴精内伤,骨髓内热。所谓热在骨髓,破坏了造血机能,故治疗白血病,必首用牛黄,方能中病为君药。麝香气味辛温,入心肝二经,具有开窍避秽,活血散淤,催生下胎的作用,与牛黄配伍,可增加牛黄的清热解毒作为,为臣药。雄黄,味辛气温,入肝胃二经,有解疮毒,杀虫作用。根据《本经》云主寒热鼠瘘,疽痔死肌,杀百虫毒”。雄黄内含硫化砷,用之以毒功毒,增强其牛黄的清热解毒作用。天竺黄味甘寒,入心肝二经,具有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的作用。根据《本草备要》云“凉心经,去风热,利窍豁痰,凉心镇肝明目”,直中白血病的阴精内伤,不但热在骨髓,而且热趋于外,症见高烧神昏之症,取其凉心定惊,清热息火之作用。牵牛子,味苦气寒,入肝胃大肠三经,有泻下去积之功。方中用此与天竺黄相配伍,增强其牛黄的除风清热作用,使无形之热邪从大便而出,去其燥结,为佐药。
本发明药物可制成丸剂,具体方法如下将各味药粉碎后,加荞麦面和适量水混合后用制丸机制丸即可。
本发明药物用面糊为九,取其谷气之性,充其脾胃之气,调其气血以资生血之源。
而本发明药物需用薄荷煎水送服丸药。根据《本草求真》的记载“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皆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用凉而治其热,诸血出可治,而引诸药入骨髓为使药。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系统选择各种类型及不同年龄、性别的白血病病例,使用本发明药物进行治疗,一疗程为7天。
服用方法每日二次,每次一丸,每丸1克,每次服用时用30克薄荷煎水送服。其治疗效果可参见表1临床数据统计。
缓解①外斗现象正常,骨髓未发现异常细胞(幼稚细胞、原始细胞);②三年内恢复正常工作,不复发。
二个疗程即得到缓解。
部分缓解①外斗现象消灭不稳定,时高时低;②骨髓检查仍出现原始细胞,超过正常值,自身症状好转。
三年达到部分缓解。
表1临床数据统计<
经统计,有显效的为61%,有效率为21%,无效率为18%。
由上述临床数据可见,本发明药物可在很大程度上较快地缓解白血病的症状,消灭外斗现象,杀灭异常细胞。服用方便,病人易接受,副作用小,费用低,见效快,大部分不易复发。
实施例按下述配比称取原料(千克)天然牛黄 6 天然麝香6 雄 黄 6天 竺 黄 6 牵 牛 子3 荞麦面15制备方法为将天然牛黄、天然麝香、雄黄、天竺黄及牵牛子粉碎过800目筛,加入荞麦面及适量蒸馏水用制丸机制成1克左右的丸。
典型病例1.郑某,男,44岁,辽宁省凌源县四管营公社干部。于1980年春,因眼睛模糊,视力减弱,双腿酸痛,胸胁疼痛,食欲不振,前往朝阳地区人民医院检查,报告为白细胞每立方毫米37万,红细胞每立方毫米104万,骨髓穿刺,幼稚细胞多见,脾脏肿大9公分,全身有散在的瘀血点及斑,确诊为“慢性骨髓型白血病”。随即去北京住解放军307医院内一科治疗,服用西药“长春新矸”、“马里兰”、“阿糖苞苷”等药物化疗,症状暂时缓解,但白细胞一直在二万以上,骨髓中的幼稚细胞一直未能消失。故经人介绍米我院治疗。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两次,每次1克,用薄荷30克煎水送服。服药两个疗程(两周)后即有明显效果,体质恢复,体重增加8斤,血象和骨髓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继续服药两个疗程后,经检查白细胞每立方毫米8000,红细胞每立方毫米440万,血色素12.5克,骨髓检查未见幼稚细胞和异常现象。不久,患者即可上班工作了。
2.潘某,男,46岁,河南省安阳市印刷厂工人。1980年3月,自觉身体瘫痪,无精神,右胁下疼痛,前去安阳市人民医院检查,发现肝脏肿大胁下二指,脾脏肿大10公分。血象检查报告为白细胞27.5万、嗜酸性2%,嗜碱性8%,幼稚细胞29%,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随后转入河南中医院,住内科一号,经服用中药及化疗效果均不理想。后转入我院,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二次,每次一粒,用薄荷30克煎水送服。服药10天后自觉精神好转,温烧退,胁不疼。后又在家服药10天后,病情明显好转,肝脾肿大消失,饮食增加(每顿可服4-6两主食),体质恢复,经化验报告,白细胞每立方毫米8600,红细胞每立方毫米550万,血色素12.5克,幼稚细胞未发现。体重由服药前的不足一百斤增加到128斤。已上班工作。
3.朱某,9岁,学生,河南省落阳地区安乐公社人。于1979年3月,发烧,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烧后出汗,夜晚盗汗,当即被以疟疾治疗,无效。又前往落阳市人民医院透视检查,发现有结核病灶,服用抗痨药物一段时间,症状未消失。于8月15日前往河南省人民医院作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住院后经化疗症状暂时缓解。后转入我院治疗,症见精神一般,体温38.7°,下午不定时发烧,腿痛剧烈,痛时最长时间可达10分钟,自行缓解,脉象细数,舌苔红降,颈部腋下、大腿内侧和腹股沟有蚕豆的淋巴结肿大。其虽经化疗,症状一时缓解,但没有解决热毒内蕴,阴精内伤的主要矛盾。经服用本发明药物15天后,经检查,情况良好,幼淋及淋巴系统的增殖情况均在正常范围内,腿疼、发烧现象,亦完全消失,淋巴结肿大已不存在。后又服用本发明药物20大后,一切正常,发育良好,恢复健康。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天然牛黄 6-15 天然麝香 6-12 雄 黄5-10天 竺 黄 12-30 牵 牛 子 12-30 荞麦面10-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白血病,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天然牛黄 6天然麝香 6 雄 黄 6天 竺 黄 6牵 牛 子 3 荞麦面1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的剂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药剂是丸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说的治疗白血病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取各味原料粉碎过筛后,加荞麦面和水后制成丸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丸剂的重量为1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它是以天然牛黄、天然麝香、雄黄、天竺黄、牵牛子及荞麦面为原料,按比例配制粉碎后可制成丸剂,用薄荷水送服。本发明配方及制法独特,疗效显著。
文档编号A61P35/02GK1249188SQ98117988
公开日2000年4月5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29日
发明者王进平 申请人:王进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