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图像诊断装置、核医学诊断装置、x射线ct装置以及病床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926053阅读:来源:国知局
点的位置坐标之间的距离以及方向来表示。即,模型偏移量是矢量(以下,称为模型偏移矢量量)。由计算部21计算出的第2偏移量由模型的区域中的特征点的位置与PET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方向来表示。即,第2偏移量是将第I矢量量和模型偏移矢量量合成而得的矢量(以下,称为第2矢量量)。
[0072]计算部将计算出的第2矢量量向控制部19输出。控制部19按照第2矢量量(第2偏移量)来控制移动部12。
[0073](第2实施方式)
[0074]接着,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的移动部12的细节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中的移动部12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移动部12具有顶板驱动部123、扫描架驱动部125、顶板移动机构124、以及扫描架移动机构126。
[0075]顶板驱动部123驱动顶板移动机构124。扫描架驱动部125驱动扫描架移动机构126。顶板驱动部123以及扫描架驱动部125是例如电机等驱动设备。顶板驱动部123以及扫描架驱动部125按照来自控制部19的控制信号而被驱动。通过基于顶板驱动部123的驱动,顶板移动机构124移动顶板11。通过基于扫描架驱动部125的驱动,扫描架移动机构126移动CT扫描架13和PET扫描架14。顶板移动机构124以及扫描架移动机构126的详细的说明将后述。
[0076]接着,参照图9,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部1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的移动部12的、顶板11以及病床10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
[0077]如图9所示,顶板11由顶板支承机构111来支承。顶板移动机构124具有第4滑块1246、第4轨道1247、第5滑块1248、以及第5轨道1249。第4滑块1246设置于顶板11。第4轨道1247和第5滑块1248设置于顶板支承机构111。第5轨道1249设置于病床10。第4滑块、第5滑块具有具备多个滚动体的轴承。第4轨道1247在顶板11中,在顶板支承机构111与顶板11的连接面沿着短轴方向来配置。第5轨道1249在病床10上,在顶板支承机构111与病床10的连接面沿着正交轴方向来配置。由第4滑块1246和第4轨道1247来形成直动轴承。由第5滑块1248和第5轨道1249来形成直动轴承。顶板驱动部123按照来自控制部19的控制信号,驱动第4滑块、第5滑块。通过驱动第4滑块1246,从而轴承中的滚动体沿着第4轨道1247旋转。通过第5滑块1248的驱动,从而轴承中的滚动体沿着第5轨道1249旋转。顶板11通过第4滑块1246的移动而在短轴方向移动。顶板11通过第5滑块1248的移动而在正交轴方向移动。
[0078]扫描架移动机构126兼作用于将CT扫描架13与PET扫描架14 一起移动的连接机壳。扫描架移动机构126具有第6滑块1261和第6轨道1262。第6滑块1261具有具备多个滚动体的轴承。第6轨道1262在扫描架移动机构126的设置面沿着长轴方向配置。第6滑块1261被固定于扫描架移动机构126的机壳底面。扫描架驱动部125按照来自控制部19的控制信号,驱动第6滑块1261。通过第6滑块1261的驱动,轴承中的滚动体分别沿着第6轨道1262旋转。通过第6滑块1261的移动,CT扫描架13和PET扫描架14在长轴方向移动。另外,如果能够实现上述的顶板11、CT扫描架13、以及PET扫描架14的移动,则移动部12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0079]这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移动顶板11、CT扫描架13以及PET扫描架14,从而顶板11相对地沿着正交的3个轴而移动。
[0080](第2顶板位置调整功能)
[0081]所谓第2顶板位置调整功能是指为了利用与载置于顶板11的模型相关的CT图像,使模型的特征点的位置与PET中心位置一致,而自动地调整顶板11的位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功能。针对按照第2顶板位置调整功能的动作(以下,称为第2顶板位置调整动作),参照图10进行说明。
[0082]另外,为了简化说明,设在顶板11设置的模型在长轴方向具有相同的剖面形状。即,在图10中,针对由正交轴和短轴构成的二维坐标上的顶板位置调整进行说明。然而,第2顶板位置调整功能还能够适用于对正交轴和短轴加上了长轴的三维坐标上的顶板位置调整。
[0083]图10是示出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的第2顶板位置调整动作的步骤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另外,在图10的说明中,设第2偏移量的计算所使用的第I偏移量被预先存储于存储部17。
[0084]由操作者在顶板11上设置模型。然后,按照经由输入部18的操作者的指示,开始与模型相关的CT摄影(步骤S21)。在CT摄影后,通过CT投影数据产生部15产生与模型相关的CT投影数据。根据CT投影数据,由重建部16重建与模型相关的CT图像(以下,称为模型图像)(步骤S22)。在模型图像中,由位置确定部20确定模型区域的特征点的位置(步骤S23)。由计算部21计算特征点的位置相对于CT中心位置的距离以及方向(以下,称为模型偏移量)(步骤S24)。
[0085]通过控制部19读出存储于存储部17的第I偏移量。根据模型偏移量和第I偏移量,由计算部21计算第2偏移量(步骤S25)。计算出的第2偏移量的数据被存储于存储部
17。根据第2偏移量,由控制部19控制移动部12。通过移动部12,移动顶板11、CT扫描架13、以及PET扫描架14 (步骤S26)。这样,模型的特征点的位置和PET中心位置一致。
[0086]另外,顶板11、CT扫描架13、以及PET扫描架14的移动也可以按照经由输入部18的操作者的输入来进行。此时,显示部22显示第2偏移量和顶板移动机构124以及扫描架移动机构126的移动量与第2偏移量之差(以下,称为差分量)。操作者参照所显示的第2偏移量和差分量,经由输入部18输入顶板移动机构124和扫描架移动机构126的移动量。控制部19根据所输入的移动量来控制移动部12。然后,通过移动部12移动顶板11、CT扫描架13、以及PET扫描架14。
[0087]根据以上所述的第I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O
[0088]根据第I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能够根据与载置于顶板11的模型相关的CT图像,确定模型的特征点。另外,能够计算CT中心位置与模型特征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方向(模型偏移量)。在存储部17中,预先存储CT中心位置与PET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方向(第I偏移量)。因此,能够计算PET扫描架14中的有效视野的中心位置与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方向(第2偏移量)。控制部19按照第2偏移量,自动地控制移动部12。移动部12移动顶板11以及病床10中的至少一方。即,通过执行与载置于顶板11的模型相关的CT摄影,从而能够以PET扫描架14中的有效视野的中心位置与模型的特征点一致的方式,自动地使顶板11沿着正交轴(高度)方向、长轴以及短轴方向(左右移动)移动。另外,操作者能够参照显示于显示部22的第2偏移量,经由输入部18手动地移动顶板11以及病床10中的至少一方。
[0089]因此,根据第I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能够提供使载置于顶板11的模型的规定位置移动到核医学诊断装置的有效视野的中心位置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由此,当执行对于PET检测器等γ射线检测器的校正时,能够通过CT扫描来执行模型的位置调整。此外,与通过操作者的手动操作来执行模型的位置调整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准确地将模型的中心位置移动到γ射线检测器的有效视野的中心位置。因此,根据第I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能够执行准确的校正。即,在进行γ射线检测器(PET检测器)的校正时,能够简便且准确地执行模型的移动。
[0090]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能够根据与载置于顶板11的模型相关的CT图像,确定模型的特征点。另外,能够计算CT中心位置与模型特征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方向(模型偏移量)。在存储部17中,预先存储有CT中心位置与PET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方向(第I偏移量)。因此,能够计算PET扫描架14中的有效视野的中心位置与模型的特征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方向(第2偏移量)。控制部19按照第2偏移量,自动地控制移动部12。移动部12移动顶板11、CT扫描架13、以及PET扫描架14。S卩,通过执行与载置于顶板11的模型相关的CT摄影,从而能够以PET扫描架14中的有效视野的中心位置与模型的特征点一致的方式,自动地使顶板11沿着正交轴(高度)方向、长轴以及短轴方向(左右移动)移动。另外,操作者能够参照在显示部22显示的第2偏移量,经由输入部18手动地移动顶板11、CT扫描架13、以及PET扫描架14。
[0091]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能够提供可以将载置于顶板11的模型的规定位置移动到核医学诊断装置的有效视野的中心位置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由此,当执行对于PET检测器等γ射线检测器的校正时,能够通过CT扫描执行模型的位置调整。此外,与通过操作者的手动操作来执行模型的位置调整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准确地将模型的中心位置移动到核医学诊断装置的有效视野的中心位置。因此,根据第I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1,能够执行准确的校正。即,在进行γ射线检测器(PET检测器)的校正时,能够简便且准确地执行模型的移动。
[0092](第3实施方式)
[0093]接着,针对第3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进行说明。在第I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使用模型的核医学诊断装置的校正作业中的、顶板11的位置的调整方法进行了说明。第I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还能够适用于对被检体进行摄影时。在第3实施方式中,针对对被检体进行摄影时的顶板位置调整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的结构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以下,针对与第I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差异进行说明。
[0094]图11是示出使用第3实施方式的医用图像诊断装置I的被检体的摄影步骤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0095](步骤S31)调整顶板11的位置
[0096]由操作者来调整载置于顶板11的被检体的位置。具体而言,操作者例如以被检体的体轴与顶板11的长轴一致的方式,将被检体载置在顶板11上。然后,操作者以投光器为引导,以被检体的中心位置与CT中心位置一致的方式,经由输入部18来移动顶板11。即,在步骤S31中,被检体被移动到CT摄影用的位置。
[0097](步骤S32)实施对于被检体的CT摄影
[0098]按照经由输入部18的操作者的指示,开始对于被检体的CT摄影。于是,按照基于控制部19的控制,通过移动部12,将顶板11移动到CT扫描架13的中空部131内。然后,实施CT摄影。此时,根据来自X射线检测部的输出,由投影数据产生部15产生与被检体相关的CT投影数据。然后,根据CT投影数据,由重建部16产生与被检体相关的CT图像。
[0099](步骤S33)将顶板11移动到PET用摄影位置
[0100]如果CT摄影结束,则按照基于控制部19的控制,通过移动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