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509221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训练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文公开的内容涉及用于训练需要恢复运动功能的患者的肢体部位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对于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后遗症,存在着在身体的一部分残留有麻痹的情况。为了使残留有麻痹的身体的运动功能恢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供患者的上肢按下的2个开关的训练装置。该训练装置通过使患者的上肢反复按下2个开关,来反复产生上肢的伸展运动及弯曲运动。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备安装于患者上肢的安装部以及悬吊安装部的4根线的训练装置。该训练装置按照上肢的运动进行4根线的卷绕及放出,由此辅助上肢的运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6108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611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对于使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训练装置的训练而言,可以设想到无法通过患者自身的力量将上肢移动到开关处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无法得到期待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训练装置而言,为了按照上肢的运动同时进行4根线的卷绕或者放出,需要较多的力传感器及马达。此外,需要协调这些力传感器及马达的复杂控制。因此,装置复杂化及高成本化的可能性较高。
[0009]因此,本文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施有效的训练的装置。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文公开的训练装置是用于训练肢体部位的装置,其中,该训练装置具备:供肢体部位触摸的目标部;以及力产生机构,其在容许肢体部位的上下运动的同时,通过电力产生向上地作用于肢体部位的向上力。
[0012]发明效果
[0013]根据本文公开的内容,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实施有效的训练。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训练装置的立体图。
[0015]图2是示出开关的位置的调节机构的侧视图。
[0016]图3是示出护胸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0017]图4是将马达放大而示出的后视图。
[0018]图5是示出训练中的状态的示意图。
[0019]图6是示出转矩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
[0020]图7是示出吊带的高度与减负力之间的相关性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文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说明中,对具有相同要素或者相同功能的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2]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训练装置1用于训练需要恢复运动功能的患者的上肢。作为需要恢复运动功能的患者,可以列举出例如由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而在身体的一部分残留有麻痹的患者。训练装置1具备作业台2、力产生机构3、电刺激产生部4、振动刺激产生部5、控制部6。
[0023]作业台2设置在地面上,在作业台2周围配置有患者用的椅子11 (参照图5)。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是指以从患者观察的近前侧为后侧,里侧为前侧的方向。作业台2由铝框架等构成,呈现大致长方体的外形。作业台2的长边沿着左右方向。在作业台2的下部的四角分别设有脚部20。
[0024]作业台2的上部2a位于坐在椅子11上的患者的胸部的高度。上部2a设有顶板21、第1支承板22、第2支承板23、护胸部24。顶板21配置为水平,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作业台2的中央,并且,靠近作业台2的后缘。
[0025]第1支承板22与顶板21的后侧相邻,并且从作业台2的后缘呈舌状地伸出。在第1支承板22上设有供患者的上肢进行操作的第1开关25。S卩,训练装置1还具备第1开关
25。第1开关25具有圆顶状的按钮25a,通过按下按钮25a来切换第1开关25的开/关。按钮25a是供患者的上肢接触的第1目标部T1。
[0026]如图1及图2所示,在顶板21上设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引导部21a以及安装在引导部21a上的前后滑动部21c。前后滑动部21c的位置能够沿着引导部21a而变更。前后滑动部21c上设有铅直的支柱21b以及安装在支柱21b上的上下滑动部21d。上下滑动部2Id的位置能够沿着支柱21b变更。
[0027]第2支承板23安装在上下滑动部21d上,并且向后方伸出而与顶板21对置。在第2支承板23上设有供患者的上肢进行操作的第2开关26。S卩,训练装置1还具备第2开关
26。第2开关26具有圆顶状的按钮26a,通过按下按钮26a来切换第2开关26的开/关。按钮26a是供患者的上肢接触的第2目标部T2。第2开关26比第1开关25靠前方,并且比第1开关25靠上方。
[0028]在第2支承板23的后部形成有朝向后方变低的倾斜部23a。通过该倾斜部23a,想要按下第2开关26的按钮26a的患者的上肢不容易挂到第2支承板23的后部。在第2支承板23的前部形成有铅直的立起壁23b。通过该立起壁23b,防止了患者的上肢向前方过度移动而从第2支承板23脱落。
[0029]能够通过变更前后滑动部21c的位置来调节前后方向上的第2支承板23及第2开关26的位置。S卩,前后滑动部21c构成了前后方向上的第2开关26的位置的调节机构Alo此外,能够通过变更上下滑动部21d的位置来调节第2支承板23及第2开关26的高度。即,上下滑动部21d构成了第2开关26的高度的调节机构A2。这样,训练装置1还具备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调节第2开关26的位置的调节机构Al、A2。
[0030]另外,在比前后滑动部21c靠后方的位置,在引导部21a上覆盖有褶皱状的罩27。罩27的后侧端部被固定在引导部21a的后侧端部,罩27的前侧端部被固定在前后滑动部21c上。罩27随着前后滑动部21c的位置的变更而伸缩。通过罩27,防止了患者的上肢接触引导部21a。
[0031]此外,在支柱21b的上端部设有下落防止部28,该下落防止部28针对调节高度时第2开关26的下降,产生阻力。下落防止部28具有从支柱21b向前方突出的卷绕轴28a以及卷绕在卷绕轴28a上的板簧28b,板簧28b的端部被固定在上下滑动部21d上。随着上下滑动部21d向下方移动,板簧28b被从卷绕轴28a拉出,针对上下滑动部21d的下降产生阻力。由此,第2开关26及其支承部件(第2支承板23及上下滑动部21d)的重量减轻,因此,容易调节第2开关26的高度。
[0032]护胸部24具有沿着第1支承板22的周缘延伸的护胸框架24a以及包覆护胸框架24a的缓冲部24b。护胸框架24a的两端部被固定在作业台2的上部2a。护胸部24限制患者的胸部向开关25、26侧移动。在想要操作开关25、26时,如果限制了胸部向开关25、26侧移动,则需要使上肢相应地多运动。因此,通过限制胸部的移动,能够确保上肢的运动量。
[0033]如图3所示,第1支承板22也可以呈长边沿着前后方向的长方形。护胸部24也可以由只设置于第1支承板22的近前侧的短边的缓冲部24c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第1支承板22及护胸部24在左右方向上的占有范围变小,不会妨碍不能抬肘的患者的上肢的动作。
[0034]如图1所示,力产生机构3具有吊带30、线31、线引导部32和马达33。吊带30是安装于患者的手腕的安装部,呈包围手腕的带状。线31与吊带30连接,并且从吊带30向上方延伸。
[0035]线引导部32具有框体36A、2个连结框架36B、2块顶板37A,37B、2个滑轮38A、3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