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具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605193阅读:来源:国知局
卡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该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以外,与第一调节带部51成对。
[0076]并且,就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的固定位置以及另一端52b侧的卡定位置而言,相对于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a))下的被自然长度的第二辅助带部32束缚的第二环部42的可动区域之中从该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以及另一端32b分离最远的位置(弯曲部32c),处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
[0077]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将使用聚丙烯类以及聚酯类利用针式织机织造的PP带作为基材,在突出部12的短边方向S的大致中央上的面扣件20的环扣21以及突出部12 (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之间夹入第二调节带部52(基材)的一端52a,在向突出部12 (弹性编织物布料12c)缝上环扣21的同时缝上一端52a。
[0078]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在第二调节带部52 (基材)的另一端52b上的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卡定部(例如,面扣件20的环扣21)相对的面上,通过缝制来配设卡定在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卡定部上的卡定部(例如,面扣件20的钩扣22c、参照图2(a))。
[007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侧的卡定部使用面扣件20的钩扣22c,并使其卡定在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面扣件20的环扣21上,但不限于该结构。
[0080]例如,作为用于卡定主体部10的不同的面的卡定部,不使用面扣件20的环扣21以及钩扣22a,而是使用上述的纽扣等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卡定在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侧的钩扣22c上的面扣件(环扣)新配设在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上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以外(例如,第二调节带部52上)。
[0081]另外,共用用于卡定主体部10的不同的面的卡定部、和用于将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卡定在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上的卡定部,由此能够减少护具100的部件件数以及制造工序而优选。
[008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将作为另一端52b的基材的端部折回(返回结构),将面扣件20的钩扣22c重叠在折回部分(返回结构)上缝制,由此另一端52b的厚度变厚,能够防止第二调节带部52从第二环部42脱落,并且穿戴者容易把持另一端52b,能够得到容易使用的护具100。
[0083]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中,第一辅助带部31的自然长度比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左边11c的上端)以及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右边lid)的下端之间的间隔长,第二辅助带部32的自然长度比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右边lid的上端)以及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左边11c)的下端之间的间隔长。
[0084]因此,第一辅助带部31即使在未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 (第一环部41)的拉伸载荷的状态(松弛状态)下,也产生弯曲部分(与第一环部41配合的弯曲部31c),在穿戴护具100并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的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的伸长方向被确定,第一辅助带部31的伸长初始的阻力小,能够顺利地推出。
[0085]同样地,第二辅助带部32即使在松弛状态下,也产生弯曲部分(与第二环部42配合的弯曲部32c),在穿戴护具100并向前方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的情况下,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长方向被确定,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长初始的阻力小,能够顺利地推出。
[0086]接着,对护具100的主体部10以及卡定部(面扣件20)的作用效果,使用图3以及图4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b)至图3(d)中,省略了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图示,用箭头表示护具100的主体部10 (突出部12)的伸缩方向。
[0087]在此,如图3(a)所示,腰由堆积5个骨头的腰椎201和骨盆202构成。并且,腰椎201由位于腹部的侧腹肌以及后腹肌等腹肌组和位于背部的浅背肌以及深背肌等背肌组支撑。
[0088]因此,想要缓解腰痛,有效的方法是,从外部保持腰周围,如图4(a)所示,从下方向上推起腹部来提高腹腔203的压力,从而支撑腰椎201 (腹腔压力上升效果)。
[0089]并且,保持正确的姿势也能稳定腰椎201,如图4 (b)所示,通过抑制对腰部施加最大负担的后屈运动,能够减轻对腰椎201的负担(后屈抑制)。
[0090]另外,通过从两侧面侧对髂骨205施加压力来勒紧骶髂关节206,能够抑制作为腰椎201的基础的骶骨204的摆动(骶髂关节的稳定)。
[0091]于是,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是将位于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上底)的两端的角部弯曲的大致等腰梯形的平面形状,相对于背接触部11的左边1 lc以及右边1 ld,左右的突出部12的长边方向L大致垂直。由此,在穿戴者穿戴护具100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背接触部11位于穿戴者的背部上的与腰椎201对应的部分,突出部12(上边12a)位于穿戴者的前腹部上的与肋骨(第十二肋骨)207对应的部分至下方、以及穿戴者的侧腹部上的与肋骨(第十二肋骨)207对应的部分至下方(髂骨205附近)。
[0092]S卩,能够由主体部10的背接触部11支撑穿戴者的腰椎201,并且由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推压腹腔203而不受肋骨207妨碍,能够对穿戴者带来腹腔压力上升效果,并且抑制腰部的后屈。并且,护具100由于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位于穿戴者的前腹部上的与肋骨(第十二肋骨)207对应的部分至下方,不推压肋骨207,因此不会阻碍腰部的前屈运动,能够容易进行前屈(不妨碍日常动作),并且不推压穿戴者的胃,因此不会对胃带来压迫感,护具100的穿着感良好。
[0093]尤其,护具100使用提供长边方向L的伸缩性并抑制短边方向S的伸缩性的突出部12。由此,如图3(b)以及图3(d)所示,主体部10的伸缩力从前腹部至侧腹部的范围向斜上方(箭头方向)起作用,从下方向上推起腹部,进一步向上推起肋骨207内部的内脏,将施加在内脏的压力传递给脊骨,还从内侧支撑脊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腹腔压力上升效果以及后屈抑制。并且,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从左右的伸缩部12d侧推压髂骨205,勒紧骶髂关节206,能够稳定骶髂关节206。
[0094]并且,在穿戴者穿戴护具100的情况下,由于主体部10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位于穿戴者的前腹部,因此主体部10的两端推压穿戴者的前腹部。由于在该主体部10 (突出部12)的两端,配设有不具有伸缩性的面扣件20 (环扣21),因此能够防止提供给穿戴者的腹腔203的压力通过突出部12的伸长而沿着突出部12的长边方向L分散,能够对腹腔203集中地提供压力,能够进一步提高腹腔压力上升效果。
[0095]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如图3(e)所示,通过以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上边12a (下边12b)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上边12a (下边12b)成大致V字形状的方式进行穿戴(V字型穿戴状态),能够有效地抬起穿戴者的下腹部,能够进一步提高腹腔压力上升效果。
[0096]接着,使用图5以及图6,对于护具100除了具有主体部10以及卡定部(面扣件20)之外、还具有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作用效果,与护具100的穿戴步骤一起进行说明。
[0097]首先,穿戴者经由开口部lie在背接触部11的内部插入推压部60,为其处于解开第一调节带部51的钩扣22b与主体部10 (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的卡定,并且解开第二调节带部52的钩扣22c与主体部10 (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的卡定的状态。
[0098]然后,如图5所示,穿戴者使主体部10的背接触部11支撑在穿戴者的背部(第五腰椎附近)上之后,使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伸长至长边方向L的伸长极限的状态下,将主体部10从左端10a侧卷绕穿戴者的腰部之后,从右端10b侧卷绕穿戴者的腰部,使主体部10 (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钩扣22a卡定在主体部10 (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上。
[0099]在此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不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 (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 (第二环部42)的拉伸载荷,因此处于松弛状态(自然长度),不推压背接触部11。
[0100]然后,穿戴者分别用一只手把持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并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
[0101]在此情况下,第一环部41追随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的运动而在第一调节带部51上滑动,由于第一辅助带部31具有伸缩性,因此向前方移动,第一辅助带部31追随第一环部41的运动而伸长。
[0102]同样地,第二环部42追随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的运动而在第二调节带部52上滑动,由于第二辅助带部32具有伸缩性,因此向前方移动,第二辅助带部32追随第二环部42的运动而伸长。
[0103]并且,在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上,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第一环部4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辅助带部32、第二环部4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向缩小背接触部11 (罗缎带13)以及面扣件20(环扣21)之间的间隔的方向施力。
[0104]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中,由于在使具有比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缩性高的伸缩性的伸缩部12d伸长至长边方向L的伸长极限的状态下,使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钩扣22a卡定在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上,因此在完成伸长的伸缩部12d开始收缩之前,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开始伸长,从而能够将背接触部11以及环扣21之间的间隔缩小与伸缩部12d的伸长量相当的量,能够抑制在伸缩部12d上发生褶皱。
[0105]另外,第一辅助带部31当弯曲部31c以及另一端31b之间的编织橡胶的伸长达到极限值时,则使第一环部41向上方移动,将弯曲部31c以及一端31a之间的编织橡胶向另一端31b侧送出,一端31a侧的编织橡胶与另一端31b侧的编织橡胶相互补全。
[0106]同样地,第二辅助带部32当弯曲部32c以及另一端32b之间的编织橡胶的伸长达到极限值时,则使第二环部42向上方移动,将弯曲部32c以及一端32a之间的编织橡胶向另一端32b侧送出,一端32a侧的编织橡胶与另一端32b侧的编织橡胶相互补全。
[0107]然后,如图6所示,穿戴者在得到了对腰部的所需的紧固感的阶段,使第一调节带部51的钩扣22b卡定在主体部10 (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上,使第二调节带部52的钩扣22c与主体部10 (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卡定。
[0108]在此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由于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 (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 (第二环部42)的拉伸载荷,因此处于张紧状态,在由一端(31a、32a)、另一端(31b、32b)以及弯曲部(31c、32c)进行三点支撑的背接触部11上相互交叉,从而用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整体来推压背接触部11,用背接触部11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