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具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605193阅读:来源:国知局
,能够平衡从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对第二环部42产生的合力,通过使贯通孔的宽度相对于带部的厚度为1.5倍?2.0倍,能够防止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扭转的发生。
[0138]例如,在将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宽度设为大约50mm,并将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厚度设为大约1.5mm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环部42上的第一长孔42a以及第二长孔42b的长度设为大约50mm,并将第二环部42上的第一长孔42a以及第二长孔42b的宽度设为大约2.5mm,在穿戴护具100时,即使在将第二调节带部52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情况下,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也不扭转,能够顺利地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
[013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二辅助带部32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二环部42的两个贯通孔之中的一个贯通孔(例如,第一长孔42a)中的情况下,第二调节带部52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二环部42的两个贯通孔之中的另一个贯通孔(第二长孔42b)中。
[0140]如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穿戴者,还考虑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情况,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扭转,有可能无法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0141]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中,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具有两个贯通孔,第一辅助带部31和第一调节带部51分别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一环部41的不同的贯通孔(第一长孔41a、第二长孔41b)中,第二辅助带部32和第二调节带部52分别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二环部42的不用的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42b)中。
[0142]因此,辅助带部(第一辅助带部31、第二辅助带部32)与调整带部(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调节带部52)不会相互干涉,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也不旋转,带部(第一辅助带部31、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辅助带部32、第二调节带部52)自身在各贯通孔内也不扭转。
[0143]S卩,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防止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扭转,能够满意地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0144]另外,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具有两个贯通孔,除了上述的两个贯通孔所引起的作用效果以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组合,能够满意地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0145]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如果具有上述的两个贯通孔,则不需要环部整体的形状、第一长孔与第二长孔的位置或形状等左右対称,但从生产效率或低成本等方面考虑,优选是如图11(a)至图11(c)所示的左右対称。而且,即使是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具有三个以上的贯通孔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0146](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0147]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具有缝在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上的第一缝制部。
[0148]就第一缝制部的配设位置而言,在第一辅助带部31处于自然长度的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 (a)、图7 (a)、图8 (a))下,从另一端31b与弯曲部31c的大致中央靠近弯曲部31c即可,优选的是在从弯曲部31c距离大约20mm的附近,与第一环部41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以横穿第一辅助带部31的方式进行配设。并且,用于第一缝制部的纱例如可举出聚酯纱、聚氨酯纱、聚丙烯纱以及尼龙纱等。
[0149]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缝制部虽然与第一环部41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以横穿第一辅助带部31的方式进行配设,但只要在与第一环部41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线上配设,则也可以配设成散点状,也可以不横穿第一辅助带部31而是在局部配设。
[0150]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带部32具有缝在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上的第二缝制部。
[0151]就第二缝制部的配设位置而言,只要在第二辅助带部32处于自然长度的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 (a)、图7 (a)、图8 (a))下,从另一端32b与弯曲部32c的大致中央靠近弯曲部32c即可,优选的是在从弯曲部32c距离大约20mm的附近,与第二环部42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以横穿第二辅助带部32的方式进行配设。并且,用于第二缝制部的纱例如可举出聚酯纱、聚氨酯纱、聚丙烯纱以及尼龙纱等。
[015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缝制部虽然与第二环部42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以横穿第二辅助带部32的方式进行配设,但只要在与第二环部42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线上配设,则也可以是散点状,也可以不横穿第二辅助带部32而在局部配设。
[0153]如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穿戴者,还考虑将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情况,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扭转,有可能无法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0154]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分别缝在伸缩部12d上,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的可动区域受到限制,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的旋转,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不扭转,能够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015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分别缝在伸缩部12d上,除了第一缝制部以及第二缝制部所引起的作用效果以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及/或第三实施方式进行组合,能够更满意地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0156]附图标记说明
[0157]10主体部
[0158]10a左端
[0159]10b右端
[0160]11背接触部
[0161]11a上边
[0162]lib下边
[0163]11c左边
[0164]lid右边
[0165]lie开口部
[0166]Ilf拉舍尔网眼
[0167]llg钩编编织物
[0168]12突出部
[0169]12a上边
[0170]12b下边
[0171]12c弹性编织物布料
[0172]12d伸缩部
[0173]12e非伸缩部
[0174]13罗缎带
[0175]14结合带
[0176]20面扣件
[0177]21环扣
[0178]22a、22b、22c钩扣
[0179]31第一辅助带部
[0180]31a一端
[0181]31b另一端
[0182]31c弯曲部
[0183]32第二辅助带部
[0184]32a一端
[0185]32b另一端
[0186]32c弯曲部
[0187]41第一环部
[0188]41a第一长孔
[0189]41b第二长孔
[0190]42第二环部
[0191]42a第一长孔
[0192]42b第二长孔
[0193]51第一调节带部
[0194]51a一端
[0195]51b另一端
[0196]52第二调节带部
[0197]52a一端
[0198]52b另一端
[0199]60推压部
[0200]61上底
[0201]62下底
[0202]63凹部
[0203]100护具
[0204]201腰椎
[0205]202骨盆
[0206]203腹腔
[0207]204骶骨
[0208]205髂骨
[0209]206骶髂关节
[0210]207肋骨
【主权项】
1.一种护具,为带状体,并且具有: 背接触部,配设在该带状体的大致中央,并且与穿戴者的背部抵接; 突出部,配设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两侧; 一对辅助带部,由沿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两条带状体构成,并且在上述带状体上可滑动地配设环状的环部;以及 一对调节带部,由具有比上述辅助带部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两条带状体构成, 该护具的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具有与上述背接触部接触并沿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 上述一对辅助带部的两端以上述两条带状体在上述背接触部上交叉的方式固定, 上述一对调节带部分别有间隙地插入到配设于上述辅助带部的环状的环部,将一端固定在上述左右的突出部的伸缩部以外,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卡定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两条带状体构成的一对辅助带部上的上述两条带状体,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上边附近交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具具有由不具有伸缩性的板状体构成的推压部, 上述背接触部是具有开口部的袋状体,在该袋状体的内部能够插入或拔出上述推压部。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两条带状体构成的一对调节带部上的上述两条带状体的一端,分别与上述突出部的伸缩部以外的下边侧接触而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环状的环部具有与上述辅助带部以及调节带部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地并列设置的至少两个贯通孔, 上述辅助带部有间隙地插入到上述两个贯通孔之中的一个贯通孔中, 上述调节带部有间隙地插入到上述两个贯通孔之中的另一个贯通孔中。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护具,其对护具的穿戴者带来腹腔压力上升的效果,实现后屈抑制,能够稳定骶髂关节。护具(100)具有:具有背接触部(11)的主体部(10);配设在主体部(10)的两端的外表面上的环扣(21);一端(31a)固定在背接触部(11)的左边(11c)的上端,另一端(31b)固定在背接触部(11)的右边(11d)的下端的第一辅助带部(31);与第一辅助带部(31)成对的第二辅助带部(32);以能够在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以及另一端(32b)之间滑动的方式配设的第一环部(41);与第一环部(41)成对的第二环部(42);一端(51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上,另一端(51b)能够卡定在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上的第一调节带部(51);及与第一调节带部(51)成对的第二调节带部(52)。
【IPC分类】A61F5/02
【公开号】CN105361987
【申请号】CN201510674035
【发明人】冈田英孝, 尾岛仁, 絈野英宪
【申请人】兴和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前进, Dm联营协同组合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2年12月7日
【公告号】CN103987344A, EP2789316A2, EP2789316A4, US20140288474, WO2013085027A2, WO2013085027A3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