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具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605193阅读:来源:国知局
支撑穿戴者的腰整体。
[0109]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如图1(a)所示,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相对于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处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相对于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处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根据该结构,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在比背接触部11的中心更靠上方交叉,即,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交叉(交叉缠带结构)。
[0110]另外,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是作为接受推压力的支撑体而重要的部分,该推压力是从主体部10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的面扣件20 (环扣21)对穿戴者的腹腔203向斜上方提供的力。
[0111]因此,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 la附近交叉,在交叉部分,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重叠并经由背接触部11向穿戴者的下腹部沿斜下方提供较大的推压力,利用交叉部分与面扣件20 (环扣21)的夹层结构,提高护具100所引起的腰部的稳定性。
[0112]对此,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lib附近,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不抵接,由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引起的直接的推压力不提供给背接触部11。然而,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对背接触部11施加拉伸载荷,该拉伸载荷在背接触部11的面上分散,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lib附近的宽广的范围作为较小的推压力提供给穿戴者的背部。
[0113]S卩,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中心交叉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推压穿戴者的背部之中最应该推压的部分(第五腰椎附近),并且抑制护具100从相对于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的穿戴者的体表浮起,对背接触部11的下边lib附近也提供一些推压力,从而提高护具100的合身性。
[011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对如下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结构,该结构是:如图1 (a)所示,作为第一辅助带部31,一端31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左边11c的上端,另一端31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右边lid的下端,并且作为第二辅助带部32,一端32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右边lid的上端,另一端32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左边11c的下端。
[0115]例如,护具100如图7(a)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作为第一辅助带部31,一端31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左边11c的上端),另一端31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左边11c的下端),并且作为第二辅助带部32,一端32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右边lid的上端),另一端32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右边lid的下端)。
[0116]另外,作为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将第二辅助带部32横跨第一辅助带部31上方的结构表示在图7(a)、图7(e)以及图7(f)中,但也可以是第一辅助带部31横跨第二辅助带部32上方的结构。
[0117]并且,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的交叉部分由第一辅助带部31横跨第二辅助带部32上方,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lib附近的交叉部分由第二辅助带部32横跨第一辅助带部31上方,另外,也可以是其相反的结构。
[01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护具100用作腰用的护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用作腹部用护具、骨盆用护具、或者髂骨用护具等护具。
[0119](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0120]图8(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图8(b)是表示图8(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图8(c)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左视图,图8(d)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右视图,图8(e)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上侧视图,图8 (f)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下侧视图。图9(a)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主视图,图9(b)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后视图,图9(c)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左视图,图9(d)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右视图。图10(a)是用于说明图9(a)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主视图,图10(b)是用于说明图9(b)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后视图,图10(c)是用于说明图9(c)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左视图,图10(d)是用于说明图9(d)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右视图。在图8以及图9中,与图1、图5以及图6相同的附图标记表不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并省略其说明。
[0121]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
[0122]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
[0123]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与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除了后述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的固定位置所引起的作用效果以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2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穿戴者用一只手分别把持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并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由此穿戴护具100的情况。
[0125]然而,根据穿戴者,也可以考虑如下情况,不是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而是容易对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施力,并向与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相交的方向(以下称为下边交叉方向)推出。
[0126]在此情况下,例如在图1所示的护具100中,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以及第一环部41之间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延伸方向与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的方向(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一环部41之间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延伸方向)不同。同样地,例如在图1所示的护具100中,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以及第二环部42之间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延伸方向与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的方向(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以及第二环部42之间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延伸方向)不同。
[0127]因此,追随将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动作,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进行旋转,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发生扭转,由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产生的对背接触部11的推压力或拉伸载荷变得不足(不均匀),有可能无法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0128]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如图9(c)所示,通过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与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从而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以及第一环部41之间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延伸方向与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方向(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一环部41之间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如图9(d)所示,通过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与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从而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以及第二环部42之间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延伸方向与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的方向(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以及第二环部42之间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
[0129]因此,追随将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动作,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不旋转,第一环部41在第一调节带部51上滑动,第二环部42在第二调节带部52上滑动,如图10所示,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不扭转,能够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0130](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0131]图11(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主视图以及后视图,图11(b)是图11 (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右视图以及左视图,图11 (c)是图11 (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11(d)是将图1(a)、图7(a)或图8(a)所示的护具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更换成图11(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情况下的第一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11(e)是图11(d)所示的局部放大图中的中央横剖视图。在图11中,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并省略其说明。
[0132]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41,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具有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地并列设置的两个贯通孔(第一长孔41a、第二长孔41b) ο
[0133]另外,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的贯通孔是指,对第一环部41的滑动不造成影响,并且具有在贯通孔(第一长孔41a、第二长孔41b)内,带部(第一辅助带部31、第一调节带部51)自身不扭转的孔的大小。S卩,通过使贯通孔的长度与带部的宽度大致相同,能够平衡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对第一环部41产生的合力,通过使贯通孔的宽度相对于带部的厚度为1.5倍?2.0倍,能够防止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扭转的发生。
[0134]例如,在将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宽度设为大约50mm,并将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厚度设为大约1.5mm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环部41上的第一长孔41a以及第二长孔41b的长度设为大约50mm,并将第一环部41上的第一长孔41a以及第二长孔41b的宽度设为大约2.5mm,在穿戴护具100时,即使在将第一调节带部51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也不扭转,能够顺利地向下边交差方向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
[013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d)以及图11(e)所示,在将第一辅助带部31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一环部41的两个贯通孔之中的一个贯通孔(例如,第一长孔41a)中的情况下,第一调节带部51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一环部41的两个贯通孔之中的另一个贯通孔(第二长孔41b)中。
[0136]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环部42,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具有与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地并列设置的两个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 42b)。
[0137]另外,与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的贯通孔是指,对第二环部42的滑动不造成影响,并且具有在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42b)内,带部(第二辅助带部32、第二调节带部52)自身不扭转的孔的大小。S卩,通过使贯通孔的长度与带部的宽度大致相同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