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流夹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97552阅读:来源:国知局
点4;此时,所述第一夹止件2和第二夹止件3与所述第二圆弧段17围合成扇形。
[0037]更进一步,如附图1、附图3所示,所述本体I上还设置有用于在夹止状态下对所述夹止点4后部的输液管7进行挤压的挤压机构;所述挤压机构包括长度指定的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的长度均为15-20mm,优选为18mm。
[0038]具体的,如附图3所示,所述第一挤压面51的第二端512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止件2的第一顶点41处,其第一端511通过第一支撑件52固定在第二按压段18的内壁上,所述第一端511与所述第一支撑件52的连接区域为倒角并且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一支撑件52构成第一挤压件5;同时,所述第一挤压面51的第一端511到所述第二按压段18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512到所述第二按压段18的距离。
[0039]所述第二挤压面61的第四端612连接在所述第二夹止件3的第二顶点42处,其第三端611通过第二支撑件62固定在所述第一按压段16,并且所述第三端611与所述第二支撑件62的连接区域为倒角并且所述第二挤压面61和第二支撑件62构成第二挤压件6;所述第二挤压面61的第三端611到第一按压段16的距离小于等于其第四端612到第一按压段16的距离。
[004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52和第二支撑件62为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按压段18和第一按压段16的平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52和第二支撑件62也可以是其他起支撑作用的部件,如支撑柱等;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52和第二支撑件62也可以连接在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的其他部位,如中间部位等。
[0041]如附图1、附图3、附图4所示,常态下,所述第一挤压面51与所述输液管7的近端外壁71形成指定夹角,所述夹角优选为7°-15°,进一步优选为13°;同时,所述第二挤压面61与所述输液管7的远端外壁72部分或全部贴合;并且,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形成剖面为楔形的夹缝,所述夹缝的大端10远离所述夹止点4,所述夹缝的小端20宽度大于等于输液管7的管径。
[0042]如附图5所示,夹止状态下,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与所述夹止点4形成剖面为三角形的夹缝,所述夹缝的开口端30宽度小于所述输液管7的管径。
[0043]使用本发明的止流夹时,其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使所述输液管7贯穿所述第一导孔11和第二导孔12,此时所述输液管7位于所述导引通道中,当不需要进行止流时,保持常态即可。
[0044]当需要进行止流时,用手握住所述止流夹,用拇指按压所述第二按压段18的凸筋40区域,同时手掌与所述第一按压段16接触区域(第一按压段16上的凸筋40区域)施力,使所述第一按压段16的上部区域向所述第二按压段18方向移动,此时所述第一顶点41和第二顶点42之间的距离逐步缩小,并最终抵靠在一起,从而将位于它们之间的输液管7挤压紧贴在一起。
[0045]在所述第一顶点41和第二顶点42抵靠后,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52随着所述第二按压段18与第一按压段16的进一步贴近而以所述夹止点4为轴点相向转动,并且所述第一挤压面51的第一端511和所述第二挤压面61的第三端611不断接近;在它们不断接近的同时,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同时对所述夹止点4后方的输液管7进行挤压,从而增加所述输液管7中液体或气体的压力并使压力值略大于人体血压。
[0046]最终,当所述第二卡扣192的凸台197的凸出端嵌入到所述第一^^扣191的卡槽196中,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由楔形夹缝转变为三角形夹缝,此时,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对所述输液管7施加的压力最大。
[0047]当需要解除锁止状态时,用手握住所述止流夹,按压所述第二按压段18的凸筋40区域以及所述第一按压段16的凸筋40区域,使所述凸台197的凸出端从所述卡槽196中退出,此时,用另一只手向所述按压部193施加斜上方的抬升力,使所述凸起195的高度高于所述凸台197,再松开按压所述第二按压段18的手指,所述第二按压段18在自身变形力的反作用下恢复原状,随着所述第二按压段18恢复原状,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的间隙逐步增大,并且当它们的间隙增大到一定临界点时,所述第一定点41和第二定点42也开始相互分离,从而整个止流夹恢复到常态下。
[0048]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整体结构相近,其区别点在于:如附图3所示,所述第一夹止件2与第二夹止件3分别通过加强板81、82固接在所述本体I上,且它们分别与所述本体I组合成倒角三角形。
[0049]通过设置加强板能够增强第一夹止件2和第二夹止件3的牢固性,并且将它们设置成三角形结构,进一步保证了第一夹止件2和第二夹止件3与本体I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0050]并且,此时,所述第一挤压面51的第二端512可以抵靠在加强板81上;所述第二挤压面61的第四端612可抵靠在加强板82上。
[0051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52]本发明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第一导孔(11)、第二导孔(12)以及锁止机构(13)的本体(1); 所述本体(1)上设置有用于将贯穿所述第一导孔(11)和第二导孔(12)的输液管(7)夹止在夹止点(4)处的第一夹止件(2)和第二夹止件(3); 所述本体(1)上还设置有用于在夹止状态下对所述夹止点(4)后部的输液管(7)进行挤压且长度指定的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 常态下,所述第一夹止件(2)的第一顶点(41)和第二夹止件(3)的第二顶点(42)的间距3Ε{0.9Φ,1.1Φ},其中Φ为输液管(7)管径;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形成剖面为楔形的夹缝,所述夹缝的大端(10)远离所述夹止点(4),所述夹缝的小端(20)宽度大于等于输液管(7)的管径; 夹止状态下,所述第一顶点(41)和第二顶点(42)相互抵靠或交错重叠;所述第一挤压面(51)、第二挤压面(61)与所述夹止点(4)形成剖面为三角形的夹缝,所述夹缝的开口端(30)宽度小于所述输液管(7)的管径。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指定尺寸且依次连接的水平段(14)、第一圆弧段(15)、第一按压段(16)、第二圆弧段(17)以及第二按压段(18);所述第一导孔(11)位于所述水平段(14)到第一圆弧段(15)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二导孔(12)位于所述第二圆弧段(17)区域;所述水平段(14)的自由端(141)设置有第一卡扣(191),所述第二按压端(18)的活动端(181)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191)配合形成所述锁止机构(13)的第二卡扣(19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宽度为8-10_。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段(16)和第二按压段(18)的外壁上间隙设置有若干凸筋(4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191)包括带有圆弧段(194)的凸起(195),所述凸起(195)与所述水平段(14)围合成一个卡槽(196);所述第二卡扣(192)包括与所述卡槽(196)相匹配所述凸台(197),且所述凸台(197)朝向所述第一卡扣(191)的一角(198)为与所述圆弧段(194)匹配的倒角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止件(2)和第二夹止件(3)位于所述第二圆弧段(17)的两端,且夹止状态下,它们与所述第二圆弧段(17)围合成扇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止件(2)与第二夹止件(3)分别通过加强板(81、82)固接在所述本体(1)上,且它们分别与所述本体(1)组合成倒角三角形。9.根据权要求8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挤压面(51)的第一端(511)到第二按压段(18)的距离大于其第二端(512)到第二按压段(18)的距离;包括所述第一挤压面(51)的第一挤压件(5)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按压段(18)的内壁上,另一端抵靠在加强板(81)上; 所述第二挤压面(61)的第三端(611)到第一按压段(16)的距离小于等于其第四端(612)到第一按压段(16)的距离;包括所述第二挤压面(61)的第二挤压件(6)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按压段(16)的内壁上,另一端抵靠在加强板(82)上。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挤压面(51)和第二挤压面(61)的长度为15_20mm。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止流夹,其特征在于:常态下,所述第一挤压面(51)与所述输液管(7)的近端外壁(71)形成指定夹角;所述第二挤压面(61)与所述输液管(7)的远端外壁(72)部分或全部贴合。
【专利摘要】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止流夹,包括具有第一导孔、第二导孔以及锁止机构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用于将贯穿所述第一导孔和第二导孔的输液管夹止在夹止点处的第一夹止件和第二夹止件;所述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在夹止状态下对所述夹止点后部的输液管进行挤压且长度指定的第一挤压面和第二挤压面。本发明设计精巧,通过两个夹止件配合将输液管夹止实现输液管的止流,同时,通过与所述两个夹止件同步运动的挤压面配合,对夹止点后部的输液管进行挤压,从而增加输液管液体或气体的压力,保证在一些异常状况下,液体或气体压力仍能大于血压,从而避免血液回流造成堵管的问题。
【IPC分类】A61M5/175, A61M39/28
【公开号】CN105457131
【申请号】CN201610014168
【发明人】吴林元, 吴以照, 俞云龙
【申请人】苏州林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6年1月1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