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器具及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712624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85]因而,通过将第I及第3作用区域82a、84a设为具有平面状部分92e、94e的大致梯形状,从而与第I及第2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情况相同地能够利用一次能量输出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分解、即切断(去除)以及接合。
[0086]接着,使用图7说明第4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I?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I?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该实施方式特别是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087]如图7所示,第I能量输出部62的传热板82与第3实施方式的传热板82相同地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第2能量输出部64的传热板84的第3作用区域84a形成为与第4作用区域84b共面的平面状。此时,第2能量输出部64的传热板84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被控制为大致280°C,第2及第4作用区域82b、84b之间(比宽度方向X的中央靠外侧的位置)被控制为大致200°C。而且,利用第1能量输出部62的传热板82的第1作用区域82a的、朝向第2能量输出部64的传热板84的突出量,能够调整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按压力。
[0088]因而,将第1作用区域82a设为具有平面状部分92e的大致梯形状,将第3作用区域84a形成在与第4作用区域84b共面的平面上,能够利用一次能量输出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分解、即切断(去除)以及接合。
[0089]接着,使用图8说明第5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该实施方式特别是第3及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090]如图8所示,第1能量输出部62的第1作用区域82a的横剖面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第2能量输出部64的传热板84的第3作用区域84a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地形成为与第4作用区域84b共面的平面状。
[0091]因此,利用第1能量输出部62的传热板82的第1作用区域82a的、朝向第2能量输出部64的传热板84的突出量,能够调整把持生物体组织时的按压力。
[0092]在此,将第1作用区域82a的横剖面描绘为了大致三角形,但是也优选为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1作用区域82a相同的形状(参照图3B和图3C)或与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1作用区域82a相同的形状(参照图5A和图5B)。
[0093]因而,将第1作用区域82a设为具有顶部92c的大致三角形状,将第3作用区域84a形成在与第4作用区域84b共面的平面上,能够利用一次能量输出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分解、即切断(去除)以及接合。
[0094]接着,使用图9A?图9E说明第6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第5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095]如图9A?图9E所示,第1能量输出部62的第1作用区域82a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沿着长度轴线Y延伸出来且比第2作用区域82b朝向第2能量输出部64突出的带状体102。而且,第1作用区域82a还具有比带状体102朝向第2能量输出部64突出的多个凸部104。
[0096]如图9A和图9C所示,第2能量输出部64的第3作用区域84a具有沿着长度轴线Y延伸出来、且比第4作用区域84b朝向第1能量输出部62突出的多个带状凸部112a、112b、112c。多个带状凸部112a、112b、112c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在相邻的带状凸部112a、112b、112c彼此之间,第3作用区域84a与第4作用区域84b是共面。即,第3作用区域84a具有不连续部114a、114b。而且,不连续部114a、114b与第1作用区域82a的凸部104相对,供凸部104配置。因此,如图9B?图9E所示,在闭合了一对钳构件52、54时,凸部104收纳于不连续部114a、114b。
[0097]在此,生物体组织L在凸部104与不连续部114a、114b之间受到更高的压力。因此,生物体组织易于高温化,且容易被切断。另一方面,由于第2作用区域82b和第4作用区域84b为平面状,因此利用恒定的压力保持生物体组织且有助于接合。
[0098]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处理系统10中,也能够利用一次能量输出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分解、即切断(去除)以及接合。
[0099]而且,通过凸部104与不连续部114a、114b对生物体组织L呈“楔状”施加压力,从而能够防止能量处理中的生物体组织L的偏移。
[0100]接着,使用图10说明第7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1?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I?第6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01]如图10所示,第I作用区域82a形成为沿着长度轴线使凸部122和凹部124依次光滑地连续的波型。虽未图示,但是第3作用区域84a沿着长度轴线形成有与凸部122相对的凹部、与凹部124相对的凸部。因此,在第I及第3作用区域82a、84a上形成以比第2及第4作用区域82b、84b之间的按压力高的按压力保持生物体组织的部分,能够容易地切断生物体组织。
[0102]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处理系统10中,也能够利用一次能量输出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分解、即切断(去除)以及接合。
[0103]接着,使用图11说明第8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I?第7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I?第7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04]如图11所示,第I作用区域82a在该实施方式中沿宽度方向形成为3列。在第I作用区域82a中沿着长度轴线Y配置有多个突起(凸部)132。在第I作用区域82a中,进一步从长度轴线Y分别沿宽度方向X偏移且与长度轴线Y平行地配置有多个突起134。即,第I作用区域82a的多个凸部沿着长度轴线Y排列为多列。
[0105]因此,在第I及第3作用区域82a、84a之间形成以比第2及第4作用区域82b、84b之间的按压力高的按压力保持生物体组织的部分,能够容易地切断生物体组织。
[0106]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处理系统10中,也能够利用一次能量输出来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分解、即切断(去除)以及接合。
[0107]接着,使用图12和图13说明第9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第I?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I?第8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0108]如图12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具12b为圆环类型。处理器具12b具有用于对生物体组织L进行处理的处理部242、轴244以及操作部246。在操作部246上借助线缆18a连接有控制器14。
[0109]轴244形成为圆筒状。该轴244考虑到向生物体组织插入的插入性而适度地弯曲。当然,也优选的是轴244形成得笔直。
[0110]在轴244的顶端配置有处理部242。处理部242包括形成于轴244的顶端的第I处理部(主体侧处理部)242a和能够相对于该第I处理部242a脱离的第2处理部(脱离侧处理部)242b ο
[0111]如图13所示,第I处理部242a具有主体侧保持部(第I保持部)252和第I能量输出部262。第2处理部242b具有脱离侧保持部(第2保持部)254和第2能量输出部264。
[0112]主体侧保持部252和脱离侧保持部254由隔热构件形成。主体侧保持部252形成为第I能量输出部262收纳于内侧的环状。脱离侧保持部254形成为第2能量输出部264收纳于其内侧的盖状。主体侧保持部252—体形成于轴244的顶端,具有中心轴线C和与中心轴线C正交的径向R。脱离侧保持部254具有中心轴线C和与中心轴线C正交的径向R。
[0113]第I能量输出部262具有例如电阻加热器等第I发热部272和将第I发热部272发出的热量向生物体组织传输的第I传热板282。第2能量输出部264具有例如电阻加热器等第2发热部274和将第2发热部274发出的热量向生物体组织传输的第2传热板284。第I处理部242a的第1传热板282和第2处理部242b的第2传热板284能够以利用固定于第1处理部242a的第1传热板282的中心轴线C的定位销242c将第2处理部242b的第2传热板284定位于配置在其中心轴线C上的定位凹部242d的状态相连结。定位销242c使用具有耐受至少超过280°C的温度的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具有良好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如果定位销242c由具有良好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则能够从第1传热板282向第2传热板284传输热量,而且,能够从第2传热板284向第1传热板282传输热量。
[0114]另外,若按压脚踏开关16的踏板16a,则同时从能量输出电路24向第1及第2能量输出部262、264分别输出能量。
[0115]第1及第2传热板282、284使用例如不锈钢合金等金属材料、例如氮化硅等精细陶瓷等导热性良好的原材料。如图13所示,第1及第2传热板282、284彼此相互相对,并用作处理对象的生物体组织L的保持面(把持面)。第1传热板282具有中心轴线C及其附近的第1作用区域282a和配置于第1作用区域282a的外周(径向外侧)的第2作用区域282b。第1及第2作用区域282a、282b在径向上连续。第2传热板284具有中心轴线C及其附近的第3作用区域284a和配置于第3作用区域284a的外周(径向外侧)的第4作用区域284b。第3及第4作用区域284a、284b在径向上连续。
[0116]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发热部272呈面状。在此,被控制器14控制为第1传热板282的第1作用区域282a的表面(把持面)例如在时间tl (例如数十秒钟?数分钟等任意时间)内升温到大致280°C,并维持该温度。另外,被控制器14控制为第1传热板282的第2作用区域282b的表面例如在时间t2 (例如数十秒钟?数分钟等任意时间)内升温到大致200°C,并维持该温度。
[0117]第2发热部274与第1发热部272相同地呈面状。在此,被控制器14控制为第2传热板284的第3作用区域284a的表面(把持面)例如在时间11 (例如数十秒钟?数分钟等任意时间)内升温到大致280°C,并维持该温度。另外,被控制器14控制为第2传热板284的第4作用区域284b的表面例如在时间t2 (例如数十秒钟?数分钟等任意时间)时间11 (例如数十秒钟?数分钟等任意时间)内升温到大致200°C,并维持该温度。
[0118]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