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876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温自动温控装置,具体说是一种洗浴热水供给系统中的可自动调节冷、热水量的温控装置。
通过热水供给系统向用户提供冷热混合的温水,是当前城镇多数人所必备的生活条件之一,如在住户盥洗室及厨房中,用电或煤气热水器所提供的热水与冷水的混合温水,洗浴场所给顾客提供的洗浴温水,目前,使用时,一般要由用者自己调节水温,但常常难于及时调节出适宜的混合温水,例如,常用的手动调节冷热水截止阀,需人为的分别控制冷热水的流量,反复试温,直至感觉适宜为止,有时因热源提供热水用量增加,引起热水温度变化,又要重新调整冷热水截止阀的开启度,费时又浪费水;近期有一种单阀门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可是其水温与水量控制相互干扰,水温合适,水量不足,水量足,水温又会不适,同样费时又浪费水,使用欠方便;用水忽冷忽热是人们印象最深的体验,亦是目前引起用户烦恼的主要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温自动温控装置,一种工艺结构更合理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由记忆合金制成的感温元件一端与调节轴调节固定,调节轴与阀体固定,感温元件始终处在冷热水混合的温水中,在冷热进水口上的阀芯套管与冷热水截门螺纹联结,以及阀板位于阀芯套管中部的设计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由冷水进口,热水进口,冷热水混合的温水出口,热水截门,冷水截门,阀体及位于阀体内的温控器组成;其中温控器由调节轴,阀板,阀芯套管及感温元件构成;阀芯套管设在冷水进口与热水进口之上,并与冷水截门及热水截门螺纹联结;感温元件由记忆合金制成;阀板置于阀芯套管的中部;感温元件的一端与阀板固定,其另一端与调节轴调节固定;调节轴与阀体固定;感温元件位于的冷热水混合的温水中。
本实用新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所述的感温元件为条片组合型,平螺旋型或直螺旋型。
本实用新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所述阀板形状为圆片形或部分圆筒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感温元件的外围设有其内注满导热油的密封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使用前,要根据用户所需温水的温度标准,通过调节轴,设定阀板恰处在提供冷热水的阀芯套管中部位置,然后将感温元件与调节轴固定,调节轴与阀体固定;通过冷热水截门,将其安装在温水供给系统中的冷热水管道之间;由于温水管道的粗细各异,该装置可粗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多种型号;为了对温水供给管理及维修提供方便,在阀板上面设定指针可明示阀板所处位置,以便观察温水自动控温状况。
本实用新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其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当冷热水混合的温水的温度大于设定温度时,由记忆合金作成的感温元件将发生形变,带动阀板朝提供热水的阀芯套管运动,从而使热水流量逐渐减少,其最少热水量为阀板完全关闭供热水的阀芯套管;由于冷水量加大,最终会使混合水的温度小于设定温度,这时,处于混合水中的感温元件发生相反形变,带动阀板朝提供冷水端的阀芯套管运动,从而使冷水流量逐渐减少,热水流量逐渐增加,逐渐提高混合温水的温度,其最少冷水量为阀板完全关闭供冷水的阀芯套管;由此可见,温水供给系统中,利用该装置,可实现混温的自动温控。
本实用新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的优点可实现冷热水混温的自动温控,节约用水,方便快捷的提供所需的温水,工艺设计必较进步、合理;该装置适用于各种型号的冷热水混合管路中,同样原理,可适于对其它流体的混温自动温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


图1为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阀板居中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
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参见
图1-图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由冷水进口1,热水进口2,冷热水混合的温水出口3,热水截门7,冷水截门8,阀体10及位于阀体10内的温控器组成;其中温控器由调节轴4,阀板5,阀芯套管6及感温元件9构成;阀芯套管6设在冷水进口1与热水进口2之上,并与冷水截门8及热水截门7螺纹联结;感温元件9由记忆合金制成;阀板5置于阀芯套管6的中部;感温元件9的一端与阀板5固定,其另一端与调节轴4调节固定;调节轴4与阀体10固定;感温元件9位于的冷热水混合的温水中。
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所述的感温元件9为平螺旋型。
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所述阀板5的形状为圆片形。
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在感温元件9的外围设有其内注满导热油的密封盒11。
本实施例1的特点是该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的感温元件外设置装有导热油的密封盒,可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图3为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阀板关闭热水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图3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3-图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由冷水进口1,热水进口2,冷热水混合的温水出口3,热水截门7,冷水截门8,阀体10及位于阀体10内的温控器组成;其中温控器由调节轴4,阀板5,阀芯套管6及感温元件9构成;阀芯套管6设在冷水进口1与热水进口2之上,并与冷水截门8及热水截门7螺纹联结;感温元件9由记忆合金制成;阀板5置于阀芯套管6的中部;感温元件9的一端与阀板5固定,其另一端与调节轴4调节固定;调节轴4与阀体10固定;感温元件9位于的冷热水混合的温水中。
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所述的感温元件9为直螺旋型。
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所述阀板5形状为半圆筒形。
本实施例2的特点是感温元件为单个直螺旋型,在感应温度变化时,会带动半圆筒形阀板旋转,图4还表示出阀板开启冷水最大,而热水完全关闭的一种状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中,感温元件的一对条片为组合的一个单元,在每片条片的中央部位,设有开口,设开口的用意是减少应力内耗。
图5为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的阀板居中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图5的B-B向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5-图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由冷水进口1,热水进口2,冷热水混合的温水出口3,热水截门7,冷水截门8,阀体10及位于阀体10内的温控器组成;其中温控器由调节轴4,阀板5,阀芯套管6及感温元件9构成;阀芯套管6设在冷水进口1与热水进口2之上,并与冷水截门8及热水截门7螺纹联结;感温元件9由记忆合金制成;阀板5置于阀芯套管6的中部;感温元件9的一端与阀板5固定,其另一端与调节轴4调节固定;调节轴4与阀体10固定;感温元件9位于的冷热水混合的温水中。
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所述的感温元件9为条片组合型。
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所述阀板5形状为圆片形。
本实施例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条片组合型感温元件9的各对条片穿在调节轴4上,感温元件的温水出口端设有带孔的盖板14,调节轴4通过盖板14与阀体10固定,在阀板5与感温元件之间设有可在调节轴4上滑动的滑动轴套13,以及套在滑动轴套13上的复位压簧12,在复位压簧12的上下设有带孔的弹簧压板,阀板5与滑动轴套13固定,复位压簧12起传递感温元件9的应力及其复位作用;当冷热混合温水的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条片组合型感温元件9的各对条片因内应力而间距变小,多对条片组成的感温元件9带动阀板5向阀芯套管6的热水供给端方向运动,最终会完全关闭阀芯套管6的热水供给端,停止热水供给;当冷热混合温水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条片组合型感温元件9的各对条片因相反内应力而间距变大,多对条片组成的感温元件9带动阀板5向阀芯套管6的冷水供给端的方向运动,最终会完全关闭阀芯套管6的冷水供给端,停止冷水供给,从而达到自动控制混合水温度的目的。
本实施例3的特点是感温元件采用条片组合型,其每对条片加工较简单,所需数量可根据管型灵活调整,适于各种型号的冷热水混合的温水供给管道中。
权利要求1.一种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由冷水进口(1),热水进口(2),冷热水混合的温水出口(3),热水截门(7),冷水截门(8),阀体(10)及位于阀体(10)内的温控器组成;其特征在于温控器由调节轴(4),阀板(5),阀芯套管(6)及感温元件(9)构成;阀芯套管(6)设在冷水进口(1)与热水进口(2)之上,并与冷水截门(8)及热水截门(7)螺纹联结;感温元件(9)由记忆合金制成;阀板(5)置于阀芯套管(6)的中部;感温元件(9)的一端与阀板(5)固定,其另一端与调节轴(4)调节固定;调节轴(4)与阀体(10)固定;感温元件(9)位于的冷热水混合的温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感温元件(9)为条片组合型,平螺旋型或直螺旋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5)形状为圆片形或部分圆筒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在感温元件(9)的外围设有其内注满导热油的密封盒(1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温自动温控装置,在感温元件(9)的外围设有其内注满导热油的密封盒(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温自动温控装置,由冷热水进口,温水出口,冷热水截门,阀体及位于阀体内的温控器组成;温控器由调节轴,阀板,阀芯套管及由记忆合金制成感温元件构成;阀芯套管与冷热水截门螺纹联结;阀板置于阀芯套管的中部;感温元件的一端与阀板固定,另一端与调节轴调节固定;调节轴与阀体固定;感温元件位于的冷热水混合的温水中;该装置可实现冷热水混温的自动温控,节约用水,方便快捷的提供所需的温水。
文档编号A47K3/28GK2436078SQ0025833
公开日2001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8日
发明者刘洪生 申请人:刘洪生, 刘宗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