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间接传感温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80879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间接传感温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间接传感温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温控装置,其基本结构通常包括控制电路和设于温控对象外的制冷或加热装置,控制电路和制冷或加热装置回路电连接,控制电路上连接有一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内置于温控对象或紧贴温控对象的外表面。但是,这两种结构的温控装置,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分别存在不足之处其一,温度传感器内置于温控对象的温控装置,其温控传感器往往因其本身的材料性质或受温控对象的影响,容易在温控对象中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而引起二次污染,特别是在食品、饮用水及精细化工物料上,温控器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对使用者构成一定的健康威胁;其二,把温控器紧贴在蓄水桶外表面的温控装置,当温控器受到意外的碰撞而剥离于温控对象的外表面,一方面测温随之不准确,温控也便不可实现,另一方面可能会损坏温控器,影响温控装置的运行。故此,现有技术中的温控装置,其卫生要求和实际的温控效果均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温控精确、有效防止温控对象二次污染的间接传感温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间接传感温控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设于温控对象外的制冷或加热装置,控制电路和制冷或加热装置回路电连接,控制电路上连接有用于检测温控对象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温控对象外并与温控对象隔离。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制冷或加热装置内。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存有计算机温控程序的单片机。
所述温度传感器为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技术的温控装置进行改进,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温控对象外并与温控对象隔离,且其控制电路主要由存有计算机温控程序的单片机组成,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可准确地检测制冷或加热装置的热负荷情况,并根据计算结果准确控制制冷或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使其向温控对象提供合适的供热或制冷量,从而达到精确地控制温控对象的温度。同时,装置结构简单,且温度传感器与温控对象隔离,有效防止了温控对象的二次污染问题,保证了温控对象的干净卫生要求。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间接传感温控装置,包括控制电路1和设于温控对象2外的制冷或加热装置3,控制电路1和制冷或加热装置3回路电连接,制冷或加热装置3为热泵蒸发器或由其它的加热装置与制冷装置组合构成,而控制电路1则集成设置在电路板上,且其主要由存有计算机温控程序的单片机组成,在控制电路1上还连接有用于检测温控对象2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4为半导体温度传感器且设于制冷或加热装置3内,同时,为防止温度传感器4对温控对象2的二次污染问题,该温度传感器4设于温控对象2外并与温控对象2隔离。本实用新型的间接传感温控装置,不受温控对象2的重量、体积和及形态的影响,温控对象2可为固态、液态或是气态物质,例如是食品、饮用水、精细化工物料及气体物质均可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温控效果,期间,通过温度传感器4配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可准确地检测制冷或加热装置3的热负荷情况,制冷或加热装置3根据计算结果准确向温控对象2提供合适的供热或制冷量,从而达到对温控对象2的精确控温,同时,装置结构简单,且温度传感器4与温控对象2隔离,有效防止了温控对象2的二次污染问题,保证了温控对象2的卫生要求,提高了温控产品的使用性能。
权利要求1.一种间接传感温控装置,包括控制电路(1)和设于温控对象(2)外的制冷或加热装置(3),控制电路(1)和制冷或加热装置(3)回路电连接,控制电路(1)上连接有用于检测温控对象(2)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4)设于温控对象(2)外并与温控对象(2)隔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间接传感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4)设于制冷或加热装置(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间接传感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1)包括存有计算机温控程序的单片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间接传感温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4)为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间接传感温控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设于温控对象外的制冷或加热装置,控制电路和制冷或加热装置回路电连接,控制电路主要包括存有计算机温控程序的单片机,控制电路上连接有用于检测温控对象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于温控对象外、与温控对象隔离并设于制冷或加热装置内。本实用新型的间接传感温控装置可准确地检测制冷或加热装置的热负荷情况,从而达到精确地控制温控对象的温度,同时,本装置也有效防止了温控对象的二次污染,使温控对象达到干净卫生的要求。
文档编号G05D23/20GK2893765SQ200620059219
公开日2007年4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7日
发明者张昌祺 申请人:张昌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