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吸口组件和具有该抽吸口组件的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445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抽吸口组件和具有该抽吸口组件的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来说涉及真空吸尘器,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真空吸尘器的抽吸口组件,用于吸入被清洁表面上的污物。
背景技术
真空吸尘器利用安装在真空吸尘器主体中的真空源产生的抽吸力来抽吸被清洁表面上的污物。众所周知,真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抽吸口组件和延伸通路20,吸尘器主体10中具有产生抽吸力的电动机,抽吸口组件面对被清洁表面以吸入表面上的污物,延伸通路用于将吸入到抽吸口的污物引导到吸尘器主体中。延伸通路通常包括可动地连接到抽吸口组件的延伸管连接器、连接到延伸管连接器的延伸管和在吸尘器主体和延伸管之间的抽吸软管。
图1A和1B分别示出了抽吸口组件的底侧和顶侧透视图。参照图1A和1B,抽吸口组件包括上壳体10和下壳体11。用于从被清洁表面抽吸污物的抽吸口14形成于下壳体11中。下壳体11在其相对两侧还形成有灰尘移动通道12,位于相对两侧S附近的灰尘通过灰尘移动通道12经由抽吸口14被吸入真空源。
图1A和1B所示的抽吸口组件设置有单个抽吸通路,用于传递抽吸力,通过抽吸力灰尘可被吸入。结果,在抽吸口14的中心C处抽吸力最强,但远离中心C处抽吸力逐渐减小。因此,在抽吸口14的中心C处清洁效果较好,但朝向抽吸口组件的侧面S清洁效果要差一些。因此,抽吸口组件在清洁较大表面区域时不是很有效。此外,由于抽吸口组件的顶部通常由不透明材料制成,不可能确定污物是否被卡在抽吸口组件中。因此,必须检查真空吸尘器的整个抽吸通路,以便发现抽吸通路被阻塞的位置。以下抽吸口组件将会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改进,该抽吸口组件提供更均匀的真空并允许透视检查抽吸通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点,并提供至少下述的优点。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是提供改进的抽吸口组件和具有改进的抽吸口组件的真空吸尘器,所述改进的抽吸口组件允许有效清洁大面积的表面。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抽吸口组件和具有改进的抽吸口组件的真空吸尘器,所述改进的抽吸口组件允许从抽吸口组件的外部可见地检查通道。
为了实现上述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抽吸口组件,所述抽吸口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在下壳体上形成的多个抽吸口和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中形成的多个通路,所述多个通路用于引导吸入抽吸口的空气。利用这种配置,甚至宽的区域也能更有效地被清洁。
上壳体确定第一和第二抽吸通路以及抽吸通路盖,所述抽吸通路盖确定第一和第二抽吸通路的顶部。上壳体利用顶盖被连接到下壳体。第一连接部分沿通路盖的边缘形成,以及第二连接部分在下壳体上形成。上壳体和下壳体互相紧密接合,以便最小化由于壳体之间的空气泄露所引起的抽吸力的损失。
流动引导肋在第一和第二通路上形成,以便将吸入的空气朝向真空源引导,同时防止吸入空气的涡流现象,从而进一步防止了抽吸力的损失。
在一个实施例中,顶盖形成形状对应抽吸通路盖的形状的切口部分,并且抽吸通路盖通过切口部分被露在外面。抽吸通路盖优选地由透明塑料材料制成,以便可从外部检查第一和第二抽吸通路的阻塞物。因此,当污物卡在抽吸口组件中时,不必检查真空吸尘器的整个抽吸通路。


参考附图,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A和1B示出了传统抽吸口组件的顶侧和底侧示意透视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的示意透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抽吸口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壳体的底侧的示意透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盖的示意透视图;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截取的通路盖的剖面图;图7是沿着图2的VII-VII线截取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路的底侧的示意透视图;图9的部分拆开和透视图示意地示出了被吸进抽吸口组件的空气流的涡流现象,在该图中省去了流动引导肋;图10的部分拆开和透视图示出了被吸进抽吸口组件的空气流,所述抽吸口组件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动引导肋;和图11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通路盖、顶盖和下壳体之间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的透视图。真空吸尘器包括吸尘器主体100,其中安装有真空源;抽吸口组件200,其利用真空源产生的真空力从被清洁表面上抽吸污物;以及延伸通路110,其被连接到抽吸口组件200和吸尘器主体100。污物通过延伸通路110从抽吸口组件200被抽吸到吸尘器主体100中。
延伸通路110包括延伸管连接器116,其一端具有可转动连接到抽吸口组件200的可转动铰接接头或万向接头118。延伸管114的第一端被连接到延伸连接器116的第二或相对端。抽吸软管112的一端被连接到延伸管114,抽吸软管112的另一端被连接到吸尘器主体100。利用这种配置,空气中携带的污物通过抽吸口组件200被吸入并经延伸管连接器116、延伸管114和抽吸软管112移动到吸尘器主体100。
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抽吸口组件200的分解透视图。参照图3,抽吸口组件200包括确定抽吸口组件200的上部的模制的上壳体210。模制的下壳体222确定抽吸口组件200的下部。
上壳体210具有抽吸通路盖250,抽吸通路盖250在组装后安置在下壳体222上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分234上。上壳体还具有位于抽吸通路盖250之上并连接到下壳体222的顶盖212。
当沿着垂直于被吸入的空气的流向的方向观察时,抽吸通路盖250通常具有弧形剖面,并且,抽吸通路盖250由透明塑料材料制成,以便从外部可观察到被抽吸的污物的流动,从而检查污物是否被卡住。可使用聚碳酸酯或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树脂。
顶盖212通过多个连接孔238和多个紧固件236被连接到下壳体222。紧固件236可具体化为螺钉或螺栓,这两者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抽吸通路盖250通过顶盖212并通过在顶盖212上形成的切口部分214而延伸。此外,下壳体222的后端和顶盖212的后端设置有下和上延伸管连接器座224和264,以使得延伸管连接器116的可转动铰接接头118能够被可转动地安装。
下壳体222设置有互相横向隔开的第一和第二抽吸口226和228。第一和第二抽吸口226和228中的每一个抽吸口位于中心部分C和下壳体222的相对侧S之间。优选地,第一和第二抽吸口226和228大体上位于中心部分C和相对侧S之间的中间位置。利用抽吸口226和228的这种配置,由真空源产生的抽吸力可更均匀地施加在抽吸口组件200的宽度上,以便更有效地清洁较宽的表面。
下壳体222包括分别与第一和第二抽吸口226和228流体相通的第一和第二抽通路230和232。第一和第二抽吸通路230和232是以下述方式形成的空气通路和空间当通路盖250被连接到在下壳体222上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分234上时,下壳体222确定抽吸通路的底表面231,通路盖250确定抽吸通路230和232的顶部。下面将详细描述沿通路盖250的边缘形成的凸缘258。
图4示出了下壳体222的底侧的透视图。下壳体222的底侧包括侧向灰尘移动通道240,其在下壳体222的两个相对侧S上形成,并被连接到上述的抽吸口226和228,以允许抽吸口组件200的相对侧S附近的灰尘被吸入并移动到抽吸口226和228。在下壳体222上还形成有前灰尘移动通道244,以允许抽吸口组件200前面的灰尘被吸入,并通过在第一抽吸口226和第二抽吸口228之间形成的一个或多个中心灰尘移动通道242移动到抽吸口226和228。
中心灰尘移动通道242从下壳体222的底表面凹陷并位于第一和第二抽吸口226和228之间。如图所示,中心灰尘移动通道242由间隔肋246互相分开。在间隔肋246的左和右侧的分开的中心灰尘移动通道242被分别连接到第一抽吸口226和第二抽吸口228。利用这种配置,从抽吸口组件200的中心部分C吸入的灰尘通过中心灰尘移动通道242被吸进抽吸口226和228。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盖的底侧的示意透视图。参照图5,顶盖212具有通过它形成的切口部分214,流体盖(通路盖)250通过切口部分214延伸,以便通路盖250外露。承压肋216围绕切口部分214以向下突出的方式形成。承压肋216的形状与切口部分214的形状相同,并安装于在通路盖250的顶表面上形成的引导肋254(见图6)上。
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线截取的通路盖的剖面图。参照图6,通路盖250的剖面是沿垂直于被吸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方向截取的,其中形成沿通路盖250的边缘向上突出的引导肋254。引导肋254的形状与承压肋216(见图5)的形状相对应,并且当连接顶盖212和下壳体222时,承压肋216安放在引导肋254上。在通路盖250的底表面的端部形成有第二连接部分26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分262为台阶形状并以气密封形式与第一连接部分234相接合。下面将描述第一连接部分234。
图7是沿着图2的VII-VII线截取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参照图7,第一连接部分234在下壳体222上形成为台阶形状,第二连接部分262沿通路盖250的底表面的边缘也形成台阶形状,以便与第一连接部分234的台阶形状相对应。当第一连接部分234和第二连接部分262互相接合时,通路盖250(见图3)和下壳体222可被互相连接,并同时在其间保持气密状态。因此,可保持通路的气密状态,从而预先防止了抽吸力的损失。
在通路盖250的顶表面上,引导肋254沿通路盖250的边缘形成并向上突出,以及承压肋216在顶盖212的底表面上形成,并且其形状与引导肋254的形状相对应。利用这种配置,在顶盖212的底表面上形成的承压肋216压挤在通路盖250(见图3)上形成的凸缘258。因此,第一连接部分234和第二连接部分262通过承压肋216被互相压在一起,因此更牢固地互相接合。利用这种接合,能够更可靠地保持气密性。与此同时,承压肋216安装在引导肋254上,同时对凸缘258施加压力。因此,可防止顶盖213在通路盖250上移动。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路盖250的底侧的透视图。参照图8,在通路盖250的内壁前端的中心部分处形成流动引导肋270。引导肋270包括第一流动引导肋部分274和第二流动引导肋部分278,所述第一流动引导肋部分274从通路盖250的中心前端伸向第一抽吸口226(见图3),所述第二流动引导肋部分278伸向第二抽吸口228(见图3)。流动引导肋部分274和278的前侧设置有具有预定曲率的引导表面280,沿引导表面280被吸入的空气通过引导表面280改变其方向,以便被吸入的空气转动或被引导至真空源。引导表面280具有优化的曲率,通过优化的曲率,能够尽可能大地减小在第一和第二通路230和232的交汇处所产生的涡流。引导表面的优化曲率将依赖于空气流速和其它参数,最好通过实验得到。通过实验优化流动引导肋部分274和278,可最小化因空气流向改变而引起的抽吸力损失。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在通路盖250上形成流动引导肋270。由于流动引导肋270用作改变吸入空气流向的装置,所以,流动引导肋270可选地可设置在下壳体222(见图3)中。备选地,下壳体222和通路盖250两者都可设置流动引导肋270。
图9的部分拆开和透视图示出了被吸进抽吸口组件的空气流的涡流现象,在该图中省去了流动引导肋270。图10的部分拆开和透视图示出了被吸进抽吸口组件的空气流,所述抽吸口组件设置有流动引导肋270。
参照图9,被吸进第一抽吸口226和第二抽吸口228的空气沿第一通路230和第二通路232移动。沿第一通路230和第二通路232移动的空气流在第一通路230和第二通路232的交汇处因其流动方向不是平滑地改变而互相碰撞。由于这种碰撞,在交汇处产生了漩涡湍流。漩涡湍流不仅减小了吸入空气的流速,而且还导致了抽吸力的损失。
参照图10,在设置有流动引导肋270的抽吸组件200中,通过第一抽吸口226和第二抽吸口228被吸入的空气流沿第一通路230和第二通路232移动,其流动方向在第一通路230和第二通路232的交汇处因流动引导肋270而平滑地改变。结果,在交汇处显著减小了漩涡湍流的产生,从而减小了抽吸损失。
图11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的剖视图。参照图11,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234和262包括肋和槽,以便进一步提高通路的气密性。在上述实施例之外,还有可能附加地设置用于保持气密性的装置,如橡胶。
在下文中,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组装抽吸口组件200的方法。
首先,将延伸管连接器116的可转动铰接接头118连接到在下壳体222的后端形成的下侧延伸管连接器座224上,接着,将通路盖250安装在下壳体222上。通过连接在下壳体222中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分234和在通路盖250上形成的第二连接部分262(图7)执行所述安装。
下一步,将顶盖212放置在下壳体222和通路盖250之上。这时,延伸管连接器116的铰接接头118被连接到在顶盖212上形成的上侧延伸连接器座264上,以便延伸管连接器116可枢转地连接到上壳体210上。
接着,多个诸如螺栓的连接件安装到在顶盖212和下壳体222中形成的多个连接孔238中。这时,在顶盖的切口部分214的底表面上形成的承压肋216(见图5)与在凸缘258的端部形成的引导肋254(见图6)相接合,同时挤压在通路盖250中形成的凸缘258。因此,在可靠连接通路盖250的同时,可保持气密性。
在该实施例中,通路盖250被安装在抽吸口组件200中并位于顶盖212和下壳体222之间。然而,还有可能形成与顶盖212一体形成的通路盖250。
由于在抽吸口组件200中形成两个抽吸通路,所以,提高了清洁抽吸口组件200的横向侧的效率。因此,能有效地清洁较宽的表面。
此外,由于利用透明材料形成通路盖200,所以,从抽吸口组件的外部能够可视地检查吸入和流过抽吸口组件200的污物。因此,不必检查真空吸尘器的整个抽吸通路,就可解决因污物堵塞在抽吸口组件中而引起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在抽吸通路中形成的流动引导肋270可减小吸入的空气的涡流现象,从而减小了抽吸力的损失。
当在通路盖上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分234和在下壳体上形成的第二连接部分262互相接合时,通路盖安装在下壳体上,并且顶盖挤压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结果,可提高装配性,并可靠地保持气密性。由于所述气密性,防止了抽吸力的损失。
尽管参照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描述和示出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以便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原理,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偏离由附后权利要求所确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这些实施例进行改进和变化。因此,应该认为,这些变化和改进及其等同物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抽吸口组件,包括互相连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下壳体具有在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的中心部分;在下壳体中形成的多个抽吸口,和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的多个抽吸通路,用于引导从多个抽吸口吸入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抽吸口包括第一抽吸口和第二抽吸口,它们在下壳体中形成并互相间隔开,其中,所述多个通路包括第一抽吸通路和第二抽吸通路,所述第一抽吸通路和第二抽吸通路分别与第一抽吸口和第二抽吸口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抽吸口在下壳体的中心部分和一侧之间形成,以及第二抽吸口在下壳体的中心部分和另一侧之间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口组件还包括侧向通道,其从下壳体的底表面凹陷而形成,并开口于下壳体的侧部,并在操作中与第一和第二抽吸口相连;中心灰尘移动通道,其从下壳体的底表面凹陷而形成,并使第一和第二抽吸口互相流体连通;和一个或多个前灰尘移动通道,其从下壳体的底表面凹陷而形成,并通过下壳体的前部延伸,以使下壳体的前端与第一和第二抽吸口流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抽吸通路盖,其确定了第一和第二抽吸通路的顶部,并被安装在下壳体上;和顶盖,其位于通路盖之上,并被连接到下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当从垂直于吸入空气的流向的方向看时,所述抽吸通路盖具有弧形剖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口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分,其沿通路盖的边缘形成;和第二连接部分,其在下壳体中形成以与第一连接部分相对应,以便在保持气密性的同时与第一连接部分相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为一对相对应的台阶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包括连接肋和与连接缘相对应的连接凹槽。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抽吸口组件,还包括承压肋,其在顶盖的底表面上形成;和引导肋,其在通路盖的顶表面上形成,并且,其形状与承压肋大体上相对应,以便承压肋可安放在引导肋上。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通路盖由透明材料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抽吸口组件,还包括流动引导肋,其在第一和第二通路上形成,通过该流动引导肋将被吸入的空气向真空源引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引导肋包括第一流动引导肋部分,其在第一通路上形成;和第二流动引导肋部分,其在第二通路上形成,并且,第二流动引导肋部分被连接到第一流动引导肋部分的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抽吸口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流动引导肋部分中的每一个形成有具有预定曲率的引导表面。
15.一种真空吸尘器,包括具有真空源的吸尘器主体;真空延伸通路,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第一端连接到吸尘器主体,以便空气可通过延伸通路到达真空源;和抽吸口组件,其被连接到真空延伸通路的第二端上,所述抽吸口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在下壳体中形成的多个抽吸口;以及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中形成的多个抽吸通路,用于引导从抽吸口吸入的空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抽吸口包括第一抽吸口和第二抽吸口,它们在下壳体中形成并互相隔开,所述多个抽吸通路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分别与第一抽吸口和第二抽吸口相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通路盖,其确定第一和第二抽吸通路的顶部,并被连接到下壳体上;和顶盖,其位于通路盖之上,并被连接到下壳体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口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分,其沿通路盖的边缘形成;和第二连接部分,其在下壳体中形成以与第一连接部分相对应,以便能够与第一连接部分相接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吸口组件还包括承压肋,其在顶盖的底表面上形成;和引导肋,其在通路盖的顶表面上形成,其形状与承压肋大体上相对应。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真空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吸口组件还包括流动引导肋,所述流动引导肋在第一和第二通路上形成,以便将被吸入的空气向真空源引导。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抽吸口组件和一种具有这种抽吸口组件的吸尘器,所述抽吸口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多个抽吸口,其在下壳体中形成;以及多个抽吸通路,其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中形成,以引导通过抽吸口吸入的空气。利用这种配置,可提高清洁抽吸口组件横向侧的效率,并因此有效地清洁较宽的区域。
文档编号A47L5/00GK1714730SQ200410100790
公开日2006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日
发明者林钟国, 崔健洙 申请人: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