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370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间接加热式自动烹调装置,具体而言,系有关于一种具有设置于收纳面之下面外部的圆盘状加热器,以及设置于该加热器下方之马达与感测控制电路之自动烹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已开发出各式各样可自动烹调食物之装置,例如,煮咖啡机、水果或蔬菜用搅拌机、豆浆或豆腐制作机,还是像米粥调理机等装置,这些装置皆制造为小型化及自动化,以在家中就能轻松使用。在这些装置中,又以豆浆或豆腐制作机在烹调过程中要求同时进行粉碎步骤及加热步骤,故需要相当多的构件。因此,我们应适当地配置将前述构件,以让使用者方便且安全地使用此烹调装置。
在该领域中,已揭示有许多种可自动制作豆腐或豆浆之装置。
专利文献1「家庭用米粥调理机及使用该装置之米粥制造方法」中,揭示了一种米粥调理机,该米粥调理机系在上部设有马达及驱动部(含控制电路),且在下侧以可分离的方式组合容器部及驱动部者。
若详加观察家庭用豆腐制作机之构造关系,可发现马达不是设置于制作机的上侧就是设置于下侧。当驱动部设置于上侧,豆腐制作机的稳定性会变差,且有使用不便的缺点,但却有轻易解决漏水问题的优点。与其相比,当驱动部设置于下侧,虽可解决稳定性及使用性的问题,却会产生为了作好防漏而提高生产费用的缺点。
专利文献2「具有粉碎及加热功能之食品加工机及使用该装置之食品加工方法」中,揭示有一种在下方设置有马达之豆腐制作机。前述文献所揭示之发明中,虽然在下侧设置驱动部(含马达)可提高烹调装置本身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却会降低加热及控制性的效率性,且会出现使用不便的缺点。
在下侧设置驱动部所出现的漏水问题,拜密封技术的发达,已成了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采用间接加热方式之烹调装置,与采用直接加热方式者相比,虽具有可均匀加热烹调食物的优点,但会因热能必须靠介质来传导,而产生热能功率降低的问题,且会有热能除了会传导到需要热能的部份,还会传导至其它装置上的问题。因此,一种可解决前述问题之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已成了时势所趋。
还有其它问题与烹调装置相关,就是在制作果汁、豆腐、豆浆、咖啡,或是加热药材时,必须分别使用不同装置的问题。整体烹调过程最好能透过一连串的连续运作过程加以自动化,且若可同时以同一装置处理必须食材,可得到不少好处,因此,需要一种可制作各种食物之复合烹调装置。又,由于大部分的烹调装置系在家庭中使用,故必须具有稳定性,特别是由于烹调装置系藉由电气装置进行加热,电气稳定性亦成了重要课题。
本发明系提出一种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有效率地进行热传导,并具有电气安全装置,且可烹调各种食物之间接加热式复合烹调装置。
专利文献1韩国专利第10-2003-0068301号专利文献2韩国专利第10-2004-0115661号发明内容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板状加热器及感应侦测电路之间接加热式复合烹调装置。
有关本发明其中一个态样之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中,包含有结合外壳,其中又包含有收纳可拆卸之粉碎刀且在侧面以可拆卸的方式形成滤网之过滤筒,具有结合接点之把手,感应侦测器,及可调节发热量并以复数条电热带形成之板状加热器;底座,系内建有马达及控制装置,且连接至接合外壳之下方部分者;结合部,系与把手结合,且具有接触至结合接点之电气接点的结合沟槽,以及安全装置;及感测控制电路,系具有用以输入由两个电极产生之电气讯号之输入电路,用以处理输入电路之电气讯号,且透过输出电路来控制连接至输出电路之电气装置运作的控制电路,以及用以探测控制电路之运作状态的安全电路。
本发明中,作为驱动装置之马达及控制装置位于下侧,会提高烹调装置的稳定性,并具有使用便利之优点,不仅如此,使用板状加热器以间接方式加热烹调材料,会有可保持清洁,并且更有效率地供应热能之优点。又,具有可设置于狭窄位置之优点。更甚者,本发明设置有具安全电路之安全装置,会有可防止因各种原因所发生之事故的优点。


第1图系显示有关于本发明烹调装置1之分解透视图。
第2图系显示有关于本发明烹调装置内部之截面图。
第3图系显示有关本发明加热器之实施形态的示意图。
第4图系显示可设置于本发明烹调装置之感测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利用附有图式之实施形态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第1图系显示有关于本发明烹调装置1之分解透视图。
参照第1图,烹调装置1系包含有用以形成外观之固定外壳H1,以及与固定外壳H1组合之结合外壳H2。固定外壳H1可形成为圆筒形,且具有用以固持固定外壳H1之底座11及用以拆卸(/组合)固定外壳H1之结合部12。又,固定外壳H1其中一个侧面为开放状圆筒形,且结合外壳H2形成为可组合至固定外壳H1之圆筒状。为了组合固定外壳H1以及结合外壳H2两者,会分别在底座11上侧形成结合框111,以及在结合部12呈开放状之侧面方向壁面上形成结合沟槽121。结合框111系沿着底座11上缘侧,以可收纳结合外壳H2之下侧部分的方式形成。结合外壳H2系在结合框111之内部以可旋转的方式加以结合者,且形成于结合外壳2侧面上之把手13系用以组合至结合部12之结合沟槽121者。若结合沟槽121之内侧面与把手13之侧面能够充分紧密接合,结合外壳H2即会固定于固定外壳H1。若把手13能以稳定的状态组合固定至结合沟槽121的话,位于把手13侧面上之结合接点(未图标),以及位于结合沟槽121内侧面上之电气接点122则会相互接触,以供应必须之电源,且可依需要在把手13的上侧面形成以具伸缩性材质制成之卡合突起131,并在结合沟槽121的上侧面形成对应沟槽(未图标)。卡合突起131及卡合沟槽系用以决定固定外壳H1及结合外壳H2之固定位置,以维持两者稳定的结合。固定外壳H1之结合部12的相对侧面上可形成有显示部123及选择按钮124,系利用视觉方式来显示利用烹调装置所烹调之食物或烹调进行状态者,且该显示部123与该选择按钮124可适当地设置于任意位置。
固定外壳H1及结合外壳H2系利用隔热材质制成,且为了阻隔热能在内部及外部之间出入,可利用双层壁面构成。
第2图系显示有关于本发明烹调装置内部之截面图。
参照第2图,固定外壳H1包含有设置于底座11内部之控制装置21以及马达22。控制装置21系因应利用选择按钮124所输入之内容来控制各个构件之运作,以适当地进行烹调。又,马达22会依照控制装置21之指示来传导可打碎烹调材料之旋转力。固定外壳H1更可包含安全装置231,且该安全装置23系设置于底座11面下方,且该处会与结合外壳H2之把手13下方接触。如第2图所示,安全装置23包含突出至底座11面上侧之突起231,且该突起231系藉由如弹簧等弹性体加以故固持,并可上下移动者,而把手13上又包含有与突起231对应之对应沟槽(未图标)。又,若把手13未完全与结合部12连结,突起231则会突出至底座11面上侧,而因此阻断用以驱动烹调装置之各项装置的电源供应,依需要可选择仅阻断加热烹调物。把若手13完全与结合部12连结,突起231会因把手13下面落至下方,进而进行电气连接以供应所需电源。实质上,安全装置23还追加有电气意外预防装置之功能。本说明与第1图相关,电气接点122及对应接点会进行单次性意外预防功能,但是,依需要可将电气接点122使用于用以供应烹调加热之电源,安全装置23亦可使用于进行阻断用以驱动马达22之必要电源的功能等,以用来决定是否阻断不同的电气装置电源。前述电气接点122及安全装置23之设置以及运作方法,可利用该领域之习知方法来进行。
结合外壳H2系包含有具有滤网侧面之过滤筒25,设置于该过滤筒25内部之粉碎刀26,设置于结合外壳H2下方面之加热器27,以及用以传递马达22旋转力至粉碎刀26之轴连结装置28a、28b。
过滤筒25系利用设置于结合外壳H2之底面B1内侧的复数个固定突起251以拆卸自如。举例来说,固定突起251可形成为藉由具有伸缩性之两个突起以弹性制造出间隙者,且在底面B1内部设置有复数个前述固定突起251,而过滤筒25之下端部会插入至固定突起251之间隙。又,过滤筒25可形成为一种上部面及下部面皆呈开放状之圆筒,且形成于过滤筒25侧面上之滤网系用以筛出藉由粉碎刀25打碎之烹调物者,且该过滤筒25可设置成利用各式技术自结合外壳H2内部分离。又,设置于过滤筒25内部之粉碎刀26系用以在必要的时候打碎烹调材料者,且该粉碎刀26虽然涵盖了本领域已揭示之多种形态,但最好还是具有粉碎部分以及过筛部分。如第2图所示,粉碎部分设置于上侧在实质上会具有打碎烹调材料之功能,过筛部份设置于下方会具有固持烹调材料于下方之功能。又,因应烹调食物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不需要粉碎过程之情形,在调理这些不需打碎之食物时,前述烹调装置则不需要粉碎刀26。因此,以可拆卸的方式来设置粉碎刀26会相当有利。
粉碎刀26系藉由来自轴连结装置28a、28b所传导之马达22旋转力来进行旋转。轴连结装置28a、28b系两两成对,其中轴连结装置28a系设置于粉碎刀26下方,另一个轴连结装置28b则连接至马达22之轴上。在粉碎刀26以及轴连结装置28a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281以防止漏水,且该密封装置281可包含有如橡胶环等本领域已揭示之密封方法,且轴连结装置28a、28b亦可使用本领域之习知技术。
结合外壳H2系具有加热器27,且该加热器27系安装于形成有固定突起251之底面B1的相对侧面B2上。加热器27可形成为薄片碟形状,并可设置成在密封装置281周围形成固定间隙状,而该间隙具有防止加热器27之热能传导至密封装置或是连接马达22及粉碎刀26之轴上。加热器27与第3图具关联性,在此利用下文具体说明。
结合外壳H2可具有盖体C,且盖体C亦可包含有在食品烹调过程中可再追加投进烹调材料之栓子P,该栓子P可利用本领域已揭示之任意方式加以形成。又,结合外壳H2更可具有位于盖体C下方面之感应侦测器29,且该感应侦测器29系内建有如热阻器等温度测量装置并可用来测量内部温度,并可依需要侦测水位值或是是否产生了超出固定量之泡泡,然后将该讯息传达至控制装置21。
有关加热器27以及感应侦测器29,在此利用下文具体说明。
第3图系显示有关本发明之加热器27实施形态的示意图。
参照第3图,加热器27可包含有让轴连结装置之轴用来贯穿的贯通孔30,以及呈圆形带状之复数条电热带271。又,加热器27可包含有由绝缘体制成之基板、及位于基板上之呈绳状或带状并围成复数个圆形的金属发热体(如铁、镍、铬)或是非金属发热体(如碳、锆、钼)。加热程度会随着烹调食物的种类以及烹调过程而改变,此时控制装置则可调节加热器之发热量,且可利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进行前述发热量调节。在复数条带状电热带271中,可藉由仅运作特定电热带,或是控制供应至加热器271之整体电力来调节发热量。加热器27整体上呈圆型盘片状,且厚度愈薄愈有利,最适当的厚度约为1~10mm。在如第3图所示之实施形态中,虽揭示了一种电热带271,但该加热器27亦可依需要设置成一种至少在1个固定部位上集中地产生热能,且将所产生之热能传导至其它部分的形态。
又,若有必要,亦可另外设置一种加热器温度侦测机构273,该加热器温度侦测机构273系用以侦测并调节加热器27或是加热器27放热部之热能者。而且,该温度侦测机构273可由依温度改变电阻值之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hermal coefficent)热敏电阻、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hermalcoefficent)热敏电阻或是双金属来构成,且该温度侦测机构273系设置于如电热带271等各个发热部分,可控制加热器273之发热量。又,该发热量之调节可包含温度控制以及加热时间调节。虽然在第3图没有显示,但加热器27的表面可利用如陶瓷等高导热性物质来加以包覆。本说明与第2图有相关性,与马达及粉碎刀连接之轴为可穿过贯通孔30者,且在轴上形成固定间隙,才穿过贯通孔30,该固定间隙系用以避免加热器27之热能传导至轴者。
本发明之烹调装置系以简单操作按钮,并藉由选择各式各样烹调方式而自动进行者,因此,马达是否驱动或是加热器发热量之调节会藉由控制装置来进行。又,控制装置可包括微处理器,且该微处理器可针对所选择的各种烹调标准过程来加以程序化且内建以实行动作。更甚者,控制装置并可用来控制接下来要说明之感测控制装置的运作。
第4图系显示可设置于本发明烹调装置之感测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感测控制电路系包含有将输入讯号转换成电气讯号之输入电路40,藉由所接收之电气讯号来运作决定是否驱动加热器等装置之控制电路41,以及根据发出的控制讯号来运作或是中止加热器运作之输出电路42。又,感测控制装置更可包含有当发生非预期之讯号时,可使加热器运作中止之安全电路46。
输入讯号可由感应侦测器E2来产生,例如,用来避免溢水时,两个电极E1、E2之间产生的电压差异可作为输入讯号来使用。在前述情形中,可设置成一个电极E1接地,而另一个电极E2则设置于烹调装置内部水位限制处。又,在烹调过程中,若水位上升至限制水位标准,两个电极之间所产生之电压差异则会作为输入讯号并传递至输入电路40。其它输入讯号的例子还有显示水位是否超出必要水位标准之讯号,烹调装置内部温度,或是是否出现过多泡泡等种类。若输入讯号为温度时,则必须另外设置用以转换成电气讯号之装置。又,输入电路40可含有用以处理电气讯号之电阻及晶体管,且该晶体管可为NPN型或是PNP型,并在三个端子中任一端子施加偏电压。输入电路40之讯号会传递至控制电路41,且经控制电路41分析该讯号来决定是否运作特定装置,或是决定是否阻断烹调装置整体电源。例如,当烹调装置内部水位达到限制水位,或是产生过多的泡泡时,控制电路41必须中止加热器运作,并且产生必要的讯号,且由控制电路41产生的控制讯号会传递至输出电路42。
输出电路42可包含有用以传递电气信号之复数个电阻以及晶体管,且该输出电路42为了控制是否运作必要装置,可使用光电耦合器43、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44(TRIAC)等电气组件。举例来说,当产生过多的泡泡,两个电极之间出现固定电压差时,控制电路41会发出用以中止加热器H运作之控制讯号,且输出电路42会根据来自控制电路41产生的控制讯号透过光电耦合器43将讯号传达至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44,并阻断供应至加热器H之电源S。藉由前述运作过程,光电耦合器43与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44会具有开关电路之功能。
前述具有开关功能之电路可以电驿线圈或是硅控整流器(SiliconControlled Rectifier)构成。
安全电路46系由控制电路41接受讯号并控制输出电路42。又,若控制电路41输入了例如通知超过限制水位之输入讯号,或是通知产生过多泡泡之输入讯号等危险讯号时,可因应状况来决定是否产生输出控制讯号。例如,控制电路41可构造成只会在危险讯号持续一段时间以上时才产生输出讯号,或者是在出现过多泡泡时,程度没那么严重或是并未持续超过固定时间的话,不会产生危险讯号。但是,若控制电路41本身出现异常,在不得不产生控制讯号时仍未产生控制讯号,而使得加热器持续运作,这时,安全电路46即可检查控制电路41是否产生错误讯号。安全电路46可包含电阻、电容器、二极管及晶体管。若控制电路41出现异常,且产生高频率讯号,安全电路可传递讯号至输出电路,并阻断加热器运作。前述前况下,电容器会具有低频滤波器之功能。又,若由控制电路41产生不正常讯号时,前述安全电路46可控制是否运作加热器27并可保障烹调装置稳定运作。在第4图显示之实施形态中,虽然安全电路46之讯号会传递至输出电路42来决定是否运作加热器H,但安全电路46亦可依需要衍生为阻断供应至烹调装置整体电力之装置。
第4图中例示了各式各样的电路,关于本发明之感测控制电路可适用各式电路组件,并可依需要藉由各式形态加以构成。又,感测控制电路之整体电路或特定电路可依需要包含有与第2图具关连性并已说明之控制装置。若感测控制电路使用第2图有关之烹调装置实施形态,一个电极E2会连接至感应侦测器,另一个电极E2以可接地的方式连接至烹调装置的机身部或是过滤筒。又,若温度超过必要值,或是产生过多泡泡时,可中止加热器之运作。再者,若必须侦测是否有烹调不可或缺之水的情形下,一个电极E2可连接至粉碎刀,另一个电极E1则可连结至烹调装置机身部或是可接地之其它部分。然而,若产生两个电极之间呈开放状态之讯号时,可中止加热器或马达之运作。感测控制装置可根据控制对象接收复数个输入讯号,来决定是否运作相同或相异之电气装置。
本发明烹调装置之电气布线可利用本领域所揭示之任意方法来加以构成,且本发明之烹调装置会含有微处理器,且该微处理器内建有实施整体烹调过程之软件。又,微处理器会位于控制装置内,并可控制烹调装置中各种电器装置的运作过程以及是否进行该动作。
以上揭示了一种本发明较佳实施形态并加以详细说明,所揭示的实施形态为举例说明,本发明对于具有本领域普通知识者,在不跳脱出本发明技术思想下,可针对所揭示之实施形态制作具各种变化及修正。本发明并不限制于该等变化及修正发明,系仅就附件之申请专利范围加以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该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包含有结合外壳,其中又包含有收纳可拆卸之粉碎刀且在侧面以可拆卸的方式形成滤网之过滤筒,具有结合接点之把手,感应侦测器,及可调节发热量并以复数条电热带形成之板状加热器;底座,系内建有马达及控制装置,且连接至前述接合外壳之下方部分;结合部,系与前述把手结合,且具有接触至前述结合接点之电气接点的结合沟槽,以及安全装置;及感测控制电路,系具有用以输入由两个电极产生之电气讯号之输入电路,用以处理前述输入电路之电气讯号,且透过输出电路来控制连接至前述输出电路之电气装置运作的控制电路,以及用以探测前述控制电路之运作状态的安全电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其中前述两个电极中,一个电极为接地电极,另一个电极为前述感应侦测器或是前述粉碎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其中前述加热器之表面包覆有陶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其中前述输出电路包含有电驿线圈、硅控整流器、或是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其中前述输出电路包含有光电耦合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其中前述感应侦测器包含有热阻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其中前述安全装置系包含有于前述底座面上侧呈突起状之突起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其中前述加热器系包含有用以穿过连接有前述马达及前述粉碎刀之轴的贯通孔者,且前述贯通孔与前述轴之间形成有间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其中前述粉碎刀系包含有过筛部份及粉碎部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还包含有具有栓子的盖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间接加热式烹调装置,具体说具有设于收纳面之下面外部的圆盘状加热器、设于该加热器下方之马达和感测控制电路。本烹调装置包含结合外壳,系包含收纳可拆卸之粉碎刀且在侧面以可拆卸方式形成滤网之过滤筒,具有结合接点之把手,感应侦测器,及可调节发热量并以复数条电热带形成之板状加热器;底座,系内建有马达及控制装置,连接至接合外壳下方部分;结合部,系与把手结合,具有接触至结合接点之电气接点的结合沟槽,以及安全装置;及感测控制电路,系具有用以输入由两个电极产生之电气讯号之输入电路,以处理输入电路之电气讯号,透过输出电路控制连接至输出电路之电气装置运作的控制电路,和用以探测控制电路之运作状态的安全电路。
文档编号A47J43/04GK101077270SQ200710089128
公开日2007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26日
发明者金弘培 申请人:金弘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