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对流式煮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32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煮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利用热对流方式进行烹调食 材的装置技术。
背景技术
现有利用火焰及其热气来烹调食物的餐饮用设备,包含有厨房内的各式锅 具,以及餐厅内供应热食的自助火锅或铁板烧的铁板。
且知,上述厨房用锅具、自助火锅或铁板烧的底部均设有瓦斯加热炉或碳 火炉,以烹调锅具内、自助火锅内或铁板烧的铁板上的食材。
但是,上述利用瓦斯加热炉或碳火炉的火焰及其热气烹调食材的方式,易 使承装食材的厨房用锅具、自助火锅或铁板烧的铁板发生受热不均现象,造成
食材受热均衡度不佳,而导致难以提升食材的美味的问题;此外,上述传统烹 调炉具设备,除为了便于携带而设计的小型化炉具外, 一般炉具设备都受限于 体积而具有携带不便的问题,所述小型化炉具虽便于携带,但也具有上述受热 不均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特以其专门从事烹调用装置的制造及设计的多年经验, 进而研创出本实用新型,以改善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对流 式煮食装置,尤其是以热对流的热气加热待烹调的食材,而使所述食材平均受 热,并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便于拆卸及 组装的热对流式煮食装置,进而便于收纳与携带。
为能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包含
一盘座,其顶面与底面之间连通一导气口 ;
一上炉体,摆放于所述盘座顶面,且上炉体内部具一集热室,所述集热室与所述导气口相连通;
一可供烹调用的排热端,形成于所述上炉体顶部,所述排热端包含烹调用 的 一排热口及一热交换;板面;
至少一热对流室,形成于所述集热室近顶层,所述排热口通过所述热对流
室而与所述集热室相连通,所述热交换板面是位于所述热对流室顶部; 多个承板,环设于所述盘座顶部周边,且环绕于所述上炉体外围;
一下炉体,扣设于所述盘座底面,且下炉体内具一容置室,所述容置室与
所述导气口及所述集热室相连通;及
一加热器,摆放于所述容置室内,足以在所述集热室内生成热气,通过所 述热对流室加热所述热交换板面,并导流至所述排热口释放热对流的热气。
通过上述,能以热对流的热气加热所述热交换板面,而^f吏热交换板面均匀 受热,以-便煎煮食材,进而达到令食材平均受热的目的,且所述热对流的热气 也可通过所述排热口加热锅具内的食材,并能通过循环的热气进一 步提升加热 效率;此外,所述盘座、多个承板、及上、下炉体便于拆卸及组装,致使本实 用新型的热对流式煮食装置便于收纳与携带。
此外,本实用新型也包含
所述承板一侧端具至少一朝水平方向延伸的卡持件,所述盘座顶部周边形 成一第一边框,且所述第一边框表面环设有多个卡槽,供卡持件扣合以固定所 述承板。或者,所述承板一侧端具至少一朝垂直方向延伸的卡持件,且所述盘 座顶部周边环设有多个卡槽,供卡持件扣合以固定所述承板。
所述承板另一侧端具一外边框,所述多个承板的外边框是相互靠拢,各外 边框相互靠拢的位置各自设一凹槽,且所述承板两端边各自折弯成一肋部,所 述肋部具一嵌槽,所述嵌槽朝所述外边框的凹槽开^:,且所述相邻的两嵌槽及
两凹槽内设一插销,以定位各承板。
所述承板一侧端顶面具一呈倾斜状的内边框,另 一侧端顶面具一呈倾斜状 的外边框。所述盘座底部周边设有多个可供折收的脚架。
所述排热口是呈环状形式而与所述热对流室相连通,且排热口中心位置形 成有 一排热用的闸口 ,所述排热口与所述闸口是围绕形成一可摆放烹调用锅具 的炉口 。
所述闸口通过一可移动式闸门而与集热室相连通,且所述可移动式闸门底 部具一隔热板,且所述隔热板与所述闸门底部间是以多个立柱相连接。所述热交换板面为 一可煎烤食材的板面,呈环状形式设置于排热口外围的 热对流室顶部。
所述热交换板面周边具一环沟,且环沟外围具一边墙,所述边墙一端具一 可排出油渣的导沟。
所述热对流室是通过至少一隔板间隔设置于所述上炉体近顶层的集热室内 而形成。
所述下炉体顶部周围具一环肋,且所述盘座底部的导气口周边设有多个扣 件,所述多个扣件以卡扣所述环肋而使下炉体定位于所述盘座底面。 所述加热器是为一瓦斯炉或一煤碳炉。
另外,更加包含有一导流器,具一朝上方开放的槽部,且槽部一端具至少 一""|^钩,供所述导流器一端扣持于所述热交换板面外围的一边墙上,而使所述 槽部对应于所述边墙的一可排出油渣的导沟,且槽部另一端连通一导流管,延 伸至所述承板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使食材平均受热,并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 也便于拆卸及组装的热对流式煮食装置,进而便于收纳与携带。
然而,为能明确且充分揭露本实用新型,并予列举较佳实施的图例,以详 细说明其实施方式如后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盘座及上、下炉体的一剖^f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承板的一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卡槽的一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承板与卡槽的一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盘座顶部装设承板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两承板的对应凹槽内装设插销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在两承板的对应嵌槽及凹槽内装设插销的剖示图。
图10为图3的闸门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上炉体的俯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盘座及上、下炉体的另一剖视图。图13为图12中盘座的脚架折收后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盘座及上、下炉体的续一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盘座的脚架折收后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盘座及上、下炉体的再一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承板的另一立体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卡槽的另一立体图。
图19为图16的导流器的局部放大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流器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承板与卡槽的另一配置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承板的又一立体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盘座及上、下炉体的又一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盘座;11-导气口; 12-第一边框;13、 13a-卡槽;14-扣 件;2-上炉体;20-集热室;21-排热端;210-炉口; 211-排热口; 212-热交换 ;f反面;213-闸口; 214、 214a-环沟;215-边墙;216-导沟;22-热对流室;23-闸门;231-隔热板;232-立柱;24-隔板;3、 30、 3a-承板;31、 31a-内弧边; 32、 32a-外弧边;33-第二边框;34、 34a-卡持件;35、 35a-外边框;351-凹槽; 36-肋部;361-嵌槽;37-螺栓;38a-内边框;39-螺孔;4、 4a-下炉体;41-容置室;42-环肋;43、 43a-开口; 5、 5a-加热器;51a-筒体;52a-网架;53-点火开关;6-插销;7、 7a、 7b-脚架;71a、 71b、 72a、 72b-支架;81-油杯; 811-排流管;82-罩杯;821-握部;83-锅具;84-烤肉架;9-导流器;91-槽部;92-卡钩;93_导流管;94-钩部;95-集油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 说明。
如图1所示,揭示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并配合图2及图3 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包含一盘座l、 一上炉体2、 一可供烹调 用的排热端21、至少一热对流室22、多个承板3、 一下炉体4及一加热器5; 所述盘座l可呈圆盘状,其顶面与底面之间连通一导气口 11;所述上炉体2摆 放于所述盘座1顶面,且上炉体2内部形成一集热室20,集热室20与所述导气 口 11相连通;所述排热端21形成于所述上炉体2顶部,包含烹调用的一排热口 211及一呈环状的热交换板面212;所述热对流室22形成于所述集热室20近 顶层,所述排热口 211是通过所述热对流室22而与所述集热室20相连通,所 述热交换板面212是位于所述热对流室22顶部;所述多个承板3是呈弧状(配 合图4所示),环"i殳于所述盘座1顶部周边,而呈环状排列,且所述多个承板3 环绕于所述上炉体2外围,所述多个承板3顶面形成可摆放物品的台面;所述 下炉体4扣设于所述盘座1底面,且下炉体4内部形成一容置室41,容置室41 与所述导气口 11及所述集热室20相连通;所述加热器5摆放于所述容置室41 内。
此外,在更加具体的实施上,本实用新型也包含
所述弧状承板3 —侧端形成一内弧边31 (如图4及图6所示),另一侧端 形成一外弧边32,所述内弧边31向下延伸形成一第二边框33,且所述第二边 框33朝向外弧边32方向的表面设有至少^持件34 (配合图7所示),所述 卡持件34在本实施上是朝水平方向延伸呈L形状,且所述卡持件34在本实施 上可以多个实施;所述盘座1顶部周边形成一第一边框12(如图5及图6所示), 且所述第一边框12表面环设有多个卡槽13,可供所迷呈L形的卡持件34扣合, 以固定所述承4反3于盘座1顶部周边。
所述承板3的外弧边32外围设有一外边框35 (如图4、图6及图7所示), 所述多个承板3的外边框35能相互靠拢,各外边框35相互靠拢的位置各自设 一凹槽351 (如图8及图9所示),且所述承板3两端边各自折弯成一肋部36 (如图4及图6所示),以提升所述承板3可承受重量的强度,所述肋部36 — 端设有一嵌槽361,朝所述外边框35的凹槽351开放,且所述相邻、对应的两 嵌槽361及两凹槽351内设一插销6,以定位各承板3。所述盘座1底部周边设 有多个可供折收的脚架7 (如图3及图13所示),在本实施上所述脚架7顶端 枢置于盘座1底部周边。
所述热对流室22通过至少一隔板24 (如图3及图IO所示)间隔设置于所 述上炉体2近顶层的集热室20内而形成。
所述排热口 211是呈环状形式而与所述热对流室22相连通(如图1、图3 及图ll所示),且排热口 211中心位置形成有一排热用的闸口 213,所述排热 口 211与所述闸口 213围绕形成一可摆放烹调用锅具的炉口 210。所述闸口 213 通过一阻挡热气用的可移动式闸门23而与集热室20相连通(配合图IO所示), 所述闸门23枢置于所述隔板24底部一端;如此,通过闸门23关闭闸口 213(如图12所示),而使集热室20的热气经由所述热对流室22通过热交换板面212 底部,并由所述排热口 211排出;也可通过开启闸门23 (如图3所示),而使 集热室20的热气通过闸口 213排出,且集热室20的部分热气也可经由热对流 室22通过热交换板面212底部,再通过所述排热口 211排出;也可通过所述闸 门23的开启量,调整集热室20的热气通过闸口 213排出的流量。
所述闸门23底部具一隔热板231 (如图3及图10所示),且所述隔热板 231与所述闸门23底部间是以多个立柱232相连接;如此,所述隔热板231能 隔绝由所述集热室20形成的热气,减緩所述闸门23因热气而变形。所述热交 换板面212为一可煎烤食材的板面,呈环状形式设置于排热口 211外围的热对 流室22顶部,且所述热交换板面212周边设有一环沟214(如图1及图3所示), 能够蓄积自热交换板面212上煎煮食物过程所产生多余的油、水及油渣,且环 沟214外围具一边墙215,所述边墙215 —端具一可排出油渣的导沟216。
所迷下炉体4顶部周围形成一环肋42 (如图2及图3所示),且所述盘座 l底部的导气口 11周边设有多个呈L形的扣件14 (配合图6所示),在本实施 上可在盘座l底部的导气口 11周边设置3个L形扣件14,各扣件14可排列成 三角形,致使所述下炉体4的环肋42可自相邻距离较大的两扣件14之间植入 盘座1底部,令各扣件14卡扣所述环肋42而使下炉体4定位于所述盘座1底 面;所述加热器5在本实施上可为一瓦斯炉,且所述下炉体4的壁面上设有一 开口 43 (如图2所示),可供所述瓦斯炉的空气、瓦斯管路或点火开关53自所 述开口 4 3对外伸出,所述加热器5足以在所述集热室20内生成热气,通过所 述热对流室22加热所述热交换;f反面212,并导流至所述排热口 211释;^t热对流 的热气。
邻近导沟216的承板3上能摆放一油杯81 (如图3所示),能收集自热交 换板面212上通过导沟216排出的油渣,且油杯81外壁面接近中段位置具一排 流管811, —端延伸至承板3下方,在油杯81内油渣的油液高度上升至排流管 811高度时,所述溢出的油液会通过排流管811排放至承板3下方的一集油筒(未 绘置)内。另外,本实用新型更加包含若干可摆放于所述热交换板面212上罩 盖食材的罩杯82,所述罩杯82顶部延伸形成有一握部821。
通过上述构件的组成,可供据以实施本实用新型,使用者可将所述盘座l、 上炉体2、多个承板3、下炉体4及加热器5先行拆卸、收纳,以便于携带至所 欲烹煮食物的地点,使用时可先将盘座1的脚架7展开(如图2所示),将装有加热器5的下炉体4扣设于所述盘座1底部,并将所述弧状承板3的卡持件
34植入所述盘座1周边的卡槽13内(如图6及图7所示),且将承板3沿盘座 1周边滑动,致使卡持件34扣合于卡槽13内,以固定所述承板3与盘座1周边, 其中最后装设的承板30是以螺栓锁固于盘座1周边,并将多个插销6各自插入 所述相邻、对应的两嵌槽361及两凹槽351内(如图8及图9所示),以定位 各承板3;再将上炉体2摆放于所述盘座1顶部,即可烹煮食物;当使用者烹调 食材时,可先开启位于下炉体4内的加热器5 (如图3所示),令加热器5在容 置室41内产生火焰,致使集热室20内充满热气,且上升的热气会沿着隔板24 通过所述热对流室22加热所述热交换板面212,并导流至所述排热口 211,促 使外界新鲜空气与燃烧所产生的热气于上、下炉体2、 4内产生对流效应;此时, 若闸门23为关闭状态(如图12所示),上升的热气均会通过热对流室22及排 热口 211排出,致使热气直接加热所述热交换板面212均匀受热,促使热交换 板面212能够煎煮食材,且排热口 211排出的热气能够加热摆放于炉口 210的 锅具83。
若闸门23为开启状态时(如图3所示),将减少通过热对流室22自排热 口 211排出的热气,上升的热气会直接通过中央的闸口 213向上排出,使热气 直接加热》文置于炉口 210的锅具,以加速锅具内食材的烹煮速度。
通过上述,能以热对流的热气加热所述热交换板面212,而使热交换板面 212均匀受热,以便煎煮食材,致使食材在煎煮过程中均衡受热,以提升食材的 美味口感,且所述热对流的热气也可通过所述排热口 211加热锅具内的食材, 并能通过循环的热气进一步提升加热效率;此外,所述盘座l、多个承板3、及 上、下炉体2、 4便于拆卸及组装,致使本实用新型的热对流式煮食装置便于收 纳与携带。
或者,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上,所述卡持件34a也可设于所述承板3的第二 边框33朝向上炉体2方向的表面(如图16及图17所示),所述卡持件34a可 朝垂直方向延伸呈L形状,且所述盘座1顶部周边环设有多个呈L形状的卡槽 13a (如图18及图21所示),供卡持件34a扣合,以固定所述承板3于盘座1 顶部周边。
或者,在又一具体的实施上,所述承板3内弧边31上及内弧边31双端分 别设有若干螺孔39 (如图22所示),并通过多个螺栓37通过所述多个螺孔39 锁固承板3于所述盘座1顶部周边(如图23所示)。除此之外,所述承板3a的内弧边31a顶面形成有一呈倾斜状的内边框38a (如图12所示),且所述外弧边32a顶面形成有一呈倾斜状的外边框35a,所述 内、外边框38a、 35a可增加承板3a顶面与周边之间的距离,以有效防止承板 3a上的物品自周边掉落。
另外,在续一具体的实施上,所述热交换板面212也可呈倾斜状(如图12 所示),而使所述环沟214a形成于热交换板面212与边墙215之间。
再者,所述脚架7a也可由多个支架71a、 72a相互枢置而成(如图14及图 15所示),而使脚架7a可折叠一次以上,以缩减脚架7a的收纳空间;或者, 所述脚架7b的一支架72b也可滑设于另一支架71b内(如图16所示),如此 也可有效缩减脚架7b的收纳空间。
又,所述加热器5a在实施上也可为一煤碳炉(如图12所示),是在所述 下炉体4a内设一筒体51a,所述筒体51a在下炉体4a内部形成上宽下窄的空间, 且筒体51a末端延伸至下炉体4a底部,而与开口43a相连通,并在筒体51a近 底部架设一具多个搂空沟槽的网架52a,用以放置煤碳于所述网架52a上,且煤 炭燃烧后的残渣,经所述网架52a的搂空沟槽掉落于下炉体4a底部,可通过下 炉体4a底部的开口 43a清除;此外,所述煤碳炉也可配合一烤肉架84使用(如 图14所示),是将所述上炉体取下,并在所述盘座1的导气口 11上方摆放所 述烤肉架84,如此即可使用所述煤碳炉烧烤食物。
本实用新型更加包含有一导流器9,(如图19及图20所示)具一朝上方开 放的槽部91,且槽部91 一端形成至少^钩92,所述卡钩92在本实施上为两 个,分别形成于所述槽部91 一端的双侧,供所述导流器9 一端扣持于所述热交 换板面212外围的边墙215上,而使所述槽部91对应于所述边墙215的导沟216, 且槽部91另一端连通一导流管93,延伸至所述承板3下方;所述导流器9的槽 部91能收集自热交换板面212上通过导沟216排出的油渣,并通过导流管93 排放至承板3下方的一集油筒95,所述导流管93末端形成一钩部94,且所述 集油筒95可通过所述钩部94吊挂于导流管93末端。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 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盘座,其顶面与底面之间连通一导气口;一上炉体,摆放于所述盘座顶面,且上炉体内部具一集热室,而所述集热室与所述导气口相连通;一可供烹调用的排热端,形成于所述上炉体顶部,所述排热端包含烹调用的一排热口及一热交换板面;至少一热对流室,形成于所述集热室近顶层,所述排热口通过所述热对流室而与所述集热室相连通,所述热交换板面位于所述热对流室顶部;多个承板,环设于所述盘座顶部周边,且环绕于所述上炉体外围;一下炉体,扣设于所述盘座底面,且下炉体内具一容置室,而所述容置室与所述导气口及所述集热室相连通;及一加热器,摆放于所述容置室内,并在所述集热室内生成热气,通过所述热对流室加热所述热交换板面,并导流至所述排热口释放热对流的热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板一侧端 具有至少一朝水平方向延伸的卡持件,所述盘座顶部周边形成一第一边框,且 所述第一边框表面环设有多个卡槽,所述多个卡槽供所述卡持件扣合以固定所 述承板。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板一侧端 具有至少一朝垂直方向延伸的卡持件,且所述盘座顶部周边环设有多个卡槽, 多个卡槽供所述卡持件扣合以固定所述承板。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板另一侧 端具一外边框,所述多个承板的外边框相互靠拢,各外边框相互靠拢的位置是 各自设一凹槽,且所述承板两端边各自折弯成一肋部,所述肋部具一嵌槽,所 述嵌槽朝所述外边框的凹槽开放,且所述相邻的两嵌槽及两凹槽内设一插销, 以定位各承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座底部周 边设有多个可供折收的脚架。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热口是呈 环状形式而与所述热对流室相连通,所述热交换板面呈环状形式设置于所述排热口外围的热对流室顶部,且排热口中心位置形成有一排热用的闸口 。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闸口通过一 可移动式闸门而与所述集热室相连通。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对流室通 过至少 一 隔板间隔设置于所述上炉体近顶层的集热室内而形成。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炉体顶部周围具一环肋,且所述盘座底部的导气口周边设有多个扣件,所述多个扣件以 卡扣所述环肋而使下炉体定位于所述盘座底面。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热对流式煮食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加包含有一导流器,具一朝上方开放的槽部,且所述槽部一端具至少一-^钩,所述卡钩供所 述导流器一端扣持于所述热交换板面外围的一边墙上,而使所述槽部对应于所 述边墙的一可排出油渣的导沟,且所述槽部另一端连通一导流管,延伸至所述7K4反下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热对流式煮食装置,是在一盘座顶面及底面分别设一上炉体及一下炉体,并在盘座顶部周边环设多个承板,所述上炉体内具一集热室,且上炉体顶部形成一可供烹调用的排热端,所述集热室近顶层形成至少一热对流室,排热端通过所述热对流室而与所述集热室相连通,下炉体内摆放一加热器,足以在所述集热室内生成热气,通过所述热对流室加热所述上炉体的排热端,促使摆放于排热端上的食材能均匀受热,且所述盘座及上、下炉体也便于拆卸及组装,进而便于收纳与携带。
文档编号A47J27/02GK201379413SQ20092000685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5日
发明者黄元彬 申请人:利达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