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287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该实用新型涉及设置有捕捉粉尘的过滤器的吸尘器。
背景技术
在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如下吸尘器,即,在将设置有捕捉粉尘的过滤器的前侧外壳从主体外壳取下时,能够防止因过滤器脱落而导致前侧外壳内的粉尘飞散。在专利文献I的吸尘器中,支承过滤器的过滤器框由弹性部件构成,将与过滤器框的外周部一体形成的凸缘状的圆筒壁夹在设置于前侧外壳内的圆筒状保持部件的外侧与前侧外壳的内壁之间,并通过弹力进行压接。其结果,由于能够可靠地将过滤器框保持于前侧外壳,故而支承于过滤器框的过滤器不会从前侧外壳落下,能够防止被收集到前侧外 壳的粉尘飞散。专利文献I :日本实公昭61-12035号公报然而,一般情况下,吸尘器所使用的过滤器由能够维持高集尘效率和高通气性并防止压力损失的上升的无纺布形成。然而,由无纺布形成的过滤器的集尘效率高而灰尘分离困难。因此,例如吸尘器的使用者将被收集于前侧外壳的粉尘扔掉等时,有与附着于过滤器的表面的粉尘接触的可能性,难以说是在卫生方面令人满意的过滤器。另一方面,考虑利用织物形成过滤器,但是因为一般的织物容易带静电,所以由织物形成的过滤器具有因表面带电而吸附粉尘从而导致灰尘分离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该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灰尘分离性良好的过滤器的吸尘器。技术方案I的实用新型的吸尘器,其具备主体外壳,其收容有产生吸引风的电动送风机;以及前侧外壳,其形成有粉尘吸引口且在内部设置集尘室、并且该前侧外壳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前方,在所述集尘室内设置袋状的过滤器,该过滤器对通过所述吸引风从所述粉尘吸引口吸引来的粉尘进行捕捉,所述电动送风机的驱动电机以能够充电的电池作为电源而被驱动,该吸尘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由使用了导电性纤维的织物形成,在所述集尘室内且在相比所述过滤器而言靠近所述吸引风的下游侧,设置有对吸引所述粉尘时的所述过滤器的形状进行保持的保持框。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框以向所述集尘室内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在所述吸引风停止的状态下,在所述集尘室的前后方向,所述过滤器以从所述保持框的前方端突出的形状被保持于所述保持框,所述过滤器从所述前方端突出的长度被设为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保持框的长度的1/2 1/3。根据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框至少由如下的3个棒状部件形成,该棒状部件与通过所述粉尘吸引口的中心的中心线大致平行地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0011]根据技术方案I的实用新型的吸尘器,通过由使用了导电性纤维的织物来形成捕捉粉尘的过滤器,能够抑制过滤器带静电。由此,能够抑制粉尘因静电而吸附于过滤器,过滤器的灰尘分离性变好。并且,因吸引风而贴附于保持框的过滤器由于吸引风停止而复原,从而能够自动地将粉尘从过滤器除去。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因为能够增大过滤器收缩时与复原时的形状的差异,所以能够增大从过滤器抖落粉尘的力。伴随于此,粉尘容易从过滤器剥落。根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由棒状部件形成的过滤器的保持框与吸引风的吸引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配置,而能够抑制妨碍吸引风的流动的情况发生。由此,因为能够防止相对于过滤器的吸引风的风量的降低,所以能够防止过滤器的压力损失的上升。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吸尘器的侧剖视图。 图2是过滤器和突出地设置有保持框的主体外壳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产生吸引风时的该吸尘器的要部纵剖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2的吸尘器的侧剖视图。符号说明I...吸尘器;10...主体外壳;15...电动送风机;20...集尘外壳;21...集尘室;22...粉尘吸引口 ;24、30...保持框;24A...棒状部件;25、40...过滤器;L...通过粉尘吸引口的中心的中心线;L1...过滤器的突出长度;M...驱动电机;X...集尘室的前后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参照图I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如图I所示,吸尘器I具备主体外壳10和集尘外壳20。如图2所示,主体外壳10是通过将分割为左右两个形状的一对外壳形成部件10L、IOR组装在一起而形成的。主体外壳10的前端部(图I中的右侧)形成为筒状。该前端部的内部被隔板11划分为在主体外壳10的前后方向相邻的电动送风机收容室12和风扇收容室13。在电动送风机收容室12收容有产生吸引风的电动送风机15。在隔板11形成有使电动送风机收容室12与风扇收容室13连通的连通孔16。电动送风机15的驱动电机M的输出轴15A通过连通孔16进入风扇收容室13内。如图2所示,在外壳形成部件IOR的侧面,开设有使外壳形成部件IOR的外部与风扇收容室13连通的多个空气排气口 17。除此之夕卜,在外壳形成部件IOL的侧面,也开设有使外壳形成部件IOL的外部与风扇收容室13连通的多个空气排气口(未图示。)。风扇收容室13中,在输出轴15A装嵌有风扇F。在主体外壳10中的风扇收容室13的前方侧内表面一体形成有向主体外壳10内突出的肋部13A。除此之外,在风扇收容室13的前方侧开设有通气孔13B。并且,在主体外壳10的后端部(图I中的左侧),与主体外壳10 —体地设置有手柄18。在该后端部的下方部形成有电池安装部19,电池能够固定于电池安装部19。该电池可进行充电并用于驱动驱动电机M。[0025]如图I所示,集尘外壳20安装于主体外壳10的前方(图I中的右侧),在内部设置集尘室21并形成为筒状。该集尘外壳20通过公知的卡口结合而与主体外壳10的前端缘连结。在集尘外壳20的前方中央部开设有粉尘吸引口 22。若将集尘外壳20与主体外壳10连结,则粉尘吸引口 22与上述的通气孔13B对置地配置。此外,集尘外壳20是本实用新型的前侧外壳的一个例子。并且,在集尘室21内收容有保持框24和过滤器25。保持框24设置为比过滤器25靠近吸引风的下游侧(图I中的左侧)并对过滤器25进行保持,如图I以及图2所示,由8个棒状部件24A形成。各棒状部件24A与通过粉尘吸引口 22的中心的中心线L大致平行地沿集尘室21的前后方向X延伸配置。如图I以及图2所示,各棒状部件24A中的前后方向X的后方端部与第一环状部件24B结合。另一方面,各棒状部件24A中的前后方向X的前方端部与直径比第一环状部件24B的直径小的第二环状部件24C结合。第一环状部件24B装嵌于配置在主体外壳10的前方侧内表面的环状槽13C(参照图I。)。由此,保持框24经由第一环状部件24B而固 定于主体外壳10并向集尘室21内突出。如图I以及图2所示,过滤器25是向主体外壳10侧开口且在集尘外壳20侧关闭的袋状,其通过一起使用聚酯纤维制的织物与导电性纤维而形成。如图2所示,在过滤器25的开口边缘部安装有框部件26。在该框部件26的外周设置有两个卡止用突起部26A。如图I所示,通过使各卡止用突起部26A卡止于肋部13A,使过滤器25在集尘室21内向第二环状部件24C的前后方向X的前方侧突出并以张紧设置的状态保持于各棒状部件24A。另夕卜,在电动送风机15停止的吸引风停止状态下,过滤器25从第二环状部件24C向前后方向X的前方侧突出的长度LI设定为在前后方向X上的保持框24 (棒状部件24A)的长度的1/2 1/3。接下来对吸尘器I的动作进行说明。若通过固定于电池安装部19的电池使驱动电机M驱动而使输出轴15A旋转,则风扇F旋转而产生吸引风。该吸引风从粉尘吸引口 22通过集尘外壳20内,而依次前往过滤器25、保持框24内、通气孔13B、风扇F的叶片之间、风扇收容室13内、各空气排气口 17。此时,过滤器25如图3所示地由于吸引风而弹性变形从而贴在各棒状部件24A并收缩,在该状态下,过滤器25将与吸引风一起被吸入集尘外壳20内的粉尘捕捉于外周。在这里,各棒状部件24A与中心线L(参照图I。)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X延伸配置。因此,在产生吸引风时,能抑制各棒状部件24A妨碍吸引风的流动的情况。另一方面,若使驱动电机M停止则吸引风停止。伴随于此,过滤器25复原至张紧设置的状态,并且被捕捉于过滤器25的外周的粉尘由于复原力而从过滤器25剥落至集尘室21内并被除去。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过滤器25从第二环状部件24C突出的长度LI设定为保持框24 (棒状部件24A)的长度的1/2 1/3,能够增大过滤器25的收缩时与复原时的形状差异。因此,将粉尘从过滤器25抖落的复原力变大。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过滤器25由聚酯纤维和导电性纤维形成,因此过滤器25能够除电。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25带静电。伴随于此,能够抑制粉尘因静电而吸附于过滤器25的外表面的情况。<实施方式I的效果>[0033]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I中,通过一起使用聚酯纤维制的织物与导电性纤维来形成捕捉粉尘的过滤器25,能够抑制过滤器25带静电。由此,能够抑制粉尘因静电而吸附于过滤器25的情况,而过滤器25的灰尘分离的情况变好。并且,由于吸引风而贴在形成保持框24的各棒状部件24A的过滤器25由于吸引风的停止而复原,故而利用复原力能够自动地将粉尘从过滤器25除去。另外,通过将过滤器25从位于保持框24的前方端的第二环状部件24C突出的长度LI设为保持框24 (棒状部件24A)的长度的1/2 1/3,能够增大过滤器25收缩时的形状与复原时的形状的差异。因此,能够增大将粉尘从过滤器25抖落的复原力,从而粉尘容易从过滤器25剥落。并且,由8个棒状部件24A形成的保持框24与吸引风的吸引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配置,能够抑制阻碍吸引风的流动的情况发生。由此,因为能够防止相对于过滤器25的吸引风的风量的降低,所以能够防止过滤器25的压力损失的上升。 <实施方式2>参照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在这里,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构成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IA在集尘室21内收容有保持框30和过滤器40。保持框30设置于比过滤器40靠近吸引风的下游侧的位置,其具备前侧盖31、两个棒状部件32、后侧盖33。在前侧盖31的外表面设置有与前侧盖31的内部连通的筒部31A。该筒部31A可与粉尘吸引口 22连结。后侧盖33相对前侧盖31向吸引风的下游侧远离并与前侧盖31正对地配置。两个棒状部件32在前侧盖31与后侧盖33之间与中心线L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X延伸配置,并且以在集尘室21的上下方向(图4中的上下方向)对置的方式配置。各棒状部件32的前方端部与前侧盖31的外表面结合,各棒状部件32的后方端部与后侧盖33的外表面结合。过滤器40是在集尘外壳20侧开口而在主体外壳10侧关闭的袋状,其通过一起使用聚酯纤维制的织物与导电性纤维来形成。在将该过滤器40的开口侧与粉尘吸引22连结的基础上,将过滤器40安装于由两盖31、33和两棒状部件32、32围起来的保持框30的内部空间。接下来对吸尘器IA的动作进行说明。粉尘与吸引风一起从粉尘吸引口 22被吸入过滤器40。该过滤器40因吸引风膨胀并以其外表面贴附于两盖31、33而从两棒状部件32、32露出的状态将粉尘收集在内部。而且分离了粉尘的吸引风通过过滤器40后,通过集尘外壳20内、通气孔13B、风扇F的叶片彼此之间、风扇收容室13内,而从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空气排气口排出。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与实施方式I相同地抑制过滤器40带静电。因此在吸引风停止时,能够抑制粉尘吸附于过滤器40的内表面。除此之外,当过滤器40从膨胀的状态向膨胀前的状态复原时,被捕捉在过滤器40的内表面的粉尘,因复原力而向过滤器40的内部剥落。<实施方式2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吸尘器IA中,通过一起使用聚酯纤维制的织物与导电性纤维来形成捕捉粉尘的过滤器40,能够抑制过滤器40带静电。由此,能够抑制粉尘由于静电而吸附于过滤器40,过滤器40的灰尘分离性变好。并且,因吸引风而膨胀且外表面贴附于两盖31、33而从两棒状部件32、32露出的过滤器40,因吸引风停止而复原至膨胀前的状态,所以能够利用复原力来自动地将粉尘从过滤器40的内表面除去。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结构的一部分实施适当的变更。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I不同,用3个以上的适当的数量 的棒状部件24A来形成保持框,该保持框在吸引风产生时将过滤器25以收缩状态保持。
权利要求1.一种吸尘器,其具备主体外壳,其收容有产生吸引风的电动送风机;以及前侧外壳,其形成有粉尘吸引口且在内部设置集尘室、并且该前侧外壳安装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前方, 在所述集尘室内设置袋状的过滤器,该过滤器对通过所述吸引风从所述粉尘吸引口吸引来的粉尘进行捕捉,所述电动送风机的驱动电机以能够充电的电池作为电源而被驱动,该吸尘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由使用了导电性纤维的织物形成,在所述集尘室内且在相比所述过滤器而言靠近所述吸引风的下游侧,设置有对吸引所述粉尘时的所述过滤器的形状进行保持的保持框。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框以向所述集尘室内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 在所述吸引风停止的状态下,在所述集尘室的前后方向,所述过滤器以从所述保持框的前方端突出的形状被保持于所述保持框,所述过滤器从所述前方端突出的长度被设为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所述保持框的长度的1/2 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框至少由如下的3个棒状部件形成,该棒状部件与通过所述粉尘吸引口的中心的中心线大致平行地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备灰尘分离性良好的过滤器的吸尘器。吸尘器(1)具备主体外壳(10),其收容有产生吸引风的电动送风机(15)的;以及前侧外壳(20),其形成有粉尘吸引口(22)而在内部设置集尘室(21)、并且该前侧外壳(20)安装于主体外壳的前方,在集尘室内设置对通过吸引风从粉尘吸引口吸引来的粉尘进行捕捉的袋状的过滤器(25),电动送风机的驱动电机(M)以能够充电的电池作为电源而被驱动,其中,过滤器由使用了导电性纤维的织物形成,在集尘室内且在相比过滤器而言靠近吸引风的下游侧,设置有对吸引粉尘时的过滤器的形状进行保持的保持框(24)。
文档编号A47L9/10GK202604721SQ20122013817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4日
发明者沓名知之, 樱井和博, 田中刚, 榊原勇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