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17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尤其是一种具有良好贴地效果的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
现有技术的直排轮鞋请参看图6及图7所示,其主要在于轮鞋15鞋底17部位的左侧轮板11及右侧轮板12间,延前后直线方向固设有四个转轴14点及后端一刹车块16(一般仅设于右轮鞋),并于其四个转轴14上分别枢接各一滚轮13在左、右侧轮板11、12间,而达到了轮鞋15能为使用者在地面上行驶滑行滚动目的。现有的直排轮鞋设计概念是直接由冰刀结构而来,其原理本意正确,但是却有以下两项情形有待改进一、贴地面不足,请参看图8-C、图8-D所示,由于直排轮的四个滚轮13为前后直线排列枢设,在地面有起伏不平时,将造成瞬间仅两个滚轮13贴地,而产生侧向贴地力量不足,若此时使用者正作转弯动作,则因离心力会发生直排轮鞋侧滑失控现象;二、凹凸跳动情形,请参看图8-A、图8-B所示,由于直排轮的四个滚轮13为前后直线排列枢设,在地面有局部凸起(或凹洞)情形,将造成滚轮13撞击(或落空),而产生振动现象,会让使用者感到不适及转弯危险。由于上述之两项不良情形,可看出直排轮鞋虽然已达到了全球性普通运动,但由于合格的场地十分有限,在地面上使用的条件受到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以便于其滚轮可一方面滚转且一方面随着地面起伏而上下移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包括有一左侧轮板、一右侧轮板及一双悬吊轮组,配合若干滚轮及支轴螺母、螺钉枢接结合,一对左右对称的左侧轮板及右侧轮板固设于轮鞋底部,前、后方位置各设有一左右相通的前、后转孔并各枢接一悬吊轮组。
本实用新型的悬吊轮组,具有一左右对称的左侧悬吊轮板及右侧悬吊轮板,中间部位设一左右相通的中转孔供枢接轮鞋底部左、右侧轮板前、后方的前、后转孔,前后两端则各设有一左右相通的转孔并各枢接一滚轮。
本实用新型与现由技术相比,以双悬吊轮组取代了直排轮鞋各滚轮呈固定直线排列定点滚动情形,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贴地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
如下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悬轮的组装位置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A和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悬吊式轮鞋滑动时地面情形一的示意图。
图5-A和图5-B是本实用新型的悬吊式轮鞋滑动时地面情形二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的直排轮鞋立体图。
图7为现有技术的直排轮鞋右鞋示意图。
图8-A、8-B、8-C、8-D为现有技术的直排轮鞋遇各种地面滑动情形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包括有一左侧轮板11、一右侧轮板12及一双悬吊轮组5,配合若干滚轮13及支轴螺母66、螺钉67枢接结合,一对左右对称的左侧轮板11及右侧轮板12固设于轮鞋15底部17,前、后方位置各设有一左右相通的转孔61各枢接一悬吊轮组5。悬吊轮组5具有一左右对称的左侧悬吊轮板7及右侧悬吊轮板6,中间部位设一左右相通的中转孔62枢接轮鞋底部17左、右侧轮板11、12前、后方的转孔42,前、后两端则各设有一左右相通的转孔61并各枢接一滚轮13。
本实用新型应用双悬吊轮组5提供前后滚轮13,在滑行中能依地面凹凸起伏,产生上下移动来保持与地面滚动接触,进而提高了侧向贴地力及降低因地面粗糙跳动现象造成的不适。
本实用新型对现有直排轮鞋结构作了部分修改及新设计了悬吊式轮组5结构部分,分别说明如下修改部分主要将现有的直排轮鞋左侧轮板11及右侧轮板12修改为另一呈左右对称之左侧轮板41及右侧轮板31,其中取消滚轮13及转轴14,并在原第一及第二转轴14位置间与第三及第四转轴14位置间设有前、后转孔42、44及内侧圆周附近各设有一长圆孔43;于前、后长圆孔43间修改呈内凹结构45,以降低局部左、右侧轮板41、31的高度,得以避开悬吊轮组5的滚轮13上移时有干涉碰触情形;保留后方刹车块16(通常仅设于右轮鞋)。
新设计部分主要为一双悬吊轮组5,包括各有一左右对称之左侧悬吊轮板7及右侧悬吊轮板6,同时以其中转孔62对准左、右侧轮板41、31前、后转孔42、44及内部置放长垫圈65,由一侧穿入一支轴螺母66结合另一侧螺钉67枢接之,此时左、右侧悬吊轮板7、6中转孔62后方内部挡销64适插入左、右侧轮板41、31长圆孔43内,又前后两端各具有一对转孔61供配合一对垫圈63,由一侧穿入支轴螺母66结合另一侧螺钉67以枢接中间各一滚轮13;此时悬吊轮组5便可以中转孔62为中心,在挡销64左、右侧轮板41、31长圆孔43内限制范围下,作适量自由旋转,如此便提供了其前后两端枢接之滚轮13可自由地少量上下移动,并且避免于鞋底部17或邻近结构有干涉碰触现象。
在足够的强度要求下,请参看图3所示,如此配合前后枢接的各一悬吊轮组5,形成一具有四个滚轮13之双悬吊式直排轮鞋2,此乃为一最佳的悬吊式结构情形,在一般的地面上滚动滑行,一可容许的设计地面起伏参考量范围内(过大的高低凹凸并不适合直排轮运动),其四个滚轮13会保持着皆与地面贴触,如此提高了对地面侧向抓地力及减轻跳动不顺现象,大为改进了现有固定直线排列式直排轮鞋1缺点。
请参看图4-A、4-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双悬吊式轮鞋2滑动于具凸起81及凹洞82地面之情形(恕以较夸大图示),其中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悬吊轮组5适当量的旋转动作配合下,确可以随着滑行而保持与地面贴触以承受重力;另请参看图5-A、5-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悬吊式轮鞋2滑动于上凸83及下凹84地面之情形,亦可以看出其滚轮13皆保持与地面贴触着以承受重力;而没有一般的固定式直排轮鞋1之滚轮13离开地面情形。
因悬吊轮组可以中转孔为中心,在一适当范围下作自由旋转,致使其前后端枢接之滚轮,能于行进滚动中依地面凹凸起伏,作上下少量移动,而能保持皆与地面贴触,所以提高了直排轮鞋的侧向抓地力及减轻跳动等不适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包括有一左侧轮板、一右侧轮板及一双悬吊轮组,配合若干滚轮及支轴螺母、螺钉枢接结合,其特征在于一对左右对称的左侧轮板及右侧轮板固设于轮鞋底部,其前、后方位置各设有一左右相通的前、后转孔并各枢接一悬吊轮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轮组,具有一左右对称的左侧悬吊轮板及右侧悬吊轮板,中间部位设一左右相通的中转孔供枢接轮鞋底部左、右侧轮板前、后方的前、后转孔,前后两端则各设有一左右相通的转孔并各枢接一滚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排轮鞋双悬吊式滚轮结构。它包括有一左侧轮板、一右侧轮板及一悬吊轮组,配合滚轮及支轴螺母、螺钉枢接结合,一对左右对称的左侧轮板及右侧轮板固设于轮鞋底部,前、后方位置各设有一左右相通的前、后转孔并各枢接一悬吊轮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以悬吊轮组取代了直排轮鞋各滚轮呈固定直线排列定点滚动情形,从而使其具有更好的贴地效果。
文档编号A63C17/04GK2461613SQ0120539
公开日2001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1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13日
发明者廖学湖 申请人:信隆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