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48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单块平片材(其由例如防水材料制成)制成的容器,以使容器即可用来装液体也可装用来固体。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其由带有一体形成的把手的单块平片材制成。
背景技术
作为诸如用于装盛个人消费用饮料或食品的杯子的器皿,可折叠容器是公知的。这种可折叠容器或是结构简单以致容器在不用手或手指对其施加压力的情况下不能保持其折叠状态,或者是结构相对复杂而需要包含夹具或其它用以连接到折叠容器体的装置以保持其折叠状态。
此外,这种容器很少配有把手以在容器装盛有热的食物或饮料时方便容器的把持。在配有把手的情况下,把手是一个需要与容器体连接的分离件。
需要一种带有一体形成的可折叠把手的简单的可折叠容器,其可以保持自身的折叠状态而不需要使用会增加产品的整体复杂性和成本的分离式连接件或其它部件。
发明综述根据本发明所述,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杯,其包括材料片,所述材料片具有一体形成了至少一个把手片的容器片,所述容器片带有折叠线以使所述容器片从平面状态转变成折叠的容器,并且所述把手片带有折叠线以使所述把手片形成为从相对于所述容器的位置伸出且被保持在所述位置的把手。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杯包括一个一体形成的把手片。在一个备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杯包括两个一体形成的把手片。
优选地,所述把手包括定出了中间握把部分的折叠线。更为优选地,通过沿所述把手片上的折叠线折叠把手片,随后通过成形的把手和容器的相互折叠作用将成形的把手保持在容器上,从而形成所述把手。作为一个选择,也可沿所述把手片上的折叠线折叠把手片,随后通过使用一体形成的连接装置将成形的把手保持在成形的容器上,从而形成所述把手。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通过沿容器片上的折叠线折叠容器片以形成所述折叠容器。优选地,所述容器片折叠线定出了至少两个角片。更加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角片被相互交叠地折叠并且通过所述一体形成的连接装置被固定。
优选地,所述一体形成的连接装置为配对的连接件,更优选地为按扣连接件。在一个备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一体形成的连接装置为所述成形的把手。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容器片折叠线定出了至少一个面,在所述面的上方所述至少两个角片能够被折叠且固定。优选地,所述容器片折叠线定出了自支撑底座。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容器片包括实质上为十二边形的材料片。优选地,所述材料片由防水材料制成。更加优选地,所述材料为塑料材料,例如,聚丙烯。优选地,所述材料具有足够的柔韧性,以使其可以被容易地沿刻在其内的折叠线折叠。
附图的简要说明以下将仅通过举例的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其中

图1是带有容器部分和把手部分的杯子在其未折叠的平面状态下的平面图;图2示出了正在由使用者组装的图1的容器部分;图3示出了正在由使用者组装的图1的把手部分;图4示出了处于折叠形态的图1的杯子;图5是依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杯子在未折叠的平面状态下的平面图;及图6是依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杯子在未折叠的平面状态下的平面图,其中杯子具有容器部分和两个把手部分。
本发明的详细描述参照附图中的图1,其中示出了在未折叠的平面状态下的可折叠杯。该杯子包括材料片1,所述片进一步包括容器片2和把手片3。片1配有刻入片体内的多个折叠线。
容器片2为十二边形。用“十二边形”的意思是指其形状为图1所示一般形状的十二边形,而不是正十二边形。在一个备选实施方案中,该形状可以为六边形或任何其它合适的形状。容器12设有内部折叠线5,其定出了自支撑底座6。在本实施方案中,自支撑底座6为矩形,其包括两条长折叠线5’和两条短折叠线5”。可选地,自支撑底座6可以为任何其它合适的形状。用“自支撑”的意思是,当杯子处于其折叠状态时,底座6可以使杯子竖立而不需要外部支撑。
折叠线7从自支撑底座6的各个拐角延伸。每一条折叠线7延伸至十二边形的两条侧边(每一条侧边都平行于自支撑底座6的两条相对的折叠线5中的一条)之一的拐角处。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两条相对的折叠线5为矩形自支撑底座6的两条最短的折叠线5”。折叠线7还定出了杯子的两个面8和9。
第二折叠线10从矩形6的各个拐角处延伸。每一条第二折叠线10延伸至与折叠线7所连接的拐角之一相邻的拐角(与折叠线10连接的拐角是不与折叠线7连接的拐角)。折叠线10和7定出了角片11。在本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四个角片,每一个角片都为普通的三角形。折叠线10还定出了两个侧片14和15。
面8设有按扣12。与面8相邻的两个角片11和11’的每一个都分别设有孔13’和13”,其定位如下,当其从面8前面折过时,每一个孔都容纳按扣12。侧片14设有孔13,其定位如下,当角片11(其与面8和侧片14都相邻)利用折叠线7和10朝向面8折叠时,孔13与按扣12对齐并且能够容纳按扣12。侧片15设有按扣配合部16。按扣配合部16定位如下,当角片11’利用折叠线7和10朝向面8折叠时,三个孔13,13’和13”与按扣配合部对齐并且能够容纳它,以使其能够与按扣12相配并且被扣在一起。
把手片3与定出了面片9的边缘的十二边形的边缘构成一体。把手片从定出所述边缘的两个拐角23和24伸出。把手片3设有横贯把手片3的宽度方向的三条折叠线17,17’和17”。折叠线17,17’和17”将把手3分成四个部分上把手片18、中间握把部分19、下把手片20以及舌片(tongue)21。
脊26位于中间握把部分19内。在本实施方案中,脊26为矩形。可选地,脊也可为任何其它合适的形状。脊26由两条平行的折叠线27定出。两折叠线27形成了矩形脊26的两条长边,每一条长边都沿长度方向从折叠线17延伸至折叠线17’。握把表面31被置于脊26的两侧。上把手片18设有两条折叠线22,它们从拐角23和24向折叠线17延伸。边缘片32与每一条折叠线22邻接。折叠线22连接折叠线17以形成脊26的上部短边缘25。进一步有两条折叠线28定出了脊26的下部短边缘29。两折叠线28从脊26的下部短边缘29的两个拐角穿过下把手片20并延伸至折叠线17”两端。边缘片33与每一条折叠线28连接。边缘片32和33以及握把表面31形成了侧板34。
舌片21位于折叠线17”下方。舌片的端部有弯曲边缘30。舌片21的宽度不大于自支撑底座6的最短边的宽度。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中,舌的宽度朝向其中心向外弯曲,舌片的底部前缘的宽度不超过自支撑底座6的最短边的宽度。
图2显示了被折叠成容器的容器片2。邻接面8的两个角片11和11”被朝向面8的外部折叠。邻接侧片14的角片11首先被向着面8折叠。在向着面8折叠角片11的过程中,侧片14朝向面8弯曲,并且侧片14的孔13和角片11的孔13’对齐,以使面8外部上的按扣12穿过它们暴露出来。角片11’随后被折过面8以与角片11的一部分重叠。孔13”与孔13和13’对齐且露出穿过他们的按扣12。在将角片11’折过面8的过程中,侧片15被越过面8弯曲,设在侧片15顶侧上的配合按扣部与孔13、13’、和13”对齐,以使按扣部12和16相配对且能够被扣在一起,这样便使正面8和两侧面14和15从自支撑底座6的折叠线5向上延伸。
图3显示了把手片,其被折叠以提供一种带有当容器装满食物或饮料时能够支撑容器的把手的防漏容器。角片11”和11被相互交叠地折过面9的外部。这样便形成了防漏容器。角片11”和11通过把手片3和容器片2的相互折叠作用而保持它们的折叠状态。在本实施方案中,所述相互折叠作用如下所述。从未折叠状态下的把手开始,把手片3被折过角片11”和11,以使把手片3的舌片21能够被插入到被折过的角片11”和11与面9之间。在此阶段,未折叠的把手3自身被向后卷以使舌片21形成一个起始并终止于面9的顶部边缘的圈(loop)。通过上把手片18、中间握把部分19和下把手片20与被叠过面9的角片11”和11的外表面的相互作用,舌片被保持在面9的顶部边缘和折叠线5”之间。
使用者对握把表面31施加的向内挤压的作用引起把手沿其上的折叠线折叠,从而使得把手能够形成三维形状。向内挤压的作用使边缘片32和33发生移位,从而使握把表面31相互面对且脊26和握把表面31产生了把手的三维垂直支撑。当把手处于未折叠状态时,侧板34的外围边缘的长度大于面9的顶部边缘和边缘5”间的垂直距离。挤压作用使侧板34变形,从而引起侧板34外围边缘长度的减小。这种长度的减小迫使舌片21进一步处在面9以及角片11”和11之间。因为角片11”和11与侧板34接触,所以侧板34在角片11”和11上施加了一个直接作用的压力。进而,角片11”和11对舌片21施加额外的作用力,以将舌片21固定在与面9相靠的折叠位置。侧板34的长度减小使把手3的三维结构即使在使用者的挤压作用消失时也能得以保持。由折叠的角片11”和11(其试图向外弹)产生的施加在把手上的向外的作用力帮助将把手保持在其位置。把手施加在角片11”和11的向内的反作用力帮助将舌片21保持靠在面9上。
在一个备选的实施方案中,面9和舌片21设有配对的连接件(例如按扣连接器),用以将舌片21保持其靠在面9上的折叠位置。
折叠状态下的把手3被垂直且水平固定在面9的平面内,从而增加了它的牢固性。把手3沿着面9的边缘和折叠线5”之间的高度方向延伸。由角片11”和11施加的抵向舌片21的作用力使舌片21固定,进而将把手垂直且水平地固定在面9的平面内。这样,把手被牢固地相对于容器固定。
本发明提供了较方便的容器的操作和把持。通过使用者对握把表面31施加手指压力,三维折叠的把手3能够被方便地抓住。由于把手被垂直且水平地固定在面9的平面内,所以把手3能够被抓紧而不用担心容器内盛之物洒溅出来。为了防止内盛之物洒溅出来,尤其是当容器被用来装盛热的东西(如茶和咖啡)时,牢固的把手是必需的。这样的容器上缺少牢固的把手会引起许多安全隐患,尤其是用不牢固的把手承载容器时可能导致烫伤。
如图4所示,虽然把手3与容器2形成一个整体,但是在折叠的状态下,把手3不与容器的内部连通。这样便提供了在使用中把手不接触容器的内盛之物的好处。当容器装盛热的东西时这一点尤其重要。此外,当处在折过面9的位置时,角片11”和11在容器和把手之间提供绝缘,从而减少热向把手传导。
图5显示了一个备选的实施方案,其中每一条折叠线7’和7”都延伸至十二边形的两条侧边(每一条侧边都平行于矩形自支撑底座6的最长的两条相对的折叠线5中的一条)之一的拐角处。这样便形成了前片41。前片41设有按扣42。折叠线10’、10”和7’、7”起到了定出角片44的作用。
每一侧片14和15都设有按扣配合部40。每一角片44都设有孔43,其定位如下,当折过相邻的侧片14或15(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前面时,每一个孔43容纳按扣42。每一按扣配合部40的定位如下,当向着侧片14或15之一利用折叠线7和10折叠角片44时,孔43对齐且能够容纳按扣配合部40和按扣42,以使按扣42和配合部40相配且被扣在一起。
图6显示了另一个实施方案,其中容器片2配有第二把手片3’,其与定出了面片8的边缘的十二边形的边缘形成为一体。角片11和11’向着面8折叠,且通过折叠把手3’、面8以及折叠角片11和11’的相互作用而保持其折叠位置。这样便提供了双把手容器,其省去了对连接件的需要,而省去的连接件会增加制造费用。在本实施方案中,杯子能够仅由单块的片材制成。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折叠杯,其包括材料片,所述材料片具有一体形成了至少一个把手片的容器片,所述容器片带有折叠线以使所述容器片从平面状态转变成折叠的容器,并且所述把手片带有折叠线以使所述把手片形成为从相对于所述容器的位置伸出且被保持在所述位置的把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包括一个一体形成的把手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杯包括两个一体形成的把手片。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片折叠线定出了中间握把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通过沿所述把手片上的所述折叠线折叠把手片,随后通过成形的把手和容器的相互折叠作用将成形的所述把手保持在所述容器上,从而形成所述把手。
6.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通过沿所述把手片上的所述折叠线折叠把手片,随后通过使用一体形成的连接装置将成形的把手保持在成形的容器上,从而形成所述把手。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容器是通过沿所述容器片上的折叠线折叠所述容器片而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片折叠线定出了至少两个角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角片被相互交叠地折叠并且通过所述一体形成的连接装置被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形成的连接装置为配对的连接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对的连接件为按扣连接件。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形成的连接装置为所述成形的把手。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片折叠线定出了至少一个面,在所述面的上方所述至少两个角片能够被折叠且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7到13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片折叠线定出了自支撑底座。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片包括实质上为十二边形的材料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片由防水材料制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材料为塑料材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材料为聚丙烯。
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可折叠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有足够的柔韧性,使其可以被容易地沿刻在其内的折叠线折叠。
20.一种可折叠杯,其实质上如参照本文附图的任何适当组合所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折叠杯,其包括塑料材料片(1),所述材料片具有一体形成有至少一个把手片(3)的容器片(2),所述容器片(2)带有折叠线(7、10)以使其从平面状态转变成折叠容器,并且所述把手片(3)带有折叠线以使所述把手片形成为从相对于所述容器的位置伸出且被保持在所述位置的把手。当从平面状态转变成折叠状态时,容器被按照这样的方式折叠以提供防漏密封,从而使所述杯即能够安全地装盛液体又能够安全地装盛固体。
文档编号A45F3/20GK1639013SQ03805459
公开日2005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7日
发明者杰伊·卡曾斯 申请人:杰伊·卡曾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