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857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板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良的滑板结构。
背景技术
按目前常见的滑板车上,并未见及有任何的剎车结构,其要减缓下地的速度,多半以藉由操控者于滑板上的动作,成一Z字形的方式前进,以减缓于斜地上下滑的速度,惟此方式,必须藉由操控者滑行的运动技巧为之,一般的消费者实难以达到确实控制减速的需求,因此有人于轮子侧设有剎车结构,并设一手动控制的控制构件,而其结构为一自行车上的剎车结构附属于滑板的轮子上,且直接以自行车的手部控制结构以供使用者使用,如此结构虽可提供一手动形态的剎车控制结构,仍有以下缺失,诸如1.手动控制不易当进行滑板运动时,手部必要空出以利随时作撑地或跳起拿板的动作,但当手上持有此一剎车控制的结构时,使用者必须兼顾拿板的需求,而换手的作业,故在滑板实际操作性上实有困难存在。
2.手动控制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因控制结构至剎车器间另设有剎车线以利牵引作业,如此即有极长的延长线体于使用者的脚部或下半身周围,当使用者跳离滑板时,极易勾及该线体,而造成不必要的危险,安全性上,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不良影响。
3.携带上颇为不便整体除了滑板外,延伸出剎车线以及剎车控制器,在携带或搬移过程,极易勾及外物造成危险,有其不便之处。
另究其轮体结构,无论用于剎车配合的结构上或一般的滑板或轮鞋等,其轮体的结构多半系为一体成型的轮圈外围圈绕有一圈轮胎,其多半是于轮圈外部以一体射出成型的技术予以制成,故轮胎与轮圈为一体结构形态,如此结构当轮胎有所损坏时,需整体换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且不同形态的轮胎,因应不同的地面或使用上的需求,使用者必须整体轮体一并更换,造成使用上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故有改良的必要。亦有轮体是具有左、右轮圈以多组螺栓相互组接成一体,以夹持住轮胎,而此轮胎为一般的充气式轮胎,如此若于轮胎有所破损时,其必须将该各组螺栓拆下,如此拆下的过程中十分的繁复,而且,于螺锁时,其各螺栓间必须顾及平衡作用,因此必须各一般的车辆轮圈的固定方式一般,各螺栓需分段螺锁,故于使用时十分的不便;而且,由于轮圈的设计有左右之分,因此,其整体轮体即有内外之分,使用者或装配者必须十分的注意,否则即无法确实的安装且安装正确,故在使用上确有其不便之处;另就制作而言,其轮圈结构各不相同,必须有两组以上的模具制作,在制作上有其不便以及增加成本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使滑板的剎车结构与轮体的结构可确实的相互搭配成一体,且在整体使用上以及安装上更为快速方便且在制作更符合经济上的效益的滑板改良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滑板改良结构,包括一滑板、及至少一刹车器,所述滑板上设有数轮座,所述轮座两侧各以轮轴设有相对的轮体,所述滑板顶部设有至少一组为脚部直接控制的主动装置,所述刹车器设于轮座上且与轮体相配合,所述主动装置主要具有一带动体,其带动体为脚部所带动,带动体另端则连动所述剎车器的剎车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1.脚动控制确实而方便藉由脚部旋转的动作方式控制剎车,当进行滑板运动时,手部可确实的空出以利随时作撑地或跳起拿板以及平衡的动作,双手可自由的动作不受限制,不致影响滑板实际操作。
2.脚动控制安全性高由于整体剎车的结构确实的与滑板结合成一体,并无如现有技术中的手动方式延长剎车而造成安全性上的缺失,在一般使用上的安全性即优于现有的手动剎车式结构,而藉由脚动式的剎车结构更具有控制的灵活性与确实性,而可达到高安全性的目的。
3.携带方便整体结构外观与现有的滑板相当无向外延伸的结构剎车线或剎车控制器等结构,不致造成携带上的问题与不便,在携带上或搬移的过程中,并无勾及其它外物造成危险发生,达到方便于携带的目的。
4.轮体整体制作快速成本低其轮体的轮圈结构成一对称形态,配合单一结合件与固定件结合整体的结构形态,而使整体制作更为快速且方便,而且,其轮圈左右属共享的模具,可相对的降低成本。
5.使用成本降低使用上,若有轮胎磨损或使用上部份零件损坏,如,轮圈有所损坏,则可直接立即的更换相关零件,且其轮圈结构属对称同一的结构形态,因此任一轮圈零件均可更换,可将相对使用上的成本降至最低。
6.装配准确性更高由于整体是以单一的结合件配合固定件为之,而且,其结合是在于整体的中央处,配合衬胎件与轮圈配合处略具有推拔的结构形态,使中央的结合件迫紧固定时,其衬胎件与轮圈具有自动对正功能,而可达到高准确性的目的。


图1是本发明的局部系统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另一局部系统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主动装置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同步控制装置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同步控制装置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轮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轮体组合部分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打气轮体分解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碟式剎车器配合轮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图9的另一视角分解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主动装置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号说明10滑板 101容置部102穿置部 103固定部
11轮座12轮轴13固定螺帽20、20′轮体 21、21′轮胎22、22′衬胎件220、220′固胎部 221、221′卡制部23轮圈230卡制部231轮辐 232穿孔233剎车部24结合件 240限制部241固接部25固定件 250限制部251固接部26轴承27衬套28轮盖体 280卡制部281标示区29剎车碟30主动装置31束带310固定部311吸附部 312吸附体32固定件 33固定体34带动体 340固定部341带动部 342吸附体35带动件 350限止部351带动部 352转动部353嵌止部 354带动端355嵌弹部36固定座 360固定部40同步控制装置41壳体410固定柱
411固定部 412导引部413穿线部42动作件 420动作部421连动部43导座430端子部44连动件50剎车器 51剎车线510端子 511外覆套52弹性体 53曲柄54剎车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其它目的,兹以如后的较佳实施例附以图式详细说明如后,惟本图例所说明的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并非为专利申请上的唯一限制。
请配合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结构包括一滑板10,在一滑板10上设有数轮座11,而轮座11两侧各以轮轴12设有相对的轮体20;至少一组主动装置30设于滑板10顶部,并为脚部直接控制;至少一组同步控制装置40固定于滑板10底部并为主动装置30连动控制,拉引剎车线至剎车器50;至少一组剎车器50与轮体20相对结构配合产生剎车力量,惟此一剎车器50的结构为一现有技术结构,故本发明仅将此一部份示出不另加赘述。
其中,滑板10相对于前述的主动装置30设有凹陷槽状的容置部101,以供主动装置30置入,而其容置部101中央设有穿孔形态的穿置部102以供主动装置30枢设于滑板10上,并于容置部101底部另设有数组孔状的固定部103以供同步控制装置40固定。
请配合参阅图3所示,其主动装置30具有一外露于滑板10顶部的束带31,以供使用者直接穿置脚部于其中并带动;而束带31两端部则设有一穿孔形态的固定部310以供螺栓形态的固定件32穿过并配合螺帽形态的固定体33予以螺锁固定;而其固定件32同时穿过一带动体34两端部上的穿孔固定部340,以使束带31可同时带动其带动体34,而其带动体34中段处另于大圆盘状中央设有方形穿孔形态的带动部341,以供一带动件35穿过,其带动件35顶部为大圆盘状的限止部350,限止部350中央向带动部341伸出形状相同且成凸缘状的带动部351,以使带动体34可确实的带动该带动件35转动;而其带动件35由带动部351中央穿过带动部341伸出圆柱状的转动部352,转动部352穿过一固定座36后另形成一凹环状的嵌止部353以配合一E形扣状的嵌止件37嵌合,以供主动装置30得以整体枢设于滑板10上,并于嵌止部353底端伸出方柱状的带动端354,以配合带动同步控制装置40内的结构;并于带动端354上另设有剖槽形态的嵌弹部355,以利一弹簧形态的复位件38端部嵌入,而其复位件38另端则嵌于固定座36或滑板10上,使带动体34与带动件35于脚部未施力的状态下回复至原未动作剎车的角度与位置;而前述的固定座36另具有多组孔状的固定部360以配合螺栓螺锁于滑板10容置部101的穿置部102上。
而前述的同步控制装置40,如图4及图5所示,其是固定于滑板10的底部并为带动件35的带动端354所控制;其中,具有一成6字形的壳体41,其壳体41相对于滑板10容置部101上的穿置部102处设有具有内螺纹孔的固定柱410以配合螺栓固定成一体,而于壳体41中央另设有穿孔形态的固定部411以枢定一动作件42,并于壳体41的凸出端内部形成一直行的凹轨导引部412,以容置一导座43于其中,而导座43与动作件42间枢设有连动件44,而于壳体41的导引部412侧向另形成两剖槽状的穿线部413以供剎车线穿过。
而前述同步控制装置40的动作件42中央设有方孔状的动作部420,以供带动件35的带动端354予以穿入带动,而于动作件42的一端伸出双叉状的连动部421以配合枢轴枢接连动件44,而连动件44另端亦以枢轴枢接一导座43,导座43一端亦成双叉状结构以枢接连动件44,而导座43的另端设有两组成凸形凹槽状的端子部430,以供剎车器50延伸出的剎车线51端子510置入固定并同时带动,而剎车线51的外覆套511则止挡于壳体41穿线部413的外部。
本发明的剎车器50可为一鼓式剎车的结构形态,其除具有剎车线51外,其剎车线51另端经弹性体52连动一曲柄53以带动鼓式剎车装置54,如图1及图2所示,惟此剎车装置54为一现有技术的结构且固定于滑板10轮座11上,故在此不另赘述之。
而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轮体20的结构,请配合图6及图7所示,其为一快拆式的结构形态,其中,具有一轮胎21,其材质是以略具有弹性的硬质胶材造成,且于其内径处一体成型射出一衬胎件22;该衬胎件22为一硬度较轮胎21高的材质制成,其外径处设有多组凸起的固胎部220,以供与轮胎21内径相互结合成一体带动的形态,而于衬胎件22的内径处另设有多组凸出条状的卡制部221,以利与轮圈23配合卡制成一体带动的结构形态。
前述的轮圈23成一左右对称的结构形态,其外径表面处设有与前述衬胎件22卡制部221配合的卡制部230,且其卡制部230向轮心的端部成开放状,而向轮边的端部成密封的形态,如此,两轮圈23夹持衬胎件22时,由两侧夹持即可使衬胎件22与轮胎21确实的定位于两轮圈23间不致左右偏移,以使两轮圈23左右套合于轮胎21与衬胎件22内径时,即可相互卡制带动;而其轮圈23向内延伸有轮辐231,并于轮辐231的内径处为一中空且贯穿的穿孔232,以供一结合件24穿过;两轮圈23中相对于剎车器50的那轮圈的轮幅231内凹的曲部与剎车器50的剎车装置54外径配合形成一剎车部233,以使其剎车装置54外张剎车时可与剎车部233产生摩擦剎车的力量。
该结合件24外径的两端部分别具有一凸起的限制部240以及一具有外螺纹形态的固接部241,其中,当结合件24穿过两轮圈23时,其限制部240限止于一轮圈23穿孔232的外侧,而其另端的固接部241穿过另一轮圈23并与一螺帽形态的固定件25相互配合螺锁成一体的结构形态,而固定件25外侧亦设有凸起的限制部250,内径则设有内螺纹形态的固接部251与结合件24的固接部241接合成一体;而于结合件24中央处为一中空贯穿的容置孔242。而另有两轴承26以及一中空圆柱状的衬套27,分设于结合件24容置孔24的中央处以及两端处,而轴承26与衬套27的中心则供前述的轮轴12穿过并以一螺帽形态的固定螺帽13固接成一体。
另有一轮盖体28为一盖体结构形态,且盖合于结合件24的端部,并于相对轮轴12的端部设有套筒状且具有弹性剖槽的卡制部280,以供弹性卡制入于轮轴12固定螺帽13的外径处;另于轮盖体28外露于结合件24端部的表面另设有标示区281可将商标或其它的标示图面设于其上。
其轮体20整体结构,即如图7所示,其衬胎件22与轮胎21一体成型,而直接将两对称的轮圈23套于轮胎21的两侧内径处,并使衬胎件22与轮圈23的卡制部(221、230)相互卡制成一体,并直接套设结合件24并以固定件25螺合成一体,即使整体结合完成,而轴承26与衬套27即视轮轴12的大小配合设置,即可达到整体轮体制作快速,且各部份零更换确实的目的;而轮体20配合剎车器50使用时,当使用者于滑板10上直接以脚部旋转,经主动装置30的束带31与带动体34与脚部结合一体带动,带动体34与带动件35同轴带动同步控制装置40的动作件42与导座43,同时拉动两剎车器50对两组轮体20进行剎车,而当脚部放松后,其主动装置30的带动体34为带动件35上的复位件38所回动至回位,以达到脚动剎车的目的。
另本发明的轮体可视不同环境立即更换不同形态的结构,即如图8所示,轮体20′适用于弹性较大的场地,如越野等场所,其轮胎21′可为一充气式的结构,而其衬胎件22′则配合该充气式的轮胎设计凸出的固胎部210′,而其内径处亦设有卡制部221′与其它构件配合,如轮圈23以及其内部的构件结合件24、固定件25、轴承16、衬套27等均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使轮圈23以内的构件无需更换,直接更换轮胎21以及配合轮胎21内径的衬胎件22即可达到适应不同场地需求的功能。
另本发明的轮体20可配合不同现有的剎车器50作不同形态上的变化,如图9、图10所示,其剎车器50的剎车装置54成一碟式剎车的结构形态,而其轮体20的轮圈23相对可一体伸出一剎车碟29以配合剎车器50使用,同样可达到前述各项功能,而且,仅要更换相对剎车器50的轮圈23即可,确实成为一低成本高实用性的轮体20结构。
另于滑板10上的主动装置30亦可配合不同的需求作不同变化,如图11所示,其主动装置30的束带31底部一体成型出吸附部311,并于吸附部311底部另设有数吸附体312,而其带动体34则成一圆盘状的结构体,且于相对处设有吸附体342,以配合与束带31上的吸附体312以磁性吸附成一体带动的结构形态,而其带动体34中央与带动件35配合的结构以及主动装置30与滑板10固定配合的结构则可为相同于前一实施例的结构,亦同样可达到前述各项功能与目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确实可达到上述诸项功能,故本发明应符专利申请要件,依法提出申请。
权利要求
1.一种滑板改良结构,包括一滑板、及至少一刹车器,所述滑板上设有数轮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座两侧各以轮轴设有相对的轮体,所述滑板顶部设有至少一组为脚部直接控制的主动装置,所述刹车器设于轮座上且与轮体相配合,所述主动装置主要具有一带动体,其带动体为脚部所带动,带动体另端则连动所述剎车器的剎车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底部还固定至少一组为主动装置连动控制并拉引剎车线至剎车器的同步控制装置,所述主动装置的带动体另端则经由同步控制装置连动剎车器的剎车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于滑板底部的同步控制装置为带动体所控制;该同步控制装置具有一壳体,壳体相对于滑板处设有以结合成一体的固定柱,而于壳体上另设有一以枢定一动作件的固定部,并于壳体另端形成一以容置一导座于其中的导引部,导座与动作件间枢设有连动件,而于壳体的导引部侧向另形成以供剎车线穿过的穿线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控制装置的动作件设有一动作部,动作件的一端设配合枢轴枢接所述连动件的连动部,该连动件另端亦以枢轴枢接所述导座,该导座一端枢接所述连动件,导座的另端设有数组以供剎车器延伸出的剎车线端子置入固定并同时带动的端子部,而剎车线的外覆套则止挡于壳体穿线部的外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具有以供主动装置置入的容置部,该容置部中央设有穿孔形态的以供主动装置枢设于滑板上的穿置部,并于容置部底部另设有数组以供同步控制装置固定的固定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装置具有一外露于滑板顶部的束带,束带底部设有带动体,带动体中央设有一带动件穿过滑板与所述同步控制装置连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两端部则设有以供固定件穿过并配合固定体予以螺锁固定的固定部,所述带动体两端部也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件同时穿过所述带动体上的固定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上的主动装置的束带底部一体成型出吸附部,吸附部底部另设有数吸附体,而其带动体于相对处设有以配合与束带上的吸附体相互吸附使用的吸附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装置的吸附体为一磁性吸附的结构体。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动体中央设有供所述带动件穿过的带动部,该带动件顶部为限止部,限止部中央向所述带动部伸出形状相同且成凸缘状的带动部;带动件由带动部伸出转动部,转动部穿过一固定座后另形成一嵌止部以配合一嵌止件嵌合,并于嵌止部底端伸出以配合带动同步控制装置内的结构的带动端;带动端上另设有嵌弹部,一复位件端部嵌入,复位件另端则嵌于固定座上;固定座另具有以配合螺锁于滑板上的固定部。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为一快拆式的结构形态,所述轮体具有两轮圈及一轮胎,所述轮胎的内径处一体成型射出一衬胎件;衬胎件外径处设有多组凸起的固胎部,衬胎件的内径处另设有卡制部;轮圈夹制于轮胎内径的两侧,而其轮圈的外径表面处设有与衬胎件固胎部卡制部配合的卡制部;轮圈向内延伸有轮辐,并于轮辐中央设有以供结合件穿过的穿孔,结合件外径的两端部分别具有限制部以及固接部,限制部限止于一轮圈穿孔的外侧,另端的固接部穿过另一轮圈并与固定件相互配合结合成一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中央处为一容置孔,结合件容置孔的两端处以及中央处分别设有两轴承以及一衬套。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的端部盖合一轮盖体,轮盖体为盖体结构形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盖体具卡制部;轮盖体外露端部的表面另设有标示区。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轮圈中相对于剎车器的一轮圈的轮幅内凹的曲部与剎车器的剎车装置外径配合形成一剎车部。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车器为一鼓式剎车结构。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板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剎车器的剎车装置成一碟式剎车结构,所述轮体的轮圈相对一体伸出一以配合剎车器使用的剎车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板改良结构,于滑板底部设有数组轮体,其滑板上设有主动装置并经同步控制装置及轮体结构改良以同时控制数轮体上的刹车器,藉由滑板上脚部动作即可控制刹车;脚部控制确实方便、安全性高,滑板携带方便,同时使轮体成为一简化快速组合的结构,不仅成本降低,而且可达到刹车控制安全的目的。
文档编号A63C17/01GK1840215SQ20051005964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0日
发明者林重江 申请人:伟立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