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防伪元件与片状纤维材料之间附着力的方法

文档序号:158538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强防伪元件与片状纤维材料之间附着力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而言涉及一种增强防伪元件与片状纤维材料之间附着力的方法,具体 地,涉及层压于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上的防伪元件;片状纤维材料,该材料具有包含于 其表面上或表面里或至少部分地嵌入到其中的层压结构;以及由该片状纤维材料制成的文 件。
背景技术
防伪元件以线型、条状或带状的形式广泛应用在纸币和其他高价值的文件中,提 供视觉手段和/或机械手段来鉴别这些文件的真实性。这些防伪元件可全部或部分地嵌入 到纸币或其他高价值文件中,或安置在所述文件的表面上。防伪线通常在制造过程中在如圆网造纸机和长网造纸机上被嵌入纸内。通常的做 法是用热封涂层包裹防伪线,然后将其引入成型纸幅中。在造纸过程中,呈溶剂基聚合物 溶液或水溶液或分散液形式的这些涂层暴露于高温,熔化后作为胶粘剂将防伪线固定于纸 中。热封涂层还用于将诸如全息图和全息条的防伪元件粘附于纸币的表面。热封涂层的使用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公知使热封涂层塑化所需的高温会对纸基 底的品质有不利影响。并且,安置有全息图的表面上的胶粘剂的再加热要顾及其移除和向 其他文件的转移。辐射固化胶粘剂也已被用于固定防伪线和施覆全息图。一种这类胶粘剂在 Hoffmuller等人的US2008/0014378A1的美国专利公开中有所描述。公开于该文献的胶 粘剂是一种涂层,其包含至少一种辐射可交联成分,并且在优选实施方案中,该胶粘剂为选 自由脂族聚氨酯分散液、芳香族聚氨酯分散液、丙烯酸酯、阴离子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分散 液、聚氨酯-聚醚型丙烯酸酯和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群组中的分散液形式。其中丙烯酸酯 化的聚氨酯分散液被认为是特别适合的(见第2页,第W030]段)。在另一更优选的实施 方案中,该涂层以阳离子辐射固化树脂的形式存在,并且认为环氧改性乙烯基共聚物是特 别适合的(见第3页,第W039]段)。该涂层被描述成具有低熔点,而在室温环境下基本上 无粘性(见第1页,第
段)。遗憾的是这篇文献所描述的涂层在所述防伪纸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交联步骤(很 可能还需要预交联的步骤)。但不得不脱离主工艺的任何此类额外步骤将对该方法的经济 性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通过提供一种创新方法将防伪元件更加牢固地固定在片状纤维材料上来应对这 些技术缺陷是本发明的目的之一。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强防伪元件(例如防伪条或防伪带)与片状纤维材料之间 附着力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粘附于防伪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形成层压结 构;(i)将该层压结构引入到长网造纸机或双网造纸机湿端的成型纤维纸幅之上或之 内,或(ii)让该层压结构与圆网造纸机中的纤维纸幅成型滚筒接触,该接触发生在该成型 滚筒的那一部分浸入到纸浆或配料之前,并且在该纤维纸幅充分固化后(即具有小于纤维 纸幅总重的5%重量的含水量)。活化该一个或多个粘性膜使防伪元件牢固地结合在充分固化的纤维纸幅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含有粘附于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上的防伪元件的层压结 构,以及一种适于制作重复使用文件如纸币的片状纤维材料,该材料具有一个或多个含于 其表面上或表面里或至少部分地嵌入到其中的这样的层压结构。在一个所涵盖的实施方案中,片状纤维材料具有一个凹嵌在其表面上的细长条形 或带状的层压结构,防伪元件从这个表面上完全可见。含有粘附于可活化粘性膜上的防伪 元件的所述层压条具有约20到约100微米(μ )(优选为约20到约50 μ )的厚度,和仅由片 状纤维材料的宽度所限的宽度(优选为约0. 5毫米到约18毫米(mm))。在制作过程中,将 所述层压条覆于成型纤维纸幅表面或片状材料表面时,造纸纤维仍可移动。所得的片状纤 维材料具有基本上均勻的全幅面纸厚或厚度。此外,所述条的下方区域更加纤薄,半透明, 并且纸张基重低于周围基底片材的纸张基重。通过以上描述可明显看出,本发明规划了宽度较大的防伪条或防伪带的应用。凹 嵌有这些较宽的防伪条的表面提供了更大的暴露的表面区域,这就增加了设计选择并且为 更有效地呈现例如各种光学变化标识或设计提供了可能。而完全可见并由此在视觉上更加 明显的所述防伪条使其作为公用防伪特征会更加有效。此外,本发明涵盖了这样一种防伪 元件的应用,该元件更厚并且因而更牢固而未伴有含防伪元件的区域中片状材料厚度的增 加。在另一个所涵盖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层压条和层压带部分嵌入到片状纤维材料 中,并在该材料的至少一侧的窗口上暴露出来。该层压条还可以完全嵌入在片状材料中,在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防伪元件的每一个相对表面上都粘附一个可活化粘性膜,以使层压条牢 固地固定在片状材料上。在任一实施方案中,所述层压条的优选厚度为小于约50 μ,优选宽 度为至少约0. 5mm (更优选地,宽度为约1到约5mm,甚至达6mm或8mm)。本发明还提供适于制作像彩票这样的一次性使用文件的片状纤维材料,这种文件 的表面往往凹嵌入一个或多个防伪元件(并且从该表面完全可见),所述防伪元件粘附在 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上或用一种粘性/粘合剂涂层涂敷。在制作过程中,当防伪元件 被覆于成型纤维纸幅表面或片状材料表面时,造纸纤维仍可移动。如上所述,所得的片状纤 维材料具有基本均勻的全幅面纸厚或厚度,并且防伪元件下方的区域更加纤薄,半透明,并 且纸张基重低于周围基底片材的纸张基重。本发明还提供由上述片状纤维材料制成的文件。这些文件包括防伪文件,如纸币、 债券、支票、旅行支票、身份证件、彩票、护照、邮票和股票凭证;和非防伪文件,如信笺和标签等。
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后续详细描述和附图将会更加清晰地发现本发明的 其他技术特征和优势。除非另作解释,在此使用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常规理解相同的含义。在此提及的所有的公开文献、专利申请文献、专利 文献和其他参考文献以引用的方式全部并入于此。如有冲突,包括定义,以本申请为准。此 外,所述的材料、方法和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并不作为限定。


参考如下附图对公开发明的特定特征进行解释说明,其中图1是本发明层压结构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放大剖面示意图;图2是长网造纸机使用水印辊将条形或带状的本发明层压结构引入成型纤维纸 幅表面或内部的示意图;图3是由领纸毛毡相互连接的两台圆网造纸机组成的造纸机的示意图。本发明的 层压结构(条形或带状)与其中一个圆网造纸机的成型滚筒接触,之后成型滚筒的该部分 浸入到浆料或配料中;图4是本发明具有凹嵌在表面中的层压条或层压带的片状纤维材料的优选实施 方案的前表面或上表面的平面图,凹嵌在表面中的条连续暴露于片状材料的前表面或上表 面上,并且在片状材料的后表面或下表面上不可见;和图5是示于图4中的片状材料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粘附于防伪条或防伪带的可活化粘性膜,一经活化便用于将这些条更牢固地固定 在片状纤维材料上。活化后,所述膜软化并渗透到周围的片状纤维材料中,与片状材料形成 机械结合以及化学结合。由这些片状纤维材料制成的文件显示出增强的耐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增强防伪元件与片状纤维材料之间附着力的方法包括将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粘附在防伪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形成层压结 构;(i)将层压结构引入到长网造纸机或双网造纸机湿端的成型纤维纸幅之上或之 内,或(ii)让层压结构与圆网造纸机中的纤维纸幅成型滚筒接触,该接触发生在该成型滚 筒的那一部分浸入到纸浆或配料之前,并且在该纤维纸幅充分固化后,活化该一个或多个粘性膜使防伪元件牢固地结合在充分固化的纤维纸幅上。
本发明实际使用的防伪元件并无限制。该元件显示或投射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信 息或通过装置来感知的信息,和/或体现出可通过机器检测或读取的信息。防伪元件可以 被分隔成多个区域,在部分或全部所述区域内所显示或投射或是包含的信息相同或不同。合适的防伪元件可以利用下述防伪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去金属化或选择性金属 化的区域或层,磁性区域或层,兼具磁性和金属性的区域或层,或压凸(例如素压印)区域 或层,由颜色变化材料、虹彩材料、液晶材料、光致变色和/或热变色材料制成的变色涂层, 发光材料和/或磁性材料涂层,全息和/或衍射防伪特征,和微型光学防伪特征。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防伪元件是一种微型光学结构。这种结构可投射一种 或多种合成放大的光学图像,其大致包含(a)光导高分子基体;(b)位于所述高分子基体上或内部的微型图像阵列;(C)微透镜阵列。配置图像阵列和微透镜阵列使得通过微透镜 阵列观察图像阵列时,投射出一个或多个合成放大的光学图像。这些投射出的图像可展示 出很多不同的光学效果。这种结构记载于=Steenblik等人的第7,333,268号美国专利, Steenblik等人的第7,468,842号美国专利,Steenblik等人的第2008/0037131号美国 专利申请公开,Commander等人的第WO 2005/106601A2号国际专利申请公开,Kaule等人 的第WO 2007/076952A2号国际专利申请公开。在一个更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使用一种如 Steenblik等人的第7,333,268号美国专利中描述的微型光学结构,该结构由一种高分子 基体形成,所述高分子基体由一种或多种实质上无色的聚合物制备,所述无色的聚合物选 自但不限于下述物质聚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丙烯、聚乙烯基碳酸酯、聚偏 二氯乙烯和它们的组合。防伪元件还可包括额外的防伪特征或装置、涂层或层;只要任意的这些额外的防 伪特征或装置、涂层或层不会导致厚度难以接受地增加也不妨碍由防伪元件产生的任何放 大或合成图像的光学效果和视觉感知。例如,添加了颜料(如二氧化钛)的非强制选择地 具有纹理的层可用来帮助掩盖嵌入纸内而在反射光下可见的防伪元件。用来生成层压结构以凹嵌于片状纤维材料表面的防伪元件的厚度范围为约15到 约50 μ (优选为约15到约30 μ),而用来生成层压结构以部分或全部嵌入于片状纤维材料 的防伪元件的厚度范围为约15到约45 μ (优选为约15到约30 μ )。适合在本发明中应用的可活化粘性膜包括热活化粘性膜或热敏粘性膜,以及水活 化粘性膜和压力活化粘性膜。热活化粘性膜或热敏粘性膜在约100°C到约160°C的温度范 围内活化,通常在传统造纸机的第二干燥部达到这个温度。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可活化 粘性膜是一个透光并且是光学透明的或者是白色的热敏粘性(TSA)膜,该热敏粘性膜选自 热敏聚烯烃粘性膜和热敏聚氨酯粘性膜。这些粘性膜在室温下基本上无粘性。用来生成层压结构以凹嵌于片状纤维材料表面的TSA膜的厚度范围为约5到约 50 μ (优选为约5到约20 μ ),而用来生成层压结构以部分或全部嵌入片状纤维材料的TSA 膜的厚度范围为约5到约35 μ (优选为约5到约25 μ,更优选为约10到约20 μ )。在层压结构中使用较厚TSA膜进行表面凹嵌应用的能力允许特别是微型电路(例 如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记)在TSA膜中的埋入。在实践中,TSA膜可被挤出到防伪元件的纸幅(在生产中或生产后)上,或者用传 统的层压技术在将纸幅切割成独立的防伪元件之前,可将独立的TSA膜粘附或层压到防伪 元件的纸幅上。这种膜可带有或不带有纸或聚合物(如聚酯)底膜,或带有共挤的、非粘性 的聚合物膜层。举例来说,一种合适的层压技术包括在防伪元件纸幅的背面连续涂敷TSA膜,然 后将层状结构暴露在约60°C到约200°C (优选约120°C到约180°C )下,使加热后的结构通 过压夹区(施加为约6. 9 X IO2至约6. 9 X IO5帕斯卡的压夹力)并持续约5毫秒到约30秒 以形成厚度为约20到约100 μ的层压结构,且如果需要的话,从层压结构上移除底膜或共 挤膜层以暴露出TSA膜。一旦层压结构制作完成,它将被切割或裁剪成任意形状或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条 形、带状、线形、小圆片或块状。所述条或带以及线可具有不变或可变的边界轮廓。优选地, 层压结构可被裁剪成(1)用于凹嵌于片状纤维材料表面上的宽条或宽带(优选地,约0.5到约18mm宽),或者(2)用于部分或全部嵌入到片状纤维材料中的窄线(优选地,至少约 0. 5mm宽,更优选地,约1到约5mm宽,甚至达6或8mm宽)。之后,所述条或线将被缠绕在 卷轴或线轴上。参考附图的图1,标记10大致展示了本发明条形或带状的层压结构的优选实施方 案。该层压条10包括一个防伪元件12和一个可活化粘性膜14。适合于本发明中使用的片状纤维材料为纸或纸类片状材料。这些单层或多层的片 状材料可以由多种纤维例如马尼拉麻、棉花、亚麻、木浆和它们的混合物制成。如本领域技 术人员所知,优选将棉和棉/亚麻混合物或者棉/合成纤维混合物用于纸币和非防伪文件 例如信笺,而木浆常用于非纸币防伪文件和非防伪文件例如标签。如上所述,使用造纸工业常规技术生产的过程中,所述层压条10可被至少部分地 嵌入到片状纤维材料中。在造纸过程中或之后,所述条10也可以被安置在片状纤维材料的 表面上或凹嵌于其中。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层压条10在造纸过程中被凹嵌于成型纤维纸幅或 片状材料的表面上。参考图2,在制作本发明片状纤维材料的单层实例的长网造纸工艺中,所述层压条 10 (将所述条定位以使防伪元件12为最上一层)在造纸机的湿端20被如水印辊18压入到 部分固化的成型纤维纸幅16(即,含约0. 5%重量到约5%重量的浆料,和约95%重量到约 99. 5%重量的水的纤维浆)的一个面中。在造纸工艺中的这个阶段,成型纸幅16中的纤维 仍可以移动。随着纸幅16上水分的排出,纤维在所述条10周围排列,将其固定在纸幅16的 前表面或上表面上。离开湿端20之后,所述纸幅16通过造纸机的压力部、第一干燥部、第 二干燥部和压光部。在造纸机的第二干燥部,所述纸幅16暴露于足以使粘性膜软化的温度 和/或压力下,致使或迫使其渗入纸幅中。得到的片状纤维材料中的该层压条10牢固地结 合在片状材料上,防伪元件12连续地暴露于片状材料的前表面或上表面上,而从片状材料 的后表面或下表面不可见。如前所述,该片状纤维材料具有基本均勻的全幅面纸厚或厚度。 此外,该条10下方的区域更加纤薄,半透明,并且纸张基重低于周围基底片材纸张基重。图3显示了制作本发明片状纤维材料的双层实例的圆网造纸工艺。在该工艺中, 使用由领纸毛毡沈相互连接的两台圆网造纸机22、24,两个纸幅观、30同时形成,并在辊 32处挤压在一起,随后被共同送至造纸机的压力部、干燥部和压光部。所得的片状纤维材料 与如上所述使用长网造纸机制作的片状材料具备相同的物理特性。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 知的是,尽管图3显示的是湿网槽式圆网造纸机,但干网槽式圆网造纸机同样可以用于制 作本发明的片状纤维材料。由图3所示的圆网造纸机形成的双层纸幅34具有凹嵌于其表面上的层压条10,并 且防伪元件12从该表面完全可见。所述层压条10先与圆网造纸机M中的成型滚筒36接 触,之后将滚筒36的该部分浸入纸浆或配料38中,从而使层压条10整合到纸幅30中。由 于在整个滚筒36上产生纤维的沉积和随之而来的纸的形成,纤维在层压条10周围排列,将 其固定在纸幅30的前表面或上表面上。由圆网造纸机22形成的纸幅观是均质的,并用于 掩盖纸张形成时可能由于所述条10的存在导致的在纸幅30后表面或下表面上的任何不平 整。 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水印辊或成型滚筒的表面应具有一些突起和/或凹陷的区域,这些区域可与在制造过程中与所述条10接触的区域部分重叠或毗邻。例如在本发明所 涵盖的一个实施方案中,水印辊或成型滚筒的表面在与所述条10接触的区域的任一侧上 被图案化,生成了在凹嵌在表面中的条10的任一侧上具有不透明标记和半透明标记的图 案的片状纤维材料。现参照图4,标记40大致显示了具有凹嵌在表面中的条10的本发明片状纤维材料 的优选实施方案。表面凹嵌有条10的防伪元件12连续暴露于片状材料40的前表面或上 表面42上,并且从片状材料的后表面或下表面不可见或者通过开孔或窗口而暴露。这些所 谓的“透明窗口”允许所述条10在透射光下可见,同时不存在背景纸纤维的光散射效应。最好如图5所示,其为图4所示的片状纤维材料的截面图,片状材料40具有基本 上均勻的全幅面纸厚或厚度。表面凹嵌有条10的片状纤维材料40特别适合用于制作例如纸币这样的重复使用 文件。然而对于用于制作如彩票这样的一次性使用文件的表面凹嵌有防伪元件的片状纤维 材料,其耐用性要求不甚严格,可以使用粘性/粘合剂涂层来替代可活化粘性膜层。对于这 种方案,优选厚度范围为约0. 5到约18mm的防伪元件12被涂敷一层粘性/粘合剂涂层,并 如前所述在纤维还可移动时引入到成型纤维纸幅中。优选的粘性/粘合剂涂层为水活化胶粘剂、热活化胶粘剂和/或压力活化胶粘剂, 这些胶粘剂在造纸机的第二干燥部被活化,在该处温度达到100°c 160°C。这些涂层可以 以溶剂基聚合物溶液,或者是水溶液或分散液的形式进行施覆。合适的分散液选自下列物 质丙烯酸树脂分散液、环氧树脂分散液、天然乳胶分散液、聚氨酯树脂分散液、聚醋酸乙烯 酯树脂分散液、聚乙烯醇树脂分散液、脲甲醛树脂分散液、醋酸乙烯酯树脂分散液、乙烯醋 酸乙烯酯树脂分散液、乙烯乙烯醇树脂分散液、聚酯树脂分散液和它们的混合物。上文描述了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案,但可以理解的是它们也仅仅是以举例的方式 在此呈现。因此,本发明的广度和范围并不被任何范例性的实施方案所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增强防伪元件与片状纤维材料之间附着力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粘附于防伪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形成层压结构; (i)将该层压结构引入到长网造纸机或双网造纸机湿端的成型纤维纸幅之上或之内, 或(ii)让该层压结构与圆网造纸机中的纤维纸幅成型滚筒接触,该接触发生在该成型滚 筒的那一部分浸入到纸浆或配料之前,并且在该纤维纸幅充分固化后,活化该一个或多个粘性膜使防伪元件牢固地结合在充分固化的纤维纸幅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防伪元件包含一种或多种由下列群组中选出的 防伪特征去金属化或选择性金属化的区域或层,磁性区域或层,兼具磁性和金属性的区域 或层,压凸区域或层,由颜色变化材料、虹彩材料、液晶材料、光致变色材料和热变色材料中 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变色涂层,发光涂层,磁性涂层,兼具发光和磁性的涂层,全息防伪特 征,衍射防伪特征,兼具全息和衍射的防伪特征,和微型光学防伪特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防伪元件是一种微型光学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选自热活化粘性膜或热 敏粘性膜、水活化粘性膜和压力活化粘性膜。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是透光并且是光学透明 的或者是白色的热敏粘性膜,该热敏粘性膜选自热敏聚烯烃粘性膜和热敏聚氨酯粘性膜。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是在约100°C到约160°C 的温度下被活化的热活化粘性膜或热敏粘性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在纤维纸幅的含水量低 于纤维纸幅总重的5%重量时被活化。
8.一种层压结构,包括粘附于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上的防伪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选自热活化粘性膜 或热敏粘性膜、水活化粘性膜和压力活化粘性膜。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是透光并且是光 学透明的或者是白色的热敏粘性膜,该热敏粘性膜选自热敏聚烯烃粘性膜和热敏聚氨酯粘 性膜。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所述防伪元件的厚度为约15微米到约50微米。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所述防伪元件的厚度为约15微米到约45微米。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的厚度范围为约5 微米到约50微米。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微型电路被嵌入到该一个或可活化粘性膜中。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该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的厚度为约5微米 到约35微米。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该层压结构为细长的条或带的形式,并包括粘 附在一个可活化粘性膜上的防伪元件。
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压结构,其中该层压结构为细长的条或带的形式,并包括具有两个相对表面的防伪元件,以及粘附于防伪元件的各个相对表面上的可活化粘性膜。
18.一种适合用于制作重复使用文件例如纸币的片状纤维材料,所述片状纤维材料具 有基本上均勻的全幅面纸厚或厚度,并且包括纤维纸幅;和一个或多个层压结构,所述一 个或多个层压结构由粘附于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上的防伪元件构成,其中该一个或多 个层压结构包含在纤维纸幅的表面上或表面内,或至少部分地嵌入到纤维纸幅的表面之 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具有凹嵌于纤维纸幅的前表面或上表面中 的一个细长的条或带状的层压结构,所述细长的条或带从该表面完全可见。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中凹嵌在表面中的条从纤维纸幅的后表面 或下表面不可见。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中凹嵌在表面中的条通过开孔或窗口在纤 维纸幅的后表面或下表面上暴露。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中所述层压结构的厚度范围为约20微米到 约100微米。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中所述层压结构的厚度为约20微米到约 50微米,宽度为约0. 5毫米到约18毫米。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具有一个细长的条或带状的层压结构,该 层压结构部分地嵌入到纤维纸幅中,并在其至少一个表面上的窗口中暴露,或者是完全嵌 入到纤维纸幅中。
25.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中所述层压结构完全嵌入到纤维纸幅中, 并且具有粘附于防伪元件各个相对表面上的可活化粘性膜。
26.如权利要求M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中所述层压结构的厚度为约20微米到约 80微米。
27.如权利要求沈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其中所述层压结构具有小于约50微米的厚度 和至少约0.5毫米的宽度。
28.一种适合用于制作一次性使用文件例如彩票的片状纤维材料,所述片状纤维材料 具有基本上均勻的全幅面纸厚或厚度,并且包括纤维纸幅;和一个或多个涂敷的防伪元 件,该防伪元件包含于纤维纸幅的表面上或表面内,或至少部分地嵌入到纤维纸幅的表面 中,其中该一个或多个涂敷的防伪元件涂敷了分散液形式的粘性/粘合剂涂层,该分散液 选自下列物质丙烯酸树脂分散液、环氧树脂分散液、天然乳胶分散液、聚氨酯树脂分散液、 聚醋酸乙烯酯树脂分散液、聚乙烯醇树脂分散液、脲甲醛树脂分散液、醋酸乙烯酯树脂分散 液、乙烯醋酸乙烯酯树脂分散液、乙烯乙烯醇树脂分散液、聚酯树脂分散液和它们的混合 物。
29.一种由权利要求18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做成的文件。
30.一种由权利要求观所述的片状纤维材料做成的文件。
31.如权利要求四所述的文件,该文件是选自纸币、债券、支票、旅行支票、身份证件、 彩票、护照、邮票和股票凭证的防伪文件。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文件,该文件是选自支票、旅行支票、彩票和邮票的防伪文件。
33.如权利要求四所述的文件,该文件是选自信笺和标签的非防伪文件。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文件,该文件是选自信笺和标签的非防伪文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防伪元件(例如防伪条或防伪带)与片状纤维材料如纸之间附着力的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层压于一个或多个可活化粘性膜上的防伪元件;一种含有这样一种层压结构的片状纤维材料,该层压结构包含于该片状纤维材料的表面之上或表面之中,或至少部分地嵌入到该片状纤维材料的表面之中;以及一种由所述片状纤维材料制成的文件(如防伪文件,例如纸币)。
文档编号A63F3/06GK102089476SQ200980127180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2日
发明者D·A·克瑞尼, G·D·普雷特 申请人:克瑞尼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