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划船运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第M378764号专利案在背景技术栏揭示现有的划船运动装置包括一架体、一座椅、一驱动组及一回力组,可在拉动一握把时,产生阻尼的作用力,达到运动效果。却存在着许多的使用缺点,例如握把只有一个,必须用单手拉动握把,形成单手的运动效果,另只手在同一时间却无法训练,反而延长双手的运动时间。倘若,用双手拉动单一握把,只有上半身会前、后移动,不仅姿势一成不变,仍然无法达到全身运动的效果。
中国台湾第M378764号专利案公开新的划船运动装置,采用双手交错拉动两根拉绳,解决单手运动的弊端。可是,该款划船运动装置的每条拉绳缠绕在一回力轮,回力轮套在一轮轴,并在回力轮与轮轴之间加装一涡卷弹簧,提供回力轮卷收拉绳所需的作用力。涡卷弹簧是金属材料制作而成,不仅成本造价昂贵,而且对拉绳产生强硬的阻力,容易造成运动伤害。
因此,如何改善划船运动装置来避免运动伤害,就成为本实用新型亟待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案实用新型设计人提供新的划船运动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采用缓和的阻尼构造,使阻力逐渐增加,取得仿效独木舟划船的健身或运动效果。
缘于上述目的的达成,本实用新型的划船运动装置包括:
一基座,其有至少一管内空间;
一阻尼结构,其有一飞轮,该飞轮被一轮轴安装在基座上,以阻尼作用减缓飞轮的转速;
一拉力结构,其包括:两根拉绳、一长杆、两个惰轮组与两个回力轮,该两个回力轮安装于轮轴且位于飞轮两旁,该两个惰轮组紧固于基座两侧,该拉绳通过惰轮组,其一端与长杆相连,另一端连接回力轮而可缠绕;
两个卷收轮,每个卷收轮安装于轮轴,其与回力轮保持同心圆的联结关系;
两条弹力绳与二紧固于基座的定滑轮组,每条弹力绳绕着相应的定滑轮组,以弹力绳一端系于基座,另一端连接相应的卷收轮而可卷绕,使卷收轮的卷收方向异于回力轮的卷收方向。
其中,该惰轮组有两个惰轮,这两个惰轮围成一改变拉绳运动方向的通道。每个惰轮与一条垂直于基座中央的虚拟线维持一角度,该角度约35°±5°。
至于定滑轮组包括:一第一定滑轮,其局部进入基座的管内空间;一第二定滑轮,其隐藏在基座的管内空间,该第二定滑轮配合第一定滑轮转换弹力绳在基座的管内空间的施力方向。
而且,每个回力轮与轮轴之间添加一单向轴承,使回力轮单向空转不做功,反向驱使轮轴带动飞轮旋转。
如此,弹力绳配合卷收轮形成缓和的阻尼作用,可随着卷收圈数的增加而使阻力递增,取得仿效独木舟划船的健身或运动效果。
接着,基于图式详述相关的实施例,说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功效,相信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构造及特征,当可由的得一深刻而具体的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划船运动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划船运动装置的组合剖视图。
图3是拉力、卷收二结构的配置示意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切开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划船运动装置10;基座20;虚拟线21;座垫22;矩形体23;搁置结构24;脚26;长管28;操作机构30;皮带31;壳体32;磁性组件33;显示器34;弧形片35;飞轮36;磁性件37;轮轴38;调节索39;拉力结构40;惰轮41;拉绳42;通道43;长杆44;单向轴承组45;惰轮组46;回力轮48;阻尼结构50;第一定滑轮51;弹力绳52;调整轮53;第二定滑轮54;固定件55;调节钮56;卷收轮58;角度θ。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阐明划船运动装置10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在一基座20配置一操作机构30、一拉力结构40与一阻尼结构50。
在本实施例,该基座20下方牢固二脚26,这些脚26接触一如地面或楼房地板的平面,支撑二长管28维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些长管28并排在一矩形体23两旁,供一座垫22和一搁置结构24安装在矩形体23与长管28上面。在本实施例,该矩形体23下方是中空的,其与长管28的管内空间各自独立。某些实施例中,该矩形体23与长管28可整合成为单一管体,拥有单独且宽敞的管内空间,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容许范围。
所述的操作机构30与座垫22在矩形体23(或基座20)的不同端,使搁置结构24介于操作机构30与座垫22之间。该操作机构30在基座20维持固定不动状态,该座垫22或搁置结构24至操作机构30的距离,可视需要进行调整。
该操作机构30包括一壳体32及一显示器34。其中,该壳体32包住局部的基座20和脚26,对安装于基座20的零组件具备保护作用。该显示器34立在壳体32外部,可了解划船运动装置10的使用状态,如运动时间、阻力大小或换算热量的消耗值等。
所述的阻尼结构50包括一飞轮、一磁性组件、一调节钮56与一调节索。
在图3、图4中,该飞轮36被一轮轴38穿过。该轮轴38与基座20相连,支持飞轮36位于基座20(或矩形体)前端的下方,属于该壳体的保护范围内。
所述的磁性组件33由一弧形片35与若干磁性件37组成。在本实施例,这些磁性件37是分开的结合于弧形片35上。在某些实施例,这些磁性件可被单一磁性件37取代。所述的弧形片35一端可摆动地连接于脚26,另一端位于矩形体(或基座20)下方而可被调节索39一端系结。该调节索39通过矩形体下方,其另一端与一调整轮53相连。在调整轮53轴心位置固定一调节钮56,该调节钮56驱动调整轮53自转,卷收或释放调节索39的长度,改变弧形片35与飞轮36圆周面的距离,缩减或增加磁性件37对飞轮36的磁力,使飞轮36具备阻尼效果。
在某些实施例,该磁性组件33可被一条皮带31取代。该皮带磨擦飞轮36的圆周面,同样能够减缓飞轮36的转速,深具阻力效果。
在图1、图3中,所述的拉力结构40包括两根拉绳42、一长杆44、两个惰轮组46与两个回力轮48。每条拉绳42二端的一系结于长杆44相应的部位(如端部),另一端通过惰轮组46而与回力轮48相连,允许拉绳42局部缠绕在回力轮48上。因此,该长杆44受力,可拉动两根拉绳42伸出一定长度。
如图4、图5所示,该惰轮组46有二并排的惰轮41,两个惰轮41的圆周面彼此相向且围成一通道43,限制拉绳42经由通道43改变运动的方向。因为两个惰轮41以圆周面相隔的距离小于拉绳42的直径,所以拉绳42脱离惰轮组46的机率较小。每个惰轮41固定在长管28外侧,其与一条垂直于基座20中央的虚拟线维持一大约30°~65°的角度θ,引导拉绳42顺畅地经过惰轮组46的通道43。
两个回力轮48套在轮轴38两旁,以致飞轮36位于两个回力轮48之间。每个回力轮48与轮轴38之间添加一单向轴承组45,使回力轮48单向空转不做功,反向驱使轮轴38带动飞轮36旋转。
回头看到图1、图3,该卷收轮58套在轮轴38上,其与回力轮48保持同心圆的联结关系。在本实施例中,该卷收轮58与回力轮48设计成为一体,二者可同步作动。某些实施例,该卷收轮58与回力轮48是分开的,可通过同向旋转的结构使卷收轮58与回力轮48联结在一起。
两条弹力绳52配合二定滑轮组,提供卷收轮58带动回力轮48回转所需的作用力。所述的定滑轮组由一第一定滑轮51与一第二定滑轮54组成,这些定滑轮51、54组装在单一长管28的不同端。其中,该第一定滑轮51局部进入长管28,其余部位露出长管28下方。该第二定滑轮54的直径小于长管28的宽度与高度,其隐藏在长管28里面,并配合第一定滑轮51转换弹力绳52在长管28内的施力方向。
所述的弹力绳52一端在长管28内,可系上一牢固于长管28内部的固定件55(如图3、图5所示的螺栓)。该弹力绳52一端与卷收轮58相连,以致弹力绳52局部缠绕于卷收轮58上。而且,该卷收轮58的卷收方向异于回力轮48的卷收方向。
换句话说,当卷收轮58卷收弹力绳52,该回力轮48处于释放拉绳42长度的状态;相反之,在回力轮48卷收拉绳42时,该卷收轮58处于释放弹力绳52长度的状态。因此,拉绳42伸出长度愈长,弹力绳52卷绕圈数愈多,致使长杆44愈费力。
将长杆44视为划船的桨,模拟独木舟的划船模式。当长杆44一端向下,由靠近惰轮组46的低位往座垫22方向远离,牵引拉绳42往外释出一定长度,驱使卷收轮58增加弹力绳52的卷收圈数。此刻,该弹力绳52对卷收轮58产生反作用力,抗衡拉绳42施予回力轮48的作用力,以致长杆44仿佛有阻力愈来愈强的感觉。这是因为弹力绳52卷收圈数的增加,相对提高弹力绳52的张力。对拉绳42或长杆44而言,该弹力绳52的张力属于阻力的一部分,仿佛独木舟在湍急的河流进行划船运动,达到健身效果。
另外,该长杆44另一端朝上,从靠近座垫22的高点往惰轮组46方向位移。因位弹力绳52失去拉绳42的抗衡,驱使卷收轮58反向旋转,所以回力轮48同时卷收部分的拉绳42,以致长杆44有愈来愈轻松的感觉,有助于下一次从低位远离惰轮组46的运动。
如此,周而复始地挥动长杆44,达到健身的效果。一旦感觉精神疲惫、肌肉酸痛或想要停止健身运动时,该长杆44摆在基座20的搁置结构24,避免拉绳42全部退入壳体32中。俟体力恢复或想要健身时,再次挥舞长杆44进入下一次的划船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