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爬山车轨道。
[
背景技术:
]
目前,现实生产和生活中游乐设施用轨道,其一般是左右侧导轨结构,两侧导轨起支撑及导向作用,爬山车上车轮与导轨上端面接触,爬山车上导滑件与导轨下端面接触,车轮与导滑件,其受力集中,导轨容易磨损,并且当两侧导轨固定后,其也固定了爬山车两侧车轮之间的宽度,其适用性不好。
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爬山车轨道,其结构简单易实现,实用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爬山车轨道,包括有轨道本体1,所述轨道本体1上设有用于支撑爬山车车架100两侧车轮行走的两侧车轮支撑面2,两侧车轮支撑面2之间的轨道本体1上设有高于两侧车轮支撑面2的用于对爬山车车架100进行导向的两条导向轨3。
如上所述的一种爬山车轨道,所述两侧车轮支撑面2之间的轨道本体1上设有两列竖向支架4,两条导向轨3分别设置在两列竖向支架4相对的两侧壁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爬山车轨道,所述竖向支架4底端两侧设有用于加强竖向支架4固定性的加强焊接件5。
如上所述的一种爬山车轨道,两列竖向支架4相背的两侧壁上设有若干的LED灯。
如上所述的一种爬山车轨道,所述轨道本体1为循环圈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案结构简单易实现,支撑爬山车车架运动的是两侧车轮支撑面,而对爬山车车架进行导向的是两侧车轮支撑面之间的两条导向轨,即本案爬山车轨道对爬山车车架的支撑力和导向作用力不是在同一个部位,使得爬山车轨道受力分散,不易磨损坏;另,两条导向轨高于两侧车轮支撑面,如此,使得两条导向轨比较接近爬山车车架的重心,便于减小爬山车车架对导向轨的离心作用力,有利于降低导向轨的磨损;另,在两侧车轮支撑面足够宽和爬山车车架底端中部的导滑件与两条导向轨配合的情况下,本案爬山车轨道能够适用不同车轮宽度的爬山车车架,其适用性好。
2、两侧车轮支撑面之间的轨道本体上设有两列竖向支架,两条导向轨分别设置在两列竖向支架相对的两侧壁上,如此,便于导向轨的固定和便于与爬山车车架的导滑件紧密配合导向。
3、所述竖向支架底端两侧设有用于加强竖向支架固定性的加强焊接件,如此,便于竖向支架及其上导向轨的不移位。
4、两列竖向支架相背的两侧壁上设有若干的LED灯,如此,便于增加爬山车轨道的视觉效果。
5、轨道本体为循环圈结构,如此,便于爬山车车架在其上循环行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案的结构示图。
图2是本案具体实施时轨道本体为闭环结构的一个立体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所示,一种爬山车轨道,包括有轨道本体1,所述轨道本体1上设有用于支撑爬山车车架100两侧车轮行走的两侧车轮支撑面2,两侧车轮支撑面2之间的轨道本体1上设有高于两侧车轮支撑面2的用于对爬山车车架100进行导向的两条导向轨3。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爬山车车架100底端中部设有与两条导向轨3配合的导滑件,便于对爬山车车架100的导向。
如上所述,支撑爬山车车架100运动的是两侧车轮支撑面2,而对爬山车车架100进行导向的是两侧车轮支撑面2之间的两条导向轨3,即本案爬山车轨道对爬山车车架100的支撑力和导向作用力不是在同一个部位,使得爬山车轨道受力分散,不易磨损坏;另,两条导向轨3高于两侧车轮支撑面2,如此,使得两条导向轨3比较接近爬山车车架100的重心,便于减小爬山车车架100对导向轨3的离心作用力,有利于降低导向轨3的磨损;另,在两侧车轮支撑面2足够宽和爬山车车架100底端中部的导滑件与两条导向轨3配合的情况下,本案爬山车轨道能够适用不同车轮宽度的爬山车车架100,其适用性好。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所述两侧车轮支撑面2之间的轨道本体1上设有两列竖向支架4,两条导向轨3分别设置在两列竖向支架4相对的两侧壁上,如此,便于导向轨3的固定和便于与爬山车车架100的导滑件紧密配合导向。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所述竖向支架4底端两侧设有用于加强竖向支架4固定性的加强焊接件5,如此,便于竖向支架4及其上导向轨3的不移位。
如上所述,具体实施时,两列竖向支架4相背的两侧壁上设有若干的LED灯,如此,便于增加爬山车轨道的视觉效果。
如图2所示,具体实施时,所述轨道本体1为循环圈结构,如此,便于爬山车车架100在其上循环行走。
如上所述,本案保护的是一种爬山车轨道,一切与本案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都应示为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