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动态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2305发布日期:2018-09-25 16:19阅读:109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部动态辅具,尤其是一种包含三连杆设计的手部动态辅具。



背景技术:

据卫生部门统计,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十大死因中的第三名。对中风患者而言,良好的物理治疗可以改善生活,并且提升复健速度。但对于尚未恢复至布朗斯壮氏(brunnstrom)阶段四以上或因手部伸直肌群无力而无法自主将手部张开的患者,目前的临床治疗大多倚靠职能治疗师的徒手诱发技巧来使患者被动打开手部以完成复健活动,但是此种复健方式非常耗费职能治疗师的精神与体力,因而影响患者的复健成效与复健过程的稳定性。

现有的手部抓握动态辅具大多具有以下缺点:无法依照不同使用者去调整辅具尺寸、不符合常用抓握的轨迹与模式、包覆手指的指套降低触觉回馈等,因此目前尚无良好的复健辅具。虽然目前有以马达驱动的辅具,然而其属于被动式的辅具,患者复健时是被马达所带动,而非以自己的力量动作。因此本案动态手部辅具能改善现有手部动态辅具的缺点,将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性。

申请号为100209691、名称为动态手部功能训练器的台湾专利文件公开了一个辅具,其包括一前臂支架,其上贴有黏扣带以将支架固定于前臂,并以弹簧及扣环带动手指,但此案的动作因拇指的弹簧线性关系是属于较粗略的抓握方式,不符合正常手指抓握。此外,目前市售的saeboflex(由saebo公司所制造)的动态辅具,主要目的也是利用弹簧的回弹性将患侧手张开手指并且能进行日常生活训练,但与前案的问题类似,皆为较为粗略的球型抓握方式。目前人类日常生活的主要抓握模式有对掌抓握、三点指腹抓握,根据研究指出,目前协助此类动作的动态辅具的缺点有:较不符合常用抓握的轨迹和模式、昂贵、笨重、包覆手指的指套因而降低触觉回馈…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部动态辅具,使中风患者能藉此辅具达到更正常的抓握功能。

本发明利用四连杆方式使患者的拇指与食指呈对掌位置,较现有技术的球型抓握方式更符合日常生活之活动方式。此外,末三指的指套连杆长度可依个案调整,且指腹处篓空的指套设计能提供患者复健时的触觉回馈,增进复健的成效。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手部动态辅具包含:一手腕套件,其分别与一拇指套件、一食指套件、一中指套件、一无名指套件及一小指套件相连接;其中食指套件、中指套件、无名指套件及小指套件均包含一弹性线材;其中手腕套件、拇指套件及食指套件由三个连杆所连接;这些连杆包含:一第一连杆,其两端分别连接食指套件与一第二连杆,食指套件端位于一第二掌指关节的桡侧对应处;一第二连杆,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杆与一第三连杆;一第三连杆,其一端连接第二连杆,且其另一端位于一第一掌指关节的桡侧对应处;及其中,食指套件端与第三连杆另一端形成一固定距离,其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固定距离的长度比例范围为0.27±10%:0.78±10%:0.4±10%:1;及该手腕套件包含一桡腕关节对应处,由一手背对应处与一前臂对应处形成的夹角为10度至35度。

较佳地,手背对应处与前臂对应处的角度为30度。

较佳地,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固定距离之长度比例为0.268:0.782:0.401:1。

较佳地,拇指套件、食指套件、中指套件、无名指套件及小指套件的各末端指节对应处未被包覆,使用者的末端指节可直接碰触物体,产生一触觉回馈。

较佳地,弹性线材分别连接该拇指套件、食指套件、中指套件、无名指套件及小指套件的各掌指关节对应处及各末端指节对应处。

较佳地,这些连杆还包含一角度传感器。

较佳地,中指套件、无名指套件及小指套件进一步包含一张力传感器。

较佳地,拇指套件、中指套件、无名指套件及小指套件的长度可依据使用者而调整。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手部动态辅具,包含有一手掌套件,可提供使用者作为手掌的支撑处,使用者在手腕关节至伸直30度的姿势下可提升最大肌力;而其中拇指及食指之套件,可以撞钉固定于上述手掌主体上,另外三指的套件则可以依据个案手指长度调整长度,并露出最末节的指腹面,以提供活动过程中的感觉回馈来提升复健成效;此外,所搭配使用的各手指套件的弹性线材,为职能治疗师依据个案状况调整适当长度以达到完成抓放动作,并可使用一黏扣带来固定使用者的前臂与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的实体图;

图2是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中三连杆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的仰视图;

图6是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的抓握实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手腕套件;11桡腕关节对应处;12手背对应处;13前臂对应处;20拇指套件;22第一掌指关节的桡侧对应处;30食指套件;31第二掌指关节的桡侧对应处;40中指套件;50无名指套件;60小指套件;70弹性线材;80三连杆;81第一连杆;82第二连杆;83第三连杆;84固定距离;100手部动态辅具。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的一种手部动态辅具100包含:一手腕套件10,其系分别与一拇指套件20、一食指套件30、一中指套件40、一无名指套件50及一小指套件60相连接;其中食指套件30、中指套件40、无名指套件50及小指套件60包含一弹性线材70;其中手腕套件10、拇指套件20及食指套件30由三连杆80所连接;其中这些连杆包含:一第一连杆81,其两端分别连接食指套件30与一第二连杆82,其中食指套件一端位于一第二掌指关节(secondmetacarpophalangealjoints)的桡侧对应处31;一第二连杆82,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杆81与一第三连杆83;一第三连杆83,其一端连接第二连杆82,且其另一端位于一第一掌指关节(firstmetacarpophalangealjoints)的桡侧对应处22;及其中,食指套件端与第三连杆另一端形成一固定距离84,其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第三连杆83及固定距离84的长度比例范围为0.27±10%:0.78±10%:0.4±10%:1;及手腕套件10包含一桡腕关节(radiocarpaljoint)对应处11,系由一手背对应处12之轴与一前臂对应处13形成之夹脚为10度至35度。

在较佳实施例中,手背对应处12的轴与前臂对应处13的轴角度为30度,本发明辅具得以让使用者提升最大肌力。

在最佳实施例中,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第三连杆83及固定距离84的长度比例为0.27:0.78:0.4:1。如图5所示,在最佳实施例中,拇指套件20、食指套件30、中指套件40、无名指套件50及小指套件60的各末端指节(distalphalanges)对应处未包覆,使用者的末端指节可直接碰触物体,产生一触觉回馈,以提升使用者的复健效果。

如图4所示,弹性线材70分别连接拇指套件20、食指套件30、中指套件40、无名指套件50及小指套件60的各掌指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joints)对应处及各末端指节(distalphalanges)对应处,当使用者进行“对掌指腹抓握”动作时,可协助使用者手掌放开,于此图中可见,本辅具可使用一黏扣带来固定使用者的前臂与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

在较佳实施例中,这些连杆可进一步包含一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可侦测角度数值和变化量,可作为个案在训练中的视觉实时回馈,亦可作为治疗师进程记录的依据。举例如:个案及治疗师可在训练中获得实时的角度变化量,可以和不同次的抓握活动做比较并作为进程依据。)

在较佳实施例中,上述中指套件、无名指套件及小指套件进一步包含一张力传感器。(张力传感器可侦测线段张力的数值,可作为协助治疗师判断个案手菜单现和张力程度的合适性依据。举例如:治疗师欲增进个案手菜单现,可选择合适的张力值,并且记录传感器显示的数值、若治疗师欲增进个案手部握力或捏力,可调整较高的张力值,并且透过数值作为训练进程依据。)

在较佳实施例中,拇指套件20、中指套件30、无名指套件40及小指套件50的长度可依据使用者而调整。

由此可知,无法伸直手指的中风使用者,通过本发明手部动态辅具的弹性线材的协助,得以打开手部,以完成日常生活的抓握活动,并作为复健训练的辅具;本发明所使用的三连杆机构整合技术,开发出一种手部动态机构,此辅具机构能让使用者达到使用常用的对掌指腹抓握动作,以期使用者能独立的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或复健训练。

尽管上文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进行各种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发明原理所作的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