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身运动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2157发布日期:2020-07-24 16:55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下半身运动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半身运动器械,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为了使与下半身有关的运动效果最大化,按照人体工学设计,可根据使用人员的喜好便利地调节运动强度来设置,因此,当做运动时,可维持舒适且准确的姿势,运动效果优良,便于使用。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化环境,现代人的活动空间缩小,由此,活动量和运动量急速减少。因此,遭受肥胖、各种成人病、压力、消化系统疾病、如骨骼变形、骨质疏松症的骨骼畸变等的病痛。

运动不足成为体力急速下降的原因,基础体力为在竞争社会中支撑自身的原动力。为了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体力和力量,预防运动不足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并享受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生活,运动的必要性成为话题。

运动为使身体器官和功能维持健康状态并增进的活动,若不进行规律的运动,则肌肉量减少,来使肌肉衰弱并使骨骼变弱,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并发生骨骼弯曲等的骨骼畸变。尤其,若由于运动不足而使体脂增加,则导致肥胖,肥胖为各种成人病的主要原因。

若做运动,则具有去体脂、肌肉量增大、解除压力、预防心输出量增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使大脑活动活跃、维持正确姿势并矫正体型。进而,促进消化力,增加抵抗力,柔韧性和筋力得到提高。

在人的身体中,下半身为肌肉量最多的部分。即,当做运动时,能量消耗最大的部位,因此,通过活跃地能量消耗,大大地减少体脂。并且,若肌肉量增加,基础代谢量也增加,因此,对使新陈代谢活跃的基础代谢量增加的影响也大。若坚持做下半身运动,下半身和臀部肌肉变得发达,支撑关节的力也增加,因此,可预防及改善膝盖和骨关节的关节炎。

最近,为了增进由于经济活动而忙碌的现代人的健康,研发并销售各种下半身运动器械,在图9中示出以往的下半身锻炼器结构。在如图所示的以往的下半身锻炼器中,多个转动部件20、4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坐板10的一侧相结合,来使其一端部朝向外侧突出来延伸形成,在多个转动部件20、40的一端部设置与使用人员的大腿内侧相接触的多个压迫部件30、50,若向多个压迫部件30、50施加外力,则多个转动部件20、40也同时进行转动,若多个压迫部件30、50进行移动之后去除外力,则通过回归单元,使多个压迫部件30、50回归至原位置。

但是,如上所述的以往的下半身锻炼器具有如下的问题,即,使用人员为了做运动而就坐的坐板未按照人体工学设计,当做运动时,未紧贴,且容易滑动,使使用人员感到不便,为解决此问题,当做运动时,需暂停运动并纠正姿势,因此,降低运动的效率。并且,与使用人员的大腿部位相接触的压迫部件也没有用于加强运动的便利性的设计,从而无法达成所要的运动效果。尤其,未设置可根据使用人员的身体条件调节多个转动部件和多个压迫部件的弹力的单元,因此,不便使用。

韩国公开专利第10-2012-0104815号(公开日:2012年9月24日)

韩国授权专利第10-1246995号(授权日:2013年3月18日)

韩国授权专利第10-0792602号(授权日:2008年1月2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所要实现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可使使用人员做运动时维持舒适且准确的姿势,可便利地调节运动负荷,并提高运动效果。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半身运动器械,包括座垫及运动组件,上述运动组件与上述座垫组装为一体,上述下半身运动器械的特征在于,上述座垫为了给予稳定感而考虑使用人员的臀部曲线并按照人体工学设计,以能够均匀地分散运动过程中的体重,包括以光滑的曲面连接为一体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在此情况下,与上述第一部分相向地,在上述第二部分的前方,上述第三部分沿着上方突出规定高度来形成,当使用人员坐在上述座垫时,上述第三部分与使用人员的大腿内侧部位相接触,在上述第三部分的上侧边界与上述座垫的前方边缘之间形成平坦的上部盖部,在上述上部盖部和上述第三部分的下方形成用于收容上述运动组件的凹陷部,上述运动组件通过凹陷部入口向上述凹陷部插入来配置,以能够接近上述凹陷部,上述凹陷部入口通过切开上述座垫的前方边缘中心部的一部分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部分的曲率半径小于上述第二部分的曲率半径,与上述第一部分和上述第二部分的边缘部位相比,上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部沿着下方凹陷1~3cm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运动组件包括:支撑板,形状符合形成于上述座垫的上述凹陷部的形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座垫的前方边缘下方;导轨,在上述支撑板的上部面突出形成;导块,在上述导轨的一侧安装于上述支撑板;工作杆,安装于上述导块的上部,呈螺纹杆形态;钻柄,附着于上述工作杆的一侧;连接块,附着于上述工作杆的另一侧;一对拉簧,一侧分别附着于上述连接块的两侧;臂,在前端部固定上述拉簧的另一侧,通过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支撑板的上部面;以及压迫部件,与上述臂的后端部附着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导轨沿着上述支撑板的相对小的宽度方向横穿上述支撑板,在上述运动组件相上述凹陷部插入的状态下,上述钻柄沿着上述座垫的前方露出。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块可通过上述钻柄的操作来使沿着上述工作杆前后移动,由此,调节一侧附着于上述连接块的上述拉簧的弹力,上述压迫部件具有规定的缓冲。

实用新型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效果,即,为了做下半身运动,考虑使用人员的臀部形状,按照人体工学设计使用人员就坐的座垫,当做运动时,适当地分散作用于使用人员的坐骨结节的压力并固定臀部,来向使用人员提供舒适的就坐感并减少疲劳。并且,当做运动时,还适当地分散减少具有大负荷的大腿部的压力,使向局部和尾骨施加的压迫最小化,从而提高舒适性、可靠性及安全性。

并且,在坐在座垫的状态下,便利地操作露出于座垫的前方外部的工作杆的钻柄,来以所要的状态调节运动负荷,从而提高运动的便利性。而且,向紧贴于使用人员的大腿的压迫部件提供缓冲,当做运动时,可感到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的平面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下半身运动器械的底面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下半身运动器械的侧视图。

图4为适用于图1所示的下半身运动器械的坐垫的平面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坐垫的底面立体图。

图6为图4所示的下半身运动器械的侧视图。

图7及图8为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的运动组件的结构及其使用状态的图。

图9为示出现有技术的下半身锻炼器结构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下半身运动器械200:座垫

211、212、213:部分214:上部盖部

220:凹陷部300:运动组件

310:支撑板311:导轨

320:导块322:拉簧

324:臂326:旋转轴

330:工作杆332:钻柄

334:连接块340:压迫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附图和详细说明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通过参照呈现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实施例的附图的说明更加明确地理解在此发表的器械及方式的优点及其他特征。除非另行指出,在附图中,通过相似或相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或相对应的要素。

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之前,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在下述说明书中发表或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及部件的排列。本实用新型可进行其它实施例,并能够以各种方式执行。并且,在此采用的语法和术语的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能视作限定实用新型。

如左侧、右侧、上及下,在此使用的所有比较说明参照附图来确定,但并非意味着限制性概念。所说明的实施例用于提供一种实施例的可变事项的优选特征,因此,特征、部件、模块和/或说明的方式可在不超出公开的装置或方法的范围内结合、相连接、顺序化、分离、交换、设置和/或再排列。部件的形状及大小仅为例示,除非另行指出,可在对所发明的实用新型没有实质性影响或限制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进行详细说明。

图1至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100。

参照图1至图3,下半身运动器械100主要包括:座垫200,按照人体工学设计;以及运动组件300,与上述座垫200组装为一体,可使使用人员反复执行用于锻炼下半身的动作。

图4至图6放大示出座垫200。

参照图4至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座垫200考虑为了做下半身运动而就坐的使用人员的臀部曲线,与此同时,按照人体工学设计,以能够根据运动执行的动作均匀地分散体重。当使用人员坐在椅子时,椅子支撑使用人员的臀部,这是因为,椅子和臀部相互推开。因此,优选地,座垫需以使使用人员的臀部顺畅地进进出出且坐在座垫时不会浮动且紧贴的方式设计。若在使用人员的臀部未紧贴于座垫的状态做高强度的运动,则不仅感到臀部酸痛,还能感到严重的疼痛,偶尔感到腿部发麻。总而言之,座垫的人体工学设计是重要的。

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座垫200按照人体工学设计,以座垫的上部面为基准,由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及第三部分213组成,第一部分211和第二部分212由光滑的曲面形成。在此情况下,第一部分211的曲率半径小于第二部分212的曲率半径。

当使用人员坐在座垫200时,第一部分211为放置使用人员的尾骨下侧股骨部位的位置。与第一部分211的边缘部位相比,第一部分211的的中心部沿着下方凹陷约1~3cm的厚度,考虑到坐在座垫200的使用人员的臀部形状,从中心部越接近边缘部位,逐渐沿着上方光滑地弯曲。由于这种形状,在位于第一部分211的坐骨结节(股骨)中心均等地分散分布使用人员的体重。

当使用人员坐在座垫200时,在第二部分212放置使用人员的臀部前侧部位和大腿部位。与第一部分211相同地,与第二部分212的边缘部位相比,第二部分212的的中心部沿着下方凹陷约1~3cm的厚度,考虑到坐在座垫200的使用人员的臀部形状,从中心部越接近边缘部位,朝向上方光滑地弯曲。在此情况下,第二部分212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部分211的曲率半径,因此,相比于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更平坦。第二部分212呈包围第三部分213的形态,经过第三部分213的左右侧延伸至座垫200的前方边缘。以座垫200的水平面为基准,第二部分212的前方边缘212a低于第一部分211的后方边缘211a。

与第一部分211相向地,在第二部分212的前方,第三部分213沿着上方突出规定高度来形成。当使用人员坐在座垫200时,第三部分213与使用人员的大腿内侧部位相接触。在此情况下,在第三部分213左右侧的第二部分212放置使用人员的大腿下部。在第三部分213的上侧边界与座垫200的前方边缘之间形成平坦的上部盖部214。在上部盖部214和第三部分213的下方形成用于收容运动组件300的凹陷部220。运动组件300通过凹陷部入口222向凹陷部220插入来配,以能够接近杉树凹陷部220,上述凹陷部入口222通过切开座垫200的前方边缘212a中心部的一部分而成。向形成于座垫200的下部面前方的凹陷部220插入配置运动组件300的一部分。在座垫200的下部面中,多个加强筋230朝向下方突出形成于凹陷部220的周围。

图7及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100的运动组件300的结构及其使用状态图。

参照图7及图8,运动组件300包括平坦的板材形状的支撑板310。支撑板310固定支撑运动组件300的多个部件,同时,当运动组件300向座垫200的凹陷部220插入时,起到覆盖座垫200的凹陷部220的下部盖部作用。为此,支撑板310的形状符合形成于座垫200的凹陷部220的形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座垫200的前方边缘。在支撑板310的上部面突出形成导轨311。导轨311沿着支撑板310的相对小的宽度方向横穿支撑板310。

在导轨311的下部周围中,在支撑板310安装导块320。在导块320的上部安装螺纹杆形态的工作杆330。工作杆330以与导轨311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工作杆330的一侧附着钻柄332,在工作杆330的另一侧附着连接块334。在运动组件300向座垫200的凹陷部220插入的状态下,工作杆330的钻柄312沿着座垫200的前方露出。

在工作杆330的另一侧中,卡止件331固定于连接块334与工作杆330的末端之间。卡止件331防止连接块334朝向工作杆330的另一侧的末端外部脱离。通过操作附着于工作杆330的一侧的钻柄332来使连接块334沿着螺纹杆形态的工作杆330进行前后移动。

拉簧322的一侧附着于连接块334的两侧。拉簧322的另一侧固定于臂324的前端部。臂324通过设置于臂324的中心部的旋转轴32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支撑板310的上部面。

臂324的后端部与压迫部件340附着为一体。压迫部件340呈具有规定厚度的平坦的板形态,来紧贴于使用人员的大腿并相接触。压迫部件340具有规定水平的缓冲,来不会使使用人员感到不便。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100的工作过程进行简要说明。

使用人员为了使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下半身运动器械100来做运动,首先,坐在座垫200的上部面,在此情况下,使用人员的臀部中的股骨附近的部位放置于第一部分211,使用人员的臀部前侧和大腿部位放置于第二部分212。并且,使用人员的大腿内侧部位紧贴于第三部分213。

通过按照人体工学设计的制造座垫200的形状及结构发挥如下的效果,即,适当地分散作用于使用人员的坐骨结节的压力并固定臀部,来向使用人员提供舒适的就坐感并减少疲劳。并且,当做运动时,还适当地分散减少具有大负荷的大腿部的压力,使向局部和尾骨施加的压迫最小化,从而提高舒适性、可靠性及安全性。

在坐在座垫200的状态下,使用人员通过操作工作杆330的钻柄312来调节运动负荷。即,若朝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露出于座垫200的前方尾部的工作杆330的钻柄312,则连接块334沿着导轨311前进或后退,在此情况下,连接块334经由拉簧322与臂324及压迫部件340相连接,因此,可通过调节连接块334的位置来调节拉簧322的弹力,从而调节运动负荷。

在将调节成所要的运动负荷之后,使用人员在使与臂324的后端部连接为一体的压迫部件340的外侧面与使用人员的大腿内侧相接触的状态下重复进行大腿的伸缩动作,来做下半身肌肉强化运动。

以上的说明,仅以例示性地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只要是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本质特性的范围内进行各种修改及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