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8206发布日期:2018-07-13 17:3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材切割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



背景技术:

切割是一种物理动作,狭义的切割是指用刀等利器将物体切开;广义的切割是指利用工具,如机床、火焰等将物体,使物体在压力或高温的作用下断开,数学中也有引申出的切割线,是指能将一个平面分成几个部分的直线,切割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木材由于其加工的便捷,并且具有一定强度,大量的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木材被我们用来建筑房屋、装饰室内环境、制作室内家具,在木材加工过程中,尤其是大型圆木的加工,需要将木材进行切割,使得尺寸较大的木材能够根据需要被裁切成多块尺寸较小的木板,现在常用的木材切割一般是利用人工将木材水平推动,然而在推动过程中,容易出现木材与切割装置发生偏移的现象,使得切割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背景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包括底板、支撑台、切割装置、移动装置、夹持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台中心位置的工作台;所述支撑台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移动装置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转向单元以及移动单元,所述转向单元用于改变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转动方向;所述移动单元设置于所述转向单元上,用于带动所述切割装置往复运动;所述支撑台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通过支撑板固定连接有运动板,所述运动板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柱,所述支柱远离所述支撑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变向块,所述变向块与所述移动单元相配合,推动所述支柱移动;所述运动板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变向块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支撑台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支柱的顶端设置有顶板,所述切割装置包括第一切割单元和第二切割单元,所述第一切割单元与所述第二切割单元设置于所述顶板上,用于切割木材;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杆、第二外壳、第三弹簧以及第一滚轮,所述夹持杆设置于所述支柱上,所述第二外壳设置于所述夹持杆远离所述支柱的一端,所述夹持杆贯穿所述第二外壳靠近所述支柱的表面,所述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夹持杆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所述夹持杆通过所述第三弹簧与所述第二外壳相抵接,所述外壳远离所述夹持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的直径沿中间位置向两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与圆木的弧形表面相适配。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夹持杆与所述支柱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所成角度为A,A的取值范围为30°-90°。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角度A取值范围为45°-75°。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切割单元包括第一液压油缸、第二电机以及第一切割刀片,所述第一液压油缸固定于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液压油缸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切割刀片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中采用移动装置的结构设计,能够推动切割装置往复切割待切割木材,采用自动化的推动方式,降低了劳动人员的施工难度,减轻了劳动人员的负担。

2、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中采用夹持装置的结构设计,能够更好的对待切割的木材进行夹持,保证在切割过程中,待检测木材不会出现移位,切割时保持直线,提高了木材切割的质量和水平。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的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的变向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夹持的木材切割设备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2,实施例中,一种往复式木材切割设备,包括底板100、支撑台200、切割装置300、移动装置400、夹持装置500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台中心位置的工作台600;所述支撑台200设置于所述底板100上,所述移动装置400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100的两侧,所述移动装置400包括第一电机410、转向单元420以及移动单元;所述第一电机410对称设置于所述底板100的两侧,所述转向单元420包括第一锥齿轮421、第二锥齿轮422以及旋转杆423;所述第一锥齿轮421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机410 输出轴的一端,所述第二锥齿轮422与所述第一锥齿轮421相互啮合,所述旋转杆423远离所述支撑台200中心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锥齿轮422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单元设置于所述旋转杆423靠近所述支撑台200中心位置的一端,所述移动单元包括齿轮432以及与所述齿轮432相适配的链条 431,所述齿轮432与所述旋转杆423靠近所述支撑台200中心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齿轮432的齿面传动连接所述链条431;所述支撑台200远离所述底板100的一端通过支撑板433固定连接有运动板434,所述运动板434的一侧滑动连接有活动板435,所述活动板43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柱436,所述支柱436远离所述工作台60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变向块437,所述支柱436上呈中心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变向块437。

请参考图3,实施例中,所述变向块437包括第一外壳4371、L状突出块4372、直线型突出块4373、第一弹簧4374以及第二弹簧4375;定义所述第一外壳4371靠近所述第一固定杆441的面为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面为第三表面,所述第一外壳4371靠近所述链条431的面为第四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对的面为第二表面;所述L状突出块 4372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4371内且通过所述第一弹簧4374与所述第三表面相抵接,所述L状突出块4372的一端从所述第一表面突出;所述直线型突出块4373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并从所述第四表面突出,所述直线型突出块4373通过所述第二弹簧4375与所述第二表面相抵接,所述直线型突出块4373开设有凹槽4377,所述凹槽4377朝向所述第三表面;所述L状突出块4372的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凹槽4377相适配的凸起4376。

所述链条43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推板438,用于与所述变向块437相配合,推动所述支柱436移动;所述运动板434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440,所述第一连接板440与所述变向块437相对应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杆441,所述支撑台200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450,所述第二连接板45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杆451。

在实际使用中,所述转向单元带动所述齿轮432转动,所述齿轮432 带动所述链条431转动,设置于所述链条431上的推板438随着所述链条 431进行转动,所述推板431接触到所述变向块437时,所述L状突出块 4372与所述直线型突出块4373因为所述第一弹簧4374和所述第二弹簧4375的弹性作用,所述凸起4376与所述凹槽4377相互卡合,使得所述直线型突出块4373不会缩入所述第一外壳4371,所以,所述推板438推动所述变向块437移动,所述变向块437带动所述支柱436移动,从而带着所述切割装置进行往复式切割,当所述L状突出块4372与所述第一固定杆441接触时,因为所述第一弹簧4374的作用,所述凸起4376与所述凹槽4377分离,所述直线型突出块4373缩入所述第一外壳4371内,所述推板438与所述变向块437分离,所述推板随着链条431继续转动,当运动接触到下一个变向块时,推动变向块朝跟上一个变向块相反的方向运动。通过所述推板438与所述变向块437的配合作用,切割设备在使用中,不需要人工去推动待切割木材,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对木材进行往复式的切割,大大减少了切割工人的工作量,减少了工人们的负担。

所述支柱436的顶端设置有顶板439,所述切割装置300包括第一切割单元310和第二切割单元320,所述第一切割单元310与所述第二切割单元320设置于所述顶板439上,用于切割木材;所述第一切割单元310 包括第一液压油缸311、第二电机312以及第一切割刀片313,所述第一液压油缸311固定于所述顶板上,所述第二电机312设置于所述的第一液压油缸311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一切割刀片313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机312 的输出轴上。

所述顶板439上远离所述第一切割单元310的一侧贯穿有滑板330,所述顶板439的表面开设有与所述滑板330相适配的滑槽4391,所述滑板330延伸至所述顶板439底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所述第二切割单元320,所述第二切割单元320包括第二液压油缸321、第三电机322以及第二切割刀片323,所述第二液压油缸321与所述顶板439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电机322设置于所述第二液压油缸321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切割刀片323设置于所述第三电机322的输出轴上,所述滑板330延伸至所述顶板4顶部的依次固定连接有挡板340。

通过所述第二切割单元320的结构设计,切割设备在工作之前,可以根据所待切割木材的大小,对所述第一切割单元310与所述第二切割单元 320的间距进行调整,达到贴合实际木材大小的目的,使得所述切割设备更具有实用性,适用范围更广。

请参考图4,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在切割过程中,所述第二切割单元不会发生移动,所述滑槽4391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缺口4392,所述滑板330对应于所述缺口4392的位置设置有第三突出块331,所述第三突出块331通过第五弹簧332与所述滑板330相抵接,在使用过程中,所述第三突出块331与所述缺口4392相互卡合,固定所述滑板330与所述顶板439的相对位置,防止所述第二切割单元320发生偏移,造成不好的切割效果。为了使调整间距更加方便,所述第三突出块331上设置有手柄332,所述手柄332突出于所述顶板439。使用者通过所述手柄332进行调整所述第三突出块331的突出长度,实现所述第三突出块331与所述缺口4392 的卡合与分离,从而实现所述第二切割单元320的移动与固定,使用方便,调整效果可靠。

请参考图5,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500设置于所述支柱436上并朝向所述工作台600设置。所述夹持装置500包括夹持杆501、第二外壳 502、第三弹簧503以及第一滚轮504,所述夹持杆501设置于所述支柱 436上,所述第二外壳502设置于所述夹持杆501远离所述支柱436的一端,所述夹持杆501贯穿所述第二外壳502靠近所述支柱436的表面,所述第三弹簧503设置于所述夹持杆501与所述第二外壳502之间,所述夹持杆501通过所述第三弹簧503与所述第二外壳502相抵接,所述第二外壳502远离所述夹持杆5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滚轮504,所述第一滚轮504的直径沿中间位置向两端的方向逐渐增大从而与圆木的弧形表面相适配。

所述夹持杆501与所述支柱436远离所述顶板439的一侧所成角度为 A,A的取值范围为30°-90°;所述夹持杆501与所述支柱436成角度设置,使得所述第一滚轮504能够更好的与待切割木材相接触,不仅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对待切割木材施加压力,也能够对待切割木材施加一定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待切割木材能够更好的固定在所述工作台600上,避免了待切割木材在切割过程中发生偏移的现象,进一步的,所述角度A 取值范围为45°-75°,减少了所述夹持杆501对待切割的木材在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使得所述夹持装置500能够更灵活的在待切割木材上滚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角度A为75°,这个角度A能够在满足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的同时,对待切割木材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能够达到既满足固定的要求,又不会影响所述切割装置的切割。

所述第一滚轮504能够使得所述夹持装置500更好的与大型圆木相配合,可以对待切割木材很好的进行夹持,在切割过程中不会出现待检测木材与所述切割装置300的偏移,达到良好的切割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