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方法

文档序号:178074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尤其是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碳纤维最早于70年代发现,是由石墨层按一定方向堆积排列而成的一种一维结构,该方向可以与纤维轴线平行、垂直,甚至成一定的角度,后者即是所谓的鱼骨状结构,该结构的纳米碳纤维在气体吸附应用方面具有诱人的潜在价值。迄今被广泛应用于制备纳米碳纤维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气相沉积法,即CVD法,该法是使用金属铁、钴、镍或其混合物为催化剂,在氢气气氛下催化裂解碳氢化合物或一氧化碳,并使碳沉积于催化剂颗粒表面而得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新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方法,其特征是以乙炔为碳源,氮气为载气,氢气为还原气体,厚度为0.1~2mm的泡沫镍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首先升温反应炉,控制反应温度在500~650℃,优选550~600℃,将载有泡沫镍催化剂的承载器置于炉中恒温区,然后导入氮气和氢气,保温5~8小时,再导入碳源并保温1.5~3小时,其中碳源与氮气的流量比为1∶3~1∶6,碳源与氢气的流量比为1∶1~2∶1,冷却后得本发明产品。
上述催化剂泡沫镍是商业泡沫镍,无需繁琐制备,在纳米碳纤维的制备过程中对催化剂的用量没有限制,依承载器的容量及所需产物的量而定。所说的承载器可以是石英舟或钼舟。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单易操作,产品纯度高,单位产量高,一般可达所用催化剂质量的15~40倍,利于大批量生产。


图1是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透射电镜(TEM)照片。
图2是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照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实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首先升温反应炉,控制反应温度在550℃,将催化剂泡沫镍厚度1.23mm,重0.0514g置于钼舟中,推入炉中恒温区,然后导入氮气和氢气,氮气流量600sccm(标准立方厘米/分钟),氢气流量50sccm,保温6小时,再导入乙炔,乙炔流量100sccm,保温2小时,自然冷却得粉末团簇状产物,质量0.8365g,是所用催化剂质量的15.46倍;直接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如图1、图2,可以发现大量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生成,纯度达92%。从图2(左下角为箭头处的放大像)中可以看到石墨面或其法线与碳纤维轴线成一定的角度,即此纳米碳纤维是鱼骨状纳米碳纤维。右上角给出了该纳米碳纤维的电子衍射花样,可以发现代表碳纤维(002)面的衍射环并非是连续的,也不是分成2段,而是4段,根据衍射花样的形成原理,亦可知该纳米碳纤维是鱼骨状结构的。对其它纤维做电子衍射同样发现了这种特殊的衍射花样。
实施例2方法同实施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是催化剂泡沫镍厚度0.11mm,重0.0472g,氮气流量300sccm。制得鱼骨状纳米碳纤维质量1.7197g,是所用催化剂质量的36.43g。
权利要求
1.一种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方法,其特征是以乙炔为碳源,氮气为载气,氢气为还原气体,厚度为0.1~2mm的泡沫镍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首先升温反应炉,控制反应温度在500~650℃,将载有泡沫镍催化剂的承载器置于炉中恒温区,然后导入氮气和氢气,保温5~8小时,再导入碳源并保温1.5~3小时,其中碳源与氮气的流量比为1∶3~1∶6,碳源与氢气的流量比为1∶1~2∶1,冷却后得本发明产品。
2.按权利1所述的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为550~600℃。
3.按权利1所述的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承载器是石英舟或钼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制备鱼骨状纳米碳纤维的方法是以乙炔为碳源,氮气为载气,氢气为还原气体,厚度为0.1~2mm的泡沫镍为催化剂,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首先升温反应炉,控制反应温度在500~650℃,优选550~600℃,将载有泡沫镍催化剂的承载器置于炉中恒温区,然后导入氮气和氢气,保温5~8小时,再导入碳源并保温1.5~3小时,其中碳源与氮气的流量比为1∶3~1∶6,碳源与氢气的流量比为1∶1~2∶1,冷却后得本发明产品。所用的催化剂泡沫镍是商业泡沫镍,无需繁琐制备。本发明方法简单易操作,产品纯度高,单位产量高,一般可达所用催化剂质量的15~40倍,利于大批量生产。
文档编号D01F9/12GK1389606SQ0213603
公开日2003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12日
发明者黄宛真, 张孝彬, 涂江平, 孔凡志, 宁月生, 徐军明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