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959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织机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织机运转开始前驱动电动机、使织口位置移动的织机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织机中,在织机停止时间中经纱伸长从而发生织布的厚薄段。为了防止这样的厚薄段的发生,采取这样的方法即、通过在织机运转开始前驱动电动机,在经纱方向上移动织口位置(所谓使其反冲)。
在这样的织机中,有一种厚薄段防止技术的提案,即,预先设定将织机停止时间作为变数的织口位置补正函数即织口位置补正量,在织机再起动时,由织口位置补正函数根据从停止时起到快要再起动之前的停止时间,算出织口位置补正量,根据算出的织口位置补正量对织口位置进行补正(特开昭63-270842号公报)。在这种现有技术中,织口位置补正量根据经纱种类、织密度、机台回转数等的各种制织条件设定。
在织机中,由经纱的张力(即经纱张力)的变化,引起经纱伸长量的变化。实际中,有时边观察织机的运转情况边适当变更经纱张力,如果对应于这种变更,改变织机再起动时织口位置的补正动作的动作量(补正量),则能确实地防止厚薄段。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然而,现有技术有这样的问题即、有时会遗忘按照经纱张力的变更再设定织口位置补正量。在这种情况下,起因于设定内容不适当会连续发生厚薄段,有时直到验布不能发觉由此引起的厚薄段的发生或不正确的补正,厚薄段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发生而造成织物品质的低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织机起动前使织口位置在经纱方向上移动的织机中,即使织机起动前的织口位置随着经纱张力的变动而变化,也能补正至所希望的织口位置。

发明内容
解决手段、作用、效果本发明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及装置,适用于在织机运转开始前驱动电动机使织口位置移动的织机。
这样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包括对各个经纱张力预先设定使用于所述织口位置的补正决定的补正量数据、在织机的起动准备时根据前述补正量数据对应于织机停止状态时的经纱张力决定所述织口位置的补正量、根据该补正量补正所述织口位置的方法。
另外,厚薄段防止装置包括设定器和驱动量信号发生部,该设定器对应于各个经纱张力设定织口位置的补正量数据;该驱动量信号发生部输入织机的起动准备信号,所述补正量数据及经纱张力信号,通过所述起动准备信号的输入,根据对应于织机停止状态下所述经纱张力数据的补正量信号输出所述驱动量信号。电动机根据所述驱动量信号被驱动而移动织口位置。
在上述厚薄段防止方法及装置中,即使经纱张力变更或变化引起织口位置发生变化,由于在对于起动时进行的反冲动作中,织口位置至少对应经纱张力可补正,经纱的伸长被补偿,因此,最初打筘时的织口位置被修正至所定位置。故即使织机停止时间中由经纱张力发生经纱的伸长,织口位置也可修正至所定位置,厚薄段的发生得到防止。
所述补正量可根据织机即将停止前的经纱张力决定。这里说的经纱张力,包括织机运转状态的经纱张力中的与织机停止状态的张力有关联性的张力,例如在即将停止前检出的经纱张力及经纱张力控制中的即将停止前的目标张力等。这样,补正量数据的设定可以得到简略化。
所述补正量可根据织机停止时间中检出的经纱张力决定。这样,因为是根据实际的经纱张力控制织口位置,所以织口位置的补正精度得到提高。
所述补正量数据对应于织机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和所述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及即将起动准备前的经纱张力之差设定,所述补正量可根据刚停止后检出的经纱张力和即将起动准备前检出的经纱张力之差决定。这样,因为除了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还根据从刚停止后到即将起动准备前的实际经纱张力之差控制织口位置,所以织口位置的补正精度得到提高。
所述补正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经纱张力和织机的停止时间设定,所述补正量可根据所述经纱张力和从织机停止时到即将起动准备前的时间决定。这样,因为进一步加入了时间要素,所以织口位置的补正精度更为提高。
所述补正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经纱张力和经过时间设定,所述补正量可通过对各个经纱张力求得对应于从织机停止时到即将起动准备前之间作用于经纱的经纱张力及其作用时间长度的所述补正量数据,对求得的所述补正量数据加算而决定。这样做,即使经纱张力随着停止时间的延伸而变化,经纱的伸长量随着经纱张力的变化而变化,也能得到更为正确的补正量。
所述作用时间的长度例如、可以在使计时器动作的状态下在停止期间始终监视经纱张力,每当经纱张力变化则记录其时刻,由记录下的时刻求得,也可通过在停止期间的每隔一定时间监视经纱张力,监视时将对应经纱张力的计数值+1、以其最终计数值作为作用时间求得。
厚薄段防止方法还包括对应于厚薄段、设定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的方法,可以通过加算所述补正量数据和所述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决定所述补正量。这样,因为只要观察织物的状态来修正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就可,从而,补正量数据及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的设定得到简略化。
所述电动机可采用织布卷取装置的驱动电动机或经纱送出装置的驱动电动机。


图1显示具备本发明厚薄段防止装置的织机主要部分的一个实施例。
图2显示驱动量信号发生部的一个实施例。
图3显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信号波形和反冲动作的实施例。
图4显示补正量数据的第1实施例。
图5显示补正量数据的第2实施例。
图6显示补正量数据的第3实施例。
图7显示补正量数据的第4实施例。
图8显示驱动量信号发生部的另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发明的实施形态

参照图1及图2,织机10中,经纱12从其缠卷的送出经轴14,经过张力辊16、复数个综片18及筘20与织口22相连。被制织的织布24从织口22,介由引导辊26到达服卷辊28,通过服卷辊28和一对压辊30被送出至卷布经轴32,卷取在卷布经轴32上。
送出经轴14由如交流伺服电动机之类的电动机构成的送出马达34介由减速机36而回转,将复数个经纱12以经纱片的形状送出。服卷辊28由如交流伺服电动机之类的电动机构成的卷取马达38而回转,将织布24送出至卷布经轴32。电动机34,38对应织机的主轴(未图示)的回转被驱动。
虽然未图示,各综片18在接受主轴马达或专用马达回转运动的运动变换机构的作用下进行上下往复移动,使经纱12向上下开口。筘20在接受主轴马达或专用马达回转运动的运动变换机构的作用下摆动,在经纱12的开口处将投纬的纬纱打入织口22。
织机10通过使送出马达34正转或逆转将经纱12从送出经轴14送出或卷取于送出经轴14,将经纱移动方向上的织口22的位置(织口位置)向前方(引导辊26一侧)或后方(张力辊16一侧)移动。
驱动送出马达34的经纱送出装置包括控制送出马达34的回转速度的运转控制部40、将织口22的位置向前后方向移动的反冲控制部即驱动量信号发生部42、以及驱动送出马达34的驱动部44。
如图3(C)所示,运转信号S1为表示织机10是否正在运转的信号,由未图示的主控制装置向运转控制部40供给。作用于经纱12的张力通过由张力传感器46检出作用于张力辊16之力可以得到,得到的张力如图3(E)所示,作为张力信号S2向运转控制部40和驱动量信号发生器42供给。
随着经纱12的送出而逐渐减小的送出经轴14的卷径由卷径传感器48检出,作为卷径信号S3向驱动器44供给。送出马达34的回转角度由编码器50检出,作为回转角度信号θ向驱动部44供给。
如图3(A)所示,停止信号S4为使织机10停止的信号,由主控制装置向补正量信号发生部42供给。如图3(B)所示,起动准备信号S5为使织机10进行起动准备的信号,由主控制装置向补正量信号发生部42供给。
运转控制部40连接于预先设定有目标经纱张力、打入密度、织机回转数等经纱12的张力控制所必需的数据的第1设定器52。运转控制部40根据设定于第1设定器52的各种数据和运转信号S1,在织机运转时向驱动器44供给解消目标经纱张力和张力信号S2的偏差的速度指令信号S6。图3(G)显示速度指令信号S6的一个例子。
补正量信号发生器42连接于至少对每种经纱12及各经纱张力预先设定有经纱12移动方向上的织口位置的补正量数据的第2设定器52,与第2设定器52共同构成厚薄段防止装置。
补正数据特别是为了求得补正量ΔP的织机停止状态下的经纱张力T,可以作为停止信号即将发生前、织机的刚停止后、停止时间中、即将起动前等任意时期的实际张力值。经纱张力T最好是从停止信号即将发生前到即将起动前的任意时期。但是,经纱张力T也可为织机10的运转中的目标张力。有关补正量数据的详细情况,参照图4至图6将在后面说明。
补正量信号发生器42具备接收张力信号S2、停止信号S4和起动准备信号S5、输出补正量ΔP的补正量输出部56;以及接收起动准备信号S5和补正量ΔP、向驱动部44输出对应补正量ΔP的驱动量信号S7的信号发生部58。
并且,补正量输出部56中,附设有存储补正量ΔP输出所需的临时性数据及时间数据的记忆器62、以及发生用于检出时间的时钟脉冲信号的时钟发生部60。
补正量输出部56根椐张力信号S2开始经纱张力的检出(或算出),将其临时存储于记忆器62,由起动准备信号S5的输入从第2设定器52读出对应于检出的经纱张力的补正量数据,根据读出的补正量数据输出对应于经纱张力的补正量ΔP。
信号发生器58由起动准备信号S5的输入,以速度指令信号的形式输出对应于补正量ΔP的驱动量信号S7。图3(H)至(K)显示驱动量信号S7的例子。
驱动部44将输入的速度指令信号S6和驱动量信号S7在加算器64中加算,将加算得到的信号S8在卷径补正回路66中用送出经轴14的卷径信号S3补正。加算信号S8补正为例如卷径d越大、送出马达34的回转量越小的形态,换言之,不管卷径大小,可使对应驱动量信号S7长度的经纱从经纱经轴输出。经补正的信号S9作为最终的速度指令S9供给驱动回路68。
驱动回路68向送出马达34供给对应速度指令S9的电流。驱动回路68接收送出马达34的回转角度信号θ构成伺服驱动回路。因此,驱动回路68在输出对应送出马达34回转角度相位的电流的同时,检出单位时间的送出马达34的回转量(即、回转速度)进行控制,使送出马达34的回转量接近速度指令S9。
织机10在正常运转时,驱动量信号发生部42被维持于非作动状态。因此,送出马达34由来自卷径传感器48的卷径信号S2补正的速度指令S9,控制来自运转控制部40的速度指令信号S6,将经纱12送出。这期间,运转信号S1维持为ON,停止信号S4维持为OFF。
如果在图3所示的时序中发生了停止原因,则停止信号S4在如图3(A)所示变为ON的同时,运转信号S5如图3(C)所示变为OFF。由此,来自运转控制部40的速度指令信号S6如图3(G)所示逐次降低,织机10如图3(F)所示进入停止动作,织机10的转速如图3(D)所示逐次降低。速度指令信号S6及织机10的转速最终变为零。
停止原因得到解消,若按下起动按钮(或起动准备按钮),则因为起动准备信号S5如图3(B)所示变为ON,驱动量信号发生器42作动。
由此,从补正量输出部56输出与从织机即将停止前至即将起动前之间的任意时期的经纱12的张力及纱种对应的补正量ΔP,对应补正量ΔP的驱动量信号S7从信号发生部58输出,转换成起动准备动作即反冲动。
在反冲动作期间,来自运转控制部40的速度指令信号S6维持于零。其结果,在反冲动作期间,只有来自信号发生部58的驱动信号S7被供给,送出马达34由来自卷径传感器48的卷径信号S2补正的速度指令S9控制驱动量信号S7,使经纱经轴14回转。
其后,运转信号S1如图3(C)所示变为ON,则驱动量信号发生部42被切换成非作动状态,取而代之,运转控制部40作动,速度指令信号S6如图3(G)所示逐次增大,织机10的转速如图3(D)所示逐次增大。
如图3(H)至(K)所示,反冲动作是通过向正转方向及逆转方向选择性地回转进行的。在图3(H)至(K)中,实线显示根据经纱张力(换言之、根据经纱12的伸长)进行反冲动作的驱动量信号的例子,点线显示与经纱张力无关地进行反冲动作的以往的驱动量信号的例子。
图3(H)及(I)所示的驱动量信号S7都是使送出马达34正转以补正织口位置的信号,更具体地说,是由经纱张力补正反冲动作的逆转驱动量的信号。如图3(J)及(K)所示的驱动量信号S7,都是使送出马达34逆转以补正织口位置的信号,更具体地说,是由经纱张力补正反冲动作的逆转驱动量的信号。
由图3(H)所示的驱动量信号S7,送出马达34只能在正转方向上回转对应于补正量ΔP的所定量ΔPa。
由图3(H)所示的驱动量信号S7,送出马达34回转所定量ΔPa,接着,以将修正多余的逆转量(-ΔPa)的值和所定量ΔPa加算所得的值(2ΔPa)进行正转。这样,因为通过逆转驱动将经纱张力提高后进行正转驱动,所以能更加确实地移动织口位置。
由图3(J)所示的驱动量信号S7,送出马达34在逆转方向上回转所定量ΔPa的2倍(2ΔPa),接着,正转所定量Δpa,以修正多余的逆转量(-ΔPa)。即,如图3(I)所示,也可补正逆转一侧的驱动量,以代替补正正转一侧的驱动量。
由图3(K)所示的驱动量信号S7,送出马达34正转所定量ΔPa,接着,逆转所定量ΔPa的2倍(2ΔPa)以修正多余的正转量(+ΔPa)。即,也可以更换反冲动作中的先前的预备逆转的顺序。
但是,送出马达34的正转量及反转量,没有必要对应补正量ΔP的所定量ΔPa的整数倍,只要使送出马达34正转及逆转,结果是,送出马达34的回转量进而织口位置的移动量为对应补正量ΔP的所定量ΔPa就可以。另外,图3(H)~(K)中,只补正正转一侧或逆转一侧中的任意一方,但是也可补正双方。
其次,有关设定于第2设定器的补正量数据,参照图4至图6进行说明。
图4显示的是不以织机的停止时间为补正量ΔP的参数、而是与经纱张力对应地对各个经纱张力T进行补正量ΔP设定的例子。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述,用于求得补正量ΔP的经纱张力T既可以是停止信号即将发生前、织机刚停止后、停止时间中、即将起动前等任意时期的实际张力值,也可以是织机10运转中的目标张力。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补正量ΔP既可如图4A所示作为每个用于算出补正量ΔP的经纱张力T的格式设定,也可如图4B所示作为每个经纱张力T的图表设定。每一种类的经纱都具备有这样的格式组或图表组。通过在起动准备时读出对应经纱张力的值,决定补正量ΔP。
图4所示的实施例可适用于伸长量不受停止时间的长短影响的经纱、及对用于快速再起动织机的时间不予考虑的场合,第2设定器的构成得到简略化,并且须设定的补正量数据的设定变得容易。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若在从织机刚停止后到即将起动前之间的任意时期的每个实际张力值中设定补正量ΔP,则织口位置根据实际的经纱张力得到控制,织口位置的补正精度得到提高。
图5显示的例子是不将织机的停止时间作为补正量ΔP的参数,而是使织机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与织机的即将起动准备前的经纱张力相对织机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的偏差值即差ΔT对应、对每一个织机刚停止后(或即将起动准备前)的经纱张力T1、T2、T3…进行补正量ΔP的设定。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虽然补正量ΔP作为每个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T1、T2、T3…的图表进行了设定,但也可作为用于算出补正量ΔP的刚停止后的每个经纱张力T的格式设定。每一种类的经纱都具备有这样的格式组或图表组。通过在起动准备时读出与织机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和即将起动前的经纱张力对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之差ΔT对应的值,决定补正量ΔP。
图6显示的是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除了经纱张力T还加上织机的停止时间作为补正量ΔP参数的例子。这种情况下,对每个对应于从织机停止状态的所定的任意时点至即将准备起动的经过时间t的经纱张力T1、T2、T3…设定补正量ΔP。可将经过时间t的始点作为例如织机刚停止后、经纱张力检出时、经纱张力检出开始时等。
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补正量ΔP既可如图6A所示作为用于算出补正量ΔP的每个经纱张力T1、T2、T3…的格式进行设定,也可如图6B所示作为每个经纱张力T1、T2、T3…的图表进行设定。每一种类的经纱都具备有这样的格式组或图表组。
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在起动准备时读出对应经纱张力T和经过时间t的值,决定补正量ΔP。这样,因为在经纱张力T中还考虑了时间因素t来求得补正量ΔP,所以织口位置的补正精度更得到提高。
图7显示的例子是通过在织机停止时间中持续检出经纱的实际张力,对检出的每个实际张力测定其作用于经纱的时间,将检出的实际张力按图7A所示存储于所定实际张力范围的每个中央值T1、T2、T3…,起动准备时求得对应每个经纱张力的补正量ΔP1、ΔP2、ΔP3…,通过将求得的补正量ΔP1、ΔP2、ΔP3…加算,决定补正量ΔP。
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场合,补正量ΔP1、ΔP2、ΔP3…,例如图7B所示,以所定实际张力范围的每个中央值T1、T2、T3…的格式(或图表)的形态设定。每一种类的经纱都具备有这样的格式组(或图表组)。
采用图7所示的实施例,即使随着经纱张力的变化而使经纱张力变化,因为可以得到与该变化对应的补正量ΔP,所以,织口位置的补正精度更为提高,能更加确实地防止厚薄段的发生。
作为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变形例,也可在织机停止时间中每隔一定时间检出经纱张力,在每次检出相同实际张力范围内的经纱张力T1、T2、T3…时将其实际张力范围的计数值加算1,起动准备时,考虑计数值求得经纱张力T1、T2、T3…的补正量ΔP1、ΔP2、ΔP3…,将这些值加算后得到补正量ΔP。
就是说,周期性地检出经纱张力,对相同值的经纱张力(中央值)作用于经纱的次数进行计数,也可以将这些计数值取代于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期间(时间)。更具体地讲,通过缩短张力的检出周期,可以得到与图7所示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
参照图8,驱动量信号发生部70包括作业者在起动准备开始时、观察织物是产生的厚薄段状态来设定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的第3设定器72。被设定的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在加算部74,被加算于从补正量输出部56输出的补正量ΔP,向信号发生部58供给。
由驱动量信号发生部70,作业者只要观察织物的状态修正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即可,补正量数据及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的设定得到简略化。另外,没有必要每当发生厚薄段就重新输入全部数据。
本发明不仅可适用于将目标张力一直维持一定的织机,也可适用于对应织物组织主动变更目标张力的织机,不仅适用经纱的送出装置,也可适用织布的卷取装置。织布的卷取装置的场合,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不将输入信号S2输入至运转控制部40。这种情况,将与织机的回转同步的速度指令信号S6从运转控制部输出,省略卷径补正回路66,将加算器64和驱动回路68直接连接即可。从而,本发明既可适用于经纱送出装置及织布卷取装置的至少一方,也可适用于其两方。
也可设置只在反冲动作时由驱动量信号发生器42或70控制的反冲专用的电动机和织机运转时由运转控制部40控制的电动机,以代替在织机运转中及反冲动作时的两者中控制驱动送出装置或卷取装置的电动机。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可作种种变更。
符号说明10 织机12 经纱14 送出经轴16 张力辊28 服卷辊32 卷取经轴32 送出马达36 减速机38 卷取马达42,70 驱动量信号发生部50 编码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在织机运转开始前驱动电动机使织口位置移动的织机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每个经纱张力预先设定所述织口位置的补正量数据,在织机起动准备时,根据所述补正量数据对应于织机停止状态的经纱张力,决定所述织口位置的补正量,根据该补正量补正所述织口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正量根据织机即将停止前的经纱张力决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正量根据织机停止时间中检出的经纱张力决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正量数据对应于织机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和所述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及即将起动准备前的经纱张力之差设定,所述补正量根据刚停止后检出的经纱张力和即将起动准备前检出的经纱张力及所述刚停止后的经纱张力之差决定。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正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经纱张力和织机的停止时间设定,所述补正量根据所述经纱张力和自织机停止时到即将起动准备前的时间决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正量数据对应于所述经纱张力和经过时间设定,所述补正量通过对每个经纱张力求得对应于从织机停止时间中至即将起动准备前之间的作用于经纱的经纱张力及其作用期间长度的所述补正量数据,将求得的所述补正量数据加算而决定。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应于厚薄段设定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通过将所述补正量数据和所述基准织口位置补正量的加算,决定所述补正量。
8.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厚薄段防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为织布卷取装置的驱动电动机或经纱送出装置的驱动电动机。
9.一种根据所述驱动量信号驱动电动机使织口位置移动的织机的厚薄段防止装置,包括预先设定有织口位置的补正量数据的设定器;以及输入织机的起动准备信号和所述补正量数据、通过输入所述起动准备信号、根据所述补正量数据输出驱动量信号的驱动量信号发生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器中,对每个经纱张力设定有所述补正量数据,所述驱动量信号发生部接收经纱张力信号,通过输入所述起动准备信号,根据对应于织机停止状态的所述经纱张力信号的补正量数据输出所述驱动量信号。
全文摘要
一种在织机运转开始前驱动电动机使织口位置移动的织机的厚薄段防止技术,其特征在于,对每个经纱张力预先设定织口位置的补正量数据,织机起动准备时,根据补正量数据对应于织机停止状态的经纱张力,决定织口位置的补正量,根据该补正量补正织口位置。由此,即使织机起动前的织口位置随着经纱张力的变动而不同,也能补正至所希望的织口位置。
文档编号D03D49/10GK1446964SQ0310160
公开日2003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29日
发明者荒木伸宏, 米永武史, 高岛淳 申请人: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