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翻转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909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翻转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床垫围边机,属于一种自动翻转床垫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床垫生产的其中一道工序是将床垫两面的面料和床垫四周的面料用一根窄长的布带缝在一起。这道工序称之为围边。目前国内市场生厂的围边机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用于缝纫两侧面料的缝纫车头是围绕一个固定不动的放床垫的工作台四周转动的。因为一张床垫的形状是长方体的,所以需要围边的的边数有八条,在缝完床垫的一条边后要转到床垫的另一条边同时将转角处的边带也缝好。在以往的设备中都是床垫放在一张大工作台上,而围边的缝纫机头都是围绕着床垫四周转动的。这样工作台的尺寸略大于所缝边的床垫尺寸就行了所以机器的尺寸不致于太大。而这里所要介绍的是一种新型的自动翻转及转角的自动围边机。这种新型的围边机工作方式是这样的-围边机的机头是安装在工作台一侧不移动的,在缝合床垫的边带时由输送带带动床垫移动经过缝机头的车针而将边带缝好。而到了需要缝合另一边的时候由机器的转角机构推动床垫转90°同时将转角处的圆角缝合。因为由输送带输送床垫所以工作台在长度方向上需要两倍的床垫长度,又由于床垫要在工作台上转动90°所以工作台的宽度需要床垫对角线的长度。这样自动翻转围边机在长宽的占地面积要大很多,一般的输送带安装在滚筒的两侧,而输送带是完全置于输送带两侧支承的轴承座内侧,再加上输送带的支承结构后所占面积将会更大的增加,这种加大工作台后的围边机很难放入集装箱,影响了工作台的包装和运输,所以尽量的节约空间使得机器能适应集装箱显得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约空间的自动翻转床垫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在输送带下方的的滚筒两端上设有轴承安装位和挂轮安装位,轴承安装位上有配合装入轴承座内的轴承,挂轮安装位上有置于轴承座一端的挂轮,轴承座一侧设安装板,安装板连接在支承座上,支承座下部安装在机架上。
本发明由于将滚筒支承置于输送带下方,减小输送带安装所需要的尺寸,从而节约空间保证了机器可正常的运输。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爆炸2为本发明实施例安装后的工作台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在输送带9下方的滚筒3的两端设有轴承安装位2和挂轮安装位1,轴承安装位2和挂轮安装位1是滚筒3两端上的两台阶,其中一台阶是用于安装轴承4,而另一个台阶是用于安装挂轮6的。承轴4是配合的装入轴承座5内的。安装时,滚筒3的两端的轴阶中的轴承安装位2也是配合的装入轴承4,而挂轮安装位1用的轴阶是伸出轴承座5的。这样挂轮6就可以通过键连接于滚筒3的上,并置于轴承座5的一端如图2所示。轴承座5的一侧的设有安装板10,安装板10上设有三个安装孔,通过三个安装孔由螺栓连接于支承座7上。因为轴承座的安装板10上的安装孔为长槽孔,所以整个轴承位置是可前后调节的。支承座7上面设有调节座8,而调节座8与调节螺钉就是用于调节支承座7的位置,通过调节螺钉对轴承座5的调节可以达到张紧输送带9的作用。所述的支承座7的形状是U型的,这样的一种结构使得它的下部可以安装于机架上,其上部内含安装于输送带9的内部见图2。
权利要求
1.自动翻转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其特征是它是在输送带(9)下方的的滚筒(3)两端上设有轴承安装位(2)和挂轮安装位(1),轴承安装位(2)上有配合装入轴承座(5)内的轴承(4),挂轮安装(1)位上有置于轴承座(5)一端的挂轮(6),轴承座(5)一侧设安装板(10),安装板(10)连接在支承座(7)上,支承座(7)下部安装在机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翻转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轴承安装位(2)和挂轮安装位(1)是滚筒(3)两端上的两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翻转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安装板(10)上设有三个安装孔,通过三个安装孔由螺栓连接于支承座(7)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翻转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其特征是安装板(10)上的安装孔为长槽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翻转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其特征是支承座(7)上面设有调节座(8)。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翻转围边机的输送带安装结构,它是在输送带(9)下方的滚筒(3)两端上设有轴承安装位(2)和挂轮安装位(1),轴承安装位(2)上有配合装入轴承座(5)内的轴承(4),挂轮安装(1)位上有置于轴承座(5)一端的挂轮(6),轴承座(5)一侧设安装板(10),安装板(10)连接在支承座(7)上,支承座(7)下部安装在机架上。本发明避免了输送带滚筒的支承在外部而占用空间,减小输送带安装所需要的尺寸,从而节约空间保证了机器可正常的运输。
文档编号D05B35/00GK1986934SQ20061012360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7日
发明者李德锵 申请人:李德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