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送纱切换装置的圆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05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送纱切换装置的圆织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能够进行彩条编织的送纱切换装置的圆织机。
技术背景关于利用单面织机进行的添纱网孔组织编织方法,就像通常所熟知 的,1组由地纹给纱口和添纱网孔给纱口两个给纱口构成,地纹给纱口使 用细纱(地纹纱)向所有的针送纱,添纱网孔给纱口将粗纱(添纱网孔纱)向与要求的花纹对应的针送纱,与地纹纱一起将2根纱同时织入。如表示现有技术的一例的图8所示,在针筒针轨迹2中,编织添纱网 孔组织时,用第1给纱口 Fl将地纹纱8向所有的针6进给,地纹纱8经 由接下来的第2给纱口 F2做成线圈。在第2给纱口 F2的添纱网孔给纱口 , 针筒针6进行成圈选针2a或浮线选针2b,被成圈选针的针用地纹纱和添 纱网孔纱两种纱做成双圈。另一方面,被浮线选针的针,不,收添纱网孔 纱的送纱,做成只有地纹纱的线圈,添纱网孔纱在织物背面浮线状横向移 动。根据该编织方法制造出的添纱网孔组织织物,如图9 (织物的背面侧) 所示,由地纹纱8和添纱网孔纱10构成,织有两种纱的部分添纱网孔纱 显现在织物的表侧,而只织有地纹纱的部分,添纱网孔纱在织物的背面侧 作为浮线不在表面侧显现。该部分只显现地纹纱,利用以细的地纹纱形成 的线圈形成开孔形态的添纱网孔织物(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特开2001—355157该添纱网孔织物,是在其织物表面有开孔形态的变化,却没有纱的切 换的所谓无彩条编织。为此,从消费者的要求出发,至少在地纹给纱口和 添纱网孔给纱口的任意一个或双方设置送纱切换装置,织成在添纱网孔编 织中附加了彩条的织物。然而,前面所述的编织方法中,当在地纹给纱口上设置有送纱切换装 置时,在地纹给纱口和添纱网孔给纱口之间,针筒针的针钩部没有下降到 沉降片片腹的下方,因而不形成线圈,直线状的地纹纱向左右方向移动自 如地保持在针筒针的针钩内。为此,在该给纱口进行纱的切换时,即使接受新的地纹纱的供给,针筒针也没有充分地保持地纹纱,因而,向图10 的箭头方向新供给的地纹纱8a脱出,发生切换错误。在此,所谓送纱切换装置,是指像特开平1 0 _ 2 3 7 7 4 7和特开 2 0 0 5 — 4 2 2 6 0所述那样的装置。配备这种送纱切换装置的圆织机,具有在针筒的特定部分利用送纱切 换装置向针供给新纱,并停止此前向针供给的纱的切换范围。在基于其切 换范围进行编织的切换部ll,上述至少2根纱织入了针中(参照图ll)。 在其切换范围,与本来织物的其他部分12比较,对针施加了负载,因此, 针有可能发生损伤。为此,不将针筒针插入所有的针筒中,而是例如每隔 2根地进行插入。发明内容本发明即是鉴于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改良切换范围内 的织针及/或沉降片的排列,从而,可进行可靠的送纱切换。本发明的圆织机,具有至少切换2根织纱的送纱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选择性动作的送纱切换装置的送纱导纱指移动到向织针进行送纱 的送纱位置时与旋转针筒上的针筒针交叉的点(A),至送纱导纱指移动到 中止向织针送纱的非送纱位置时与旋转针筒上的针筒针交叉的点(B)之 间的旋转针筒上的切换范围内,设有将利用送纱切换装置的送纱导纱指新供给的纱,通过沉降片的沉 降片片腹上的旧线圈保持在针钩内的装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上述切换范围内,设有将利用送纱切换装置的送
纱导纱指新供给的纱,通过沉降片的沉降片片腹上的旧线圈保持在针钩内 的装置,因此,上述供给纱不会脱出,不会产生切换错误。再有,在后述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使用现有的圆织机,且只 变更织针及/或沉降片的配置即可实施,无须新设置特殊的附属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圆织机的编织部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在选择性动作的送纱切换装置的送纱导纱指移动到向织针 进行送纱的送纱位置时与旋转针筒上的针筒针交叉的点(A),至送纱导纱 指移动到中止向织针送纱的非送纱位置时与旋转针筒上的针筒针交叉的 点(B)之间的旋转针筒上的切换范围的本发明的第l实施例。图3是表示图6的Z地点的针 沉降片和线圈的关系的标准沉降片 (18a)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图6的Z地点的针,沉降片和线圈的关系的沉降片片腹高的 沉降片(18b)的放大图。图5是以二层旧线圈表示图4的超放大图。 图6表示旋转针筒上的切换范围,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 图7是表示图6的Z地点的针,沉降片和线圈的关系的织针长度短的针 (15b)的放大图。图8是展开现有的添纱网孔组织织物的编织过程的一部分进行概略表 示的针筒针和沉降片的动作轨迹图。图9是利用图6的编织方法制造的添纱网孔组织织物的背面侧放大图。图10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图ll是表示织物的切换部的立体图。图中,8 —地纹纱,10—添纱网孔纱,11 —切换部,13 —针筒,14 — 针槽,14a—针槽,14b—针槽,14c—针槽,14d—针槽,15—针筒针,15a —标准针筒针,15b—织针长度短的针筒针,18—沉降片,18a—标准沉降 片,18b—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22—送纱切换装置,23 —纱条,24 — 送纱导纱指,25—针钩,26—沉降片片腹。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将利用送纱切换装置的送纱导纱指新供给的纱,通过沉降片的沉降片片腹上的旧线圈保持在针钩内的装置,例如,有以下第1及第2装置。 在第1装置中,在上述切换范围内反复设定插入针筒针的至少2条针槽 和不插入的至少l条针槽,在所设定的针筒针之间的沉降片槽中插入标准 沉降片,在除此以外的沉降片槽中插入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如此进行 排列。例如,标准沉降片,从沉降片片腹到针钩前端部为1 . 6 mm(士0 . 3 mm),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从沉降片片腹到针钩前端部为1 . 0m m (± 0 . 3 mm)。针筒针的排列优选是2: 2 (2根插入、2根不插入),不过除此之外, 也可以按照2: 1 (2根插入、l根不插入)、3: 1 (3根插入、l根不插 入)等进行实施。当由于使用的纱的种类、纱的粗细、织物的密度等而不能充分保持新 供给的地纹纱时,优选是增加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的枚数,以充分保持 地纹纱。另外,当新供给的地纹纱保持必要以上而产生断纱时,优选是减 少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的枚数,以减弱地纹纱的保持。在第2装置中,在上述切换范围内反复地进行在所有的沉降片槽中插 入标准沉降片,空出2条针槽,在下一个针槽中插入l根标准针筒针,与其 相邻插入l根织针长度短的针筒针,如此进行排列。例如,如果使标准针筒针的织针长度为z,则织针长度短的针筒针的 织针长度为z —0. 5mm(土0. 3 mm)。从沉降片的制造成本的观点而言,优选是使用比较廉价的沉降片片腹 高的沉降片的第l装置。第1及第2装置中,优选是,设置三角调节装置进行选针,以使切换 部使用的织针,在下一个给纱口全部上升到成圈位置。这是因为,基于该 三角调节,能够使针上升到旧线圈OL不会从针钩脱出的位置,防止地纹 纱的断纱。 本发明中的织针及/或沉降片的排列方法,并不限定于添纱网孔组织编织,在1组至少由2个给纱口构成的花纹编织中,能够适用于以不会使旧 线圈脱圈的给纱口进行纱切换的情况。实施例1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使用由(株)福原精机制作所制的型号名为V—S EC 7 BY的单面 圆织机(34英寸、机号28)实施了本发明。对于使用的纱,地纹纱为聚酯 56dtex、添纱网孔纱为棉纱30支。图l是表示该编织部的主要部分的纵截面图,图中符号13表示针筒。 在针筒13的外周,形成有排列成圆形且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多个针槽14。在 各针槽14中收容有向垂直方向滑动自如的针筒针15。在与针筒13对置的三角座16上,设置有控制针筒针15或使针筒针15动 作的至少1个控制三角17。编织吋与针筒针15联动的沉降片18在水平方向配置的沉降片圆环19 上沿半径方向滑动自如。沉降片18依靠安装在沉降片帽20上的沉降片三角 21进行动作或被其控制。在所述针筒13的下侧部,具有与之一体安装的驱动齿轮(没有图示), 通常,在由机器上配置的驱动源驱动时与针筒13同步旋转。在针筒13的内侧上方配备有送纱切换装置22。在送纱切换装置22上, 配置有引导多条各种纱条23的多个送纱导纱指24。送纱导纱指24向最外方 (双点划线)运动后,向内方后退这样进行2个阶段的动作,在下部位置 即送纱位置(单点划线)和上部位置即非送纱位置(实线)之间选择性运 动,向针供给纱条23。图2表示选择性动作的送纱切换装置的送纱导纱指移动到向织针进行 送纱的送纱位置时与旋转针筒上的针筒针交叉的点(A),至送纱导纱指移 动到中止向织针送纱的非送纱位置时与旋转针筒上的针筒针交叉的点(B) 之间的旋转针筒上的切换范围。还有,为了方便起见,图2中没有图示旧如该图2所示,空出2条针槽14a,向下一个针槽14b中插入了2根针筒
针15a。在该针筒针15a彼此之间的沉降片槽中插入标准沉降片18a,在除 此以外的沉降片槽中插入了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18b。在切换范围内重 复了这种针筒针15a和沉降片18 (a、 b)的排列。在此使用的标准沉降片18a (参照图3),沉降片片腹26被设定在旧线 圈OL不会从针钩25脱出的高度,以使在图8的Z地点能够形成添纱网孔组 织。还取决于纱的材料和粗细、织物的线圈密度、巻布牵拉张力等,不过, 通常从沉降片片腹26到针钩25前端部为1 . 6 mm (±0 . 3 mm)左右。沉降片片腹26高的沉降片18b,如图4所示,从沉降片片腹26到针钩25 前端部被设定为l. Omm(土O. 3mm)左右。在该沉降片片腹26高 的沉降片18b中,有时旧线圈OL会从针钩25脱出。若旧线圈OL脱出,则进给的地纹纱8弯曲,保持力过强,有时地纹纱 8会断纱,产生编织缺陷。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优选是在Z地点(图8) 设置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三角调节装置(没有图示)。作为三角调节装 置,例如,能够使用特开2004—232128所述的弯纱调节工具。利用该三角调节装置,能够使针上升到旧线圈OL不会从针钩25脱出 的位置,防止地纹纱8的断纱。即,如图5所示,在由地纹纱8和添纱网孔 纱10构成的二层旧线圈OL上充分保持新供给的地纹纱8。还有,如果在第 2给纱口向浮线位置2b选针,则形成细地纹纱的一层旧线圈OL,有时不能 充分保持新供给的地纹纱8。实施例2图6与图2相同,表示旋转针筒上的切换范围,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 还有,为了方便起见,图6中没有图示旧线圈。在此,切换范围内的针筒针及沉降片,反复地进行在所有的沉降片槽 中插入标准沉降片18a,空出2条针槽14c,在下一个针槽14d中插入l根标 准针筒针15a,与其相邻插入l根织针长度(从针踵到针钩前端的距离)短 的针筒针15b,如此进行排列。如果使标准针筒针15a的织针长度为z,则针筒针15b的织针长度为z 一O. 5mm,两者长度之差Y为O. 5 mm。该实施例中,相比标准针 织针长度短的针15b,如图7所示,从沉降片片腹26到针钩25前端部被设定 为l. Omm(士O. 3mm)左右。实施例1中,利用具有比标准沉降片高的沉降片片腹的沉降片,推高 旧线圈,夹持地纹纱,与之相对,实施例2中,相反是利用比标准针织针 长度短的针,能够将地纹纱引入并由旧线圈夹持。在织针长度短的针15b中,有时旧线圈OL会从针钩25脱出。若旧线圈 OL脱出,则进给的地纹纱8弯曲,保持力过强,有时地纹纱8会断纱,产 生编织缺陷。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与第l实施例同样,优选是在Z地点(图8)设 置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三角调节装置(没有图示)。作为三角调节装置, 例如,能够使用特开2004—232128所述的弯纱调节工具。利用该三角调节 装置,能够使针上升到旧线圈OL不会从针钩25脱出的位置,防止地纹纱8 的断纱。
权利要求
1.一种圆织机,其具有至少切换2根织纱(23)的送纱切换装置(22),其特征在于,在选择性动作的送纱切换装置(22)的送纱导纱指(24)移动到向针筒针进行送纱的送纱位置时与旋转针筒(13)上的针筒针(15)交叉的点(A),至送纱导纱指(24)移动到中止向针筒针送纱的非送纱位置时与旋转针筒(13)上的织针(15)交叉的点(B)之间的旋转针筒上的切换范围(A-B)内,设有将由送纱切换装置(22)的送纱导纱指(24)新供给的纱,通过沉降片(18)的沉降片片腹(26)上的旧线圈(OL)保持在针钩(25)内的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 由送纱切换装置(22)的送纱导纱指(24)新供给的纱,通过沉降片的沉降片片腹(26)上的旧线圈(OL)保持在针钩(25)内的装置,其在所述切换范围(A—B)内,反复地设定插入针筒针(15)的至 少2条针槽(14b)和不插入针筒针(15)的至少l条针槽(14a),在设定 的针筒针(15)彼此之间的沉降片槽中插入标准沉降片(18a),在除此以 外的沉降片槽中插入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18b),如此进行排列。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针筒针(15)的排列是2根插入、2根不插入这种排列的重复。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 当由于使用的纱的种类、纱的粗细、织物的密度而不能充分保持新供给的地纹纱时,增加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的枚数,当新供给的地纹纱保 持必要以上而产生断纱时,减少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的枚数。
5.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标准沉降片(18a),其从沉降片片腹(26)到针钩(25)前端部为1 . 6 mm±0. 3mm,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18b),其从沉降片片腹到针 钩前端部为1 . Omm士O. 3mm。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 由送纱切换装置(22)的送纱导纱指(24)新供给的纱,通过沉降片的沉降片片腹(26)上的旧线圈(OL)保持在针钩(25)内的装置,其在所述切换范围(A—B)内,反复地进行在所有的沉降片槽中插 入标准沉降片(18a),空出2条针槽(14c),在下一个针槽中插入l根标准 针筒针(15a),与其相邻插入l根织针长度短的针筒针(15b),如此进行 排列。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 如果使标准针筒针(15a)的织针长度为z,则织针长度短的针筒针(15b)的织针长度为z — 0 . 5mm(士0. 3 mm)。
8.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 设有进行选针的三角调节装置,该三角调节装置使得切换部使用的织针(6),在下一个给纱口 (F2)全部上升到成圈位置(2a)。
全文摘要
通过改良送纱切换范围内的织针及/或沉降片的排列,从而可进行可靠的送纱切换。该圆织机,当送纱切换装置的送纱导纱指向送纱位置和非送纱位置切换之际,在旋转针筒上的切换范围内,新供给的纱通过沉降片的沉降片片腹上的旧线圈保持在针钩内。反复地设定插入针筒针的至少2条针槽和不插入针筒针的2条针槽,在设定的针筒针(15a)彼此之间的沉降片槽中插入标准沉降片(18a),在除此以外的沉降片槽中插入沉降片片腹高的沉降片(18b)。
文档编号D04B9/00GK101165252SQ20071018092
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19日
发明者坂本春佳, 洁 林 申请人: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