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563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纺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织物。
背景技术
过去,无纺织物用于纸尿布或卫生巾等卫生用品、擦拭器等清扫用 品、口罩等医疗用品等广泛的领域。这样,无纺织物在各种各样的不同 的领域使用,但是在实际用于各个领域的制品的情况下,有必要以适合 于各种制品的用途的性质或结构的方式进行制造。
无纺织物,例如,通过利用干式法或湿式法等形成纤维层(纤维网),
利用化学粘合法或热粘合法等将形成纤维层的纤维彼此结合来形成。在 将形成纤维层的纤维结合起来的工艺中,也存在着包含将多个针反复刺 入该纤维层的方法、或喷射水流的方法等从外部向纤维层施加物理的力 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终究只是将纤维相互交织,并没有调整纤维层中的 纤维的取向或配置,或者纤维层的形状等。即,利用这些方法制造的只
不过是简单的片状的无纺织物。
另外,也提出过设置有开口的无纺织物的方案。所述方案揭示了为 了在无纺织物上形成开口,将无纺织物夹在配备有向外側突出的针等的 突起的压模与承接该突起的承接侧的支承体之间,通过使突起部分贯通 无纺织物立体地开口的方法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
专利文献l:特开平6 - 330443号^^才艮

发明内容
例如,在将以高粘度的液体为对象、设置有开口部的无纺织物作为 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的情况下,优选地,开口的直径大,进而,为 了提高开口率,缩小开口与开口之间的连接部。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
所述的无纺织物,通过将构成无纺织物的纤维集合体咬入到突起部分与承接侧的支承体之间,形成凹凸或开口,所以,开口之间的连接部处的 密度与开口的周围的密度几乎相同,另外,纤维取向也主要集中朝向长 度方向。这样,特别是在连接部排列配置有窄的开口的情况下,在将该 无纺织物作为表面片使用的吸收性物品的穿用过程中,当向宽度方向施 加摩擦力时,存在着连接部的纤维容易松开,会破损的情况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纺织物,在形成有开口的无纺织物中, 在该无纺织物的使用过程中不容易破损。
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从上面侧向利用规定的通气性支承构件从下 面侧支承的纤维网上喷射气体,可以使构成该纤维网的纤维移动,至少 可以形成开口或凹凸,从而完成本发明。
(1) 一种无纺织物,是具有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无纺织物,该无
纺织物包括沿着前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多个开口部、和形成在前述多个 开口部中的规定的开口部与在前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之间的多个
连接部,前述多个连接部中的每一个中,在前述第二方向上取向的第二 方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比在前述第一方向上取向的第一方向取向纤维的
含有率高,同时,在前述连接部处的纤维密度比沿着形成前述多个开口 部及前述多个连接部的区域的多个周边区域的每一个的纤维密度高。
(2) 如前述第(1)项中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连接部的每一个在 前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与前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比在0.7以下。
(3) 如前述第(1)或(2)项中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开口部的每 一个,在该开口部的每一个的周缘处的纤维沿着该开口部的每一个的周 缘取向。
(4) 如前述第(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开口 部的每一个呈大致的圆形或者大致的椭圆形。
(5) 如前述第(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开口 部的每一个在前述第一方向上的直径与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直径的比例 不足l。
(6) 如第(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开口部的每一个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4至30mm。
(7) 如第(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形成前述多个 开口部及多个连接部的区域,在该无纺织物的第一面侧形成于在厚度方 向上凹入的多个槽部中,并且所述无纺织物还具有以沿着前述多个槽部 的方式邻接的、在前述第一面侧在厚度方向上突出的多个凸状部。
(8) 如第(7)项中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槽部的每一个在该无纺 织物的厚度方向的高度在前述凸状部的每一个的前述高度的90%以下。
(9) 如第(7)或(8)项中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多个凸状部中的 规定的凸状部与隔着前述多个槽部中的规定的槽部相邻的凸状部相比, 前述高度不同。
(10) 如第(7)至(9)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凸状 部的每一个的顶部呈大致的扁平状。
(11) 如第(7)至(10)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在作为该 无纺织物的与前述第一面相反侧的面的第二面侧,形成向与前述凸状部 的突出方向相反侧突出的多个突出区域。
(12) 如第(7)至(11)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在前述第 一方向上呈波浪状起伏。
(13) 如第(1)至(10)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该无纺织 物中的前述笫二面侧是大致平坦的。
(14) 如笫(7)至(13)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多个 凸状部的侧部的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比前述第二方向取向纤 维的含有率高。
(15) 如第(7)至(14)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多个 凸状部的每一个的从前述第一面侧测定的空间面积率比从该无纺织物中 的前述第二面侧测定的空间面积率大。
(16) 如第(1)至(15)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前述连接 部的每一个中的纤维密度在0.05g/cm3以上。
(17) 如第(1)至(16)项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构成该无 纺织物的纤维混合有憎水性的纤维。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具有开口 、在使用中不容易破损的无纺织物。


图1A是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平面图。 图1B是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底面图。 图2是图1中的区域X的放大透视图。
图3A是将细长状构件等间隔地并列配置在网状支承构件上的支承 构件的平面图。
图3B是将细长状构件等间隔地并列配置在网状支承构件上的支承 构件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在纤维网被图3的支承构件支承下面侧的状态下,向上 面侧喷射气体、制造图1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状态的图示。
图5是可以制造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另外的支承构件的放 大正S见图。
图6是说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说明图6的无纺织物的制造装置的平面图。
图8是图6中的区域Z的放大透视图。
图9是图8中的喷出部的底面图。
图IO是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面图。
图11是第三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面图。
图12是第三种实施形式的支承构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13是第四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面图。
图14是将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用于卫生巾的表面片的情况下的透图。
图16是将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中间片使用的情 况下的透视图。
图17是将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外部背面(7々夕-^少夕)使用的情况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式。
图1A及图1B是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平面图及底面图。图 2是图1中的区域X的放大透视图。图3A及图3B是将细长状构件等间 隔地并列配置在网状支承构件上的支承构件的平面图及透视图。图4是 表示在纤维网被图3的支承构件支承下面侧的状态下向上面侧喷射气 体、制造图1的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状态的图示。图5是可以 制造笫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其它的支承构件的放大正视图。图6 是说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说明图 6的无纺织物的制造装置的平面图。图8是图6中的区域Z的放大透视 图。图9是图8中的喷出部的底面图。
图IO是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面图。图ll是第三种 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透视剖面图。图12是第三种实施形式的支承构件 的放大透视图。图13是第四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的放大透视图。图
图。图16是将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中间片使用的情 况下的透视图。图17是将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外部 背面使用的情况下的透视图。
本发明的无纺织物是通过在利用规定的通气性支承构件从一 面侧支 承的形成大致片状的纤维集合体、即在构成该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具有自 由度的状态下的纤维集合体上,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至少形成 了头见定的开口部的无纺织物。形状
如图1A、图1B、图2所示,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80,在该无纺织物l卯的一面侧沿着第一方向(下面也称为长度方向)以大致相等的 间隔并列地形成有多个槽部1。在无纺织物的该槽部1上,以大致相等的
间隔交替地形成有开口部3及连接部4。该多个开口部3的每一个形成大 致圆形或者大致椭圆形。这里,在本实施形式中,槽部1以大致相等的 间隔并列地形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相邻的槽部1彼此的间隔也可 以分别不同。另外,也可以以使槽部l彼此的间隔变化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形成的多个槽部1的每一个之间,分别 形成有多个凸状部2。该凸状部2与槽部1一样,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并列 地形成。在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80的凸状部2的高度(厚度方向) 大致均等,但是,也可以按照使相互邻接的凸状部2的高度不同的方式 形成。例如,通过调整喷出主要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后面所述的喷出口 913的间隔,可以调整凸状部2的高度。例如,通过缩小喷出口 913的间 隔,可以降低凸状部2的高度,反之,通过扩大喷出口 913的间隔,可 以提高凸状部2的高度。进而,通过以窄的间隔和宽的间隔交替的方式 形成喷出口913的间隔,可以交替地形成高度不同的凸状部2。另外,这 样,如果使凸状部2的高度部分地变化,由于和皮肤接触的面积减小, 所以具有可以减轻给予皮肤的负担的优点。
另外,凸状部2在该无纺织物180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以比槽部1 高的方式形成。可以列举出凸状部2在无纺织物180的厚度方向上的高 度为0.3至15111111,优选为0.5至5mm。另外,可以列举出凸状部2在 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0.5至30mm,优选为1.0至10mm。另夕卜,可以列 举出隔着槽部1邻接的凸状部2相互之间的距离为0.5至30mm,优选为 3至10mm。
另夕卜,槽部1在无纺织物180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以低于凸状部2 的方式形成。具体地说,可以列举出槽部1在无纺织物180的厚度方向 上的高度为凸状部2在厚度方向上的高度的90%以下,优选为1%至50 %,更优选为0%至20°/。的高度。槽部l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例如为0.1 至30mm,优选为0.5至10mm。可以列举出隔着凸状部2相邻的槽部1 相互之间的距离为0.5至20mm,优选为3至10mm。这里,所谓厚度方向上的高度为00/。表示该区域为开口部3。
通过这样设计,例如,在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该无纺织物 180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在大量的规定的液体被排泄时,适合于难以在表 面上大范围地扩展的槽部1。另外,即使变成在施加过分的外部压力时 凸状部2塌溃的状态下,也易于保持由槽部1形成的空间,即使在施加 外部压力的状态下规定的液体被排泄的情况下,也难以在表面上大范围 地扩展。进而,即使在一度被吸收体等吸收的规定的液体在外部压力下 返回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在该无纺织物180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减少 了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所以难以再次大范围地附着到皮肤上。
这里,槽部1或者凸状部2的高度或节距、宽度的测定方法如下所 述。例如,将无纺织物180在不加压的状态下栽置到工作台上,利用显 微镜由无纺织物180的截面照片或者截面映象进行测定。
在测定高度(厚度方向上的长度)时,将从无纺织物180的最下部 的位置(即,工作台的表面)到朝向上方的凸状部2和槽部1的各自的 最高位置作为高度进行测定。
另外,作为凸状部2的节距,测定相互邻接的凸状部2的中心位置 相互之间的距离。同样地,作为槽部1的节距,测定相互邻接的槽部1 的中心位置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测定凸状部2的宽度时,从无纺织物180的最下部位置(即,工 作台的表面)测定朝向上方的凸状部2的底面的最大宽度,也以同样的 方式测定槽部l。
这里,对于凸状部2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定的限制。例如,可以列举 出拱顶状、梯形、三角形、Q状,四角形等。为了使肌肤的触感良好, 凸状部2的顶面附近及侧面优选为曲面。另外,为了即使在外部压力下 凸状部2塌溃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由槽部1形成的空间,优选地,从 凸状部2的底面到顶面,宽度变窄。凸状部2的顶面优选为大致为拱顶 状等的曲线(曲面)。
另外,如图1A、图1B所示,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l糾是沿着槽 部1形成有多个开口部3的无纺织物。并且,在所述多个开口部3的各个之间形成连接部4,将与该槽部1邻接的凸状部2相互连接起来。换句 话说,以规定的间隔形成的多个连接部4将凸状部2和与之邻接的凸状 部2连接起来。
在本实施形式中,开口部3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形成,但是,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隔开不同的间隔形成。
作为开口部3的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及宽度方向的长度,例如 可以均为4至30mm,优选为5至10mm。
另外,可以列举出开口部3的每一个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与宽度方向 的长度的比例不足l.O。
在连接部4处的无纺织物180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与凸状部2在无纺 织物180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相等或者小于该高度,优选为20%至100 % ,更优选为40 %至70 % 。
另外,连接部4的每一个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的比例优选在0.7以下。在该比例在0.7以下的情况下,该连接部4的纤 维密度形成得比凸状部2的纤维密度高。在大于0.7的情况下,该连接部 4的纤维密度形成得比凸状部2的纤维密度低。
这里,所谓连接部4的长度方向指的是沿着槽部1或者凸状部2延 伸方向的方向,另外,所谓连接部4的宽度方向指的是相对于槽部1或 者凸状部2延伸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换句话说,连接部4的宽度方 向是槽部l的宽度,或者成为开口部3的宽度。从而,也可以说,所谓 连接部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是槽部1的宽度的长度,并且,是开口部3 的宽度的长度。
具体地说,连接部4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例如可以是4至30mm,优 选为5至10mm。
另外,连接部4在该无纺织物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呈大致的四 角形的形状。另外,连接部4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于四角形, 也可以是拱顶形、梯形、三角形、Q形等,没有特定的限制。为了抑制 在槽部1处的规定的液体的扩展,优选为大致的四角形。另外,为了在 过剩的外部压力下连接部4与皮肤等接触不会给予异物感,该连接部4
ii的顶面优选为平面或者曲面。纤维取向
如图1A、图1B或者图2所示,该无纺织物180沿着纤维101 4皮主 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被喷射的区域,形成含有沿第一方向(无纺织物中 的规定的纵向方向)取向的第一方向取向纤维(下面也称为纵向取向纤 维)的含有率分别不同的区域。各个不同的区域例如可以列举出凸状部 2及连接部4等。
这里,所谓纤维101在长度方向(纵向方向)上取向,指的是纤维 101相对于作为第一方向、在这里为经由制造无纺织物的机械将无纺织物 或者纤维网送出的方向(MD方向)的规定的纵向方向在从-45度至+ 45度的范围内的取向,另外,将在第一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称为纵向取向 纤维。另外,纤维101在第二方向(无纺织物的规定的横向方向)上的 取向,指的是纤维101相对于作为第二方向、这里为与MD方向正交的 方向(CD方向)的无纺织物的规定的宽度方向从-45度至+ 45度的范 围内的取向,另外,将在宽度方向上取向的纤维称为横向取向纤维。
对于凸状部2,优选地,纵向取向纤维和横向取向纤维适度地混合。 凸状部2在与开口部3连接的部分,以纵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比横向取 向纤维的含有率高的方式形成。
另夕卜,在凸状部2中面对支承构件240的一侧,如图1B、图2所示, 在和连接部4邻接的区域,部分地以横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比其它区域
的横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的方式形成。
槽部1是如前面所述被直接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例如热风)、 向该无纺织物的厚度方向凹入的区域。进而,在槽部1中形成开口部3 及连接部4。通过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在长度方向上取向的纤 维101 (纵向取向纤维)被喷吹到凸状部2的侧部8侧。并且,借助被喷 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和/或喷射到作为后面描述的支承构件240的 不通气部的细长状构件245上、其流动方向改变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 体,沿宽度方向取向的纤维IOI (横向取向纤维)被喷吹到连接部4侧。 换句话说,开口部3的周缘处的纤维101沿着该开口形状取向。在该无纺织物180中,连接部4中的纵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最低。 换句话说,连接部4的横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最高。具体地说,以横向 取向纤维的含有率为55%至100%、优选为60%至100%的方式形成。 在横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低于55%的情况下,如后面所述,由于槽部1的 单位面积重量低,所以难以提高无纺织物在宽度方向上的强度。这样, 例如,在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使用该无纺织物180的情况下,在^吏 用该吸收性物品的过程中,由于和身体的摩擦,在宽度方向上产生经绵 滑动,或者产生-皮损的危险性。
纤维取向的测定,利用林式会社軒一工y只制造的f ,-夕^7 夕
口只3 — 7° (数字显微镜)VHX - 100进行,以下面所述的方法进行。(1) 将样品以其长度方向处于正确的方向的方式置于观察台上。(2)将不规 则地出现在近前的纤维除去,使透镜的焦点与样品的最靠近前的纤维相 一致,(3)设定摄影深度(纵深),在PC画面上制成样品的3D图像。 其次,(4)将3D图像转换成2D图像,(5)在测定范围内,在画面上画 出将长度方向恰当地等分的多个平行线。(6)在画出平行线细分化的各 个单元中,观察纤维的取向是第一方向(长度方向)还是笫二方向(宽 度方向),测定朝向各个方向的纤维的根数。然后,(7)通过计算相对于 在设定范围内的全部纤维根数而言、朝向第一方向(长度方向)的纤维 取向的纤维根数的比例,以及朝向第二方向(宽度方向)的纤维取向的
纤维根数的比例,可以测定并计算出纤维的取向。 [1.3I纤维的疏密
如图1A、图1B所示,对连接部4进行调整,使其纤维密度比凸状 部2的纤维密度高。
具体地说,连接部4的纤维密度可以列举出在0.05g/cm3以上,优选 为0.10至0.50g/cm3,更优选为0.15至0.20g/cm3。在该连接部4的纤维 密度小于0.05g/cmS的情况下,在施加过大的外部压力、凸状部2塌溃的 情况下,存在该连接部4同样也会塌溃的情况。
调整凸状部2,使其平均纤维密度比连接部4的低。具体地说,可以 为0.005至0.20g/cm3,优选为0.007至0.07g/cm3。在该凸状部2的纤维密度小于0.005g/cii^的情况下,由于包含在该凸状部2内的液体的自身 重量或外部压力,不仅凸状部2容易塌溃,而且存在一度被吸收的液体 在加压状态下容易返回的情况。另外,在凸状部2的纤维密度大于0.20 g/cn^的情况下,该凸状部2带来的液体难以向下方移动,存在液体滞留 在该凸状部2内,给予使用者潮湿的感觉的情况。
另外,从开口部3的长度方向侧部的大致中央部朝向两端的周边区 域的纤维密度以向该开口部3的长度方向两个端部纤维密度逐渐变高的 方式形成。即,连接开口部3的长度方向的侧部的凸状部2的侧部处的 纤维密度以随着靠近开口部3的长度方向两端而逐渐变高的方式形成。 这是因为,随着开口部3的大小变大,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被喷吹到 连接部4侧的纤维101的量变多。
另外,该无纺织物180,以从形成槽部1及凸状部2的一面侧测定的 空间面积率比从作为与从形成槽部1及凸状部2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的另 一面侧测定的空间面积率低的方式形成。
对于在后面描述的在支承构件240之上被输送的纤维网100,借助重 力,纤维101向与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的面相反的面侧移动,在 靠近该相反的面侧的部位的纤维之间的距离有变窄的倾向。另一方面, 随着从面对支承构件240—侧接近被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的面侧, 纤维间的距离有变宽的倾向。
进而,通过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靠近支承构件240侧的纤 维101被压到该支承构件240上,朝向支承构件240的平面方向。从而, 纤维间距离进一步变窄,纤维彼此容易密集。并且,在这种状态下,通 过加热炉处理等的热处理,纤维彼此热粘结,纤维101的自由度变低, 在无纺织物180的另一面侧的纤维之间的空间的量变低。
另一方面,随着从支承构件240侧的面朝向被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 体喷射的面侧,纤维彼此不会被过度压扁,另外,在凸状部2处,通过 被喷射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碰到支承构件240而弹回,纤维101部 分地存在以变为相对于该支承构件240垂直的方式朝向的纤维。在这种 状态下,通过将纤维彼此热粘结,提高在纤维网100的截面中的空间面
14积率。
这里,所谓空间面积率指的是不存在纤维的空间面积相对于总面积 的比例。另外,空间面积率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
测定设备使用林式会社埼一工^义制造的f ^夕/kT 4夕口只3 —
,(数字显微镜)VHX-100。首先,(1)在观察台上,以沿着槽部1 及凸状部2的方向成为纵向方向的方式将样品置于测定设备上,(2)在 凸状部2的顶点,从凸状部2突出的面并且从与凸状部2突出的面相反 侧的面,分别进^f亍以下的测定。
(3 )适当地设定测定设备的透镜放大率和个人计算机画面上的放大 率,将透镜的焦点对准样品的最靠近前侧的纤维(除掉不规则的出现在 近前的纤维)。然后,(4)适当地设定摄影深度(纵深),制成样品的3D 图像。
(5)将3D图像转换成2D图像,将设定的体积平面化,指定在该 范围内的纤维之间的空间。进而,(6 )对于2D图像进行二进制化(二值 化)处理,使纤维存在的部位为白色,纤维不存在的部位为黑色。然后, (7)将颜色反转,使纤维不存在的部位为白色,测定白色化的面积等。 这里,在本文献中,使放大率为300倍、摄影深度为220|am(每20|am 摄影一次,共计摄影ll次),进行n-lO的测定,取平均值。 另外,按如下方式计算空间面积率。
空间面积率(% )=(空间总面积(mm2) /测定范围面积(mm2))
xlOO
这里,空间总面积,可以由(测定时的空间总面积/测定时的放大倍 数)算出,另外,测定范围面积可以由(测定时的测定范围面积/测定时 的放大倍数)算出。
由于空间面积率越高,相当于纤维间距离越宽越粗,所以,纤维容 易移动,自由度高。进而,对于通过开口处理等部分地将纤维间的距离 扩大的无纺织物,通过提高每一个空间的空间面积率,在无纺织物中的 整个被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的面上,纤维间距离变宽。因此,例 如,在将该无纺织物用于吸收性物品等的情况下,可以整体地降低排泄物等规定的液体透过该无纺织物180时的阻力,使液体更容易向吸收体 等内移动。
这里,所谓每个空间的空间面积率,指的是纤维不存在的空间的总 面积相对于在规定的范围内的纤维不存在的空间的个数的比例。空间面 积可以用下面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空间面积(mmV个)- (空间总面积(mm2) /空间个数(个))
从凸状部2中的该凸状部2突出侧的面测定的空间面积率与从和该 凸状部2突出的面相反側的面测定的空间面积率的差为5 %至100 % ,优 选为50/。至80%,更优选为15%至40%。
另外,从凸状部2突出侧的面测定的空间面积率可以列举为50%至 100%,优选为50%至卯%,更优选为50%至80%。
进而,从凸状部2突出側的面测定的每一个空间的空间面积可以列 举为3000)im2以上,优选为3000至30000^im2,更优选为5000至 20000|W。第四种实施形式
利用图13说明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第四种实施形式。 如图13所示,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86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不同 点在于形成在该无纺织物186的一面侧形成的凸状部2的厚度方向上的 高度不同的第二凸状部22。下面,说明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不同点。 [2.3.1无纺织物
这是在该无纺织物186的一面侧并列地形成有多个槽部1的无纺织 物。并且,在多个槽部1的每一个之间,分别交替地形成多个凸状部2 及多个第二凸状部22。所述凸状部2及第二凸状部22与多个槽部1 一样 并列地形成。另外,在槽部1的每一个上形成开口部3和连接部4。
凸状部2及第二凸状部22是纤维网100中的不被主要由气体构成的 流体喷射的区域,通过形成槽部1,成为相对地突出的区域。第二凸状 部22,例如,与凸状部2相比,在该无纺织物186的厚度方向上的高度 低,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也形成的小,但是,对于该第二凸状部22中的纤维的疏密、纤维取向及单位面积重量等,与凸状部2同样地形成。
无纺织物186中的凸状部2及第二凸状部22的配置,在并列地形成 的多个槽部1的每一个之间,形成凸状部2及第二凸状部22。并且,凸 状部2以隔着槽部1与第二凸状部22相邻的方式形成。另外,反之,第 二凸状部22以隔着槽部1与凸状部2相邻的方式形成。即,凸状部2和 第二凸状部22隔着槽部1交替地形成。具体地说,以凸状部2、槽部1、 第二凸状部22、槽部1、凸状部2的顺序重复地形成这种配置图形。另 外,凸状部2及第二凸状部22的位置关系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按照至少 无纺织物186的一部分以隔着槽部1、多个凸状部2分别相邻的方式形成。 另外,多个第二凸状部22也可以以分别相邻的方式形成。 [2.3.2I制造方法及支承构件
本实施形式中的无纺织物186的制造方法与第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 的一样,但是,用于无纺织物186的制造的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的喷出
口 913的形态不同。
通过一边将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喷射到载置在支承构件240的上 面的纤维网IOO上, 一边使之沿规定方向移动,形成无纺织物l86。在喷 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时,形成槽部l、凸状部2、第二凸状部22、开 口部3及连接部4,但是,它们的形成可以借助无纺织物制造装置卯中 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喷出口 913的形态任意地改变。
例如,如图13所示,为了形成该无纺织物186,例如,可以通过调 整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的喷出口 913的间隔来进行。例如,通过 使喷出口 913的间隔比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喷出口 913的间隔窄,可以形 成与凸状部2相比厚度方向的高度低的第二凸状部22。另外,通过使喷 出口 913的间隔比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喷出口 913的间隔宽,也可以形成 与凸状部2相比厚度方向的高度高的凸状部。而且,在形成喷出口 9" 的间隔处,通过以窄的间隔和宽的间隔交替的方式配置,可以形成凸状 部2和第二凸状部22隔着槽部1交替地并列配置的该无纺织物l86。该 喷出口 913的间隔并不局限于此,通过想要形成的无纺织物的凸状部2 的高度及第二凸状部22的排列,可以任意地形成。并且,在形成喷出口913的间隔处,通过以窄的间隔和宽的间隔交替的方式配置,形成凸状部 2和第二凸状部22隔着槽部1交替地并列配置的该无纺织物186。
本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86可以利用上述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制 造。在该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中的无纺织物186的制造方法等,可以参 照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无纺织物180的制造方法及无纺织物制造装置90的 说明中的记载。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
作为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用途,如图14、 15所示,例如,可以列举 出将具有凹凸、在凹部设置有多个开口部和与凸状部相比纤维密度相对 较高的连接部的无纺织物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301 、 302使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以形成有凸状部的面成为皮肤侧的方式配置该 无纺织物。
在将该无纺织物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301、 302使用的情况下, 当规定的液体被排泄时,该液体主要落入槽部。另外,由于设置有开口 部,所以,例如,即使是含有固体成分的具有粘性的液体,借助开口部 也容易向吸收体移动,可以抑制液体在表面上大范围地扩展。
进而,由于在连接部处的纤维的大部分沿着宽度方向取向,所以, 向宽度方向的抗拉强度高,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用过程中,可以防止施加 朝向宽度方向的摩擦等的力而使该表面片301、 302破损。
另一方面,凸状部的侧部由于纤维彼此密集,所以刚性高。而且, 由于沿长度方向取向的纵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所以即使负荷施加到 凸状部上,也可以防止被容易地压溃,例如,即使凸状部被负荷压溃, 压缩恢复性也是很高的。
因此,即使由身体的姿势变化而施加到表片301、302上的负荷变化, 也可以保持与皮肤的接触面积低,所以可以维持触感性,进而,即使一 度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返回,也难以再次大范围地附着到皮肤上。加热才几构
作为使形成有规定的开口部的无纺织物180中的纤维101粘结的方 法,例如,可以列举出利用针刺法、射流喷网法、溶剂粘结法进行的粘 结,或者利用点粘法、热风法进行的热粘结,但是,为了保持所形成的 规定的开口部的形状,优选釆用热风法。另夕卜,例如,利用加热器部950 的热风法中的热处理是优选的。
[5.2.5其它
利用加热器部950加热制造的无纺织物115由输送器930及在规定 方向F上连续的输送器940,例如,移送到将无纺织物115切断成规定 形状的工序、巻取工序。输送器940与输送器930 —样,也可以配备有 带部949和旋转部941等。
权利要求
1. 一种无纺织物,是具有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无纺织物,包括多个开口部,所述多个开口部沿着前述第一方向形成,多个连接部,所述多个连接部形成在前述多个开口部中的规定的开口部和在前述第一方向上与前述规定的开口部相邻的另外的开口部之间,对于前述多个连接部的每一个,在前述第二方向上取向的第二方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比在前述第一方向上取向的第一方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同时,在前述连接部处的纤维密度比与沿着形成前述多个开口部及前述多个连接部的区域的多个周边区域的每一个的纤维密度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连接部的每一个 的前述第二方向的长度与前述第一方向的长度之比在0.7以下。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对于前述开口部 的每一个,在该开口部的每一个的周缘处的纤维沿着该开口部的每一个 的周缘取向。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 开口部的每一个为大致圆形或者大致椭圆形。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 开口部的每一个在前述第一方向上的直径与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直径的 比例不足l。
6.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 开口部的每一个在前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4至30mm。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形成 前述多个开口部及多个连接部的区域在该无纺织物的第一面侧形成向厚 度方向凹入的多个槽部,并且还具有以沿着前述多个槽部的方式邻接、在前述第一面侧向厚 度方向突出的多个凸状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槽部的每一个在 该无纺织物的厚度方向的高度为前述凸状部的每一个的前述高度的90% 以下。
9.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述多个凸状部 中的规定的凸状部与隔着前述多个槽部中的规定的槽部相邻的凸状部相 比,前述高度不同。
10. 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 述凸状部的每一个的顶部呈大致扁平状。
11. 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在 作为与该无纺织物中的前述第一面相反侧的面的第二面侧,形成向与前述凸状部的突出方向相反侧突出的多个突出区域。
12. 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在 前述第 一方向上呈波浪状地起伏。
13.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该 无纺织物中的前述第二面侧是大致平坦的。
14. 如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对 于前述多个凸状部中的侧部,前述第一方向取向的纤维的含有率比前述 第二方向取向纤维的含有率高。
15. 如权利要求7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对 于前述凸状部的每一个,从前述第一面侧测定的空间面积率比从该无纺 织物的前述第二面侧测定的空间面积率大。
16.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前 述连接部的每一个的纤维密度在0.05g/cm3以上。
17.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无纺织物,其特征在于,构 成该无纺织物的纤维混合有憎水性纤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用过程中不容易破损的无纺织物。根据本发明向利用规定的支承构件(220)从下面侧支承的纤维网(100)上,从该纤维网(100)的上面侧喷射主要由气体构成的流体,使构成该纤维网(100)的纤维(101)移动,至少形成多个开口部(3)。在该无纺织物(170)上,形成沿着规定的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连续地形成的多个开口部(3),以及在规定的方向上形成在相邻的开口部(3)之间的多个连接部(4)。
文档编号D04H1/492GK101448990SQ20078001823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3日
发明者木村明宽, 水谷聪, 石川秀行, 谷康一郎, 野田祐树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