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93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涤锦复合丝的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涤锦复合丝 的预网络装置。
背景技术
涤锦复合丝的生产(加工)过程是将涤纶切片和锦纶切片通过双螺杆挤 出机熔融挤出,使涤纶切片熔融料和锦纶切片熔融料进入复合纺丝箱,进入 复合纺丝箱内的两股料流由纺丝组件的喷丝板的喷丝孔喷出,再经位于纺丝 箱下部的侧吹风装置侧吹风,冷却装置冷却和上油装置上油,得到涤锦复合 丝,由巻绕机巻取,然后付诸后道工序例如拉伸工序拉伸。
图4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纺丝箱与巻绕机相配合的示意图,出自纺丝箱1 的涤锦复合丝3由巻绕机2巻取,巻绕机2包括设在巻绕机2的机架28上的 第一、第二、第三导丝钩21、 23、 25、第一、第二导丝盘22、 24、动力装置 26和巻绕盘27,出自于纺丝箱1的涤锦复合丝3依次经第一、第二导丝钩21、 23后,再经第二导丝盘24、第一导丝盘22,然后经第三导丝钩25导引至巻 绕盘27,在动力装置26的工作下,使涤锦复合丝3巻绕于巻绕盘27上,最 后由巻绕盘27携涤锦复合长丝3付诸后道的拉伸工序拉伸。
在后道的拉伸工序中,涤锦复合长丝频繁出现断裂现象是目前困扰业界 的一大技术问题,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断丝几率,提高产品质量,人们往往致 力于对拉伸工序自身的工艺要素进行探索,旨在使涤锦复合长丝得以确保张 力均匀,但是实践证明收效聊胜于无。
本申请人认为,引起涤锦复合长丝断裂的原因并不在于拉伸工序的工艺 参数的合理与否,而是在于纺丝工序的不合理所致。因为,从纺丝箱纺出的 即从纺丝箱的纺丝组件的喷丝板喷出的经上油装置上油后的涤锦复合长丝表 面的油剂是不均匀的,而油剂不均匀才是导致后道的拉伸断裂的根源所在。 更进一步地理由是在丝束的上油过程中,油咀定量供油,丝束在油咀内正 常通过,丝束与油咀接触部位往往上油多,而丝束与油咀的非接触部位仅仅 是通过渗透而获得油剂,所以丝束与油咀的接触部位与非接触部位的含油量 是不一致的,含油量的不一致即油剂的不均匀便使张力不均匀,而张力来自 于摩擦,只有摩擦均匀,才能有效地避免在拉伸过程中的丝束的断裂现象。 因此只要使丝束的含油量趋于均匀,那么便能解决在拉伸工序中的频繁断裂问题。然而,已有技术中,人们往往被传统的纺丝模式所束缚,这里所讲的 传统的纺丝模式是指对于涤锦复合丝无需进行预网络,而且迄今为止,未 见有对这种纺丝模式提出任何质疑的相关报道。
本申请人认为,只要不对现有的纺丝模式加以改良,那么就无法保证由 纺丝箱所纺出丝束获得匀致的含油量,从而难以消除拉伸工序中的丝束的频 繁断裂现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基于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能使丝束获得均匀的油剂而藉以避免在后道 的拉伸工序中出现断裂现象的预网络装置。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漆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它包括 一第一基座、 一第二基座、 一引气咀和一组导丝座,第一、第二基座均设置 于巻绕机的机架上的第一、第二导丝钩之间,其中,第一基座位于第二基座 的上方,在第一基座上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钩的数量相等并且 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导丝头,在第二基座上同样地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 一导丝头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丝头,并且在第二基座上开设 有一进气孔、 一总气道和一组出气孔,进、出气孔均与总气道相通,其中, 一组出气孔沿第二基座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的引气咀配接在所述的进 气孔上,所述的一组导丝座以间隔状态地设置在第二基座上,并且与所述的 出气孔相对应,在各导丝座上开设有一第一导丝槽和一采气孔,第一导丝槽 与采气孔相通,采气孔与所述的出气孔相通。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导丝头的一端插固在开设 于第一基座上的第一固定孔内,第一导丝头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二导丝槽。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导丝头的一端插固在开 设于第二基座上的第二固定孔内,第二导丝头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三导丝槽。
本发明所推荐的技术方案由引气咀引入的空气依次经进气孔、总气道和 出气孔进入导丝座的采气孔,进而由采气孔引入第一导丝槽,从而使通过第 一导丝槽处的涤锦复合丝产生抖动,藉以使涤锦复合丝与设在纺丝箱下部的 上油装置的油咀的接触得以改善,使丝束上的含油量趋于一致即含油量趋于 均匀,含油量均匀能保障丝束的张力一致而避免在后道的拉伸工序中出现断 裂。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的由图1所示的导丝座的后视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由图1所示的导丝座的应用例示意图。 图4为已有技术中的纺丝箱与巻绕机相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见图1和图2,给出了巻绕机2的机架28,在机架28上固设有一组第 一导丝钩21和一组第二导丝钩23,在图中,申请人虽然仅仅示意了一组第一、 第二导丝钩21、 23的数量各为6个,但显然并不受到图示的限制,依据常识, 每个第一导丝钩21用于导引来自于纺丝箱1 (图2示)的一根涤锦复合丝3, 已有技术是将第一导丝钩21导入的涤锦复合丝3直接导及第二导丝钩23。然 而,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机架28上并且位于第一、第二导丝钩21、 23 之间固设有一第一基座4和一第二基座5,具体的固定方式在本发明中不需进 行限定,例如可以是通过螺钉固定,也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本实施例选 择螺钉固定。第一基座4位于第二基座5的上方,也就是说第一基座4位于 一组第一导纱钩21的下方,在第一基座4上并且沿第一基座4的长度方向间 隔开设有一组第一固定孔42,每个第一固定孔42内插置第一导丝头41的一 端,而第一导丝头41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二导丝槽411,由图1所示,第二 导丝槽411是开口的即不封闭的,以便于工作涤锦复合丝3能在第二导丝槽 411部位抖动(颤动)。在本实施例中,将各个第一导丝头41的一端插入于第 一固定孔42后再用固定螺钉412借助于开设在第一基座4上的固定螺钉孔43 将第一导丝头41可靠固定,因为固定螺钉孔43是与前述的第一固定孔42相 通的。当然,第一导丝头41也可直接以焊接或铆接或以其它类似的方式与第 一基座4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则不需要使用固定螺钉412。由于前面己经提 及,第一、第二导丝钩21、 23的数量各有六个,因此,第一导丝头41的数 量也相应地有六个。
请继续见图1和图2,在对应于第一基座4的下方同样地以机架28为载 体而固定有一第二基座5,固定方式如同对第一基座4的描述。在第二基座5 的长度方向的下部间隔设置有一组第二导丝头51,具体是将各第二导丝头 51的一端插置于预设在第二基座5上的第二固定孔52中,而第二导丝头51 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三导丝槽511,第三导丝槽511同样是不封闭的,以便涤 锦复合丝3在该第三导丝槽511部位抖动。在第二基座52上开设有一进气孔 52、总气道53和一组出气孔54,进气孔52开设在第二基座5的背面,总气 道53沿第二基座5的长度方向开设, 一组出气孔54以间隔状态地开设在第二基座5的正面,进、出气孔52、 54均与总气道53相通。在进气孔52的孔 口部位优选而非限于地采用螺纹配接方式固定引气咀6,引气咀6通过管路与 气源装置例如空气压缩机联结,由引气咀6引入的空气经进气孔52、总气道 53后从出气孔54中引出。由于一组导丝座7是以间隔状态地并且对应在每个 出气孔54的部位与第二基座5相固定的,并且在各导丝座7上开设有采气孔 72和开设有一第一导丝槽71,且第一导丝槽71同样是开口的,因此,从出 气孔54中引出的空气经采气孔72进入第一导丝槽71,由进入到第一导丝槽 71内的空气使行经第一导丝槽71的涤锦复合丝3产生抖动。需要说明的是, 在将导丝座7安装于第二基座5上时,应确保导丝座7上的采气孔72与出气 孔54相对应。如前述,由于例举的第一、第二导丝钩21、 23的数量各为六 个,因此导丝座7的数量也相应地有六个,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保持着亦步 亦趋的等数量关系。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丝槽71应当是沿导丝座7的高 度方向开设,即按目前图示的状态开设。
请见图3并且继续结合图1,申请人简述本发明的应用,由纺丝箱l纺制 的并且经设在纺丝箱1中的下方部位的侧吹风装置侧吹风、冷却装置冷却和 上油装置上油后的涤锦复合丝3行出纺丝箱1供巻绕机2巻取。具体是,涤 锦复合丝3经设在巻绕机2的机架28 (也可称机架板)上的并且对应于纺丝 箱1下方的第一导丝钩21后引入本发明的设在第一基座4上的第一导丝头41 的第二导丝槽411,进而使涤锦复合丝3引入设在第二基座5上的导丝座7 的第一导丝槽71,再使涤锦复合丝3引及设在第二基座5上的并且对应于导 丝座7下方的第二导丝头51的第三导丝槽511,最后经第二导丝钩23后依次 绕及于第二导丝盘24和第一导丝盘22,再穿经第三导丝钩25后导引至巻绕 盘27,在动力装置26的工作下使巻绕盘27工作,由巻绕盘将涤锦复合丝3 巻取。在上述过程中,与气源装置管路连结的引气咀6将来自于气源装置如 空气压縮机的空气引入进气孔52,由进气孔52引入总气道53,由总气道53 分布到各个出气孔54,由于每个出气孔54的对应部位设有一导丝座7,并且 导丝座7上的采气孔72与出气孔54相通,因此由采气孔72引入的空气对行 经第一导丝槽71的涤锦复合丝3吹拂,使涤锦复合丝3产生颤动,由于涤锦 复合丝3产生颤动,因此能使涤锦复合丝3与上油装置的油咀的接触的均匀 性程度得以改善,使涤锦复合丝3上的油剂含量均匀,为后道的拉伸提供了 张力均匀的保障,从而可极致地减少因张力不均匀而导致在拉伸过程中的断 裂现象。
权利要求
1、一种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基座(4)、一第二基座(5)、一引气咀(6)和一组导丝座(7),第一、第二基座(4、5)均设置于卷绕机(2)的机架(28)上的第一、第二导丝钩(21、23)之间,其中,第一基座(4)位于第二基座(5)的上方,在第一基座(4)上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钩(21)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导丝头(41),在第二基座(5)上同样地间隔设置有一组与所述的第一导丝头(41)的数量相等并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导丝头(51),并且在第二基座(5)上开设有一进气孔(52)、一总气道(53)和一组出气孔(54),进、出气孔(52、54)均与总气道(53)相通,其中,一组出气孔(54)沿第二基座(5)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的引气咀(6)配接在所述的进气孔(52)上,所述的一组导丝座(7)以间隔状态地设置在第二基座(5)上,并且与所述的出气孔(54)相对应,在各导丝座(7)上开设有一第一导丝槽(71)和一采气孔(72),第一导丝槽(71)与采气孔(72)相通,采气孔(72)与所述的出气孔(54)相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一导丝头(41)的一端插固在开设于第一基座(4)上的第一固定孔(42)内, 第一导丝头(41)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二导丝槽(411)。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二导丝头(51)的一端插固在开设于第二基座(5)上的第二固定孔(52)内, 第二导丝头(51)的另一端构成有一第三导丝槽(511)。
全文摘要
一种涤锦复合丝的预网络装置,属于涤锦复合丝的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引气咀和一组导丝座,第一、第二基座置于卷绕机的机架上的第一、第二导丝钩之间,在第一基座上设置有一组第一导丝头,在第二基座上设置有一组第二导丝头,且在第二基座上开设有一进气孔、一总气道和一组出气孔,进、出气孔均与总气道相通,一组出气孔沿第二基座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引气咀配接在进气孔上,一组导丝座设置在第二基座上,且与出气孔相对应,在各导丝座上开设有一第一导丝槽和一采气孔,第一导丝槽与采气孔相通,采气孔与出气孔相通。优点使丝束上的含油量趋于均匀,能保障丝束的张力一致而避免在后道的拉伸工序中出现断裂。
文档编号D01D5/08GK101525773SQ200810242858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25日
发明者倪振荣, 江海峰, 王卫刚, 钱燕飞 申请人:常熟市海欣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