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5037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相互分离的基底针织物部之间具有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的针织物或具有模仿织物的花纹的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及这些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横机而编织在针织物的中途多根针织纱以并列的状态较长地架设的编织花纹的方法,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该方法中,通过对针织物的线圈横列编织中的规定区域不编织,向不编织的区域供纱的针织纱变为过渡纱而沿水平方向延伸。通过在编织各线圈横列时重复该编织,能够在编织的中途形成沿线圈横列方向(编织时的编织宽度(水平)方向)较长地架设有多根针织纱的即所谓的浮线花纹。
另一方面,作为使用横机而编织嵌花针织物的方法,有专利文献2
所记载的编织方法。在该方法中,在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中编织出向线圈之间插通嵌花纱(插入纱)的嵌花针织物。具体而言,首先通过贴补编织将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和嵌花纱保持用线圈卡定在前后针床的针上。然后,在这些线圈上架设嵌花纱,使嵌花纱保持用线圈和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叠,之后,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2577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963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像这样,已经提出了在针织物的中途具有沿其纵行方向(线圈横
5列通过编织而增加的方向)排列多根针织纱且沿线圈横列方向架设针织纱的浮线花纹的针织物、或在针织物的中途插通有嵌花纱的针织物。但是,没有提出在针织物的中途具有沿线圈横列方向排列多根针织纱且沿线圈横列方向架设针织纱的组织花纹的针织物、或像织物那样经纱和纬纱交叉而形成编织花纹的针织物。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在相互分离的基底针织物部之间具有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在相互分离的基底针织物部之间具有模仿织物的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本发明的具有经纱花纹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下述横机而编织针织物,该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并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横移且在前后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该编织方法包括编织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编织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以及在编织这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之间,在针织物的编织结束后,在两个针织物部之间形成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的过程。该经纱花纹部的形成过程包括以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作为起点,使从起点抽出的针织纱架设在向左右至少一个方向分离的针上而回到起点侧,从而形成挂圈的步骤;以及在作为起点的线圈上进行压圈处理而减少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进行收针)的步骤。并且,所述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过程以在所述挂圈上进行为特征。
此外,本发明的具有经纱花纹部的针织物,使用下述横机编织而成,该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并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横移且在前后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并且,该针织物的特征在于,具有基底针织物部;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经纱花纹部,从基底针织物部向其他基底针织物部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由此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以及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形成的压圈处理部。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具有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下述横机而编织针织物,该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并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横移且在前后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该编织方法利用所述经纱花纹部作为经纱。即,该方法包括编织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编织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以及在编织这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之间,经纱和经过编织宽度方向的纬纱交叉而形成编织花纹部的过程。此处,形成编织花纹部的过程包括以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作为起点,使从起点抽出的针织纱架设在向左右至少一个方向分离的针上而回到起点侧,从而形成作为经纱的多个挂圈的步骤;在作为起点的线圈上进行压圈处理而减少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步骤;使多个挂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向的针床的步骤;向已移圈的挂圈和未移圈的挂圈之间供给作为纬纱的针织纱的步骤;以及重复对所述挂圈进行移圈的步骤和供给纬纱的步骤的步骤。并且,所述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以在所述挂圈上继续进行为特征。
并且,本发明的具有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使用下述横机编织而成,该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并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横移且在前后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该针织物利用所述经纱花纹部作为经纱。即,该针织物具有基底针织物部;其他基底针织物部;在两个基底针织物部之间形成的编织花纹部;以及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最终线圈横列上形成的压圈处理部。并且,编织花纹部的特征在于,由从基底针织物部向其他基底针织物部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从而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状的经纱、和与该经纱交叉而出现在针织物的正反面的纬纱构成。
7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经纱花纹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作为起点,在向针床的左右至少一个方向分离的针上形成挂圈,并且在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上进行压圈处理,由此,通过横机能够使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而形成。并且,通过在该挂圈上进行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能够在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中途形成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经纱花纹部的针织物,具有从基底针织物部向其他基底针织物部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而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经纱花纹部、和在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形成的压圈处理部,由此能够形成过去没有的新设计的针织物。此夕卜,本发明的针织物由于具有经纱花纹部,因此能够形成分量轻且透气性优良的针织物。 - 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作为起点,在向针床的左右至少一个方向分离的针上形成挂圈,并且在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上进行压圈处理,由此,通过横机能够形成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而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状的经纱。因此,如果将该挂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向的针床上,在该状态下向齿口供给纬纱,依次同样地反复进行挂圈的移圈和纬纱的供给,则能够根据移圈的挂圈数量、位置而形成各种图案的编织花纹部。并且,通过在该挂圈上进行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能够在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中途形成编织花纹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具有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由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而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状的经纱、和与该经纱交叉而出现在针织物的正反面的纬纱构成编织花纹部,由此能够形成具有模仿织物的编织花纹部的新设计的针织物。


图1是本发明的具有经纱花纹部的连衣裙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连衣裙的身片上形成的经纱花纹部的纤维形状的放大 照片。
图3是本发明的具有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编织花纹部的纤维形状的放大照片。
图5是表示在通过本发明的编织方法编织成的编织花纹部中,不
配置讳纱而仅形成经纱的纤维形状的放大参考照片。
图6是表示基底针织物部和经纱花纹部交替地编织多个的方法的
一例的概略说明图。
图7是应用实施例1的编织方法而形成的连衣裙的俯视图,(A)
表示在身片的周方向的局部上形成有经纱花纹部的连衣裙,(B)表示
形成有各种形状的经纱花纹部的连衣裙。 -
图8是表示具有扭转的经纱花纹部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一例的纤
维形状的放大照片。
图9是用于形成实施例1的经纱花纹部的编织工序第一图。 图IO是用于形成实施例1的经纱花纹部的编织工序第二图。 图11是用于形成实施例1的经纱花纹部的编织工序第三图。 图12是用于形成实施例1的经纱花纹部的编织工序第四图。 图13是用于形成实施例1的经纱花纹部的编织工序第五图。 图14是用于形成实施例2的编织花纹部的编织工序第一图。 图15是用于形成实施例2的编织花纹部的编织工序第二图。
标号说明 1 连衣裙
2身片 21前身片 22后身片
3、 3A、 3a、 3b、 3c、 3d、 31、 32、 33、 34、 35、 36 经纱花纹部
4、 4A、 4B、 4a、 4b、 4c、 4d、 4e 基底针织物部
941 压圈处理部
7、 8 供纱口
10 针织物
20松眼横列针织物
5编织花纹部
51 经纱
52 炜纱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具有经纱花纹部的针织物〗
具有经纱花纹部的本发明的针织物,具有至少一对基底针织物部、 经纱花纹部和压圈处理部。图1是从在下述的实施例中编织成的连衣 裙的前身片侧观察到的俯视图,图2是该部分的放大照片。如图1所 示,该连衣裙1由具有前身片21和后身片22的身片2构成,前身片 21和后身片22形成连续的一个筒状针织物。
该连衣裙1在身片2的中途具有由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的针织 纱形成的经纱花纹部3。该经纱花纹部3在相互分离而配置的多个基底 针织物部4之间遍及身片的全周而形成。此外,如图2所示,更详细 地观察本发明的针织物可见, 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4A和另一方的(其 他的)基底针织物部4B之间具有形成了经纱花纹部3的区域, 一方的 基底针织物部4A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具有压圈处理部41。这种针织物 通过交替地进行基底针织物部4的编织和经纱花纹部3的形成而得到。
[具有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
另一方面,具有编织花纹部的本发明的针织物,具有至少一对基 底针织物部、编织花纹部和压圈处理部。图3是在下述的实施例2中 编织成的单片编织的针织物的俯视图,图4是该部分的放大照片。
针织物IO所具有的编织花纹部5由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的经纱51和与该经纱51交叉的纬纱52形成。经纱51构成与构成基底针织物 部4A、 4B的线圈相比线圈长度较长的线圈,在相互分离而配置的两个 基底针织物部4A、 4B之间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另一方面,讳纱 52实质上沿线圈横列方向延伸,以缝住并列的经纱51之间的方式与经 纱51交叉。即,与在重叠的线圈之间夹入嵌花纱的专利文献2不同, 本发明的纬纱52夹入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相邻的经纱51。此外,如图4 所示,更详细地观察本发明的针织物10可见, 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4A 和另一方的(其他的)基底针织物部4B之间形成编织花纹部5, 一方 的基底针织物部4A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具有压圈处理部41。
以上的具有经纱花纹部的针织物和具有编织花纹部的针织物,外 观大不相同。但是,如下所述,编织花纹部为在构成经纱花纹部的针 织纱之间配置纬纱的构成,两者的编织方法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 关于本发明的针织物和编织方法,在下述中,总结了共同部分,对不
同的部分单独地更详细地说明。
<基底针织物部>
基底针织物部(其他基底针织物部)是由下述的经纱花纹部(编 织花纹部)以外的编织组织构成的针织物部分。即,本发明的针织物 具有经由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而相互在纵行方向上分离的至少 一对基底针织物部。这一对基底针织物部可以通过经纱花纹部(编织 花纹部)在纵行方向上分离而独立,也可以成为延长至经纱花纹部(编 织花纹部)的侧方(线圈横列方向)而相互接合的状态。基底针织物 部的编织,可以单独地编织平针编织、罗纹编织、双反面编织等各种 编织组织,也可以组合上述各种编织组织而进行。存在有多个的基底 针织物部的每一个既可以是相同的颜色、花纹或编织组织,也可以是 不同的颜色、花纹或编织组织。
<经纱花纹部>
经纱花纹部由下述针织纱构成,所述针织纱在连接在纵行方向上分离而存在的一对基底针织物部之间的区域上,从被压圈处理的一方 的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延伸而架设到另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 的第一线圈横列。该针织纱形成以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侧为基端,以 另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侧为折回端的线圈状。此处,以该线圈状的针 织纱为折回单位。该折回单位(编织时的挂圈)通常形成为比基底针 织物部的线圈长度更长,折回单位的长度可任意选择。在存在多种基 底针织物部的线圈长度的情况下,考虑使折回单位的长度比基底针织 物部的线圈的平均长度或最大长度长。折回单位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即 可,也可以为与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数量相 同或不同的数量。并且,构成折回单位的去路的针织纱和回路的针织 纱可以交叉,也可以不交叉。该经纱花纹部可以由与基底针织物部相 同的针织纱构成,也可以由其他颜色、材料的纱线构成。
<编织花纹部〉
编织花纹部是形成模仿织物的花纹,并连接在纵行方向上分离而 存在的一对基底针织物部之间的区域。该编织花纹部具有从压圈处理 后的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延伸而架设到另一方的基底 针织物部的第一线圈横列的经纱。该经纱利用上述的经纱花纹部。艮P, 不配置纬纱而仅由该经纱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针织物的照片如图
5所示,与图2—样。如图5所示,经纱51形成为以一方的基底针织 物部4A侧为基端,而以另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4B侧为折回端的线圈 状。此处,以该线圈状的经纱51为折回单位。该折回单位(编织时的 挂圈)通常形成为比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长度长,折回单位的长度可 任意选择。在存在多种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长度的情况下,考虑使折 回单位的长度比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的平均长度或最大长度长。通常, 折回单位的长度包括2cm以上的长度,更理想的是3cm以上的长度。 此外,折回单位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即可,也可以为与一方的基底针织 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数量相同或不同的数量。并且,构成折 回单位的去路的针织纱和回路的针织纱可以交叉,也可以不交叉。该 经纱可以由与基底针织物部相同的针织纱构成,也可以由其他颜色、
12材料的纱线构成。
另一方面,编织花纹部的纬纱为在与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的经 纱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针织纱。该纬纱以在经纱的正面和反面均至少 出现一次的方式与经纱交叉。即,该编织花纹部的经纱和纬纱成为与 织物的纵向的编织纱和横向的编织纱的交叉状态相同的交叉状态。此 夕卜,讳纱理论上至少有一根即可,但优选有多根从而能够对编织花纹 部的设计进行各种变更。并且,纬纱也可以采用与经纱同类(同色) 或不同类(不同色)的纱线。
此处,由于纬纱在与经纱交叉的部位没有被编结,因此优选纬纱
以不从经纱脱离的方式固定。例如,如下述实施例所示,将纬纱52编 结于松眼横列针织物20上而固定,所述松眼横列针织物20在与编织 的针织物IO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上独立而编织(参照图3)。 在将讳纱52编结于松眼横列针织物20上的情况下,在针织物的编织 结束时,裁剪成纬纱52比针织物的编织宽度长,使纬纱52在针织物 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上与经纱51或基底针织物部结合,或者,使纬 纱52彼此连结,使纬纱52不从经纱51脱离。另外,如实施例所例示 的,也可以在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端部上,使经纱和纬纱 的交叉次数比线圈横列方向的中间部多,从而使纬纱难以从经纱脱离。
<压圈处理部>
压圈处理部形成于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即折回 单位的基端侧上。通过进行该压圈处理,能够抑制线圈从一方的基底 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侧松弛,能够保持基底针织物部和经纱花纹 部(编织花纹部)的适宜的形状。
<经纱花纹部或编织花纹部的经纱的形成过程> 经纱花纹部的形成过程中,包括"形成挂圈的步骤"和"进行压 圈处理的步骤"。形成编织花纹部时,也是首先将经纱接合于基底针织物部,接着,在经纱之间嵌入地配置纬纱。编织花纹部的经纱与经 纱花纹部一样,使用"形成挂圈的步骤"和"进行压圈处理的步骤" 而与基底针织物部连结。
(形成挂圈的步骤) 形成挂圈的步骤,进行以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为 起点,在从起点向左右至少一个方向分离的针上架设针织纱而回到起 点的处理。即,在编织时,从起点向针床的左右方向(线圈横列方向) 的至少一方抽出针织纱而形成挂圈,但在针织物的编织结束后,由于 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处于下方而另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处于上方,因 此, 一方的基底针织物部的重量导致折回单位(编织时的挂圈)被向 下方拉伸,在一对基底针织物部之间形成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 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经纱)。
在利用针织纱形成挂圈时,通过作为起点的针和从起点分离的针 的距离(以下称为隔离距离)来规定经纱花纹部(经纱)的纵行方向 的长度。该从起点分离的针也可以是与作为起点的针相邻的针,但通 过在从起点分离的多根针上架设针织纱,能够容易地形成较长的挂圈。
此外,对于从起点抽出的针织纱的处理,也可以直接在从起点分 离的针上挂上针织纱,也可以在到将抽出的针织纱挂在从起点分离的 针上为止的期间,在针织物的编织结束之后进行解开的假编织。在后 者的情况下,例如,将作为起点的线圈移圈到相向的针床的针,仅利 用变成空针的卡定在起点的一针沿纵行方向进行多纵行假编织。该期 间,不利用其他的针进行任何编织。并且,在该假编织之后,在从假
编织部的前端部(从起点分离的一侧的端部)向左右方向分离的针上 挂上针织纱,回到起点侧即可。该假编织部分,可理解为在针织物的 编织结束后拉伸隔着经纱花纹部的一对基底针织物部,变为以架设在 两个针织物部之间的方式形成的线圈状的折回单位的一部分。根据该 方法,即使在隔离距离较短的情况下,由于在假编织部分可获得挂圈
14的长度,所以也能够形成比隔离距离长的折回单位。但是,在直到挂 在从起点分离的针上的期间,从起点抽出的针织纱不进行编织(不包 括上述假编织)。因为如果利用从起点抽出的针织纱通过其他的针进 行编织,则已编织的线圈会变为新起点。
并且,在从起点分离的针上架设针织纱的左右方向,可以是左右 的任一个方向,也可以是左右两方向。在从起点向左右两方向分离的 针上形成挂圈的情况下,例如在从起点向右侧分离的针上挂上针织纱, 接着在从起点向左侧分离的针上挂上针织纱,之后,将针织纱向起点 侧折回即可。该情况下,架设的针织纱中,仅有卡定在连续而编织其 他基底针织物部的针上的针织纱作为挂圈残留在针床上,卡定在该挂 圈以外的针上的针织纱在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开始之前被从针床 除去,成为获得折回单位的长度的假挂圈。
另外,编织的针织物具有分别卡定在前后针床上而相互连接的针 织物部,在分别编织卡定在前后针床上的针织物部时,在进行编织基 底针织物部的过程和形成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的过程的情况下, 在形成该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形成时的挂圈的步骤中,优选使 在从起点分离的针上架设针织纱的左右的方向在卡定在前后针床上的 一方的针织物部和另一方的针织物部上为同一方向。
将针织物编织成筒状或C字状等时,编织成分别卡定在前后针床 上而相互连接的针织物部。此处,在卡定在前针床上的针织物部和卡 定在后针床上的针织物部的双方上形成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的 情况下,如果使在从起点分离的针上架设针织纱的左右方向在卡定在 前后针床上的一方的针织物部和另一方的针织物部上为同一方向,则 在开始编织接续挂圈的其他基底针织物部时,在前后的针织物部上挂 圈的针床左右方向的位置相互对应。因此,在相对于卡定在前后针床 上的各个挂圈连续而编织其他基底针织物部时,能够使各基底针织物 部不会相互在针床的宽度方向上错位分离而进行编织。
15当然,也可以在卡定在前针床上的针织物部上,在从起点向右(左) 侧分离的针上形成挂圈,在卡定在后针床上的针织物部上,在从起点 向左(右)侧分离的针上形成挂圈。该情况下,在编织与挂圈接续的 其他基底针织物部之前,优选使卡定在前后针床上的挂圈通过横移和 移圈而移动到彼此相向的位置。
此外,在交替地重复进行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和经纱花纹部(编 织花纹部)的形成的情况下,即,在依次交替地重复进行接着其他基 底针织物部的编织而相对于该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进一 步形成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的过程、和进一步编织接续该经纱 花纹部(编织花纹部)的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的情况下,在形成 该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形成时的挂圈的步骤中,优选使在从起 点分离的针上架设针织纱的左右方向在每次形成经纱花纹部(编织花 纹部)的过程中都相反。
以经纱花纹部的编织为例,如图6所示,假设通过第一基底针织
物部4a的编织一第一经纱花纹部3a的形成一第二基底针织物部4b的 编织一第二经纱花纹部3b的形成—第三基底针织物部4c的编织一第三 经纱花纹部3c的形成……的工序进行针织物的编织的情况。该情况下, 在第一经纱花纹部3a上形成挂圈时,在从起点向左侧分离的针上架设 纱线。另一方面,在第二经纱花纹部3b上形成挂圈时,在从起点向右 侧分离的针上架设纱线。以下,依次在每次形成经纱花纹部3c、 3d的 过程中,交替地改变从起点将针织纱架设在针上的左右方向。如果通 过这种方法编织针织物,则能够在针床上的一定宽度区域上编织全部 的基底针织物部4a 4e,因此能够将在针床上编织所需要的区域抑制为 最小。
当然,只要针床的宽度上存在余量,即使在各经纱花纹 (编织 花纹部)的形成过程中从起点将针织纱架设在针上的左右方向相同也没关系。
此外,形成挂圈的步骤优选从卡定在前后针床上的针织物部的编 织宽度方向的侧缘进行。由于在针织物部的侧缘的外侧通常排列空针, 因此,能够以该空针作为从起点分离的针而用于架设针织纱。在以卡 定在前后针床上的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中间的线圈为起点而形 成挂圈的情况下,在起点的左右方向的针上卡定有基底针织物部的线 圈,因此,可以将这些线圈预先移圈到其他针床而作为空针状态。
(进行压圈处理的步骤) 通过对作为挂圈起点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的步骤,能够减少基底 针织物部中卡定在针床上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g卩,除了形成挂圈 之外,还通过压圈处理依次减少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 由此能够最终形成仅有挂圈卡定在针床上的状态。由此,能够与挂圈 接续而编织其他基底针织物部。此外,虽然己经说明了通过压圈处理 能够使基底针织物部的线圈不从最终线圈横列侧松弛的情况,但进一 步通过压圈处理,在编织结束后,即使拉伸某个折回单位的针织纱, 也能够抑制相邻的折回单位的针织纱被拉近,能够使各折回单位的针 织纱的长度稳定。
通常,进行该压圈处理的步骤,在进行形成挂圈的步骤的同时进 行。例如,向从起点在针床的左右方向上分离的针抽出针织纱,在该 期间对基底针织物部中作为折回单位的基端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然 后,使向分离的针抽出的针织纱回到起点。
<编织花纹部的讳纱的形成过程〉
另一方面,使用"对挂圈进行移圈的步骤"和"向在前后针床上 分开的挂圈之间供纱的步骤",使编织花纹部的纬纱织入上述经纱之 间。(对挂圈进行移圈的步骤) 形成多个挂圈的步骤结束后,使该挂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向的针 床。通过该移圈,移圈后的挂圈卡定在一方的针床上,未被移圈的挂 圈卡定在另一方的针床上,挂圈分开卡定在前后针床上。
(向分开于前后针床的挂圈之间供纱的步骤) 通过该步骤,向在分开而卡定于前后针床的挂圈之间供给针织纱 (纬纱),能够使该纬纱与沿线圈横列方向排列的多个经纱交叉,并 且能够通过经纱从针织物的正面侧和反面侧夹入纬纱。
在这些纬纱的形成中,对挂圈进行移圈的数量或对哪个挂圈进行 移圈可任意选择。此外,以被夹入经纱之间的方式供给的纬纱的数量 也可以任意选择。通过组合这些可选择的参数,能够在针织物上形成 织物的三原组织即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及将这些组织组合 后的编织组织所构成的编织花纹部。
然后,通过同样地重复进行挂圈的移圈和纬纱的供给,形成编织 花纹部。在该重复步骤中,被移圈的挂圈在每次重复时可以相同也可 以不同,可选择任意的挂圈。并且,通过重复挂圈的移圈和纬纱的供 给,在卡定在一方的针床上的挂圈和卡定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的挂圈交 叉的部位,纬纱被压下,形成在经纱之间织入纬纱的编织花纹部。
<经纱花纹部或编织花纹部的形成方式>
本发明的针织物中,除了形成有在单片编织的针织物的宽度方向 上以同样长度的折回单位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 的针织物之外,还包括以下的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的形成方式。
(l)形成在筒状针织物的全周上以同样长度的折回单位沿水平方 向延伸的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在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也能 够通过与在单片编织的针织物上编织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的情
18况一样的编织方法编织。编织具有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的筒状 针织物,优选使用四针床横机、或具有移圈针的两针床横机。如果是 这些横机,则通过在下部配置的前后针床编织筒状针织物的前后针织 物部,能够将在上部配置的前后针床(或移圈针)用于针织物部的线 圈的移圈,因此,能够在全针状态下编织具有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 部)的筒状针织物。
(2) 在针织物的基底针织物部的宽度方向的局部上形成单个或多 个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以经纱花纹部为例,如图7 (A)所示, 在连衣裙I的身片2的基底针织物部的宽度方向的局部上形成单个或 多个经纱花纹部31、 32。这种经纱花纹部或编织花纹部,可以设置在 前后身片的双方,也可以设置在一方。此外,也可以遍及前后身片21、 22而形成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在针织物的局部上形成单个或 多个经纱花纹部(编织花纹部)的情况,除单片编织的针织物或筒状 针织物之外,也能够适用于开襟绒线衫这种具有开口部的C字状针织 物等。
(3) 也可以相对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倾斜而延伸地形成经纱 花纹部(编织花纹部)。在经纱花纹部的情况下,如图7 (B)所示, 能够编织在连衣裙1的身片2的基底针织物部的宽度方向全长上形成 的经纱花纹部33 36。例如,使形成经纱花纹部时的挂圈的长度一定, 如沿身片2的倾斜方向延伸的经纱花纹部33、 V字状地形成的经纱花 纹部34的例子。
此外,也可以改变形成经纱花纹部时的挂圈的长度,形成从身片2 的一方的腋部向另一方的腋部扩宽的经纱花纹部。例如,如折回单位 的基端侧水平地排列而折回端侧倾斜而排列的经纱花纹部35、折回单 位的基端侧和折回端侧双方倾斜而排列的经纱花纹部36等例子。
在编织花纹部的情况下,以纬纱相对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倾
19斜而延伸的方式形成编织花纹部。相对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倾斜 而形成纬纱时,例如作为折回单位的基端侧的基底针织物部的上端缘 相对于线圈横列方向倾斜地形成。该情况下,在形成编织花纹部之前, 依次减小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形成在基底针织物部的折回单位 的基端侧上不同的线圈横列的线圈排列的状态,之后,形成挂圈。由 此,基底针织物部的折回单位的基端侧变为相对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 方向倾斜的状态,其结果是,以纬纱与经纱交叉的方式横移时,纬纱 相对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倾斜而形成,与基底针织物部接续而形 成的编织花纹部也变为倾斜的状态。作为相对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 向倾斜地形成的编织花纹部,例如,使形成编织花纹部时的挂圈长度 为一定,有沿针织物的倾斜方向带状地延伸的编织花纹部、形成为v 字状的编织花纹部的例子。
此外,也可以改变形成编织花纹部时的挂圈的长度,形成从针织 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扩展的编织花纹部。该情况下,如 果同一线圈横列的线圈排列在基底针织物部的折回单位的基端侧上, 则形成折回单位的基端侧水平地排列而折回端倾斜排列的编织花纹 部,如果不同线圈横列的线圈排列在基底针织物部的折回单位的基端 侧上,则形成折回单位的基端侧和折回端双方倾斜排列的编织花纹部。
此外,在形成各折回单位的长度连续地变化的经纱花纹部(编织 花纹部)的情况下,优选使在从起点分离的针上架设针织纱的方向作 为基底针织物部的左右方向中成为较长的折回单位的一侧,进行挂圈
的形成。例如,由于在图7 (B)的经纱花纹部36中越往右侧折回单位 越长,所以通过在从起点向右侧分离的针上架设针织纱而形成在形成 该折回单位时的挂圈即可。由于越长的挂圈架设在越靠右侧的针上,
依次越短的挂圈架设在越靠左侧的针上,因此,如果这样处理,则即 使构成各挂圈的针织纱的长度不同,也能够抑制在一根针上架设多个 挂圈的情况。说明书第17/31页
<扭转的经纱花纹部>
在由多个折回单位构成的经纱花纹部上也可以形成扭转。即,在 本发明的针织物中,在以从基底针织物部向其他基底针织物部折回的 方式架设而形成线圈状的针织纱作为折回单位,以该折回单位的基底 针织物部侧作为基端,以其他基底针织物部侧作为折回端时,优选多 个折回单位的线圈横列方向的并排顺序构成为在基端侧和折回端侧上
反转。这种针织物例如图8所示,在基底针织物部4A的最终线圈横列 上形成压圈处理部41,在该基底针织物部4A和其他基底针织物部4B 之间形成在每一群折回单位上形成有扭转的经纱花纹部3A。
根据该构成的针织物,能够形成在构成经纱花纹部的多个折回单 位群上施加了扭转的新颖设计的针织物。
对于形成这种扭转的经纱花纹部,在以挂圈的起点侧作为基端而 以与基端相反侧的端部为折回端时,优选包括在相对于多个挂圈而编 织其他基底针织物部之前,使这些挂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基端的并排 顺序和折回端的并排顺序反转的步骤。作为用于使挂圈的编织宽度方 向的基端的并排顺序和折回端的并排顺序反转的更具体的方法,有在 形成挂圈时使上述并排顺序反转的方法和在形成挂圈后使上述并排顺 序反转的方法。
作为前者,例如,在起点的并排顺序是从针床上的左向右有A E 的情况下,有在离起点A近的左侧的针上形成从起点A开始的挂圈, 依次在相比与起点A对应的挂圈靠左侧的更远的针上形成从起点B~E 开始的挂圈的例子。根据该方法,各挂圈的长度不是均等的,但挂圈 的折回端侧的并排顺序从左向右变为E A,能够形成具有扭转的经纱 花纹部。
作为后者,在形成挂圈之后,有使这些挂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并 排顺序通过向挂圈的相向的针床移圈和针床的横移而反转的例子。例如,在挂圈的折回端侧的并排顺序是从前针床上的左向右有A~E的情
况下,将这些挂圈群暂时移圈到后针床。接着,使后针床以在右方向
上比挂圈的数量少一针的针距向右侧横移。然后,将挂圈A移圈到相 向的针床而返回,依次对于挂圈B使后针床横移2针、对于挂圈C使 后针床横移4针……这样使针床向左横移,之后使各挂圈B、 C……移 圈到前针床上而返回。由此,挂圈的折回端侧的并排顺序从前针床的 左侧向右侧依次变为E A,能够形成具有扭转的经纱花纹部。
<横机〉
本发明的编织方法除了在4针床横机上进行之外,还能够在由前 针床、后针床构成的2针床横机上进行。在使用2针床横机而编织针 织物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每隔一根针设置空针的状态下编织针织物。 此外,在使用2针床横机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在前后针床的一方或 两方的上位上排列设置有移圈针的移圈针床而编织针织物。
实施例1
接着,根据附图详细说明与经纱花纹部的编织有关的本发明的实 施例。本例中,使用四针床横机而编织针织物,所述四针床横机具有 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并且后针床可 左右横移且在前后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
四针床横机在下部前针床和下部后针床上具有与下部的针床以相 同针距排列设置有多数织针的上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以下,仅以 FD表示下部前针床,以BD表示下部后针床,以FU表示上部前针床, 以BU表示上部后针床。
该BU的针用于卡定在FD的针上的线圈的移圈,FU的针用于卡 定在BD上的线圏的移圈。通过使用线圈的移圈所使用的FU和BU, 能够编织凹凸花纹、双反面组织花纹、罗纹等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混 合的组织花纹,或进行线圈的转绕和线圈的重叠。
22本发明所使用的横机,进而具有可沿针织机的编织宽度方向滑动 地设置的供纱口。而且,该横机中具有在针床上移动并装载有用于编
织的凸轮系统S2、用于移圈的三角系统Sl、三角系统S3的所谓三三 角系统的三角座滑架。以下,将三角系统S1、三角系统S2、三角系统 S3仅称为S1、 S2、 S3。在编织工序中,从三角座滑架的进行方向的先 行侧开始的三角系统通常为Sl、 S2、 S3。通过这些三角系统,在三角 座滑架的一次去向移动和回归移动之间,利用从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 进行编织。
本例中,使用该横机,将图l所示的无袖的连衣裙编织成筒状。
该连衣裙1中,后身片22的针织物部主要在不设置空针而在全针 状态下使用BD编织而成。前身片21的针织物部主要在不设置空针而 在全针状态下使用FD编织而成。
以下,根据图9~13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在身片上形成经纱花纹部的 编织方法的一例。
图9 13中表示了在身片2的某个部分上与以平针组织编织成筒状 的基底针织物部连续而形成经纱花纹部的编织工序。
在图9~13的编织工序图中,为了便于说明,身片的线圈数量表示 成比实际的编织中使用的数量少。这些图示的字母A R表示沿前后相 向配置的FD、 BD、 FU、 BU的针。在这些图的各编织框中,左端的数 字表示编织框的编号,其旁边的括弧内的符号表示编织工序中使用的 三角。这些图的右端栏的箭头表示后针床的横移方向和横移针距,其 左边相邻的栏表示编织方向。并且,图中的白圆圈表示旧线圈,黑圆 圈表示该编织框中已被成圈的线圈,三角形符号表示挂圈。
23图9所示的编织框S表示在身片的编织中途的阶段编织经纱花纹 部之前的状态。编织框S中,表示线圈卡定在FD和BD的针L Q上, 正在编织身片的状态。卡定在FD上的线圈为前身片的针织物的线圈, 卡定在BD上的线圈为后身片的针织物的线圈。卡定在FD和BD的针 上的线圈相连接,身片2编织成筒状。
在图9的编织框1中,首先,使三角座滑架向右方向移动,从供 纱口 7向BD供纱,通过S2编织后身片的针织物的一部分(BD的针L、 M)。
在下一个编织框2中,使三角座滑架向左方向移动,使编织框1 中编织成的卡定在BD的针M上的线圈通过Sl移圈到FU的针M。
此外,在编织框2中,通过在相比Sl靠后的后方行走的S2,在 BD的针C上架设针织纱,形成挂圈。该针C上架设的针织纱与移圈到 FU的针M的线圈连接。从该针M到针C的长度变为经纱花纹部的形 成长度,因此,根据如何进行身片的设计,来决定将从针M延伸的线 圈架设在BD的哪根针上即可。
并且,在编织框2中,通过在S2的后方行走的S3,将卡定在BD 的针L上的线圈移圈到FU的针L。
在下一个编织框3中,首先使后针床向左横移一个针距。通过该 横移,从BD的针L移圈到FU的针L的线圈变为与BD的针M相向 的位置。
此外,在编织框3中,横移后使三角座滑架向右方向移动,通过 S1将存放在FU的针L上的线圈移圈到BD的针M。通过该移圈,本 来卡定在BD的针L上的线圈向其相邻的针M移动。在下一个编织框4中,首先使后针床向右横移一个针距,使前后 针床的相向状态回到编织框S的状态。
同样在编织框4中,横移后使三角座滑架向左方向移动,通过S1 使FU的针M上存放的线圈回到BD的针M上。通过该移圈,在BD 的针M上形成重叠线圈。该重叠线圈为重叠的线圈(编织框2和3中 从BD的针L向BD的针M移动的线圈)出现在身片的正面侧而形成 凸形状、即所谓的凸起的状态。此外,通过上述S1,使卡定在BD的 针N上的线圈向FU的针N移圈,同时进行形成下一个挂圈的前处理。
在下一个编织框5中,使三角座滑架向右方向移动,从供纱口 7 向BD供纱,通过S2在重叠线圈(BD的针M的线圈)上形成线圈。 此时,进行了一次以BU的针M的线圈为起点,在针C上架设针织纱 而回到直到起点的挂圈的形成步骤。此外,上述的模块2~5的线圈的 移圈和编结即所谓的压圈处理,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公知的压圈处 理方法。例如,在形成重叠线圈时,也可以使卡定在BD的针L上的 线圈重叠于针M的线圈的反面侧,形成凸形状不显眼、即所谓的不凸 起状态。
接着,在图10所示的编织框6中,使三角座滑架向左方向移动, 从供纱口 7供纱,通过S2在BD的针D上架设针织纱而形成挂圈。
此外,在该编织框6中,通过在S2的后方行走的S3,使卡定在 BD的针M上的线圈向FU的针M移圈。
然后,在图10的编织框7以后的编织中,重复挂圈的形成和压圈 处理。具体而言,在编织框7中,使后针床向左横移一个针距之后, 使本来卡定在BD的针M上的并存放在FU的针M上的线圈移圈到BD 的针N。然后,在编织框8中,先使后针床的横移针距返回原来位置(先
向右方向横移一个针距),使在编织框4 (参照图9)中存放在FU的 针N上的线圈返回BD的针N上而形成凸起的重叠线圈。此外,在该 编织框中,作为下一个重叠线圈的准备,使卡定在BD的针O上的线 圈移圈到FU的针O。
并且,在编织框9中,在BD的针N的重叠线圈上形成新的线圈。 在该时刻,进行了一次以BD的针N的线圈为起点,在针D上架设针 织纱而回到起点的挂圈的形成步骤。此外,通过从编织框6至9的移 圈和成圈,进行了第二次的压圈处理。
然后,在编织框10中,从到达BD的针N的新线圈拉伸针织纱, 在BD的针E上形成挂圈,并且,使上述新线圈移圈到FU的针N。编 织框IO结束时刻的线圈的状态,与编织框6结束时刻的线圈的状态相 比,变成挂圈的数量增加了一个而卡定在BD的后身片的线圈的数量减 少了一个的状态。之后,重复编织框7~10。
在图11的编织框11中,表示了重复编织框7 10而形成与后身片 的线圈对应的第五个挂圈的状态。该编织框ll结束时,变成在BD的 针G上形成第五个挂圈,而卡定在BD的针P、 Q上的后身片的线圈分 别存放在FU的针P、 Q上的状态。
第五个挂圈形成后,如编织框12所示,使后针床向左横移一个针 距之后,使三角座滑架向右方向移动,使存放在FU的针P上的线圈移 圈到BD的针Q。
接着,在编织框13中,使后针床的横移返回原来位置,使三角座 滑架向左方向移动,在编织框12中移圈到BD的针Q的线圈(本来是 卡定在BD的针P上的线圈)上重叠FU的针Q的线圈(本来是卡定在 BD的针Q上的线圈),形成重叠线圈。
26在编织框14中,使三角座滑架向右方向移动,在编织框13中形 成的重叠线圈上进行成圈。
此外,在编织框15中,使三角座滑架向左方向移动,在BD的针 H上形成第六个挂圈。
然后,在编织框16中,使三角座滑架向右方向移动,使卡定在 BD的针Q上的线圈与FD的针Q重叠,在该重叠线圈上进行成圈。通 过以上编织工序,在BD的针C~H上形成与由BD的针L~Q编织的后 身片的线圈对应的挂圈。
与后身片对应的挂圈的形成结束后,如图12所示,进行与前身片 对应的挂圈的形成。与前身片对应的挂圈的形成也与参照图9~11说明 的编织方法就基本相同。此外,与在从起点向左侧分离的针上形成与 前身片的基底针织物部对应的挂圈一样,在以下的编织框中,也在从 起点向左侧分离的针上形成与后身片的基底针织物部对应的挂圈,由 此易于编织与经纱花纹部连续的基底针织物部。
首先,在编织框17中,使三角座滑架向左方向移动,编织一个线 圈横列的卡定在FD上的前身片的针织物。接着,使三角座滑架向右方 向移动,在FD的针L、 M上进行成圈,形成线圈。
在编织框18中,与参照屈9说明的编织框2—样,使FD的针M 的线圈移圈到BU的针M,接着,通过从移圈后的线圈延伸的针织纱 制作出卡定在FD的针C上的挂圈。此外,使FD的针L的线圈移圈到 BU的针L。
在编织框19中,首先,使后针床向右方向横移一个针距之后,使 存放在BU的针L上的线圈移圈到FD的针M。在下一个编织框20中,首先使后针床横移而回到原来的位置,使 存放在BU的针M上的线圈移圈到FD的针M而形成重叠线圈。同时, 使FD的针N的线圈移圈到BU的针N。
在编织框21中,对编织框20中形成的重叠线圈进行成圈。通过 该编织框21形成压圈,变为前身片的线圈减少一个的状态。
在压圈形成后的编织框22中,首先在FD的针D上形成挂圈,接 着,使卡定在FD的针M上的线圈(在编织框21中形成的线圈)移圈 到BU的针M。通过该编织框22,变为形成了与通过压圈减少的线圈 对应的挂圈的状态。
然后,在编织框23中,使后针床向右方向横移一个针距之后,使 BU的针M的线圈移圈到FD的针N。在该1^织结束的时刻,从己经说 明的编织框19结束的状态变为卡定在FD上的前身片的线圈减少一个 而在FD上形成与减少的线圈对应的挂圈的状态。
之后,通过重复与编织框20~23 —样的编织,对前身片的线圈进 行压圈处理,同时形成与减少的线圈对应的挂圈,变成图13的编织框 24的状态。如编织框24所示,与由平针编织而编织成的卡定在BD和 FD的针L Q上的线圈连续而形成的挂圈,分别卡定在BD和FD的针 C H上。
此外,在该编织框24中省略了被进行压圈处理的最后一个线圈, 由于对其进行了成圈以用于公知的压圈处理方法中的防脱散,因此即 使从针床除去了线圈,针织物也不会脱散。
最后,通过编织框25、 26在挂圈上进行成圈,形成与挂圈连续的 线圈,因此,能够与经纱花纹部连续而编织下一个基底针织物部。然
28后,以规定的线圈横列的量编织基底针织物部之后,能够再次进行图
9~13的编织工序而编织经纱花纹部。即,通过重复基底针织物部和经
纱花纹部的编织,能够沿身片的长度方向形成所希望的数量的经纱花 纹部。
并且,在形成各经纱花纹部的过程中,使在从起点分离的针上架 设针织纱的针床的左右方向交替,由此能够使在针床上进行编织所需 的区域宽度尽量小。
通过如以上编织针织物,能够在身片上形成目前没有的新的组织 花纹即经纱花纹部,能够形成设计优良的针织物。此外,通过具有经 纱花纹部,能够较轻地加工出针织物,并且能够提高针织物的透气性, 因此针织物的穿着感觉良好。
实施例2 '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与编织花纹部的编织有关的本发明的实 施例。本例中,使用两针床横机编织图3所示的单片编织的针织物, 所述两针床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向的前后 一对针床(前针床FB和后针床BB),并且后针床可向左右横移且在 前后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
本例中使用的横机进而具有可沿横机的编织宽度方向滑动地设置 的供纱口。并且,在该横机中,具有使针床上排列设置的织针进行编 织动作的三角系统,通过在针床上往返移动的三角座滑架,利用从供 纱口供给的针织纱进行编织。
通过该横机编织的针织物10,主要在不设置空针而在全针状态下 使用FB编织而成。此外,如图3所示,与该针织物10有区别,在针 织物10的两侧设置松眼横列针织物20用于固定编织花纹部5的纬纱 52。以下,根据图14~15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在针织物上形成编织花纹 部的编织方法的一例。在该图14-15中,表示了在针织物的某部分上 与通过平针编织而编织成的基底针织物部连续而形成经纱花纹部的编 织工序。
在图14~15的编织工序图中,为了说明方便,将针织物的线圈数 量表示为比实际编织中所使用的数量少。这些图中所示的字母A Z表 示FB的针,a z表示与FB相向配置的BB的针。此外,图中的各编织 框的左端栏的数字、白圆圈、黑圆圈、三角形符号和箭头的含义与实 施例l一样。
图14所示的编织框S表示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的阶段编织编织花 纹部之前的状态。在编织框S中,表示线圈卡定在FB的针K Y上而 编织基底针织物部的状态。此处,在本例中,使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 宽度为一定而编织,但也可以在即将编织编织花纹部之前依次减少编 织宽度。该情况下,在基底针织物部中的与编织花纹部连接的部分上 不同的线圈横列的线圈为排列的状态。因此,与该基底针织物部连续 而形成的编织花纹部的纬纱相对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倾斜而形 成,其结果,能够编织具有相对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倾斜的编织 花纹部的针织物。
在图14的编织框1中,首先,从供纱口 7向FB供纱,编织针织 物的一部分(FB的针K、 L)。
在下一个编织框2中,使在编织框1中编织成的卡定在FB的针L 上的线圈移圈到BB的针I。接着,从移圈到BB的针I的线圈向FB的 针C架设针织纱,形成挂圈。从该针I至针C的长度成为编织花纹部 的纵行方向长度,因此根据如何进行针织物的设计,来决定将从针I 延伸的针织纱架设在FB的哪根针上即可。然后,在编织框3中,使卡定在FB的针K上的线圈移圈到BB 的针k。
在下一个编织框4中,首先使BB向右横移一个针距。通过该横 移,在编织框3中从FB的针K移圈到BB的针k的线圈变为与FB的 针L相向的位置。接着,使该BB的针k上存放的线圈移圈到FB的针 L。通过该移圈,本来卡定在FB的针K上的线圈移动到其相邻的针L。 并且,在该编织框4中,使BB向左横移一个针距,使前后针床的相向 状态回到编织框S的状态,使BB的针I上存放的线圈回到FB的针L。 通过该移圈,在FB的针L上形成重叠线圈。该重叠线圈为重叠的线圈 (从FB的针K移动到FB的针L的线圈)出现在针织物的正面侧而形 成凸形状、即所谓的凸起的状态。
在下一个编织框5中,使在FB的针C上形成了挂圈的供纱口 7 向右方向(针L侧)移动,向FB供纱,形成与重叠线圈(FB的针L 的线圈)连续的线圈。此时,进行了一次以FB的针L的线圈为起点, 在针C上架设针织纱而回到起点的挂圈的形成步骤,形成从基底针织 物部的压圈处理部延伸的较长的折回单位(经纱)。
此处,上述的模块2-5的线圈的移圈和成圈即所谓的压圈处理, 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公知的压圈处理方法。例如,在形成重叠线圈 时,也可以使卡定在FB的针K上的线圈重叠于针L的线圈的反面侧, 形成凸形状不显眼、即所谓的不凸起状态。
之后,相对于卡定在FB上的剩余的线圈L Y进行与上述编织框 2~5 —样的编织。通过重复这些编织框2~5,在编织框S中卡定在FB 的针K Y上的线圈通过压圈处理被从FB除去,并且与通过压圈处理 而减少的线圈对应的挂圈变为在FB的针C Q上形成的状态(参照图 15的编织框6)。即,基底针织物部变为向从压圈处理部以较长的线
31圈状延伸的经纱(卡定在FB的针C Q上的挂圈)吊垂的状态。此处, 也可以使架设挂圈的长度依次不同,使挂圈的上端部相对于基底针织 物部倾斜。
此外,该编织框6中省略了被进行压圈处理的最后一个线圈,由 于对其进行了成圈以用于公知的压圈处理方法中的防脱散,因此即使 从针床除去该线圈,针织物也不会脱散。
接着,在编织框7中,使卡定在FB的针F、 G、 H、 L、 M、 N上 的挂圈移圈到分别相向的BB的针f、 g、 h、 1、 m、 n。通过该操作, 挂圈在前后针床上分开而配置。
然后,在编织框8中,使与编织基底针织物部的供纱口 7不同的 供纱口 8以横越针织物的方式往复移动,向在前后针床上分开而卡定 的挂圈之间供给针织纱(讳纱)。通过该编织框8,变为在沿线圈横列 方向排列的较长的挂圈之间夹持纬纱的状态。此外,在本例中,为了 获得所期望的设计的编织花纹部而进行多次该编织框8的操作,但只 进行一次也是可以的。
在编织框9中,使在编织框7中移圈到BB的挂圈回到FB,并且, 使在编织框7中未移圈的FB的挂圈(卡定在FB的针C、 D、 E、 I、 J、 K、 O、 P、 Q上的挂圈)移圈到BB。该移圈操作中,在卡定在FB和 BB上的挂圈的位置交换时,这些挂圈的交叉部分夹入纬纱而将纬纱向 基底针织物部侧压下。
上述纬纱与基底针织物部和经纱均未编结,但如图3所示,编结 在隔着针织物而设置在左右方的松眼横列针织物20上,从而不会从针 织物10脱离。编结在松眼横列针织物20上的纬纱52在下述全部的编 织结束时,可以比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稍长地裁剪,与经纱或基 底针织物部结合而固定。此外,如果使稍长地裁剪的纬纱52彼此连结,则纬纱不仅能够不从经纱脱离,而且能够形成从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 向下垂的流苏状的部分。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上述那样的松眼横列针织物而进行纬纱的编 织。具体而言,重复进行使插入经纱之间的纬纱钩挂在针织物的编织
宽度方向端部的经纱上而折回的过程,利用连续长度的纬纱进行编织 花纹部的纬纱的编织。该情况下,在针织物的编织花纹部的线圈横列 方向两端部上,经纱和纬纱的交叉次数比中间部多。例如在本例中,
在图15的编织框8、 9 (下述编织框10、 11)中,集中多根纬纱向分 开而卡定在前后针床上的挂圈之间插入,与被经纱夹持的情况相对, 在针C和Q的位置(编织花纹部的线圈横列方向两端部)上,每插入 一根纬纱就使挂圈移圈,使讳纱夹入到经纱。通过该一系列的编织, 在编织花纹部的线圈横列方向两端部上,经纱和纬纱的交叉次数比中 间部多,纬纱不易在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上错位,因此,编织花纹 部的交叉状态难以走样。此外,由于该编织的纬纱是连续长度的纬纱, 因此,只要使一端侧固定于基底针织物部且使另一端固定于其他基底 针织物部,就能够使纬纱不从经纱脱离。此外,在该编织工序中,担 心在线圈横列方向两端部上的挂圈的移圈次数较多而会断纱。因此, 除两端部的挂圈(图15的针C和Q的挂圈)之外,也可以依次使用两 端部附近的2 3个挂圈(例如在图15中为针D、 P的挂圈),使特定 的挂圈的移圈次数较少。
上述的使纬纱与编织宽度方向的经纱钩挂而编织的方法,在形成 在筒状针织物的全周上的编织花纹部时也能够适宜地利用。筒状针织 物其前后的针织物部分开而分别卡定在前后针床上。因此,使纬纱插 入前侧针织物部,接着使相同的纬纱与前侧针织物部的端部的经纱和 后侧针织物部的端部的经纱中至少一方钩挂而折回,插入后侧针织物 部。此时,如果钩挂了纬纱而折回的经纱的位置从编织宽度方向端部 向编织宽度中央过度靠近,则纬纱以短接的方式经过前后针织物部。 该情况下,相对于针织物的周长,纬纱的一周的长度较短,未钩挂有从钩挂着纬纱的部位到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纬纱的经纱的区域不能作 为筒状部而有效地利用。因此,使纬纱折回的经纱的位置,优选设定
为从编织宽度方向端部到最多第4~5根的位置。
在下一个编织框10中,与编织框8—样,以横越针织物的方式使 供纱口 8多次往复移动,使纬纱夹入卡定在FB和BB上的挂圈之间。
然后,多次重复上述编织框7 10。通过这些编织框7 10,能够在 针织物10上形成如图3、 4所示经纱51和纬纱52格子状地交叉的编 织花纹部5。
最后,使全部的挂圈返回FB的针(编织框11),对返回的挂圈 进行成圈,形成与挂圈连续的线圈,由此能够与编织花纹部连续而编 织下一个基底针织物部(编织框12)。
通过如以上所述编织出针织物,作为针织制品,能够在针织物部 上形成目前没有的经纱和纬纱交叉而成的新的组织花纹即编织花纹 部,能够形成设计优良的针织物。
此外,以规定的线圈横列的量编织出基底针织物部后,再次进行 图14~15的编织工序,能够编织出编织花纹部。目卩,通过重复基底针 织物部和编织花纹部的编织,能够沿针织物的纵行方向形成所期望的 数量的编织花纹部。
本发明的编织方法能够适宜地应用于编织新的组织花纹,所述新 的组织花纹具有沿针织物的纵行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而形成较长的 线圈状的经纱花纹部。此外,本发明的针织物能够应用于在基底针织 物部的中途具有经纱花纹部的针织制品。进一步,本发明的编织方法 能够适宜地应用于编织新的组织花纹,所述新的组织花纹具有沿针织 物的纵行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而形成的较长的线圈状的经纱和与该经纱交叉的讳纱构成的编织花纹部。而且,本发明的针织物能够应用 于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中途具有编织花纹部的针织制品。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下述横机而编织针织物,该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并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横移且在前后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编织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编织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以及在编织这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之间,在针织物的编织结束后,在两个针织物部之间形成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的过程,该经纱花纹部的形成过程包括以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作为起点,使从起点抽出的针织纱架设在向左右至少一个方向分离的针上而回到起点侧,从而形成挂圈的步骤;以及对作为起点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而减少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步骤,所述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过程对所述挂圈进行。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编织的针织物具有分别卡定在前后针床上而相互连接的针织物部,在分别编织卡定在前后针床上的针织物部时,进行编织所述基底 针织物部的过程和形成经纱花纹部的过程,在形成该经纱花纹部形成时的挂圈的步骤中,在从起点分离的针 上架设针织纱的左右方向,在卡定在前后针床上的一方的针织物部和 另一方的针织物部上为同一方向。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接着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之后,依次交替地重复进行相对于 该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进一步形成经纱花纹部的过程、和进一步 编织与该经纱花纹部连接的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在形成各经纱花纹部形成时的挂圈的步骤中,在从起点分离的针 上架设针织纱的左右方向,在每次形成经纱花纹部的过程中反转。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在以挂圈的起点侧为基端,以基端的相反侧的端部为折回端 时,在相对于多个挂圈编织其他基底针织物部之前,使这些挂圈的编 织宽度方向上的基端的并排顺序和折回端的并排顺序反转。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而具有以所述挂圈为经纱,该经纱和跨越编织宽度方向的纬纱交叉而形成编织花纹部的过程,形成该编织花纹部的过程包括 使多个挂圈的一部分移圈到相向的针床的步骤;向已移圈的挂圈和未移圈的挂圈之间供给作为纬纱的针织纱的步 骤;以及重复对挂圈进行移圈的步骤和供给纬纱的步骤的步骤。
6. —种针织物,使用下述横机编织而成,该横机具有沿左右方向 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至少一对针床,并且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 可左右横移且在前后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基底针织物部; 其他基底针织物部;经纱花纹部,从基底针织物部向其他基底针织物部实质上沿纵行 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由此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以及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形成的压圈处理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以从基底针织物部向其他基底针织物部折回地架设而成为线圈状的针织纱作为折回单位,以该折回单位的基底针织物部侧作为基端,以其他基底针织物部侧作为折回端时,多个折回单位的线圈横列方向的并排顺序在基端侧和折回端侧反转。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两个基底针织物部之间形成的编织花纹部, 该编织花纹部由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经纱花纹部构成的经 纱、和与该经纱交叉而出现在针织物的正反面的纬纱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使用横机而提供一种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所述针织物具有在相互分离的基底针织物部之间具有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所述针织物使用横机编织而成,具有基底针织物部(4A);其他基底针织物部(4B);经纱花纹部(3),从基底针织物部(4A)向其他基底针织物部(4B)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折回地架设针织纱,由此连接两个基底针织物部(4A、4B);以及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形成的压圈处理部(41)。该针织物通过下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得到,该方法包括编织基底针织物部(4A)的过程;编织其他基底针织物部(4B)的过程;以及在编织这两个基底针织物部的过程之间,在针织物的编织结束后,在两个针织物部(4A、4B)之间形成实质上沿纵行方向架设针织纱而成的经纱花纹部(3)的过程。
文档编号D04B1/22GK101663428SQ200880013160
公开日2010年3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4月27日
发明者上道和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