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749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通过该编织方法得到的针织物,所述针织物的编 织方法使用横机,一边对在前后针床上钩挂的各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 处理一边接合前后的针织物部。
背景技术
在通过横机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作为处理成使该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 (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不会解开的方法,可举出压圈处理。压圈处理是指,从针织物的编 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重复进行下述编织的处理在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上 使邻接的线圈彼此重合,接续该重合的双重线圈(重叠线圈)新形成下一个线圈横列的线 圈。在前后针床上分别编织前后的针织物部时,一边进行上述压圈处理,一边也将前 后的针织物部连接在一起。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前针床编织前侧针织物部,并且使用 相比前侧针织物部的编织中使用的给纱口靠后针床侧的给纱口在后针床编织后侧针织物 部,在连接前后的针织物部时,调换从各给纱口给纱的针床。由此,从前侧给纱口向后针床 给纱的针织纱和从后侧给纱口向前针床给纱的针织纱互相缠绕,前后的针织物部一边进行 压圈处理一边连接。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7-652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将一方的针织物部的针织纱织入另一方 的针织物部,因此在形成接合的前后的针织物部的各针织纱为外观不同的针织纱(形状、 颜色各异的针织纱)时,该织入的针织纱变得显眼。特别是在前后的针织物部上使用的针 织纱的颜色不同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前后的针织物部的边界上针织纱的颜色发生混 杂,可能会损害针织物的外观。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其目的是,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适用该编 织方法编织成的针织物,所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不使一方的针织物部的针织纱织入另 一方的针织物部而一边对前后的针织物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一边使其彼此接合。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使该针床的织针 上钩挂的线圈移圈到其他织针的横机,一边对前后针床上钩挂的各针织物部的线圈进行压 圈处理一边接合前后的针织物部。而且,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用 位于后针床侧的后侧给纱口编织钩挂于前针床上的前侧针织物部、使用位于前针床侧的前 侧给纱口编织钩挂于后针床上的后侧针织物部的过程中,进行以下的工序1 3。[1]形成使从后侧给纱口向前侧针织物部伸出的针织纱与从前侧给纱口向后侧针 织物部伸出的针织纱相互搭接地缠绕的状态,通过来自后侧给纱口的针织纱新编织与前侧 针织物部的线圈接续的线圈α,并且,通过来自前侧给纱口的针织纱新编织与后侧针织物3部的线圈接续的新线圈β的工序。[2]将线圈α作为压圈,使线圈α与和线圈α邻接的前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合, 并且,将线圈β作为压圈,使线圈β与和线圈β邻接的后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合的工序。[3]新形成与所述重叠线圈接续的线圈的工序。另外,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在将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依次形 成压圈的方向作为压圈方向、将与压圈方向相反的朝向开始形成压圈的部分的方向作为始 端方向时,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优选包括以下的工序A C。[Α]使前后一方的给纱口先移动,使另一方后移动,并使两给纱口向压圈方向移 动,与由包括前后的针织物部中的始端方向端部的线圈的1线圈以上的线圈构成的线圈列 接续而形成新的线圈列的工序。[B]在维持工序A的先移动/后移动的关系的状态下,一边使两给纱口向始端方向 移动,一边与在工序A中形成的各线圈列接续而形成包括所述线圈α的新线圈列和包括所 述线圈β的新线圈列的工序。[C]以使在工序B中形成的各线圈列中位于压圈方向端部的所述线圈α、β成为 压圈的方式,使各线圈列向压圈方向移圈的工序。[D]重复进行上述工序A C的编织的工序。另一方面,本发明的针织物,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使该针床的织针 上钩挂的线圈移圈到其他织针的横机编织而成,前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一部分和 后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一部分接合。本发明的针织物包括前侧针织物部的前侧基 点线圈、通过形成前侧针织物部的针织纱紧接着前侧基点线圈之后形成的前侧压圈、后侧 针织物部的后侧基点线圈、通过形成后侧针织物部的针织纱紧接着所述后侧基点线圈之后 形成的后侧压圈。而且,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特征在于,将前侧基点线圈和前侧压圈直接连接 的针织纱与将后侧基点线圈和后侧压圈直接连接的针织纱彼此搭接地缠绕。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在连接前后的针织物部时,一方的针织物部的针 织纱不织入另一方的针织物部。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编织的针织物中,不会产生通过 现有的接合方法编织的针织物中可看到的线圈的渗色。根据具备编织工序A C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往复编织确保纵行 方向的长度后,使作为压圈的线圈向压圈方向移圈,因此,包含该移圈后的线圈的部分不会 向压圈方向抽丝。另外,根据该编织方法,在往复编织的两端部上针织纱互相缠绕,因此前 后的针织物部的连接较牢固,且连接的部分也不会散开。


图1是实施方式的针织物的编织工序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针织物的局部放大照片。图3是变形例的针织物的编织工序示意图。图4是通过现有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针织物的局部放大图。标号说明1 10织针
FB前针床RS压圈方向20F前侧针织物部α线圈(前侧压圈)γ, δ重叠线圈ε线圈(前侧基点线BB后针床 LS始端方向 20Β后侧针织物部 β线圈(后侧压圈) ζ线圈(后侧基点线圈)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编织,均对使用下述两 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所述两针床横机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 的前后一对针床和用于使钩挂于针床的织针上的线圈移圈的移圈针床(例如参照日本专 利3000461号)。另外,即使是不具备移圈针床的两针床横机,也能够通过设置移圈用的空 针来实施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当然,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第1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如图1的Sl所示对前针床(以下称FB)上钩挂的前侧针织 物部20F和后针床(以下称BB)上钩挂的后侧针织物部20Β —边进行压圈处理一边接合的 例子。供参照的图1的左栏中记载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序号,右栏中记载的箭头 表示给纱口的移动方向。此处,右栏中上方表示的给纱口先移动,其下方表示的给纱口后 移动。另外,图1中,〇表示针床上钩挂的线圈, 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编织的线圈,◎表示 重叠线圈,▽表示前侧给纱口,▼表示后侧给纱口。而且,在图1中,从纸面左侧开始形成压 圈,朝向右侧依次进行压圈处理,因此将纸面右方向称为“压圈方向RS”,将纸面左方向称为 “始端方向LS”。另外,说明的图的观察方法在后述的图3中也相同。图1的Sl中,表示下述状态通过来自后侧给纱口的针织纱编织前侧针织物部 20F,通过来自前侧给纱口的针织纱编织后侧针织物部20Β,在编织宽度方向的左侧端部使 来自两给纱口的针织纱交叉。关于两针织纱,不仅作为供给源的给纱口不同,颜色也不同。 从该Sl的状态开始,如以下所示,一边进行压圈处理一边接合前后的针织物部20F、20B。首先,S2中,使后侧给纱口先移动并向压圈方向RS移动,形成与包括编织宽度方 向左端的线圈的FB的织针1、2上钩挂的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并且使前侧给纱口后移动并向 压圈方向RS移动,形成与包括编织宽度方向左端的线圈的BB的织针1、2上钩挂的线圈接 续的新线圈。在该S2的编织结束的时点,在始端方向LS侧前侧针织物部20F的针织纱和 后侧针织物部20B的针织纱相互搭接地缠绕,形成在压圈方向RS侧从前后的给纱口向各针 织物部20F、20B延伸的针织纱彼此在FB-BB间交叉的状态。另外,在S2的编织结束的时点 钩挂于FB(BB)的织针2上的线圈ε ( ζ )是本发明针织物中的前侧基点线圈(后侧基点线 圈)。另外,S2中在FB和BB上分别形成的线圈列为包含始端方向LS端部的线圈的2线 圈,但如后述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为1线圈,或者也可以为3线圈以上。接着,S3中,使后侧给纱口先移动,使前侧给纱口后移动,并向始端方向LS移动, 通过来自后侧给纱口的针织纱在FB的织针2、1上形成线圈,通过来自前侧给纱口的针织纱 在BB的织针2、1上形成线圈。在该S3的编织结束的时点,形成如下状态将S2中在FB的织针2上形成的前侧基点线圈ε和S3中在该线圈ε的纵行方向上继续形成的线圈α直 接连接的针织纱,缠绕于将S2中在BB的织针2上形成的后侧基点线圈ζ和S3中在该线 圈ζ的纵行方向上继续形成的线圈β直接连接的针织纱。通过这些针织纱的缠绕,前后 的针织物部连接在一起。进而,由S3中在BB的织针2、1上形成的两个线圈构成的线圈列通过移圈针(以下 称TRJ)移圈到该BB的织针3、2上(S4),由S3中FB的织针2、1上形成的两个线圈构成的 线圈列通过TRJ移圈到该FB的织针3、2上(S5)。在这些S4、S5结束的时点,通过FB (BB) 的织针3,形成S3中在织针2上钩挂的线圈α (线圈β)和在其压圈方向上邻接的织针3 上钩挂的线圈重叠的重叠线圈Y (重叠线圈S)。另外,由于在S2、S3中进行往复2线圈 横列的编织,确保纵行方向的长度,因此在S4、S5中进行线圈的移圈时,在针织纱上不会作 用无用的张力,在完成的针织物上不会产生抽丝。接着,S6中,使后侧给纱口先移动,使前侧给纱口后移动,并向压圈方向RS移动, 通过来自后侧给纱口的针织纱在FB的织针2、3上形成线圈,通过来自前侧给纱口的针织纱 在BB的织针2、3上形成线圈(S6)。在该S6的编织结束的时点,在S3的结束时形成的针织 纱的交叉被固定,在始端方向LS侧的端部也形成前后的针织物部的针织纱彼此缠绕的状 态,前后的针织物部20F、20B连接在一起。此处,若观察S6的线圈的配置状态,与S2中的线圈的配置状态相比,前后的针织 物部的线圈各减少1个,整体上各向压圈方向RS偏移1针。因此,S6以后的压圈处理重复 进行与S2 S6相同的编织即可。根据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能够使前后一方的针织物部的针织纱不织入另一方的 针织物部而将前后的针织物部连接。其结果,如图2的针织物的局部放大照片所示,在前后 的针织物部的边界上针织纱的颜色不会混杂。[变形例]在该变形例中,基于图3的编织示意图说明几个不进行图1的S2、S3所示的往复 编织而一边对前后的针织物部进行压圈处理一边将其连接的例子。首先,以下说明纸面左侧的A-I A-4。A-I是在前后针床上前后的针织物部20F、 20B钩挂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使后侧给纱口先移动,使前侧给纱口后移动,并向压圈方 向RS移动,编织接续线圈ε (线圈ζ)的线圈α (线圈β)(参照Α-2)。然后,使给纱口向 始端方向LS移动后,使线圈α (线圈β)移圈到其相邻的线圈(参照Α-3),形成重叠线圈 Y (重叠线圈S)。以后重复Α-2 Α-4的编织即可。接着,以下对于纸面右侧的B-I Β-4进行说明。B-I与上述A_1相比,是从前后 的给纱口伸出的针织纱的上下关系相反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使前后的给纱口向压圈方 向RS移动(参照B-2),保持该B-2的先移动/后移动的关系不变,使两给纱口向始端方向 LS移动,编织线圈α (线圈β)(参照Β-3)。然后,一边使线圈α (线圈β)向压圈方向RS 移圈一边形成重叠线圈Y (重叠线圈S)。以后重复进行Β-2 Β-4的编织即可。在该变形例的编织中,也能够使前后一方的针织物部的线圈不织入另一方的针织 物部而将前后的针织物部连接在一起。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使该针床的织针上钩挂 的线圈移圈到其他织针的横机,一边对前后针床上钩挂的各针织物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 一边接合前后的针织物部,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位于后针床侧的后侧给纱口编织钩挂于前针床上的前侧针织物部、使用位于前 针床侧的前侧给纱口编织钩挂于后针床上的后侧针织物部的过程中,进行以下的工序形成使从后侧给纱口向前侧针织物部伸出的针织纱与从前侧给纱口向后侧针织物部 伸出的针织纱相互搭接地缠绕的状态,通过来自后侧给纱口的针织纱新编织与前侧针织物 部的线圈接续的线圈α,并且,通过来自前侧给纱口的针织纱新编织与后侧针织物部的线 圈接续的新线圈β的工序;将线圈α作为压圈,使线圈α与和线圈α邻接的前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合,并且,将 线圈β作为压圈,使线圈β与和线圈β邻接的后侧针织物部的线圈重合的工序;以及 新形成与所述重叠线圈接续的线圈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依次形成压圈的方向作为压圈方向、将与压圈方向相反的朝向 开始形成压圈的部分的方向作为始端方向时,包括以下工序工序Α,使前后一方的给纱口先移动,使另一方后移动,并使两给纱口向压圈方向移动, 与由包括前后的针织物部中的始端方向端部的线圈的1线圈以上的线圈构成的线圈列接 续而形成新的线圈列;工序B,在维持工序A的先移动/后移动的关系的状态下,一边使两给纱口向始端方向 移动,一边与在工序A中形成的各线圈列接续而形成包括所述线圈α的新线圈列和包括所 述线圈β的新线圈列;工序C,以使在工序B中形成的各线圈列中位于压圈方向端部的所述线圈α、β成为 压圈的方式,使各线圈列向压圈方向移圈;以及 工序D,重复进行上述工序A C的编织。
3.—种针织物,使用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且能够使该针床的织针上钩挂的线圈移圈 到其他织针的横机编织而成,前侧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的一部分和后侧针织物部的纵 行方向端部的一部分接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针织物部的前侧基点线圈;通过形成前侧针织物部的针织纱紧接着前侧基点线圈之后形成的前侧压圈; 后侧针织物部的后侧基点线圈;以及通过形成后侧针织物部的针织纱紧接着后侧基点线圈之后形成的后侧压圈, 将前侧基点线圈和前侧压圈直接连接的针织纱与将后侧基点线圈和后侧压圈直接连 接的针织纱彼此搭接地缠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所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不使一方针织物部的针织纱织入另一方针织物部而一边对前后的针织物部的线圈彼此进行压圈处理一边使其接合。在使用位于后针床(BB)侧的后侧给纱口编织在前针床(FB)上钩挂的前侧针织物部、使用位于前针床侧的前侧给纱口编织在后针床上钩挂的后侧针织物部的过程中,进行下述工序1~3。[1]形成使来自前后的给纱口的针织纱彼此相互缠绕的状态,新编织与前侧(后侧)针织物部的线圈ε(线圈ζ)接续的线圈α(线圈β)。[2]将线圈α作为压圈,使其与和线圈α邻接的线圈重合,并将线圈β作为压圈,使其与和线圈β邻接的线圈重合。[3]新形成与重叠线圈γ、δ接续的线圈。
文档编号D04B15/10GK102041609SQ201010510470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0日
发明者奥野昌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