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178492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针床的侧方,把持编织纱的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及其控制 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图9中简化表示的横编机1中,以夹着齿口 3地前后相向的方式设置至少 一对针床2。省略了图示的编织针的前端侧从前后的针床2进退于齿口 3,能够使套衫等编 织物4在成形为最终形状的同时连续地编织。在针床2的编织针上,从在齿口 3的上方移 动的喂纱口 5向编织针供给编织纱6。如果编织纱6相对于编织物4的使用结束,则喂纱口 5向针床2的外侧方退出。编织纱6成为从在编织物4上编织的最终线圈到喂纱口 5倾斜 延伸的状态。切断装置7是为了切断从编织的编织物4延伸到喂纱口 5的编织纱6而设置的。 如果切断编织纱6,则编织的编织物4的排出能顺利地进行,排出后也不需要切离编织物4 间的编织纱6的作业。但是,仅靠切断,残留在喂纱口 5侧的编织纱6的前端成为了浮游状 态。把持装置8a、8b被设置在编织针在齿口 3中从前后的针床2进行进退的区域的侧方, 即使由切断装置7切断延伸到喂纱口 5的编织纱6,也能够在关闭可开闭的把持部9a、9b来 捕捉并把持编织纱6的端部的同时进行保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保持的状态下,把持装置8a、8b使把持部9a、9b下降到行程的下限。如果使把 持部9a、9b从行程的下限向上限上升,则能够在中途打开把持部9a、9b。在上升到行程的上 限的期间,能够将编织纱6a、6b捕捉到打开的把持部9a、9b中,把持部9a、9b在行程的上限 关闭以把持编织纱6a、6b,使关闭的把持部9a、9b下降而持续编织纱6a、6b的把持。在编织 下一个编织物4时,喂纱口 5ajb移动到齿口 3的上方,能够向进退于齿口 3的编织针供给 由把持部9a、9b把持了端部的编织纱6a、6b。如果编织纱6a、6b织入了编织物4,则能够打 开把持部9a、9b而结束对由编织纱6a、6b形成的端部的把持。由把持装置8a、8b进行的编织纱6a、6b的把持,不仅在待机到下一次使用的情况 下进行,为了临时地使编织纱6a、6b的位置下降也进行。例如,在将套衫等编织物4编织成 筒状的情况下,分别将前后身大片如在前后身大片编织区域加编织成筒状,将袖4b在前 后身大片编织区域加的侧方的袖编织区域2b编织成筒状。如以实线所示的那样,如果使 在前后身大片如的编织中使用的编织纱6的喂纱口恥一旦退出到针床2之外并在此状态 下编织袖4b,则存在编织纱6被一起织入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如果使把持装置 8b如以实线所示的那样上升,由打开的把持部9b捕捉编织纱6,使之如以双点划线所示的 那样下降而关闭把持部%,作为以双点划线所示的编织纱6b下拉,则没有被织入的危险。专利文献1 日本特公平4-744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图9中,假定由与针床2接近的内侧的把持装置8a把持从喂纱口 fe延伸的编 织纱6a的端部地在待机中,由离开针床2的外侧的把持装置8b临时地下拉编织纱6的情 况。由于喂纱口 5ajb以向齿口 3的中心附近供给编织纱6a、6b的方式配置,所以如果为 了打开把持部%来捕捉并把持编织纱6而使把持装置8b上升,则由把持装置8a把持的编 织纱6a也如以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上拉。在上拉的过程中,编织纱6a滑动上升,由于编织 纱6a的材质的原因,有产生纱线断开的情况。另外,即使没有产生纱线断开,编织纱6a被 过度地拉伸的结果,张力也变得过大,也有从把持部9a脱落的情况。作为这样的不良状况的对策,可以考虑在内侧的把持装置8a把持编织纱6a地待 机的情况下,在使外侧的把持装置8b上升而捕捉别的编织纱6时,使内侧的把持装置8a也 上升。但是,即使把持装置8a的把持部9a关闭而待机,在上升的中途也打开了,放开了把 持着的编织纱6a。在由切断装置7切断把持部9b和编织物4之间的编织纱6b,由外侧的 把持装置8b预先把持编织纱6b的端部而待机的情况下,虽然即便使内侧的把持装置8a上 升,也不会上拉编织纱6b,但是对把持装置8a、8b的灵活运用产生制约。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其能够在由 内侧的把持装置把持编织纱的同时待机,即便使外侧的把持装置上升,也不会产生纱线断 开或纱线脱落。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是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在横编机中,在向针床的侧方的喂纱口的移 动位置和针床之间,以针床侧为内侧、以移动位置侧为外侧顺序排列并具备多个把持机构, 该把持机构在上端具备把持从喂纱口延伸的编织纱的把持部,其特征在于,各把持机构包括安装板,该安装板在预定的行程的上限和下限之间被进行升降驱动,在上端部可 开闭地安装把持部;操作板,该操作板以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安装板上,在上端部设置对把持部进行开 闭操作的操作部,如果相对于安装板的下降量成为开放基准以上则打开把持部;拉伸弹簧,该拉伸弹簧设置在安装板和操作板之间,向操作板相对于安装板的下 降量变小的方向加载;开闭锁定机构,该开闭锁定机构设置在安装板和操作板之间,在安装板的行程的 预定的下限范围内,如果操作板相对于安装板的下降量成为开放基准以上则动作,以下降 量不比开放基准小的方式进行锁定;在安装板的行程的预定的上限范围内,解除锁定;操作锁定机构,该操作锁定机构在安装板下降到下限范围内时以操作板不上升的 方式进行锁定,在操作板被锁定的状态下安装板上升,在由开闭锁定机构进行的锁定被开 始之后解除锁定,预先将由内侧的把持机构捕捉或把持从移动到了移动位置的喂纱口延伸的编织 纱进行保持之际的安装板的下降位置,与下限范围相比在上方停留在预定的待机位置,在外侧的把持机构中,在使安装板按照如下的开闭把持顺序进行升降时,至少由 该内侧的把持机构以使安装板同时从待机位置上升后下降的方式进行控制,该开闭把持顺 序是通过下降到下限范围而由操作锁定机构以操作板不上升的方式进行锁定后上升,在上 升中途打开把持部而使开闭锁定机构锁定,并在向上限范围的上升中解除开闭锁定机构的
5锁定,在由关闭的把持部捕捉或把持编织纱之后下降,还包括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在由该内侧的把持机构捕捉或把持编织纱之际,以 按照开闭把持顺序升降该内侧的把持机构的安装板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持机构还包括把持锁定机构,上述把持锁定机构设置在上述安装板的上部,解除由上述开闭锁定机构进行的锁 定,在上述把持部关闭时在关闭把持部的中途的状态下进行锁定,在把持编织纱之前的捕 捉阶段停留,在使安装板下降到上述待机位置的中途使锁定解除,关闭把持部以把持编织 纱。另外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承块和锁定杆,上述支承块具有对上述安装板及上述操作板的升降位移进行导向的导向槽,由导 向槽的下端的底面解除上述开闭锁定机构的锁定,在导向槽的上端具有解除上述把持锁定 机构的锁定的倾斜面;上述锁定杆具有锁定解除部,该锁定解除部包括在上述把持锁定机构中,如果与 由上述把持部可摆动位移地支承的支承部、从支承部向上方倾斜地突出并在关闭上述把持 部的中途的状态下锁定的锁定部、以及向支承部下方垂下并与支承块的导向槽的上端的倾 斜面接触,则以解除由锁定部进行的把持部的锁定的方式进行摆动,在与安装板的下降的 同时在导向槽内下降。进而本发明是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的控制方法,在横编机中,在向针床的侧 方的喂纱口的移动位置和针床之间,按照以针床侧为内侧、以移动位置侧为外侧的顺序排 列并具备多个在上端具备把持从喂纱口延伸的编织纱的把持部的把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各把持机构以如下的方式做好准备在预定的行程的上限和下限之间被进行升降驱动,在行程的预定的下限范围内,在把持部打开的状态下被锁定,在行程的预定的上限范围内,解除锁定,把持部关闭而捕捉编织纱,在内侧的把持机构中,将捕捉或把持从移动到了针床的侧方的移动位置的喂纱口 延伸的编织纱进行保持时的下降位置,与下限范围相比在上方停留在预定的待机位置,在外侧的把持机构中,在按照如下的开闭把持顺序进行升降时,至少以使该内侧 的把持机构同时从待机位置上升后下降的方式进行控制,该开闭把持顺序是,在下降到下 限范围、把持部打开的状态下进行锁定,在上升到上限范围解除锁定而关闭把持部,使把持 部捕捉或把持编织纱后下降,在由该内侧的把持机构捕捉编织纱而进行把持之际,以按照开闭把持顺序升降该 内侧的把持机构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内侧的把持机构从待机位置上升的高度相对于 按照上述开闭把持顺序使上述外侧的把持机构上升而打开把持部的高度仅低预定的差。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使安装板在预定的行程的上限和下限之 间进行升降驱动,与操作板相对于安装板的下降量相应地使把持部开闭。在安装板的上端, 可开闭地安装把持部,开闭操作把持部的操作板以与安装板重叠的方式配置。安装板和操 作板之间,能够由拉伸弹簧拉伸,由开闭锁定机构以把持部成为打开的状态的方式进行锁定。为了打开把持部,在使安装板下降到下限范围内而由操作锁定机构锁定操作板之后使 安装板上升。如果安装板上升到上限范围内,则开闭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把持部关闭, 能够捕捉或把持编织纱。使安装板与下限范围相比在上方下降到预定的待机位置。按照这 样的开闭把持顺序,能够使把持部升降及开闭,预先捕捉或把持编织纱。控制机构由外侧的把持机构使安装板按照开闭把持顺序升降,在使把持部捕捉或 把持编织纱时,也由内侧的把持机构以使安装板同时从待机位置上升后下降的方式进行控 制。由于即便使内侧的把持机构从待机位置上升,也不会打开把持部,所以能够把持编织纱 不变地上升,能够使得不因编织纱的张力过大而产生纱线断开或纱线脱落的现象。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即使解除由开闭锁定机构进行的锁定,也由把持锁定机构 在关闭把持部的中途的状态下进行锁定,不把持捕捉的编织纱,所以在下降中也能够从喂 纱口补充编织纱,防止编织纱的张力过度地变高,能够不使编织物侧的线圈堵塞或引起纱 线断开。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便使锁定杆的锁定解除部与支承块的导向槽上端的倾斜面接 触而解除由把持锁定机构的锁定,也能够使锁定解除部在导向槽内下降,进一步使安装板 下降。在把持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后,由于能够获取使安装板下降的行程,所以在直到不由 操作锁定机构锁定操作板的待机位置为止的下降中,即使上升也能够不使把持部打开。如 果下降到由操作锁定机构使操作板锁定,则能够在按照开闭把持顺序的上升中使把持部打 开。 进而根据本发明,在由内侧的把持机构把持从向针床的侧方移动的喂纱口延伸的 编织纱并使外侧的把持机构上升而捕捉编织纱时,使内侧的把持机构也同时上升。在由内 侧的把持机构把持的编织纱上没有施加过大的张力,能够防止纱线断开或纱线脱落。由于 由内侧的把持机构进行的把持与下限范围相比在上方在预定的待机位置进行,所以,如果 照原样上升则持续把持,如果按照一旦下降后上升的开闭把持顺序,则能够以打开把持部 的方式与需要相应地灵活使用。另外根据本发明,使内侧的把持机构从待机位置上升的高度相对于使外侧的把持 机构按照开闭把持顺序上升而打开把持部的高度仅低预定的差。如果以内侧关闭的把持部 的上端不成为由在外侧打开的把持部捕捉并把持编织纱的动作的障碍的方式确定此差,则 能够由外侧的把持部可靠地捕捉并把持编织纱。另外即使由外侧的把持部也捕捉由内侧的 把持机构的把持部把持的编织纱,如果使双方的把持机构下降到同样高度的待机位置,则 在把持部之间的编织纱上产生松弛,在使一方的把持部下降而按照开闭把持顺序打开把持 部时,能够不会使过大的张力作用在编织纱上。


图1是模式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编织纱把持装置10的概略的结构 的横编机的局部主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编织纱把持装置10的把持机构11下降到行程的下限,把持部 12关闭了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局部后视图。图3是表示在图1的编织纱把持装置10中,即使安装板18上升,操作板22由操 作锁定机构M锁定也停止上升,将把持部12打开而由开闭锁定机构19锁定的状态的主视图、左视图及俯视图以及局部后视图。图4是表示在图1的编织纱把持装置10中,解除了开闭锁定机构19的锁定,在关 闭把持部12的中途由把持锁定机构50锁定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局部后视图。图5是表示在图1的编织纱把持装置10中,使安装板18下降到待机位置,完全解 除了开闭锁定机构19、操作锁定机构M及把持锁定机构50的锁定的状态的主视图及局部 后视图。图6是作为图1的编织纱把持装置10的零件表示安装板18、钩部材20a、操作板 22及摆动爪沈的结构的主视图及左视图。图7是作为图1的编织纱把持装置10的零件表示支承块40的结构的俯视图、左 视图及主视图。图8是作为图1的编织纱把持装置10的零件表示夹持爪13、14、15、锁定杆51、杆 16、夹持轴17a、操作轴17b及杆轴17c的结构的左视图及主视图以及表示线弹簧52的结构 的俯视图、左视图及主视图。图9是简化表示具备现有的把持装置8的横编机1的结构的局部主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以图1 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对与以图9说 明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1 图8的说明中, 有时对于赋予与先前说明的部分相同的符号的部分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图2 图8 的各图中,在符号上附加的A表示正面结构、B表示局部背面结构、C表示左侧面结构,D表 示上面结构。但是,作为横编机,正面的方向与侧面的方向相当。[实施例]图1作为横编机30的主视图的一部分模式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编 织纱把持装置10的概略的结构。编织纱把持装置10,在针床2的一侧方,基本上具备切断 装置7和具有与图9的把持装置8同样的结构的2个把持机构lla、llb。在针床2的另一 侧方,能够设置同样的结构。把持机构lla、llb,在上端具有把持部12a、12b,由作为进行横 编机30的控制的控制机构的控制器31控制驱动单元32而进行升降驱动。控制器31,至少对于内侧的把持机构1 la,将关闭把持部12a而把持编织纱6a的 端部地待机的待机位置设定成与把持机构Ila的升降行程的下限相比为上方。待机位置的 高度设定在当滑架沿针床2往复行走时不产生障碍的范围内。在滑架具备线圈加压器等、 在齿口 3中将编织物向下方推入的机构的情况下,以对其动作也不产生障碍的方式设定待 机位置。把持机构11a,在与待机位置相比下降后反转而上升时,打开把持部12a。如果把 持机构Ila从待机位置直接上升,则保持关闭把持部12a的状态。因此,在使外侧的把持机 构lib上升而使把持部12b捕捉编织纱6b时,把持机构Ila也能够在由把持部1 持续把 持编织纱6a的同时上升。另外,在仅使内侧的把持机构Ila的把持部1 上升,捕捉编织 纱6a而下降并进行把持的动作时,由于不需要使外侧的把持机构lib上升,所以仅使把持 机构Ila单独动作。如上所述,当内侧的把持部1 在待机位置把持了编织纱6a的端部时,在使外侧的把持部12b上升而捕捉编织纱6b进行把持之际,也使内侧的把持部1 上升。此时,如 果使把持部1 上升到与把持部12b相同的高度,则由于把持部1 关闭,所以由上端将编 织纱6b上推,由把持部12b捕捉编织纱6b变得困难。另外,由把持部1 把持的编织纱6a 也由把持部12b把持了。因此,预先使内侧的把持部12a的上升位置比外侧的把持部12b 的上升位置仅低H,以便不成为由在外侧打开的把持部12b捕捉编织纱6b进行把持的动作 的故障。高度之差H,例如做成IOmm左右。通过设置高度差H,如果使把持了编织纱6a的 双方的把持部12a、12b下降到相同高度的待机位置,则把持部12a、12b间的编织纱6a成为 松弛的状态。由于此松弛,即使与待机位置相比仅使把持部12a、12b的一方下降、反转并上 升而放开编织纱6a,也能够不会使过大的张力施加在编织纱6a上。在配置3个以上把持机构11的情况下,也同样只要能够使内侧的把持机构与外侧 的把持机构同时上升即可。另外,与外侧的把持机构的上升相伴的内侧的把持机构的上升, 通常可以不依赖于在内侧是否把持编织纱地进行。图2表示把持机构11下降到行程的下限,把持部12关闭的状态。把持部12具备 三片夹持爪13、14、15,外侧的两片夹持爪13、15联动,在与内侧的夹持爪14之间进行前端 的开闭。三片夹持爪13、15、14,以共同的夹持轴17a为中心进行摆动位移来开闭前端侧。 两根杆16的下端由操作轴17b连结。夹持爪13、15和杆16的上端由杆轴17c连结。夹持 爪14和杆16的上端由杆轴17d连结。夹持爪13、15及夹持爪14和杆16,与夹持轴17a和 操作轴17b的间隔的大小相应地形成了前端间进行开闭的那样的连杆机构。夹持轴17a固定在安装板18的上端附近。安装板18是大致在上下延伸的板状, 在中间形成了长孔18a。在安装板18的一侧方形成了齿条18b。在安装板18的另一侧方 形成了凸轮凹部18c。在安装板18的下端附近安装开闭锁定机构19的钩20。钩20大致 是L字状,长边的前端由钩轴20a可摆动位移地支承。钩20的长边从侧方由推压弹簧21 推压,以向短边的前端20b侧突出的方式加载。操作轴17b被安装在操作板22的上端附近。操作板22经拉伸弹簧23与安装板 18连结。拉伸弹簧23收容在由形成在操作板22的中间的长孔2 和安装板18的长孔18a 形成的空间内。操作板22以与安装板18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安装板18中在形成了凸轮凹 部18c的一侧的侧方形成了切口部22b。凸轮凹部18c及切口部22b是为了由操作锁定机 构M使可绕摆动轴25摆动位移的摆动爪沈动作而设置的。安装在摆动爪沈上的辊27 由凸轮凹部18c导向,如果摆动爪沈的前端的爪部26a与切口部22b嵌合,则操作板22以 在安装板18上升时不跟随上升的方式被锁定。安装板18和操作板22之间的锁定也可以 由开闭锁定机构19的钩20进行。安装板18的侧方的齿条18b与小齿轮观啮合。安装板18及小齿轮观成为图1 的驱动单元32的主要构成部分。如果由马达旋转驱动小齿轮观的旋转轴四,则能够使安 装板18进行升降位移。如果使安装板18升降,则相对应地把持机构11进行升降。由于拉 伸弹簧23以使操作板22相对于安装板18接近的方式进行加载,所以把持部12经连杆机 构向关闭的方向加载。安装板18、操作板22的升降位移以相对于支承块40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块40 在横编机中被安装在针床的侧方的框架上。支承块40也进行摆动爪沈的摆动轴25和旋 转轴四的支承。在支承块40的下部设置接触部40a,如果钩20的前端20b与接触部40d接触,则解除由钩20形成的安装板18和操作板22之间的锁定状态。编织纱把持装置10包含把持部12、在关闭的中途的状态下使连杆机构锁定并将 编织纱停留在把持前的捕捉的阶段的把持锁定机构50。把持锁定机构50包含锁定杆51及 线弹簧52。锁定杆51在正面结构IOA中向逆时针方向由线弹簧52加载。锁定杆51以由 连结夹持爪14和杆16的上端的杆轴17d可摆动位移的方式支承。为了解除由锁定杆51 形成的连杆机构的锁定,在支承块40的上部设置了倾斜面40b。接触部40a和倾斜面40b 分别设置在以重叠的状态收容安装板18及操作板22的导向槽40c的下部和上部。图3表示安装板18从图2的状态上升,打开把持部12,由开闭锁定机构19锁定的 状态。如果使安装板18从图2的状态上升,则通过由拉伸弹簧23进行的加载,操作板22 也上升。摆动爪沈以由省略了图示的板弹簧将爪部^a向操作板22的侧方推压的方式加 载。另外,由于设置在摆动爪26上的辊27嵌入在操作板18的凸轮凹部18c内,所以摆动 爪沈的爪部26a成为能够嵌入在切口部22b内的状态。如果通过操作板22的上升,切口 部22b到达摆动爪沈的爪部^a的位置,则爪部26a挂在切口部22b上,操作板22以停止 上升的方式被锁定。如果停止操作板22的上升而使安装板18上升,则操作板22相对于安 装板18相对地下降。由于安装板18的上端部的夹持轴17a和操作板22的上端部的操作 轴17b的间隔打开,所以把持部12打开。如果下降量成为操作板22的下端的接触部22c 与L字状的钩20的长边和短边的中间部20c相比下降的开放基准以上,则通过由推压弹簧 21进行的加载,钩20进行摆动,以使中间部20c成为接触部22c的上部。如果使安装板18进一步上升,则辊27从凸轮凹部18c脱离,使摆动爪沈向顺时 针方向摆动并使爪部26a从操作板22的切口部22b脱离。由此,由操作锁定机构M进行 的对操作板22的锁定被解除,操作板22通过由拉伸弹簧23进行的加载以相对于安装板18 的下降量减少的方式上升。但是,如果接触部22c与钩20的中间部20c接触,则上升停止, 成为由开闭锁定机构19进行的锁定状态。如果使安装板18上升直到此锁定状态解除,则 操作板22也上升,把持部12持续打开的状态。另外,支承块40在背面侧也具有与导向槽40c同样的导向槽。在背面侧的导向槽 中也能够收容同样的把持机构11并进行升降驱动。但是,为了背面侧的驱动,在与小齿轮 28及旋转轴四不同的位置设置了小齿轮58及旋转轴59。这样,在图1的编织纱把持装置 10中,相对于一个支承块40,具备了二个把持机构lla、llb。图4表示解除开闭锁定机构19的锁定,在关闭把持部12的中途由把持锁定机构 50锁定的状态。如图3所示,如果由开闭锁定机构19锁定安装板18和操作板22之间并 使安装板18上升,则钩20的前端20b与支承块40的下部的接触部40a接触。由此,钩20 向顺时针方向摆动,中间部20c从操作板22的接触部22c脱离而解除锁定。由于操作板22 由拉伸弹簧23以从安装板18的相对的下降量减少的方式加载,所以进行上升。其结果,夹 持轴17a和操作轴17b的间隔变得狭窄,把持部12关闭。在本实施例中,以把持部12不完全关闭的方式设置了把持锁定机构50。把持锁定 机构50的锁定杆51的锁定部51b从由杆轴17d支承的支承部51a向斜上方突出。通过锁 定部51b与夹持爪15的台阶部1 接触,以把持部12不完全关闭的方式锁定。在不使用 把持锁定机构50的时候,如果解除开闭锁定机构19的锁定,则把持部12成为完全关闭。在由把持锁定机构50形成的锁定状态的夹持爪13、15和夹持爪14的前端之间,形成捕捉空间50a,即使捕捉编织纱也能够在不把持的状态下下拉。由于把持部12不把持 编织纱,所以即使在下拉的中途,也能够在从把持部12到编织物的区间中从喂纱口移动捕 捉空间50a来补充编织纱。由于在把持部12和编织物之间不施加过度的张力,所以即使在 把持部12下降后关闭而把持编织纱之后,也能够不使线圈堵塞或引起纱线断开。图5表示使安装板18下降到待机位置,将开闭锁定机构19、操作锁定机构M及把 持锁定机构50的锁定完全解除的状态。在图4中成为锁定状态的把持锁定机构50,如果设 置在锁定杆51的下端的锁定解除部51c与支承块40的倾斜面40b接触,则解除锁定。锁 定杆51以支承部51a的杆轴17d为中心,将锁定解除部51c向插入到导向槽40c内的方向 摆动。其结果,锁定部51b从夹持爪15的台阶部1 脱离,把持部12能够完全关闭地把持 编织纱。如上所述,如果使安装板18下降到包括图2所示的下限在内并可由操作锁定机构 24以操作板22不上升的方式锁定的下限范围,则能够在图3所示的上升中途打开把持部 12而使开闭锁定机构19锁定。通过向如图4所示的上限范围的上升解除开闭锁定机构19 的锁定,使关闭的把持部12捕捉编织纱6。在不设置把持锁定机构50的情况下,通过解除 开闭锁定机构19的锁定,使编织纱6把持在把持部12中。按照这样的开闭把持顺序,能够 在捕捉或把持编织纱6的同时使把持部12下降。如果使安装板18不按照开闭把持顺序地从待机位置上升,则由于操作锁定机构 M不锁定操作板22,所以能够使把持部12在关闭的状态下上升。另外,如果使安装板18 的下降与待机位置相比在上方停留在由倾斜面40b形成的不进行把持锁定机构50的锁定 解除的范围内,则与图4同样,也能够不完全关闭把持部12地在残留捕捉空间50a的捕捉 的状态下待机。如果从此状态使安装板18上升,则能够在形成了捕捉空间50a的状态下使 把持部12上升。即,通过进行捕捉或把持,能够在进行编织纱的保持的同时待机,即使从待 机上升,也能够保留保持的状态。图6作为编织纱把持装置10的零件表示安装板18、钩20、操作板22及摆动爪沈 的结构。在安装板18上,在上端部设置夹持轴17a的安装用的螺纹孔18d。在螺纹孔18d 的下方,在长孔18a的上部设置支承拉伸弹簧23的上端的挂弹簧用的安装孔18e。在长孔 18a的下方,设置钩20的钩轴20a安装用的螺纹孔18f。在安装板18的下端部,设置承受 推压弹簧21的侧方的弹簧座突起18g。在安装板18的上部,在螺纹孔18d和安装孔 间,设置长孔18h。在操作板22上,在上端部形成用于收容杆16的台阶,并设置操作轴17b安装用的 螺纹孔22d。安装板18的长孔1 是为了放过将两根杆16安装在螺纹孔22d上的操作轴 17b的螺纹部的前端向背面侧突出而设置的。在长孔22a的下部,设置支承拉伸弹簧23的 下端的挂弹簧用的安装孔22e。在上端部的侧方,设置用于收容锁定杆51的锁定解除部51c 的凹部位22f。在上端设置了用于支承线弹簧52的支承部22g。在钩20上设置钩轴20a的插通孔20d,另外也设置承受推压弹簧21的侧方的插入 孔20e。在摆动爪沈上也设置了摆动轴25的插通孔^b。图7作为编织纱把持装置10的零件表示支承块40的结构。在导向槽40c的一侧 方设置旋转轴四的插通孔40d,在另一侧方设置摆动轴25的插通孔40e。在导向槽40c的 背面侧也设置导向槽40f。使用导向槽40f,能够形成与把持机构11同样的把持机构。
图8作为编织纱把持装置10的零件表示夹持爪13、14、15、锁定杆51、杆16、夹持 轴17a、杆轴17c、17d的结构。操作轴176的结构与夹持轴17a近似。在夹持爪13、14、15 上分别设置夹持轴17a的插通孔13a、14a、15a。在夹持爪13、15上分别设置杆轴17c用的 安装孔13c、15c。在夹持爪14上设置杆轴17d的插通孔14c。在锁定杆51的支承部51a 上设置杆轴17d用的安装孔51d。在支承部51a和锁定解除部51c之间也设置承受线弹簧 52的端部的弹簧座部51e。在线弹簧52上设置插入在锁定杆51的弹簧座部51e中进行加 载的加载部5 和插入在操作板22的上端的支承部22g中接受支承的基部52b。在杆16 上分别设置用于使操作轴17b和杆轴17c、17d插通的插通孔16a、16b。符号说明10编织纱把持装11把持机构12把持部13、14、15 夹持爪18安装板19开闭锁定机构20钩22操作板23拉伸弹簧24操作锁定机构26摆动爪28小齿轮30横编机31控制器40支承块50把持锁定机构51锁定杆
权利要求
1.一种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在横编机中,在向针床的侧方的喂纱口的移动位置 和针床之间,以针床侧为内侧、以移动位置侧为外侧顺序排列并具备多个把持机构,该把持 机构在上端具备把持从喂纱口延伸的编织纱的把持部,其特征在于,各把持机构包括安装板,该安装板在预定的行程的上限和下限之间被进行升降驱动,在上端部可开闭 地安装把持部;操作板,该操作板以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安装板上,在上端部设置对把持部进行开闭操 作的操作部,如果相对于安装板的下降量成为开放基准以上则打开把持部;拉伸弹簧,该拉伸弹簧设置在安装板和操作板之间,向操作板相对于安装板的下降量 变小的方向加载;开闭锁定机构,该开闭锁定机构设置在安装板和操作板之间,在安装板的行程的预定 的下限范围内,如果操作板相对于安装板的下降量成为开放基准以上则动作,以下降量不 比开放基准小的方式进行锁定;在安装板的行程的预定的上限范围内,解除锁定;操作锁定机构,该操作锁定机构在安装板下降到下限范围内时以操作板不上升的方式 进行锁定,在操作板被锁定的状态下安装板上升,在由开闭锁定机构进行的锁定被开始之 后解除锁定,预先将由内侧的把持机构捕捉或把持从移动到了移动位置的喂纱口延伸的编织纱进 行保持之际的安装板的下降位置,与下限范围相比在上方停留在预定的待机位置,在外侧的把持机构中,在使安装板按照如下的开闭把持顺序进行升降时,至少由该内 侧的把持机构以使安装板同时从待机位置上升后下降的方式进行控制,该开闭把持顺序是 通过下降到下限范围而由操作锁定机构以操作板不上升的方式进行锁定后上升,在上升 中途打开把持部而使开闭锁定机构锁定,并在向上限范围的上升中解除开闭锁定机构的锁 定,在由关闭的把持部捕捉或把持编织纱之后下降,还包括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在由该内侧的把持机构捕捉或把持编织纱之际,以按照 开闭把持顺序升降该内侧的把持机构的安装板的方式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持机构还包括 把持锁定机构,上述把持锁定机构设置在上述安装板的上部,解除由上述开闭锁定机构进行的锁定, 在上述把持部关闭时在关闭把持部的中途的状态下进行锁定,在把持编织纱之前的捕捉阶 段停留,在使安装板下降到上述待机位置的中途使锁定解除,关闭把持部以把持编织纱。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承块和锁定杆,上述支承块具有对上述安装板及上述操作板的升降位移进行导向的导向槽,由导向槽 的下端的底面解除上述开闭锁定机构的锁定,在导向槽的上端具有解除上述把持锁定机构 的锁定的倾斜面;上述锁定杆具有锁定解除部,该锁定解除部包括在上述把持锁定机构中,如果与由上 述把持部可摆动位移地支承的支承部、从支承部向上方倾斜地突出并在关闭上述把持部的 中途的状态下锁定的锁定部、以及向支承部下方垂下并与支承块的导向槽的上端的倾斜面 接触,则以解除由锁定部进行的把持部的锁定的方式进行摆动,在与安装板的下降的同时在导向槽内下降。
4.一种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的控制方法,在横编机中,在向针床的侧方的喂纱口 的移动位置和针床之间,按照以针床侧为内侧、以移动位置侧为外侧的顺序排列并具备多 个在上端具备把持从喂纱口延伸的编织纱的把持部的把持机构,其特征在于,各把持机构以如下的方式做好准备 在预定的行程的上限和下限之间被进行升降驱动, 在行程的预定的下限范围内,在把持部打开的状态下被锁定, 在行程的预定的上限范围内,解除锁定,把持部关闭而捕捉编织纱, 在内侧的把持机构中,将捕捉或把持从移动到了针床的侧方的移动位置的喂纱口延伸 的编织纱进行保持时的下降位置,与下限范围相比在上方停留在预定的待机位置,在外侧的把持机构中,在按照如下的开闭把持顺序进行升降时,至少以使该内侧的把 持机构同时从待机位置上升后下降的方式进行控制,该开闭把持顺序是,在下降到下限范 围、把持部打开的状态下进行锁定,在上升到上限范围解除锁定而关闭把持部,使把持部捕 捉或把持编织纱后下降,在由该内侧的把持机构捕捉编织纱而进行把持之际,以按照开闭把持顺序升降该内侧 的把持机构的方式进行控制。
5.如权利要求4记载的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内 侧的把持机构从待机位置上升的高度相对于按照上述开闭把持顺序使上述外侧的把持机 构上升而打开把持部的高度仅低预定的差。
全文摘要
一种横编机的编织纱把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即使在由内侧的把持装置把持编织纱的同时进行待机,使外侧的把持装置上升,也能够不产生纱线断开或纱线脱落。控制器(31),至少对于内侧的把持机构(11a)将关闭把持部(12a)来把持编织纱(6a)的端部而待机的待机位置设定成与把持机构(11a)的升降行程的下限相比为上方。把持机构(11a)在与待机位置相比下降后进行反转而上升时,虽然打开把持部(12a),但如果从待机位置直接上升,则保留关闭把持部(12a)的状态。因此,在使外侧的把持机构(11b)上升而使把持部(11b)捕捉编织纱(6b)时,能够使把持机构(11a)在由把持部(12a)持续编织纱(6a)的把持的同时没有拉伸地上升,防止纱线断开或纱线脱落。
文档编号D04B15/44GK102108596SQ201010611948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9日
发明者宫本昌纪, 高台雅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