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972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针织机送纱器,特别关于一种用于将进入针织机进行织布 的纱线形成具有一定张力的送纱器。
背景技术
针织机在进行布料织制时,如图5所示,是将各纱线卷送入的各纱线B通过设置 在针织机A外围位置上的送纱器C,从而使各条纱线B均具有一定的张力,再利用针织 机构进行布料的织制。参看图6所示,为现有技术使用的其中一种送纱器,其构造大致为在一本体50 上设有驱动装置51及送纱轮52,且在一端处设有送纱架53及纱线制动器54,该纱线制 动器54设有支架57,在支架57上套设有两并列的制动环55及一弹簧56,该两制动环55 的孔径略大于支架57的外径且受到弹簧56抵顶而呈相互贴靠,且制动环55的孔型配合 支架57的外型,当纱线由线卷送至送纱架53的导环后进入两并列的制动环55之间,此 时纱线受到两制动环55 —定力量的夹持而具有张力,以提供针织机的织制作业。现有技术的另一种送纱器,如图7所示,其中纱线经本体60上所设置的送纱架 61后,通过制动杆62转折后经送纱轮及其它导环移动至织机进行织制作业,前述在制动 杆62的两侧设有多支导杆63以限制纱线,由于纱线仅仅通过一制动杆62的杆件,造成 所形成的张力不足且所产成的张力无法稳定等问题。由于各条纱线的线径及其强度均较小,当纱线在通过前述现有技术的送纱器 时,经常由于送纱器的结构不理想使得纱线有张力不均或断线的情况产生,在断线停机 后,操作人员必须进行处理断线问题后才可再继续进行布料织制,此种断线若经常发生 将造成生产中断及生产效率的降低,进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现有技术所使用的送纱器,在纱线通过送纱器时,易造成纱线因张力问题 所产生容易断线等问题,本实用新型重新设计其结构,使其所传送的纱线除了维持具有 稳定张力外,且纱线在移动中不易断线。为了可达到前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设有 一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驱动装置及送纱轮,在本体一端且相邻于驱动装置及送纱轮处 设有纱线制动器及两制动环,其中,所述纱线制动器具有一托架,在托架的一侧设有两导纱杆,所述两导纱杆间隔 的设置于上方及下方处;所述两制动环,其相对侧面为一压面,并设有穿孔,所述穿孔 孔径大于两导纱杆间的距离,且两制动环上具有磁性组件可使两制动环间形成一吸力。所述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中两导纱杆中的位于下方位置的导纱杆在端部 设有挡片。所述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中在托架上设有一支座,所述支座上设有两个间隔的杆孔,所述两导纱杆一端固定在杆孔上,两导纱杆的连接延伸方向与横向形成有
一角度。所述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中所述托架为一具有一侧片、一底片及一端片 的壳体,所述端片与本体连接,在所述底片上设有一导纱环,在侧片上设有一固定孔, 所述固定孔配合一固定件与支座相互结合固定。通过前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由于两个可相互吸附的制动环,以其中心所设 的穿孔套设在两导纱杆上并以位于上方的导纱杆为支撑,所述穿孔的孔径大于两导纱杆 的距离,使得制动环可极为灵活的在两导纱杆上依纱线的通过而转动,并可使纱线具有 稳定的张力,进而可减少纱线的断线发生,以降低处理断线的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纱线制动器与制动环的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2的前视示意图。图5是针织机的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的送纱器的外观示意图。图7是另一现有技术的送纱器的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该送纱器设置 在针织机上,在织造作业时,各线卷上的纱线经过各导环的引导进入纱线器,通过纱线 器的纱线可形成有一定且稳定的张力并进入编织机构以进行织物的织制。图中所示的送纱器,其具有一本体10,本体10上设有一驱动装置20,并在其下 方设有一送纱轮21,另在本体10上相邻于驱动装置20设有一直立的进纱架11,在进纱 架11的上、下端处形成有可供用以引导纱线的环圈111、112,在本体10下方且相邻于送 纱轮21设有导杆101、102及环圈103,在前述的本体10的一端设有一纱线制动器30及 两制动环40。配合参看图2、图3及图4所示,纱线制动器30具有一托架31、一支座32及两 个导纱杆33,其中托架31可设计为具有一侧片、一底片、一顶端片及一后端片的壳体, 在壳体顶端片处突伸设有一具沟槽的导纱片301,以其后端片与本体10连接,在底片上 设有一导纱环311,以及在侧片上设有一固定孔312 ;支座32可与固定孔312相对并以一固定件予以结合固定,在支座32上设有两相 互间隔的杆孔321,两导纱杆33可分别固定在杆孔321上且所设置的两导纱杆33的连接 延伸方向与横向形成一角度,使得其中一导纱杆33位于下方位置且其杆端上设有一挡片 331,另一未设有挡片331的导纱杆33位于上方位置;该制动环40,其为一中心具有穿孔41的环体,以穿孔41套设在两导纱杆33 上,并以未设有挡片331的导纱杆33支撑两制动环40,制动环40的其中一侧面形成有压 面42,所设的两制动环40以压面42相互贴靠,在其上或内部设有磁性组件可使两制动环40间形成一吸力,前述的穿孔41的孔径大于两导纱杆33的距离,使得两制动环40可任 意自由的在位于上方的导纱杆33上转动并可受到挡片331的抵顶限制而不会脱落。参看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送纱器设置在针织机上,纱线在通过进纱架11及 导纱片301的沟槽后,经过下方导纱杆33的引导且受到两制动环40的压面42夹持,使 得纱线再经过侦测控制用的导杆101、导纱环311及送纱轮21移动至针织机构时,可使纱 线形成一定的张力,又由于两制动环40的穿孔41孔径明显大于两导线杆33间的距离, 因此纱线在通过两相互吸附的制动环40后,可带动制动环40以上方导纱杆33支撑而可 自由且灵活的转动,使得纱线不致于因不正常的外力作用而造成断纱现象。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 何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应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改变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所有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 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 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设有一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驱动装置及送纱 轮,在所述本体一端且相邻于驱动装置及送纱轮处设有纱线制动器及两制动环,其特征 在于所述纱线制动器具有一托架,在托架的一侧设有两导纱杆,所述两导纱杆呈间隔的 设置于上方及下方处;所述两制动环,其相对侧面为一压面,并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孔径大于两导纱杆间 的距离,且两制动环上具有磁性组件可使两制动环间形成一吸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导纱杆的其中 一位于下方位置的导纱杆在端部设有挡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架上设有 一支座,所述支座上设有两间隔的杆孔,所述两导纱杆一端固定在杆孔上,两导纱杆的 连接延伸方向与横向形成一角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托架为一 具有一侧片、一底片及一端片的壳体,所述端片与本体连接,在所述底片上设有一导纱 环,在所述侧片上设有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配合一固定件与所述支座相互结合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针织机送纱器结构改良,其在本体上设有驱动装置及送纱轮,在端头处设有进纱架及纱线制动器,可使纱线移动通过各组件后,利用纱线制动器所设的两导线杆及套设在导纱杆上的两可相互吸附的两制动环的作用下,以使纱线具有一定张力并可明显的降低纱线断线的处理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D04B15/48GK201793879SQ201020268998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3日
发明者林清泉 申请人:复扬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