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439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类,特别涉及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尤指 一种提供有效对LED的稳定串联,且可被绝缘纱线包裹的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 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半导体组件,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方式发光。发光二极管 晶粒的组成材料是半导体,其中含有带正电的电洞比率较高的称为P型半导体,含有带负 电的电子比率较高的称为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相接处的接面称作PN接 面。在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两端施予电压,当电流通过时,会使得电子与电洞结合,也就是 当电洞和电子相遇而产生复合,电子会跌落到较低的能阶,同时以光子的模式释放出能量。 发光二极管最初时多用作指示灯、显示板等;随着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出现,也被用作照明。 它是21世纪的新光源产品,具有效率高、寿命长、不易破损等优点,是传统光源无法与之相 比较的。发光二极管自1960被商业化后,光电产品就如雨后春笋般的被研发出来,并与 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如中国台湾专禾Ij TWM262037、TW341145、TWM344220, US4, 848,009、 US5, 485,358、US5, 113,325等,观察研究这些设计,都是将发光二极管配合编织物中,为目 前人们所熟知的应用方式,然而,随着人们不断的研发,发光二极管可小至Imm以下,而这 些细小化产品正是影响人们生活的另一项新的开始。如最近中国台湾专利TW200916620、M341145,是将发光二极管以细金属线或导电 素线将微细LED串联,虽应用传统技艺,符合科技发展趋势,但其却忽略导电材与发光二极 管连接(如焊点及LED封装成品)的脆弱性,虽有胶体或硬质护套(如热缩套管),但其结 合强度无法受到外力的弯折或拉扯,且串联时必需于线端设以限电流装置,在实际的使用 上,仍有其不方便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解决导电材 与发光二极管连接的脆弱性以及使用上很不方便问题。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是将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设于发光部的 相对侧边非主发光部上,令两金属导电分别位于两相对的非主发光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 而发光二极管位于两金属导电间呈被夹持状。其中,至少于金属导线与发光二极管间设有硬质护胶。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于发光极二极内设有限流电阻,并将发 光二极管的正负极设于发光部的相对侧边非主发光部上,令两金属导电分别位于两相对的 非主发光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而发光二极管位于两金属导电间呈被夹持状。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包括至少一发光导线组织单元,其设有发光二极管封装以及至少二条以上的导电素线,此导电素线与发光二极管封装连接成回 路,于发光二极管封装与导电素线外包覆编织非导电素线,至少在发光二极管封装与导电 素线交接处,以非导电素线编织形成厚实区。其中,导电素线指具有柔韧性良好的如纱线、胶线等,将金属导线包覆于内;其中,该厚实区由编织较紧密的非导电素线所编织而成;其中,该厚实区由较粗的非导电素线所编织而成。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导线组织单元,每个 发光导线组织单元设有发光二极管封装以及至少二条以上的导电素线,此导电素线与发光 二极管封装连接成回路,而于发光二极管封装与导电素线外包覆有非导电素线,其中,至少 一条以非导电素线向外延伸编织出条带状的外置部。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包括至少一发光导线组织单元,其设有 发光二极管封装以及至少二条以上的导电素线,此导电素线与发光二极管封装连接成回 路,于发光二极管封装与导电素线外包覆编织非导电素线,并在发光二极管封装发光面处 的非导电素线编织出疏松区。其中,该疏松区的非导电素线彼此的距离较宽,而形成有较大的间隙。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增加发光二极管及金属导线的连接强度,避免受外力的 破坏,且可免于串联发光二极管的线端上加设限电流装置的麻烦。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及金属导电的连接示意实施例图之[0018]图2为作用于金属导线拉扯的示意图。[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及金属导电的连接示意实施例图之[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发光二极管非主发光部设的结合凹部实施例之[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于发光二极管非主发光部设的结合凹部实施例之[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光二极管设以限流电阻的示意图。[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导线的基本单元图。[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发光导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实施例图之一。[0025]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发光导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实施例图之二。[0027]图11为图1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2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发光导线组织单元的动作示意图。[0029]图13为已有发光导线的动作示意图。[0030]图14为本实用新型编织的方式示意图。[0031]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设有外置部的实施例图。[0032]图16为图15的剖示图。[0033]图17为本实用新型于发光二极管上的疏松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光导线100基本包括发光二极管10与导电素线20,而导电素线20是指具外部包覆有柔韧性良好如纱线(俗称导电纱线)、胶线等的绝缘部22 制成,而将金属导线21包覆于内。于金属导线21上设有一个以上发光二极管10,而该发 光二极管10包括两相对的发光部IlaUlb与四侧的非主发光部,而发光二极管10的正负 电极设于相对位置的非主发光部上,而两金属导线21则由一侧非主发光部12c、12d向上下 侧的非主发光部12a、12b穿过,并与发光二极管10位于非主发光部12a、12b的正负电极以 SMT表面黏着技术或点焊方式形成焊点23连接。因金属导线21跨越发光二极管10的两相对位置,呈夹持状的连接,故其具有相当 的夹持紧固力,一但金属导线21受到拉扯,反而会对发光二极管10产生更为紧迫效果,如 附图2所示,而不易有扯毁的情形,况且,焊点23位于发光二极管10两侧,故不易受到往两 侧端弯折的破坏,因为无论是往任何一侧弯折,都会受到相对另端的牵制而锁住;即使产生 前后弯折现象时,也因金属导线21夹持于发光二极管10上的紧密度,并于发光二极管10 与金属导线21外包覆的护胶24,而减缓其弯折的破坏角度。其中,两金属导线21位于发光二极管10不接触的安全区域外,为绝缘部22所包 覆,而护胶24的范围至少包含金属导线21不使外露,最佳的方式便是包含一部份绝缘部 22。如附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其将附图2的发光二极管10转向不同 角度,使两侧发光部IlaUlb面向着绝缘部22发光,而此实施例中,该绝缘部22呈透明状 为最佳,如此可具有导光的另外一种效果。本实用新型亦可加强金属导线21在发光二极管10的稳固性,于相对非主发光部 12a位置上,设有一结合凹部14,如附图4所示的,此结合凹部14为一凹弧状,当金属导线 21在非主发光部12a上,正位于结合凹部14位置进行点焊时,该焊点23焊锡正可进入结合 凹部14并与金属导线21连接,如此可增加焊点23焊锡位于非主发光部12a的接触面积, 而使焊接更加稳固。如附图5所示,该结合凹部14为一凹槽状,而发光二极管10至少于一相对12a、 12b或12c、12d面上,设有至少一贯穿前后凹槽状的结合凹部14,如此,该结合凹部14可将 金属导线21入位进行加工,因有此凹槽状的结合凹部14的设计,能快速将金属导线21正 确并稳定的设于非主发光部12a位置上,除可令加工加快速度外,亦有稳定金属导线21与 非主发光部12a正位的效果。其中,该非主发光部可设以互为直角的凹槽状的结合凹部14,以供如附图1及附 图3与金属导线21不同方位的结合使用。如附图5所示,该金属导线21的由数条微细的金属线所组成。如附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特于发光二极管10内设有一限流电阻13,如此可于串 联发光二极管10结构上,免于线端加设限制电流装置的麻烦。如附图7所示,导电素线20、金属导线21至少有一条与发光二极管10的正极及一 条与负极连接形成回路,如此就形成基本的发光导线100的型态。该导电素线20可至少设 为两单条2a、2b形式,分别与发光二极管10的不同电极电性连接,而该导电素线20也可设 成至少两相并联的2c、2d的使用型态。如附图8所示,至少于发光二极管10与导电素线20连接的位置处,以非导电素线 3编织形成厚实区30,而完成一发光导线组织单元40,非导电素线3指不具导电的纱线或其它绝缘的细丝线,附图9为附图8的厚实区30的放大示意图,此厚实区30由较密的非导电 素线3a形成。如附图10及附图11的局部放大图所示,该厚实区30可为较粗的非导电素 线北所编织而成,由此厚实区30的设计,可提供如附图12所示的效果,当发光导线100被 弯折,导电素线20与发光二极管封装10的夹角就会受到厚实区30的挤曲,而形成一皱折 部31,此皱折部31可阻止导电素线20继续过大的弯折。此项技术特征正可改善中国台湾 专利TW200916620的弊病,可以防止以此结构用于软性材质,如编织品上时,导电素线20会 经常受到弯折、扭曲,所造成脱线及零件断裂的不良现象,即如附图13所示,于中国台湾专 利TW200916620中,该导电素线20在弯折时易对封胶101产生拉扯,造成锡点接合102容 易被脱开及零件断裂的问题,而丧失发光及防水效果。上述的非导电素线是指纱线、绵线或其它绝缘的材质制成的线条。如附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可由发光导线组织单元40外编织非导电素线3c,而将 两个以上发光导线组织单元40以非导电素线3c编织为发光导线间的连接区,就此可编织 出预定的编织品。如附图15与附图16所示,于发光导线组织单元40外以非导电素线3,至少从一端 向外延伸编织出条带状的外置部41,除了可作为附图8的连接方式外,亦可快速简易的将 本实用新型直接缝制于现有的编织物上,如衣服、皮包、舞蹈服、安全装置等外边。另外,本实用新型亦可于包覆发光二极管10发光面上的非导电素线3位置,形成 一疏松区50的组织,如附图17所示,该疏松区50的组织较为稀松,非导电素线3的距离较 宽,而形成较大的间隙,可降低对发光二极管1的阻光情形。
权利要求1.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设于发 光部的相对侧边非主发光部上,令两金属导电分别位于两相对的非主发光部的正负电极相 连接,而发光二极管位于两金属导电间呈被夹持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于金 属导线与发光二极管间设有硬质护胶。
3.—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于发光二极管内设有限流电 阻,并将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设于发光部的相对侧边非主发光部上,令两金属导电分别位 于两相对的非主发光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而发光二极管位于两金属导电间呈被夹持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微型发光导线与非导电纱线的结构,属于电气类,其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设于发光部的相对侧边非主发光部上,令两金属导电分别位于两相对的非主发光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而发光二极管位于两金属导电间呈被夹持状,至少于金属导线与发光二极管间设有硬质护胶,于发光二极管内设有限流电阻,并将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设于发光部的相对侧边非主发光部上,令两金属导电分别位于两相对的非主发光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而发光二极管位于两金属导电间呈被夹持状。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发光二极管及金属导线的连接强度,避免受外力的破坏,且可免于串联发光二极管的线端上加设限电流装置的麻烦。
文档编号H01L33/48GK201898147SQ20102013552
公开日2011年7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9日
发明者邵奕翔 申请人:邵奕翔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