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旋梭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516阅读:8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旋梭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针缝纫机的旋梭及具有该旋梭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日本实用新型公开1994年75382号公报所记载的缝纫机在针板的下侧具有一对水平旋梭。如图14所示,缝纫机在针板201的送布孔210、211内具有送布板208、218,该送布板208、218具有容针孔281、381。缝纫机的两根机针(省略图示)穿过容针孔281、381上下移动,在箭头C方向上形成针迹。水平旋梭202、212分别具有外旋梭203、213与内旋梭204、214。外旋梭203、213分别以轴243、343为旋转中心,并与机针的上下移动相配合地沿顺时针(分别沿箭头A方向、箭头B方向)旋转。外旋梭203、213分别以能够使内旋梭204、214相对于外旋梭203、213独立地旋转的方式支承内旋梭204、214。内旋梭204、214分别具有从外周部分的上边缘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的板状的内旋梭止转部241、341。针板201在下表面上具有突出的一对抵接部207 (272、271)、217 (371、372)。内旋梭止转部241、341分别与抵接部272、371相抵接,阻止内旋梭204、214随着外旋梭203、213的旋转而旋转。面线穿过机针的针眼。缝纫机利用外旋梭203、213的梭尖(省略图示)分别捕捉贯穿了布的机针的面线。缝纫机使面线分别与从阻止状态的内旋梭204、214的底线孔244、344引出的底线交错而进行缝制。缝纫机的挑线杆(省略图示)挑起面线。面线进行“送线”而从水平旋梭202、212脱离。“送线”是指,面线通过内旋梭204、214与外旋梭203、213之间并穿过内旋梭止转部241,341与针板201的抵接部207、217之间的间隙。进行“送线”后的面线与底线61、161交错。缝纫机将与面线交错的底线61、161引入布中并形成针迹。缝纫机的内旋梭204、214为了避免当从底线孔244、344引出底线时内旋梭止转部241、341成为障碍而使底线孔244、344的位置处于从机针正下方(容针孔281、381的位置)离开的位置。由于在缝制过程中布被沿箭头C方向输送,因此将会在底线61、161上分别施加有箭头D、E方向的力。施加在底线61、161上的箭头D、E方向的力作为旋转力施加在内旋梭204、214上。由于底线孔244、344的位置分别处于从容针孔281、381位置离开的位置,因此在缝制过程中施加在底线61、161上的力(箭头D、E)的大小较大。底线孔244的位置相对于容针孔281的位置位于箭头C方向侧,底线孔344的位置相对于容针孔381的位置位于与箭头C方向相反的一侧。因此,箭头D、E的力的方向不同。在箭头D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内旋梭204的朝向箭头A方向的旋转力减少。在箭头E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内旋梭214的朝向箭头B方向的旋转力增大。因此,内旋梭止转部241、341施加在抵接部207、217上的力各不相同。即,伴随着外旋梭203、213的旋转运动由内旋梭止转部241、341施加在面线上的滑动阻力的大小在内旋梭止转部241侧与内旋梭止转部341侧是不同的。因此,缝纫机存在有在水平旋梭202与水平旋梭212中产生“送线”的差别的问题。若在两个水平旋梭中产生“送线”的差别,则存在有面线的送线情况不稳定,两者的针迹变得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双针缝纫机的两个水平旋梭中均匀地进行“送线”、并能够使两者的针迹均匀的缝纫机的旋梭及缝纫机。技术方案I的缝纫机的旋梭是双针缝纫机的旋梭,该旋梭具有能够旋转的外旋梭和以能够相对于上述外旋梭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上述外旋梭内的内旋梭,上述内旋梭包括:内旋梭止转部,其设置在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的开口侧端部,并与和上述开口相对的缝纫机的针板所具有的抵接部相抵接,阻止上述内旋梭与上述外旋梭一起旋转;以及底线导出部,其设置在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用于在上述内旋梭上安装有梭心时将卷绕在上述梭心上的底线导出到上述内旋梭外;该缝纫机的旋梭的特征在于,上述规定位置是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该第一位置是在俯视状态下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与下述直线相交的点中的容针孔侧的位置,该直线是在俯视状态下将上述内旋梭的旋转轴心和当上述外旋梭旋转时上述内旋梭止转部与上述抵接部相抵接的位置连结起来的直线;该第二位置是在俯视状态下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与从上述针板的容针孔向与在缝制时输送布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相交的点中的容针孔侧的位置。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底线导出部与针板的容针孔之间的距离较短。因此,和底线导出部与容针孔之间的距离较长时相比,在缝制过程中施加在从左右的内旋梭分别引出的底线上的力变小,施加在底线上的力的方向大致相同。即,作为旋转力施加在左右的内旋梭上的力较小且左右均匀。伴随着外旋梭的旋转运动,在内旋梭止转部与抵接部之间的抵接位置处,施加在面线上的滑动阻力的大小在左右较小且均匀。因此,缝纫机能够防止两个旋梭中的“送线”产生差别,从而能够使两者的针迹均匀。在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旋梭中,上述内旋梭还包括:轴,其能够插入上述梭心的中央的孔;梭心压板,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上述轴的顶端部支承,用于在上述梭心安装在上述内旋梭上时按压上述梭心;以及缺口部,其位于上述外周面,能够供上述梭心压板的顶端部插入;上述梭心压板的顶端部具有上述底线导出部。内旋梭在按压梭心的梭心压板的顶端部具有底线导出部。因此,向内旋梭容纳梭心时从梭心引出的底线在将梭心压板的顶端部插入缺口部之前能够容易地穿过底线导出部。在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的旋梭中,上述内旋梭还具有底线槽,该底线槽从上述开口侧端部向上述底线导出部形成,用于向上述底线导出部引导上述底线。从梭心引出的底线被直线状的底线槽引导而能够容易地向底线导出部穿过。在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的旋梭中,上述底线槽从上述开口侧端部向上述底线导出部形成为L字形状。由于底线槽呈L字形状,因此能够防止在将底线导出部设置在内旋梭止转部的大致下方时底线槽与内旋梭止转部相干扰。从梭心引出的底线被底线槽引导而能够容易地向内旋梭止转部的大致下方的底线导出部穿过。在技术方案5的缝纫机的旋梭中,上述内旋梭具有用于容纳上述梭心的盖部,该盖部的外周面构成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上述盖部在上述盖部的外周面上的上述规定位置具有上述底线导出部。容纳梭心并嵌入内旋梭内的盖部在外周面上的规定位置具有底线导出部。因此,底线导出部与容针孔之间的距离较短。因此,和底线导出部与容针孔之间的距离较长时相比,在缝制过程中施加在从两个内旋梭分别引出的底线上的力变小,施加在底线上的力的方向大致相同。即,作为旋转力施加在左右的内旋梭上的力较小且左右均匀。伴随着外旋梭的旋转运动,在内旋梭止转部与抵接部之间的抵接位置处,施加在面线上的滑动阻力的大小在左右较小且均匀。因此,缝纫机能够防止两个旋梭中的“送线”产生差别,从而能够使两者的针迹均匀。技术方案6的缝纫机具有技术方案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的旋梭。因此,缝纫机起到与上述技术方案I至5相同的效果。

图1是水平旋梭2、12与针板I的俯视图。图2是针板I的左侧视图。图3是水平旋梭2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内旋梭4的俯视图。图5是内旋梭4的侧视图。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内旋梭4的俯视图。图7是第二实施例的内旋梭4的侧视图。图8是第三实施例的水平旋梭2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内旋梭4的底线孔44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0是变形方式的水平旋梭20、120与针板I的俯视图。图11是变形方式的水平旋梭20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变形方式的水平旋梭20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变形方式的内旋梭80的底线孔92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4是以往技术的水平旋梭202、212与针板20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的纸面的上方、下方、左方、右方、表面侦U、背面侧分别是针板I的后方、前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参照图1、图2说明针板I与水平旋梭2、12。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是左右设置有两根机针的双针缝纫机。缝纫机在俯视呈长方形的针板I的左右下方且相对于针板I对称的位置配置水平旋梭2、12。针板I在中央部具有左右一对送布孔10、11。送布孔10、11在内部具有送布板8、18。送布板8、18分别在如后方向大致中央具有能够供机针上下贯芽的各针孔81、181。送布板8、18在上表面上具有锯齿状的凹凸。送布板8、18在送布孔10、11内沿前后方向往返移动。在缝制过程中,送布板8、18在其与配置在针板I上方的压脚(省略图示)之间夹持布而进行送出。针板I在左右两端部的下表面上具有供后述的水平旋梭2的内旋梭止转部41抵接的抵接部7、17。抵接部7、17从针板I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抵接部7具有以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抵接部71与第二抵接部72,抵接部17具有以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设置的第一抵接部171与第二抵接部172。第一抵接部71在与第二抵接部72之间具有供内旋梭止转部41 (后述)进入的间隙73。抵接部17是与抵接部7相同的构造。第一抵接部171在与第二抵接部172之间具有供内旋梭止转部141 (后述)进入的间隙。参照图1、图3说明水平旋梭2的详细构造。图3的上下方向是水平旋梭2的上下方向。水平旋梭2位于针板I的左下方,是以上下方向为轴线旋转的旋梭。水平旋梭2具有外旋梭3、内旋梭4、梭轴34等。梭轴34是水平旋梭2的旋转轴。外旋梭3在俯视状态下沿顺时针旋转。内旋梭4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入外旋梭3内。卷绕有底线的梭心6安装在内旋梭4内。水平旋梭12位于针板I的右下方,并以上下方向为轴线旋转。水平旋梭12具有外旋梭13、内旋梭14等。外旋梭13在俯视状态下沿顺时针旋转。内旋梭14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入外旋梭13内。卷绕有底线的梭心16安装在内旋梭14内。如图3所示,外旋梭3固定于与机针(省略图示)的升降运动同步旋转的梭轴34的上端部。外旋梭3具有内旋梭容纳部31、槽部35、梭尖32、梭压板33等。内旋梭容纳部31是用于容纳内旋梭4的有底圆筒形状的构件。内旋梭容纳部31具有沿着内周的槽部35。槽部35供后述的内旋梭4的凸缘部45嵌入槽内,以能够供内旋梭4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内旋梭4。梭尖32在外旋梭3的外周部朝向外旋梭3的旋转方向突出。梭尖32在缝制时捕捉面线所形成的环,在内旋梭4的外周旋转而使面线与底线交错,形成针迹。梭压板33设置在外旋梭3的上端部,并从上方按压内旋梭4。内旋梭4嵌入外旋梭3的内旋梭容纳部31内,能够相对于外旋梭3独立地旋转。内旋梭4具有梭心容纳部47、内旋梭止转部41、轴43、梭心压板42、底线孔44、凸缘部45、突起部46、底线槽49。内旋梭4在将梭心容纳在梭心容纳部47的状态下利用梭心压板42从上方按压梭心来防止梭心脱落。梭心容纳部47具有有底的圆筒形状,并在内部容纳卷绕有底线的梭心6 (参照图1),该有底的圆筒形状具有向上方开口的、俯视呈大致圆形的开口部。梭心容纳部47在中央具有直立的轴43。梭心6通过使轴孔(省略图示)贯穿轴43而安装于梭心容纳部47。轴
43在上端部具有能够转动的梭心压板42。梭心压板42的顶端部弯曲,且该梭心压板42具有侧视L字形。梭心压板42从上方按压梭心6。使用者在使梭心压板42朝上立起并将梭心6插入梭心容纳部47内之后,使梭心压板42水平躺倒并将顶端部放入缺口部50 (后述)内。因此,梭心压板42防止梭心6脱落。内旋梭止转部41是从内旋梭4的上边缘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起。内旋梭止转部41进入抵接部7的第一抵接部71与第二抵接部72之间的间隙73 (参照图1)内。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入外旋梭3内的内旋梭4在外旋梭3的旋转的影响下被作用有向与外旋梭3相同的方向旋转的力。但是,进入间隙73内的内旋梭止转部41与第二抵接部72相抵接而阻止内旋梭4旋转。突起部46在内旋梭4的上边缘并在从内旋梭止转部41沿逆时针(俯视)离开的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也可以没有突起部46。内旋梭4在与突起部46相反一侧的上边缘具有能够供梭心压板42的顶端部插入的缺口部50。当使梭心压板42躺倒时,顶端部进入缺口部50,构成外周面48的一部分。嵌入外旋梭3的槽部35内的凸缘部45在内旋梭4的外周面48中在比上下方向中央靠下侧的位置以一定高度且一定宽度沿着外周面48突出。内旋梭4在突起部46的两端部具有从上边缘向下方呈直线状切入而形成的槽481、482。水平旋梭12的内旋梭14与内旋梭4相同地具有内旋梭止转部141、轴143、梭心压板142、底线孔(省略图示)、凸缘部(省略图示)、突起部146、底线槽(省略图示),并容纳卷绕有底线的梭心16。由于水平旋梭12的构造与水平旋梭2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水平旋梭12的详细说明。参照图3 图5说明内旋梭4的底线孔44的第一实施例。图5的上下方向是指内旋梭4的上下方向。内旋梭在外周面48的上下方向中央的上侧具有底线孔44。底线孔
44贯穿内旋梭4的周壁。底线孔44将从容纳在梭心容纳部47内的梭心引出的底线向内旋梭4外导出。底线槽49是从底线孔44朝向内旋梭4的上边缘呈直线状形成的槽。底线槽49将底线引导至底线孔44。底线孔44在内旋梭止转部41与突起部46之间位于内旋梭止转部41附近且下方的位置处。后面详细说明底线孔44的位置。当将梭心容纳在梭心容纳部47内时,使用者从梭心引出底线并使该底线从槽481向内旋梭4外伸出。使用者使伸出到内旋梭4外的底线穿过固定在外周面48上的板簧56(参照图3)与外周面48之间。板簧56对底线施加规定的张力。使用者使穿过了板簧56与外周面48之间的底线从槽482穿过内旋梭4内。使用者使穿过了内旋梭4内的底线穿过底线槽49并从底线孔44向内旋梭4外导出。使用者使梭心压板42躺倒,防止容纳在内旋梭4内的梭心脱落。参照图6、图7说明内旋梭4的底线孔44的第二实施例。图7的上下方向是指内旋梭4的上下方向。由于底线孔44与内旋梭止转部41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底线槽49B从底线孔44向左方以与内旋梭4的上边缘平行且水平的方式延伸。底线槽49B是穿过内旋梭止转部41的下方并朝向内旋梭4的上边缘呈大致直角弯曲、且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的槽。底线槽49B与底线槽49相同地将底线引导至底线孔44。由于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者将卷绕有底线的梭心容纳于内旋梭4的过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参照图8说明内旋梭4的底线孔44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内旋梭4在梭心压板42的顶端部42B具有底线孔44。梭心压板42具有供使用者抓住的直线部42A和从该直线部42A呈大致直角向下方弯曲的顶端部42B。内旋梭4在内旋梭止转部41与突起部46之间的外周面48上具有能够供梭心压板42的顶端部42B插入的缺口部50。缺口部50具有下端部向突起部46侧弯曲的大致L字形状。当使梭心压板42躺倒时,顶端部42B进入缺口部50,构成外周面48的一部分。因此,底线孔44在顶端部42B进入缺口部50的状态下位于外周面48上。当将梭心容纳于梭心容纳部47时,使用者从梭心引出底线,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地使该底线从槽481 (参照图3)向内旋梭4外伸出。使用者在使从槽481伸出到内旋梭4外的底线穿过外周面48与板簧56之间之后,使底线朝向外侧穿过设置在梭心压板42的顶端部42B的底线孔44。使用者使梭心压板42躺倒,将顶端部42B放入缺口部50。底线在大致L字形的缺口部50的弯曲部分暂时进入内旋梭4内,并从顶端部42B的底线孔44向内旋梭4外伸出。参照图9说明第一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的底线孔44与内旋梭止转部41之间的位置关系。优选的是,底线孔44设置在内旋梭止转部41附近。具体而言,优选的是,底线孔44的位置设置在第一位置44A与第二位置44B之间的范围44C内。第一位置44A是在俯视状态下外周面48与下述直线相交的位置,该直线是在俯视状态下将当外旋梭3的旋转时内旋梭止转部41与抵接部7的第二抵接部72相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作为内旋梭4的旋转轴心的轴43连结起来的直线。第二位置44B是下述直线与外周面48相接的接点,该直线是在俯视状态下从送布板8位于朝向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的大致中央部时的容针孔81的位置向与送布板8的可动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的左方延伸的直线。底线孔44的位置并不限于在内旋梭止转部41与突起部46之间并在内旋梭止转部41附近且下方的位置,只要是范围44C内的位置即可。当将底线孔44设置在范围44C外时,缝纫机有可能产生以下问题。当将底线孔44设置在比第一位置44A靠范围44C外的位置时,由于面线在“送线”之前与底线交错,因此难以通过内旋梭止转部41与抵接部7之间。当将底线孔44设置在比第二位置44B靠范围44C外的位置时,底线孔44的位置靠近以往的底线孔244 (参照图14)。即,像以往的缝纫机的旋梭那样,伴随着外旋梭203、213的旋转运动,利用内旋梭止转部41、141施加在面线上的滑动阻力的大小在内旋梭止转部41侧与内旋梭止转部141侧是不同的。因此,缝纫机在水平旋梭2与水平旋梭12中产生“送线”的差别。对水平旋梭的变形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0说明针板I与水平旋梭20、120。变形方式的缝纫机与实施方式一样是双针缝纫机。变形方式的缝纫机在俯视呈长方形的针板I的左右下方且相对于针板I对称的位置配置有水平旋梭20、120。由于除水平旋梭20、120以外的针板I等的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参照图10 图13说明水平旋梭20的详细构造。图11的上下方向是指水平旋梭20的上下方向。水平旋梭20位于针板I的左下方,是以上下方向为轴线旋转的旋梭。水平旋梭2具有外旋梭3、内旋梭80、梭轴34等。由于外旋梭3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简化详细说明。内旋梭8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入外旋梭3内。安装有梭心(省略图示)的盖部90安装在内旋梭80内,该梭心卷绕有底线。水平旋梭120位于针板I的右下方,以上下方向为轴线旋转。水平旋梭120具有外旋梭13、内旋梭180等。由于外旋梭13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内旋梭18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入外旋梭13内。安装有梭心(省略图示)的盖部190安装在内旋梭180内,该梭心卷绕有底线。夕卜旋梭3具有用于容纳内旋梭80的有底圆筒形状的内旋梭容纳部31。内旋梭容纳部31具有沿着内周形成的槽部35。内旋梭容纳部31以能够供内旋梭80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内旋梭80,该内旋梭80的凸缘部88抵接于槽部35。外旋梭3的梭尖32在缝制时捕捉面线所形成的环,绕内旋梭80的外周使面线与底线交错,形成针迹。外旋梭3的梭压板33设置在外旋梭3的上端部,并从上方按压内旋梭80。参照图10 图12说明内旋梭80的构造。内旋梭80嵌入外旋梭3的内旋梭容纳部31内,并能够相对于外旋梭3独立地旋转。内旋梭80具有用于容纳梭心(省略图示)的盖部90和用于安装盖部90的内旋梭基部82。内旋梭80将容纳有梭心的盖部90安装于内旋梭基部82,利用盖压板86从上方按压盖部90以防止盖部90与梭心脱落。内旋梭基部82具有梭心容纳部87、侧壁83、轴85、盖压板86、内旋梭止转部84、凸缘部88等。梭心容纳部87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有底的圆筒形状,该有底的圆筒形状具有俯视呈大致圆形的底部。梭心容纳部87在底部的中央具有直立的轴85。梭心6与盖部90通过使梭心的轴孔(省略图示)贯穿轴85而安装于梭心容纳部87。轴85在上端部具有能够转动的盖压板86。盖压板86从上方按压盖部90。侧壁83竖立设置在内旋梭基部82的外部。使用者在使盖压板86朝上立起并将容纳有梭心的盖部90安装于梭心容纳部87之后,使盖压板86水平躺倒以防止盖部90从内旋梭基部82脱落。[0051]内旋梭止转部84是从侧壁83的上边缘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板状的突起。内旋梭止转部84进入针板I的抵接部7的第一抵接部71、第二抵接部72之间的间隙(参照图10)内。以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入外旋梭3内的内旋梭80在外旋梭3的旋转的影响下被作用有使内旋梭80向与外旋梭3相同的方向旋转的力。但是,进入第一抵接部71、第二抵接部72之间的间隙内的内旋梭止转部84与第二抵接部72相抵接而阻止内旋梭80旋转。嵌入外旋梭3的槽部35内的凸缘部88在内旋梭基部82的外周部中比上下方向中央靠下侧的位置以一定高度且一定宽度沿着外周面突出。盖部90在下方具有开口部。盖部90具有外周面91、轴孔95、突起部94、缺口部96、底线孔92、底线槽93。轴孔95是设置在盖部90的上部中央的轴孔。轴85的上端部能够贯穿到轴孔95内。突起部94在盖部90的上边缘并在从内旋梭止转部84沿逆时针(俯视)离开的位置向径向外侧突出。突起部94是能够与开启器(opener,省略图示)相抵接的部位。开启器使内旋梭80向与外旋梭3相反的方向旋转而在内旋梭止转部84与抵接部7之间形成间隙。由于本变形方式的缝纫机没有开启器,因此也可以没有突起部94。盖部90在从突起部94沿顺时针(俯视)离开的位置具有缺口部96 (参照图10)。缺口部96是向径向内侧切掉盖部90的上边缘而成的部位。缺口部96嵌入内旋梭80的侧壁83上端,并负责将盖部90容纳在梭心容纳部87内时的定位。如图12所示,盖部90在外周面91的上下方向中央的上侧具有底线孔92。底线孔92贯穿盖部90的周壁。底线孔92将从容纳在盖部90内的梭心引出的底线向内旋梭80外导出。底线槽93是从底线孔92朝向盖部90下边缘呈直线状形成的槽。底线槽93将底线引导到底线孔92内。底线孔92在缺口部96与突起部94之间位于缺口部96附近且下方。底线槽93的形状并不限于直线状,也可以是从底线孔92以与盖部90的下边缘平行且水平的方式延伸、并向下边缘方向呈大致直角弯曲的L字形状。由于水平旋梭120的构造与水平旋梭20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水平旋梭120的详细说明。当将梭心容纳于内旋梭80时,使用者将梭心容纳于盖部90。使用者从梭心引出底线,并使该底线从盖部90在周壁上所具有的槽(省略图示)向盖部90外伸出。使用者使从上述槽伸出到盖部90外的底线穿过固定在外周面91上的板簧911 (参照图11)与外周面91之间。板簧911对底线施加规定的张力。使用者使穿过了板簧911与外周面91之间的底线从盖部90在周壁上所具有的其他槽(省略图示)穿过盖部90内。使用者使穿过了盖部90内的底线穿过底线槽93并从底线孔92向盖部90外导出。使用者使盖部90的缺口部96与内旋梭基部82的侧壁83的位置对齐。使用者将盖部90嵌入梭心容纳部87内。使用者使盖压板86躺倒,按压容纳于内旋梭80的盖部90,防止梭心脱落。参照图13说明上述变形方式的底线孔92与内旋梭止转部84之间的位置关系。优选的是,底线孔92设置于在将盖部90嵌入梭心容纳部87内时的内旋梭止转部84附近。具体而言,优选的是,底线孔92的位置设置在第一位置92A与第二位置92B之间的范围92C内。第一位置92A是在俯视状态下外周面91与下述直线相交的位置,该直线是在俯视状态下将当外旋梭3旋转时内旋梭止转部84与抵接部7的第二抵接部72相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作为内旋梭80的旋转轴心的轴85连结起来的直线。第二位置92B是下述直线与外周面91相接的接点,该直线是在俯视状态下从送布板8位于朝向前后方向的可动范围的大致中央部时的容针孔81的位置向与送布板8的可动方向、即前后方向正交的左方延伸的直线。底线孔92的位置并不限于在缺口部96与突起部94之间并在缺口部96附近且下方的位置,只要是范围92C内的位置即可。当将底线孔92设置在范围92C外时,缝纫机有可能产生以下问题。当将底线孔92设置在比第一位置92A靠范围92C外的位置时,由于面线在“送线”之前与底线交错,因此难以通过内旋梭止转部84与抵接部7之间。当将底线孔92设置在比第二位置92B靠范围92C外的位置时,底线孔92的位置靠近以往的底线孔244 (参照图14)。因此,缝纫机在水平旋梭20与水平旋梭120中产生“送线”的差别。底线孔44、92是底线导出部的一个例子。底线导出部并不限于底线孔44、92,也可
以是槽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供机针上下贯穿的容针孔81、181设于送布板8、18,但是也可以不设于送布板8、18而设于针板I。
权利要求1.一种缝纫机的旋梭,其是双针缝纫机的旋梭(2、12),该旋梭(2、12)具有能够旋转的外旋梭(3、13)和以能够相对于上述外旋梭旋转的方式支承在上述外旋梭内的内旋梭(4、14), 上述内旋梭包括: 内旋梭止转部(41、141),其设置在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的开口侧端部,并与和上述开口相对的缝纫机的针板(I)所具有的抵接部(7、17)相抵接,阻止上述内旋梭与上述外旋梭一起旋转;以及 底线导出部(44、144),其设置在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用于在上述内旋梭上安装有梭心时将卷绕在上述梭心上的底线导出到上述内旋梭外; 该缝纫机的旋梭的特征在于, 上述规定位置是第一位置(44A)与第二位置(44B)之间的位置(44C), 该第一位置(44A)是在俯视状态下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与下述直线相交的点中的容针孔侧的位置,该直线是在俯视状态下将上述内旋梭的旋转轴心(43)和当上述外旋梭旋转时上述内旋梭止转部与上述抵接部相抵接的位置连结起来的直线; 该第二位置(44B)是在俯视状态下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与从上述针板的容针孔(81)向与在缝制时输送布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直线相交的点中的容针孔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旋梭还包括: 轴(43、143),其能够插入上述梭心的中央的孔; 梭心压板(42、142),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上述轴的顶端部支承,用于在上述梭心安装在上述内旋梭上时按压上述梭心;以及 缺口部(50),其位于上述外周面,能够供上述梭心压板的顶端部(42B)插入; 上述梭心压板的顶端部具有上述底线导出部(44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旋梭还具有底线槽(49、49B),该底线槽(49、49B)从上述开口侧端部向上述底线导出部形成,用于向上述底线导出部引导上述底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上述底线槽(49B)从上述开口侧端部向上述底线导出部形成为L字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旋梭具有用于容纳上述梭心的盖部(90、190), 该盖部的外周面构成上述内旋梭的外周面, 上述盖部在上述盖部的外周面上的上述规定位置具有上述底线导出部。
6.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的旋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双针缝纫机的两个水平旋梭中均匀地进行“送线”并能够使两者的针迹均匀的缝纫机的旋梭及缝纫机。内旋梭在外周面的上下方向中央的上侧具有贯穿周壁的底线孔。底线孔将卷绕在梭心上的底线导出到内旋梭外。底线孔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范围内。因此,底线孔与容针孔之间的距离较短。因此,在缝制过程中施加在左右的底线上的力较小且左右均匀。在内旋梭止转部与抵接部之间的抵接位置产生的面线的滑动阻力的大小较小且均匀。由于在两个水平旋梭之间难以产生“送线”的差别,因此面线的送线情况稳定。因此,左右的针迹均匀。
文档编号D05B57/14GK203065802SQ20122073084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中村俊辅, 水野靖, 林康良, 中村洁, 畑中润, 桑畑俊寿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广濑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