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66403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自由设定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的带状针织物部的连接的方法。按照如下工序α~δ,使用横机以无缝编织的方式将带状针织物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首先,编织基底针织物部(工序α)。向FB和BB的空针供给针织纱,在BB上形成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即始端线圈列,并且在FB形成构成带状针织物部的本体线圈列(工序β)。反复进行编织本体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本体线圈列的步骤,完成带状针织物部(工序γ)。一边编织基底针织物部,一边使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线圈列和终端线圈列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任意的位置重叠而将基底针织物部和带状针织物部连接(工序δ)。
【专利说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面侧安装带状针织物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特别是涉及能够将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线圈列和终端线圈列安装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面侧的任意的位置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正在使用横机编织具备基底针织物部和在该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面侧连接两端部的带状针织物部的针织物。例如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编织如下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该针织物将作为吊下针织物的细绳、商品标签的安装部利用的带状针织物部在基底针织物部的厚度方向重复设置。该针织物通过在一边编织基底针织物部一边编织带状针织物部时,将带状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连接于基底针织物部而形成。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7-16340公报
【发明内容】

[0006]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基底针织物部中的带状针织物部的两端部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的带状针织物部的方向是限定性的。例如,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将带状针织物部倾斜连接的情况在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无法实现。
[0007]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自由地设定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的带状针织物部的连接 方法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0008]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编织基底针织物部和在该基底针织物部的厚度方向重叠的带状针织物部,并且以无缝编织的方式将带状针织物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所述横机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前后任一个针床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
α-δ。
[0009][工序α]…编织基底针织物部直至将带状针织物部连接的位置。
[0010][工序β]…向未钩挂基底针织物部的空针供给针织纱,在前后任一个针床上形成作为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的始端线圈列,并且在另一方的针床形成构成带状针织物部的本体线圈列。
[0011][工序Y]...反复进行编织本体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本体线圈列的步骤,完成带状针织物部。
[0012][工序δ]…一边编织基底针织物部,一边使在工序β形成的始端线圈列、及在工序Y最后编织的本体线圈列即带状针织物部的终端线圈列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任意的位置重叠,将基底针织物部和带状针织物部连接。
[0013]在此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也可以在工序Y完成带状针织物部之前的期间,编织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部分。另外,工序5中的始端线圈列和基底针织物部的连接也可以在工序Y的中途进行。
[0014]通过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编织具备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面侧设置的袋部针织物部,且在该袋部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安装有带状针织物部的针织物。该情况下,如下所述,变更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工序α-工序Y。
[0015][关于工序α]…以无缝编织的方式使袋部针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基底针织物部一体化而编织。
[0016][关于工序β]…始端线圈列和本体线圈列利用位于袋部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的外侧的空针形成。
[0017][关于工序Y]...反复进行编织一段以上的本体线圈列的步骤、及使该新编织的本体线圈列靠近袋部针织物部一侧,将本体线圈列的袋部针织物部侧的端部线圈和袋部针织物部的本体线圈列侧的端部线圈连接的步骤。
[0018]上述工序α中的袋部针织物部能够利用公知的编织方法(例如日本特开平06-2248号公报等)。另外,可以在工序α完成袋部针织物部,也可以不完成。前者的情况下,形成袋部针织物部的开口缘部为水平的袋部(参照实施方式I)。后者的情况下,优选在工序Y编织带状针织物部的中途阶段性地编织袋部针织物部的剩余部分,由此,能够形成在基底针织物部形成有袋部针织物部的开口缘部倾斜的袋部等的针织物(参照实施方式2)。
[0019]通过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具备袋部针织物部的针织物的情况下,优选如下所述变更工序S。
[0020][关于工序δ]…将始端线圈列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之前,调换构成始端线圈列的线圈的左右位置,且将调换了该左右位置的始端线圈列配置在袋部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
[0021]线圈的左右位置的调换中,优选利用针床的横移和前后的针床间的线圈的移圈(参照实施方式I的图4中的S8-S8’)。
[0022]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也可以使在带状针织物部中的与其他针织物部连接的部分排列的线圈的数量与在其他针织物部中的与带状针织物部连接的部分排列的线圈的数量不同。以下,将带状针织物部与其他针织物部连接的部分成为连接线。
[0023]作为连接线,可举出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线圈列与基底针织物部的连接线、及带状针织物部的终端线圈列与基底针织物部的连接线。在编织具备袋部针织物部的针织物的情况下,也包括袋部针织物部的开口缘部与带状针织物部的连接线。
[0024]【发明效果】
[0025]根据技术方案I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不是使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线圈列从基底针织物部分支而编织,而是将该始端线圈列与基底针织物部另行地编织,因此能够自由地设定基底针织物部中的始端线圈列的连接位置、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的始端线圈列的倾斜度(以下设为连接的方向)。同样,带状针织物部的终端线圈列在编织的阶段也不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因此也能够自由地设定基底针织物部中的终端线圈列的连接的方法。因此,根据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在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面侧的自由的位置以自由的方向连接带状针织物部,能够编织多种多样的设计的针织物。[0026]根据技术方案2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在袋部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形成由带状针织物部构成的开口缘部。而且,该开口缘部(带状针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与袋部针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正交,能够形成袋部针织物部的外观和开口缘部的外观不同的设计性优良的袋部(袋部针织物部+开口缘部)。另外,通过在袋部针织物部形成线圈的方向与袋部针织物部不同的开口缘部,也具有袋部的口难以打开的效果。
[0027]根据技术方案3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使基底针织物部和始端线圈列的连接线的外观与基底针织物部和终端线圈列的连接线的外观相同。如果编织宽度方向上的始端线圈列的线圈的排列成为始端线圈列的形成时那样的状态下使始端线圈列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则始端线圈列的线圈会扭转。另一方面,终端线圈列和基底针织物部的连接中,不会产生终端线圈列的线圈扭转的问题,因此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的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和终端的连接线的外观不同。相对于此,若调换始端线圈列的线圈的左右的排列后将始端线圈列和基底针织物部连接,则不会产生始端线圈列的线圈扭转的问题,因此,能够使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的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和终端的连接线的外观相同。
[0028]根据技术方案4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避免带状针织物部和其他针织物部的连接线收缩。例如,设带状针织物部为罗纹组织而其他针织物部为平针组织的情况下,两针织物部的伸缩性产生不同。另外,带状针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与其他针织物部的线圈的方向不同的情况下,两针织物部的容易伸缩的方向产生不同。因此,如果连接的带状针织物部的线圈数与其他针织物部的线圈数相同,则有时连接线上的任一方的针织物部会收缩。因此,考虑到这种伸缩性的差异、线圈的方向的差异等,使连接线的带状针织物部的线圈数与其他针织物部的线圈数不同,从而能够抑制连接线上任一方的针织物部收缩。当然,通过利用该思路,使连接线上的一方的针织物部的线圈数相比另一方的针织物部的线圈数极少,也能够强制地使另一方的针织物部收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中,(A)是具有实施方式I所示的袋部的针织物的概略图,(B)是(A)的B-B首1J视图。
[0030]图2中,(A)?(D)是表示编织实施方式I所示的针织物的步骤的编织工序的示意图。
[0031]图3是表示编织成为袋部的开口缘部的带状针织物部,将该带状针织物部与基底针织物部连接的编织工序的前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0032]图4是表不接着图3的编织工序的后半部分的编织工序图。
[0033]图5中,(A)?(C)是具备具有与实施方式I不同的形状的袋部的针织物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两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该两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对置的前针床(以下称为FB)和后针床(以下称为能够向左右横移。当然,使用的横机不限于两针床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0035]<实施方式1>
[0036]本实施方式I中编织的针织物I如图1所示,具备基底针织物部2、在该基底针织物部2的表面侧沿基底针织物部2的厚度方向重复的袋部10。袋部10具备概略矩形的袋部针织物部3、在该袋部针织物部3的纵行方向(纸面上方)的端部形成袋部10的开口缘部的带状针织物部4。
[0037]袋部10的袋部针织物部3在编织基底针织物部2时与基底针织物部2连续而编织,袋部针织物部3的线圈的方向(S卩,纵行方向)与基底针织物部2的线圈的方向相同。相对于此,袋部10的带状针织物部4与基底针织物部2另行编织,从后开始与基底针织物部2和袋部针织物部3连接,带状针织物部4的线圈的方向与基底针织物部2及袋部针织物部3的线圈的方向正交。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和终端分别在图中的实心箭头的位置与基底针织物部2连接,带状针织物部4的一方一侧端在空心箭头的位置与袋部针织物部3连接。这样,在袋部针织物部3的纵行方向端部,设有线圈的方向与袋部针织物部3不同的带状针织物部4的袋部10上,没有容易卷曲的纵行端,袋部10的口难以打开。
[0038]上述针织物I能够以图2的编织示意图所示的步骤编织。图2 (B)中的以矩形包围的“F”表示在FB编织,“B”表示在BB编织,实心箭头表示编织的方向。此外,图2的编织示意图只是表示编织的概略步骤,关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带状针织物部4的具体的编织,使用图3、4的编织工序图在后面说明。
[0039]编织图1的针织物I时,首先如图2 (A)所示,编织基底针织物部2直到袋部针织物部3的下端的位置,在该基底针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内形成袋部针织物部3的起口部(以锯齿形表示)。起口部的编织方法是公知的,例如能够利用日本专利第4203414号公报的编织方法等。
[0040]接着,如图2 (B)所示,编织基底针织物部2,并且完成与该基底针织物部2 —体化后的袋部针织物部3 (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α )。编织袋部针织物部3时,优选在袋部针织物部3的形成位置以形成筒状的方式进行编织。此外,袋部针织物部3的编织方法是公知的,例如能利用日本特开平06-2248号公报所记载的编织方法等。
[0041]袋部针织物部3的编织结束后,如图2 (C)所示,在袋部针织物部3的编织宽度的外侧,向前后的针床的空针交替地供给针织纱,形成分配到前后的针床的一对线圈列构成的带状针织物部4的起口部(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β )。此外,带状针织物部4的起口部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最终在前后的针床形成具有大致相同线圈数的一对线圈列。例如,可以在前后一方的针床的空针形成多个挂圈,将这些挂圈分配到前后的针床,从而形成带状针织物部4的起口部。
[0042]形成的起口部中,设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列为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线圈列4s,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线圈列为带状针织物部4的本体线圈列4b,反复编织本体线圈列4b的纵行方向接续的新的本体线圈列4b,完成带状针织物部4 (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y X
[0043]在此处,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带状针织物部4 一侧端连接于袋部针织物部3,反复进行编织带状针织物部4的本体线圈列4b的步骤、和使本体线圈列4b靠近袋部针织物部3 —侧而使本体线圈列4b的线圈和袋部针织物部3的线圈重叠的步骤。另外,带状针织物部4的编织结束后,作为使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线圈列4s与基底针织物部2连接的前准备,调换构成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线圈列4s的线圈的左右的排列,并且将调换了排列后的始端线圈列4s配置于袋部针织物部3的编织宽度内。通过进行该前准备,使始端线圈列4s连接于基底针织物部2时,能够避免始端线圈列4s的线圈扭转。
[0044]最后,如图2 (D)所示,编织基底针织物部2,并且使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线圈列4s和终端线圈列4e与基底针织物部2的线圈重叠,使基底针织物部2和带状针织物部4连接(相当于本发明的工序δ )。这些始端线圈列4s和终端线圈列4e处于未被基底针织物部2约束的状态,两线圈列4s、4e的连接位置和连接的方向能够任意设定。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始端线圈列4s (终端线圈列4e)的线圈在基底针织物部2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以沿纵行方向排列的方式使两线圈列4s、4e连接于基底针织物部2。由此,能够在具有与基底针织物部2和袋部针织物部3的线圈的方向正交的线圈的方向的带状针织物部4中形成袋部10的开口缘部。
[0045]基于图3、4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参照图2说明的带状针织物部4的编织和向基底针织物部2的连接的步骤。图3、4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黑点表示FB和BB的织针,大写字母表示编织宽度方向的织针的位置。另外,图中的符号的含义如下所述。
[0046]实线…带状针织物部4的线圈
[0047]实线“V”…带状针织物部4的线圈(挂圈)
[0048]实线“□”…基底针织物部2的线圈
[0049]虚线“〇”…袋部针织物部3的线圈
[0050]实线“?”…在各编织工序新形成的线圈
[0051]实线“◎”…重叠线圈(也包括3层的重叠线圈) [0052]※重叠线圈的标号在为例如使始端线圈列4s的线圈和基底针织物部2的线圈重叠的重叠线圈的情况下,以“4s ;2”的方式记载。
[0053]图3的SI中,示出图2(B)所示的编织结束的阶段的FB和BB的线圈的钩挂状态。具体而言,基底针织物部2的线圈钩挂于FB的织针A、C、E、G、1、K、M、O、Q、S、U、W,袋部针织物部3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钩挂于FB的织针H、J、L、N、P、R0
[0054]S2中,使在SI中钩挂于FB的全部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S3中,向FB的空针S、U、W及BB的空针T、V、X供给交替的针织纱。图中,钩挂于BB的3个线圈是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线圈列4s,钩挂于FB的3个线圈是构成带状针织物部4的本体线圈列4b。此外,也可以先在由挂圈构成的始端线圈列4s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新的线圈列,该情况下将该新的线圈列作为始端线圈列4s处理。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始端线圈列4s移圈。
[0055]S4、S5中,编织2段在S3形成的本体线圈列4b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新的本体线圈列4b。随后的S6中,首先使BB向纸面右侧横移,由此使本体线圈列4b向袋部针织物部3 一侧(纸面左侧)靠近(虽然本体线圈列4不移动,但相对地向袋部针织物部3 —侧靠近)。而且S6中,使袋部针织物部3的终端线圈列中的、带状针织物部4 一侧的端部线圈31 (参照S5)从BB的织针R移圈到FB的织针S。在FB的织针S上钩挂有带状针织物部4的本体线圈列4b中的、袋部针织物部3 —侧的端部线圈41(参照S5),通过该S6,形成袋部针织物部3的端部线圈31和本体线圈列4b的端部线圈41重叠而成的重叠线圈4b ;3。
[0056]S6之后,将一边使本体线圈列4b向袋部针织物部3 —侧靠近一边进行与S4-S6同样的编织的步骤反复进行直至袋部针织物部3的全部线圈得到处理。若示出一例,则在S6的FB的织针S、U、W上钩挂的本体线圈列4b的纵行方向上接续而编织2段新的本体线圈列4b后,使该新的本体线圈列4b经由BB的空针移圈到FB的织针Q、S、U。并且,使钩挂于BB的织针P的袋部针织物部3的端部线圈与钩挂于FB的织针Q的本体线圈列4b的端部线圈重叠后,编织2段新的本体线圈列4b。通过反复进行例示的靠近和编织,能够一边增加带状针织物部3的纵行方向的数量,一边使带状针织物部3 —侧端与袋部针织物部3的纵行方向端部连接。
[0057]在此处,本实施方式中,每编织2段本体线圈列4b就使带状针织物部4和袋部针织物部3连接,使两针织物部4、3的连接线上的两针织物部4、3的线圈数不同。相对于此,也可以每编织I段(或3段以上)本体线圈列4b就使带状针织物部4和袋部针织物部3连接。这样,通过强制地使两针织物部4、3的连接线上的两针织物部4、3的线圈数不同,能够抑制线圈的方向不同导致的针织物部4、3的抽丝等。
[0058]S6’中,示出反复进行本体线圈列4b的靠近和新的本体线圈列4b的编织,在最后的本体线圈列4b (终端线圈列4e)的纸面左侧端部的线圈上使袋部针织物部3的最后的线圈重叠的状态。在该时间点袋部针织物部3和带状针织物部4的连接未结束。也可以在S6’的终端线圈列4e的纵行方向上接续进而形成新的线圈列,使两针织物部3、4的连接完成。该情况下,将新形成的线圈列作为终端线圈列4e处理。
[0059]接着,用图4的编织工序图说明构成图2 (C)所示的始端线圈列4s的线圈的左右位置的调换步骤、和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2的始端线圈列4s和终端线圈列4e的连接步骤。
[0060]S7中,使BB向纸面右方向横移,使钩挂于FB的织针1、K、M的终端线圈列4e移圈到BB的织针F、H、J (S7中,BB的纸面右侧的一部分未表示)。该S7的移圈与调换构成始端线圈列4s的线圈的左右的位置没有直接关系。
[0061]S8中,使BB向纸面左方向横移,使钩挂于BB的织针T的始端线圈列4s的左侧端部的线圈移圈到FB的织针R。以后,反复进行向纸面左方向的BB的横移和始端线圈列4s的线圈的移圈,分别使钩挂于BB的织针V、X的始端线圈列4s的2个线圈移圈到FB的织针P、N。S8,示出线圈的调换结束后的状态(S8’中,BB的纸面左侧的一部分未表示)
[0062]S9中,使BB的横移间距返回到接近当初的状态的状态,使钩挂于BB的织针的终端线圈列4e的线圈(准确地说,使终端线圈列4e的线圈和袋部针织物部3的最后的线圈重叠而成的重叠线圈4e ;3)移圈到FB的织针E。
[0063]SlO中,使始端线圈列4s经由BB的织针向纸面右侧移动后,使钩挂于BB的全部的线圈移圈到FB (在SlO以后,省略BB的横移,仅用箭头示出线圈的移动方向)。此时,在FB的织针E的位置,形成使终端线圈列4e的纸面左侧端部的线圈(重叠线圈46 ;3)和钩挂于BB的织针E的基底针织物部2的线圈重叠而成的重叠线圈4e ;3 ;2。另外,在FB的织针S的位置,形成使始端线圈列4s的纸面右侧端部的线圈和钩挂于BB的织针S的基底针织物部2的线圈i重叠而成的重叠线圈4s ;2。
[0064]Sll中,形成与钩挂于FB的织针A、C、E、G、1、K、M、0、Q、S、U、W的线圈接续的新的线圈。通过该S11,编织I段基底针织物部2,并且在FB的织针E的位置将带状针织物部4的终端线圈列4e的一部分和基底针织物部2连接,在FB的织针S的位置将始端线圈列4s的一部分和基底针织物部2连接。同时,还未完成的袋部针织物部3和带状针织物部4的连接完成。此外,在Sll中也可以编织2段以上的基底针织物部2。由此,能够使始端线圈列4s (终端线圈列4e)和基底针织物部2的连接线上的带状针织物部4和基底针织物部2的线圈数不同。
[0065]在Sll之后,与S10、S11同样,反复进行在FB的织针E的位置使终端线圈列4e与基底针织物部2连接的步骤、和在FB的织针S的位置使始端线圈列4s与基底针织物部2连接的步骤,相对于基底针织物部2将带状针织物部4连接。作为参考,该连接的具体步骤的一部分如S12-S14所示。此外,S12中,在始端线圈列4s和终端线圈列4e的移圈之前,将其移动范围内的基底针织物部2的一部分线圈放出到BB,以免带状针织物部4和基底针织物部2缠绕。另外,S13中,使在S12中放出的线圈返回到FB后编织基底针织物部2。[0066]按照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能够编织具有图1所示的袋部10的针织物I。应用该编织工序,也能够在筒状的基底针织物部2形成袋部10。该情况下,优选利用寄存线圈的四针床横机。另外,上述编织工序中设基底针织物部2或袋部针织物部3、带状针织物部4为平针组织,但这些针织物部2、3、4也可以为罗纹组织等。该情况下也优选利用寄存线圈的四针床横机。
[0067]<实施方式2>
[0068]实施方式I中,说明了编织具有开口部为水平的袋部的针织物的例子。相对于此,如图5 (A)-(C)所例示,也可以编织具有开口部倾斜的袋部的针织物。
[0069]在编织具有图5 (A)-(C)所示的袋部10的针织物I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I同样,优选与基底针织物部2另行地使带状针织物部4起口,然后使带状针织物部4的始端线圈列4s和终端线圈列4e与基底针织物部2连接。由于为将始端线圈列4s和终端线圈列4e附加于基底针织物部2的结构,因此能够形成图5例示的多种形态的袋部10。
[0070]【标号说明】
[0071]I针织物 10袋部
[0072]2基底针织物部
[0073]3袋部针织物部 31端部线圈
[0074]4带状针织物部 41端部线圈
[0075]4s始端线圈列 4b本体线圈列 4e终端线圈列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编织基底针织物部和在该基底针织物部的厚度方向重叠的带状针织物部,并且以无缝编织的方式将所述带状针织物部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所述横机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前后任一个针床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所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的工序: 工序α,编织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直至将所述带状针织物部连接的位置; 工序β,向未钩挂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空针供给针织纱,在前后任一个针床上形成作为所述带状针织物部的始端的始端线圈列,并且在另一方的针床上形成构成所述带状针织物部的本体线圈列; 工序Y,反复进行编织所述本体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本体线圈列的步骤,完成所述带状针织物部; 工序I 一边编织所述基底针织物部,一边使在所述工序β形成的所述始端线圈列、及在所述工序Y最后编织的本体线圈列即所述带状针织物部的终端线圈列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任意的位置重叠,将所述基底针织物部和所述带状针织物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编织具备在所述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面侧设置的袋部针织物部且在该袋部针织物部的纵行方向端部安装有所述带状针织物部的针织物的情况下, 所述工序α中,以无缝编织的方式使所述袋部针织物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一体化而编织; 所述工序β中,所述始端线圈列和所述本体线圈列利用位于所述袋部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的外侧的空针形成; 所述工序Y中,反复进行编织一段以上的所述本体线圈列的步骤、及使该新编织的本体线圈列靠近所述袋部针织物部一侧,将所述本体线圈列的所述袋部针织物部侧的端部线圈和所述袋部针织物部的所述本体线圈列侧的端部线圈连接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序δ中,将所述始端线圈列与所述基底针织物部连接之前,调换构成所述始端线圈列的线圈的左右位置,且将调换了该左右位置的始端线圈列配置在所述袋部针织物部的编织宽度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在所述带状针织物部中的与其他针织物部连接的部分排列的线圈的数量与在所述其他针织物部中的与所述带状针织物部连接的部分排列的线圈的数量不同。
【文档编号】D04B1/00GK103451835SQ201310214455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日
【发明者】上道和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