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036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洗衣机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洗衣机门组件,其包含围绕门玻璃的边缘设置的圆环形的外框架和内框架,外框架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周壁,内框架具有与第一周壁配合的第二周壁,第一周壁和第二周壁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第一卡扣,其中另一上与第一卡扣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卡扣卡接的第二卡扣,每个第二卡扣的邻接位置具有脱锁槽以使得第一卡扣可从与第二卡扣卡接的第一位置沿第一周壁或第二周壁的周向平移到与第二卡扣脱离卡接并位于脱锁槽中的第二位置。脱锁槽使得第二卡扣可与第一卡扣脱离卡接,从而可使外框架和内框架轻松脱离连接。
【专利说明】洗衣机门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洗衣机门组件,包含围绕门玻璃的边缘设置的圆环形的外框架和 内框架,外框架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周壁,内框架具有与所述第一周壁配合的第二周壁,所 述第一周壁和第二周壁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第一卡扣,其中另一上与所述第一卡扣对应的 位置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卡扣卡接的第二卡扣。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的洗衣机门组件包含相互扣合的内框架和外框架。为了使两者固定连接, 通常的做法是在背面通过螺钉连接;通过分别位于内框架和外框架上的一组卡扣卡接;焊 接;或者通过螺纹旋转装配。
[0003] 这几种连接方式的缺点是:通过螺钉连接的结构因为螺钉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容 易腐蚀生锈,装配上也比较费时,同时由于可以在背面看到螺钉,外观并不理想;通过卡扣 卡接的一般卡扣互相卡接后在轴向上锁死,而周向上由于受到限制无法移动,因此几乎不 可能拆开,这将对售后维护以及工厂生产维修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通过焊接连接的框架 在不破坏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拆卸;而螺纹旋转装配的方式对于小尺寸的洗衣机门可以实 现,但对于较大尺寸的洗衣机门往往不便操作,因而较难装配。 【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和拆卸均较为简易的洗衣机门 组件。
[0005] 针对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洗衣机门组件包含围绕门玻璃的边缘设置的圆环形的外 框架和内框架,外框架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周壁,内框架具有与第一周壁配合的第二周壁, 第一周壁和第二周壁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第一卡扣,其中另一上与第一卡扣对应的位置上 分别设有与第一卡扣卡接的第二卡扣,每个第二卡扣的邻接位置具有脱锁槽以使得第一卡 扣可从与第二卡扣卡接的第一位置沿第一周壁或第二周壁的周向平移到与第二卡扣脱离 卡接并位于脱锁槽中的第二位置。脱锁槽使得第二卡扣可与第一卡扣脱离卡接,从而可使 外框架和内框架轻松脱离连接。
[0006]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可能的改进方案,每个脱锁槽具有一个轴向开口以使得第一卡 扣可沿轴向从脱锁槽的轴向开口中移出。
[0007]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改进,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分别具有相互接合的第一配合面 和第二配合面,第二配合面趋于朝脱锁槽的轴向开口的方向倾斜。这样的结构使得第一卡 扣相对于第二卡扣沿第一周壁或第二周壁的周向平移时,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互相之 间的摩擦阻力非常小甚至可能在平移的过程中摩擦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于是使外框架和内 框架的相互拆分非常轻松容易。
[0008] 较为合适的一种改进还在于第二卡扣与其所在的第一周壁或第二周壁为一体结 构,且所述第二卡扣仅在其底部与其所在的第一周壁或第二周壁的本体连接,而其两侧及 顶部与其所在的第一周壁或第二周壁的本体之间具有空隙。此结构使第二卡扣在受到第一 卡扣的推挤时可产生弹性变形,向后退让,使第-^扣较为容易到达与第二卡扣的配合位 置,因此便于外框架与内框架的安装。
[0009] 在一个可行的发明方案中,第二卡扣和脱锁槽共同形成于一个安装槽中。
[0010] 作为本发明另一种可能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周壁和第二周壁其中之一具有止动突 起,其中另一上具有与止动突起配合以限制外框架和内框架相对转动的止动凹槽。止动突 起和止动凹槽的配合防止装配后的第一卡扣相对于第二卡扣移动并落入脱锁槽中而使外 框架和内框架脱离配合。
[0011] 较为适宜的改进是,止动突起和止动凹槽具有倾斜的或曲线形的配合面。当需要 将外框架和内框架分离时,这样的构造特点便于使止动突起从止动凹槽中移出。
[0012]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外框架和内框架上具有可供铰链的腿部伸入的槽口,止 动突起和止动凹槽靠近所述槽口设置。由于止动突起和止动凹槽靠近槽口,当需要将外框 架和内框架分离时,起子等工具可从槽口边缘伸入外框架和内框架之间的缝隙将第一周壁 或第二周壁撬起,使止动突起和止动凹槽脱离连接,从而使第一卡扣相对于第二卡扣的移 动成为可能。由于止动突起和止动凹槽靠近槽口,起子等工具较易于从槽口边缘伸入外框 架和内框架之间的缝隙,同时槽口附近的第一周壁或第二周壁的边缘张力较小,可以较为 容易地被撬起。而外框架和内框架其他边缘部分由于其整体性,比较不容易被工具撬起。
[0013]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止动凹槽的邻接位置具有接纳止动突起并允许止动突起 在其中沿外框架或内框架的周向移动的释放槽。止动突起位于释放槽中时,外框架相对于 内框架的周向旋转被释放,第一卡扣于是可移动到脱锁槽中,从而使外框架和内框架脱离 连接。
[0014] 止动凹槽和释放槽的位置可如此设置为:当洗衣机门组件处于大约垂直的安装位 置时,释放槽相对于地面的位置高于止动凹槽。如此设置的好处在于,即使在重力作用下止 动突起有相对于止动凹槽向下移动的趋势,止动突起也不会因此而落入释放槽中,因此可 防止外框架和内框架意外脱离。
[0015]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止动突起、止动凹槽、释放槽、第一卡扣、第二卡扣及脱 锁槽的相互位置关系被如此设置:当外框架和内框架轴向罩合,止动突起落于止动凹槽内 时,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分别扣合;当止动突起从止动凹槽中沿周向移出而位于释放槽中 时,第一^^扣与第二卡扣脱离扣合,落入脱锁槽中。
[0016]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外框架和内框架装配后第一周壁罩于第二周壁外 侦h第一卡扣设于第一周壁的内侧,第二卡扣设于第二周壁的外侧。
[0017] 本发明所指的洗衣机门组件包括用于洗衣机、干衣机、洗衣干衣机等机器的门组 件。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包括各种具有突出部位从而在至少一个方向上限制相对运动的机 械构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洗衣机门组件爆炸图;
[0019] 图2为图1中的外框架片断示意图;
[0020] 图3为内框架上第二卡扣和脱锁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第一^^扣与第二卡扣及脱锁槽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此时第一^^扣与第二卡 扣配合;
[0022] 图5为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及脱锁槽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此时第一卡扣位于脱锁 槽中;
[0023] 图6显示的是外框架与内框架配合的横截面图,此时止动突起与止动凹槽配合;
[0024] 图7显示的是外框架与内框架配合的横截面图,此时止动突起位于释放槽中。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如图1所示,洗衣机门组件100包含圆环形的外框架2和内框架4、夹于外框架2 和内框架4之间的隔离环6和门玻璃8、以及外框架2和内框架4上的铰链10。外框架2 和内框架4上分别具有槽口 12,以便于铰链10的腿部14从中伸入,避免门组件100相对于 洗衣机本体(附图未显示)枢转时外框架2和内框架4与铰链10的腿部14发生干涉。
[0026] 结合图1至图3可见,外框架2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周壁20,第一周壁20的内 表面与其一体地均匀分布着若干第一卡扣22。内框架4相应地具有与第一周壁20配合的 第二周壁40,第二周壁40的外侧与第一卡扣22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对应数量的第二卡 扣42。外框架2和内框架4装配后,第一周壁20罩于第二周壁40外侧,第一卡扣22与第 二卡扣42相互卡接。其中第二卡扣42与其所在的第二周壁40为一体结构,且第二卡扣42 仅在其根部422与第二周壁40的本体连接,而其两侧424及顶部426与第二周壁40的本 体之间具有空隙44。于是第二卡扣42在受到第一卡扣22的推挤时可向后退让,使第一卡 扣22较为容易到达与第二卡扣42配合的位置。
[0027] 如图3至图5所示,每个第二卡扣42的邻接位置具有脱锁槽46。第二卡扣42和 脱锁槽46共同形成于一个安装槽48中。脱锁槽46的底部460与第二卡扣42的底部420 平齐或略低,以使得第一卡扣22可从与第二卡扣42卡接的第一位置(见图4)沿第二周壁 40的周向,也即箭头A所指的方向,平移到与第二卡扣脱42离卡接并位于脱锁槽46中的第 二位置(见图5)。每个脱锁槽46具有一个轴向开口 462以使得第一^^扣22可沿轴向,也即 箭头B所指方向,从脱锁槽46的轴向开口 462中移出,从而使外框架2和内框架4脱离连 接。
[0028] 第一卡扣22和第二卡扣42分别具有相互接合的第一配合面222和第二配合面 428。特别有利的是,第二配合面428趋于朝脱锁槽46的轴向开口 462的方向倾斜,这一倾 斜关系可通过图3中第二配合面428与平行于第二周壁40边缘的参考线402的关系清楚 地看出。
[0029] 如图2、图6及图7所示,第一周壁20上具有止动突起24,第二周壁40上具有与止 动突起24配合以限制外框架2和内框架4相对转动的止动凹槽26。止动突起24和止动凹 槽26的配合防止装配后的第一卡扣22相对于第二卡扣42移动并落入脱锁槽46中而使外 框架2和内框架4脱离配合。止动突起24和止动凹槽26具有倾斜的配合面240、260。止 动凹槽26的邻接位置具有接纳止动突起24并允许止动突起24在其中沿内框架4的周向 移动的释放槽28。当洗衣机门组件100处于大约垂直的安装位置时,释放槽28相对于地面 的位置高于止动凹槽26。止动突起24、止动凹槽26、释放槽28、第一卡扣22、第二卡扣42 及脱锁槽46的相互位置关系被如此设置:当外框架2和内框架4轴向罩合,止动突起24落 于止动凹槽26内时,第一卡扣22和第二卡扣42分别扣合;当止动突起24从止动凹槽26 中沿周向移出而位于释放槽28中时,第一^^扣22与第二卡扣42脱离扣合,落入脱锁槽46 中。
[0030] 如图2、图6及图7所示,止动突起24和止动凹槽26靠近槽口 12设置。于是当需 要将外框架2和内框架4分离时,起子等工具可从第一周壁20靠近槽口 12的边缘部分200 伸入外框架2和内框架4之间的缝隙将第一周壁20撬起,使止动突起24和止动凹槽26脱 离连接,并转动外框架2使止动突起24沿释放槽28移动,同时使第一卡扣22从与第二卡 扣42配合的位置移动到脱锁槽46中,此时外框架2和内框架4便可轻松脱离连接。
[0031] 除了以上所举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教 导下所作的针对本发明的等效变化,仍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主张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
1. 洗衣机门组件,包含围绕门玻璃(8)的边缘设置的圆环形的外框架(2)和内框架 (4),外框架具有轴向延伸的第一周壁(20),内框架具有与所述第一周壁配合的第二周壁 (40),所述第一周壁和第二周壁其中之一具有复数个第一卡扣(22),其中另一上与所述第 一卡扣对应的位置上分别设有与第一卡扣卡接的第二卡扣(42),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二卡 扣的邻接位置具有脱锁槽(46)以使得第一卡扣可从与第二卡扣卡接的第一位置沿第一周 壁或第二周壁的周向平移到与第二卡扣脱离卡接并位于脱锁槽中的第二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脱锁槽(46)具有一个轴向开 口(462)以使得第一^^扣(22)可沿轴向从脱锁槽(46)的轴向开口(462)中移出。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卡扣(22)和第二卡扣(42)分 别具有相互接合的第一配合面(222)和第二配合面(428),所述第二配合面趋于朝脱锁槽 (46)的轴向开口(462)的方向倾斜。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42)与其所在的第 一周壁(20)或第二周壁(40)为一体结构,且所述第二卡扣(42)仅在其底部(422)与其所 在的第一周壁(20 )或第二周壁(40 )的本体连接,而其两侧(424)及顶部(426 )与其所在的 第一周壁或第二周壁的本体之间具有空隙(44)。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扣(42)和脱锁槽(46) 共同形成于一个安装槽(48)中。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周壁(20)和第二周壁 (40)其中之一具有止动突起(24),其中另一上具有与止动突起(24)配合以限制外框架(2) 和内框架(4)相对转动的止动凹槽(26)。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突起(24)和止动凹槽 (26)具有倾斜的或曲线形的配合面(240, 260)。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2)和内框架(4)上具 有可供铰链(10)的腿部(14)伸入的槽口( 12),所述止动突起(24)和所述止动凹槽(26)靠 近所述槽口(12)设置。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凹槽(26)的邻接位置具 有接纳止动突起(24)并允许止动突起(24)在其中沿外框架(2)或内框架(4)的周向移动 的释放槽(28)。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止动凹槽(26)和释放槽(28)的 位置如此设置为:当所述洗衣机门组件处于大约垂直的安装位置时,释放槽(28)相对于地 面的位置高于止动凹槽(26)。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止动突起(24)、止动凹槽(26)、 释放槽(28)、第一卡扣(22)、第二卡扣(42)及脱锁槽(46)的相互位置关系被如此设置:当 外框架(2)和内框架(4)轴向罩合,止动突起(24)落于止动凹槽(26)内时,第一卡扣(22) 和第二卡扣(42)分别扣合;当止动突起(24)从止动凹槽(26)中沿周向移出而位于释放槽 (28)中时,第一^^扣(22)与第二卡扣(42)脱离扣合,落入脱锁槽(46)中。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洗衣机门组件,其特征在于:外框架(2)和内框架(4)装配后 第一周壁(20)罩于第二周壁(40)外侧,第一卡扣(22)设于第一周壁(20)的内侧,第二卡 扣(42)设于第二周壁(40)的外侧。
【文档编号】D06F39/14GK104213374SQ201310216685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31日
【发明者】袁建雄, 顾学彬, 仲阿芳 申请人: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