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6403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缝纫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进行缝针进给,缩短缝线的切断后的残留端长度。在使缝针下降并刺透被缝制物的状态下,利用进给齿进行布料进给,控制装置对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下述控制,即,在形成最终打结点的线迹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将被缝制物沿正向或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并且在进行最终打结点的下一次落针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最大间距,将被缝制物沿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在以最大间距输送被缝制物后的进给齿从被缝制物远离后、直至切线装置进行切线为止的期间,使缝制间距成为最大间距,使进给齿沿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专利说明】缝纫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缩短切线后的线的残留端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缝纫机在针板的下侧具有进给齿,在进给齿的更下侧,设置有用于切断上线以及下线的切线装置。
[0003]进给齿描绘使长轴沿进给方向的大致椭圆的轨迹而进行旋转运动,在通过椭圆的上部时,进给齿的上端部从针板的上表面凸出,可以将布料沿规定的进给方向输送。
[0004]向进给齿施加上述旋转运动的进给机构,可以通过致动器任意地调节其旋转方向或进行旋转运动的轨迹中的进给方向的宽度,在缝制动作时,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可以任意地变更缝制间距(进给间距),或对进给方向的正反进行切换。
[0005]在进行自动切线的缝纫机中,在缝制结束时,利用切线装置自动地进行上线以及下线的切断。但是,如果切断后的线迹的末端处的上线以及下线的残留端较长,则会使缝制品质受:损。
[0006]因此,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下述技术方案,S卩,在使上线和下线缠绕而形成最终的打结的落针(最终打结点)后,缩短缝制间距,进行落针,将在该落针时捕捉的上线以及下线切断。在该缝纫机中,由于以使线的切断位置成为缝针的大致正下方的方式配置切线装置,所以线切断位置接近最终打结点,缩短上线以及下线的残留端长度。
[0007]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鉴于在缝针进给缝纫机的情况下,无法以使线的切断位置成为缝针的大致正下方的方式配置切线装置这一情况,通过在进给齿远离针板上的布料的状态下,以缝制间距的3/4使进给齿反转移动,使进给齿的针孔接近切断部,从而可以缩短切断后的线的残留端。
[0008]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具有钩挂用的刀和切断用刀,使这些刀移动而切断缝线。如果将该缝纫机的切线装置应用于缝针进给缝纫机中,则可以在针摆动的中心进行切线,可以缩短线的残留端。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4 - 024092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20692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164157号公报
[0012]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切线装置是,以针棒不进行摆动、在固定的落针位置进行落针的缝纫机为对象的发明,在应用于针棒进行摆动的缝纫机中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与缝针的干涉,不得不在相距落针位置的距离大于缝制间距的最大设定宽度X 1/2的位置处,配置固定切刀。因此,即使在最终打结点后缩短缝制间距而进行落针,也无法充分地缩短缝线的残留端。
[0013]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切线装置是考虑了缝针进给的设计,但必须通过使进给齿反转移动缝制间距的3/4,从而使进给齿的针孔接近切断部,因此,进给齿相对于切断部的接近宽度依赖于缝制间距的设定宽度。因此,如果设定间距较小,则无法充分地使进给齿接近,无法充分地缩短缝线的残留端。
[0014]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切线装置需要构成为,使切线装置的钩挂用的刀和切断用刀这两者移动,存在导致结构复杂和部件个数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会产生构造的复杂化、部件个数的增加,而缩短缝线的残留端。
[0016]技术方案I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上轴,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被旋转驱动;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针棒上下移动;缝针进给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所述针棒沿布料进给方向摆动;布料进给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形成有针孔的进给齿沿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移动,对被缝制物进行输送;切线装置,其在与支撑于所述针棒上的缝针相比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进行上线及下线的切断;进给量调节机构,其对缝制间距进行调节;以及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切线装置和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的动作控制,在所述缝针下降而刺透被缝制物的状态下,利用所述进给齿进行布料进给,
[0017]其特征在于,
[0018]所述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对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S卩,在形成最终打结点的线迹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将所述被缝制物沿正向或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并且,在进行了所述最终打结点的下一次落针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将所述被缝制物沿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在以所述最大间距输送所述被缝制物后的所述进给齿从所述被缝制物远离后、直至所述切线装置进行切线为止的期间,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使所述进给齿沿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0019]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上轴,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被旋转驱动;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针棒上下移动;缝针进给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所述针棒沿布料进给方向摆动;布料进给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形成有针孔的进给齿沿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移动,对被缝制物进行输送;切线装置,其在与支撑于所述针棒上的缝针相比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进行上线及下线的切断;进给量调节机构,其对缝制间距进行调节;以及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切线装置和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的动作控制,在所述缝针下降而刺透被缝制物的状态下,利用所述进给齿进行布料进给,
[0020]其特征在于,
[0021]所述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对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S卩,在形成最终打结点的线迹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将所述被缝制物沿正向或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并且,在进行了所述最终打结点的下一次落针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将所述被缝制物沿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在以所述最大间距输送所述被缝制物后的所述进给齿从所述被缝制物远离后、直至所述切线装置进行切线为止的期间,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沿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使所述进给齿沿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0022]发明的效果
[0023]在技术方案I的发明中,在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进行切线的情况下,在形成最终打结点的线迹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将被缝制物沿正向或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对于最小间距,例如在控制装置中预先确定了通过进给量调节机构实现的通常缝制的间距宽度的下限值至上限值的范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下限值作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在缝纫机具有除了通常的缝制以外特殊缝制,例如用于在缝制开始及缝制结束时防止缝线松弛的、作为微小间距下的缝制的紧凑缝制等的功能的情况下,且该紧凑缝制的间距宽度为比通常缝制的间距宽度的下限值小的值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紧凑缝制的间距作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即使在不进行紧凑缝制的缝纫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脱离从通常缝制的间距宽度的下限值至上限值的范围的、在通常缝制中没有形成的微小间距,作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而相对于通常缝制的间距宽度另外确定。总之,上述“最小间距”是除了 O以外的值。
[0024]如上述所示,在最终打结点之前以通常的缝制间距形成线迹,在其下一次运针时以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进行布料进给。并且,由于进行其下一次落针时的缝制间距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沿正方向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所以可以使该落针位置最大限度地向切线位置侧移动。
[0025]并且,由于控制为,对于进给齿,如果从被缝制物远离则向远离切线位置的方向开始移动,但此时成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沿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所以可以进给齿再次朝向切线位置进行移动,在切线执行之前,使进给齿最大限度地向切线位置侧移动。
[0026]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从最小间距的落针位置经由进给齿的针孔至切线位置为止的路径长度,可以在能够进行针摆动的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缩短线切断后的线残留端。
[0027]另外,可以不受限于缝制中的缝制间距,与现有技术相比缩短线切断后的线残留端。
[0028]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进行切线的情况下,在形成最终打结点的线迹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将被缝制物沿正向或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最小间距”的例子与上述的例子相同。
[0029]并且控制为,在进行其下一次落针时,成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沿反方向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如果进给齿从被缝制物分离,则成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沿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
[0030]由此,可以使被缝制物的最小间距下的落针位置和进给齿最大限度地靠近切线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从最小间距的落针位置经由进给齿的针孔至切线位置为止的路径长度。因此,可以在能够进行针摆动的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缩短线切断后的线残留端。[0031]另外,可以不受限于缝制中的缝制间距,与现有技术相比缩短线切断后的线残留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针进给缝纫机的机构线图。
[0033]图2是布料进给机构的分解斜视图。
[0034]图3是表示进给量变换体的侧视图。
[0035]图4是表示水平进给机构的结构的概略说明图。
[0036]图5是表示进给量变换体和进给调节电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分解斜视图。
[0037]图6是切线装置的斜视图。
[0038]图7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0039]图8是缝纫机的缝制时以及切线执行时的流程图。
[0040]图9是缝纫机的切线执行时的动作说明图,示出了以图9 (A)?图9 (E)的顺序进行动作的情况。
[0041]图10是继图9之后的缝纫机的切线执行时的动作说明图,示出了以图10 (F)?图10 (J)顺序进行动作的情况。
[0042]图11是表示进给齿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
[0043]图12是表示缝纫机的切线执行时的其他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示出了以图12(A)?图12 (E)的顺序进行动作的情况。
[0044]图13是继图12之后的缝纫机的切线执行时的动作说明图,示出了以图13 (F)?图13 (J)的顺序进行动作的情况。
[0045]图14是表示缝纫机的切线执行时的其他动作例中的进给齿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
[0046]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的切线执行时的动作说明图,示出了以图15(A)?图15 (E)的顺序进行动作的情况。
[0047]图16是继图15之后的缝纫机的切线执行时的动作说明图,示出了以图16 (F)?图16 (J)的顺序进行动作的情况。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缝纫机的进给齿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
[0048]图18是其他进给调节机构的机构线图。
[0049]图19是成为其他进给调节机构的设定缝制间距的动作说明图。
[0050]图20是成为其他进给调节机构的逆向进给的最大缝制间距的动作说明图。
[0051]图21是成为其他进给调节机构的紧凑缝制间距的动作说明图。
[0052]图22是成为其他进给调节机构的正向进给的最大缝制间距的动作说明图。
[0053]符号的说明
[0054]I缝针进给缝纫机
[0055]2缝纫机架
[0056]4调节电动机
[0057]9 上轴
[0058]12 针棒[0059]13缝针
[0060]14缝针进给机构
[0061]17针板
[0062]30布料进给机构
[0063]44进给齿
[0064]44a 针孔
[0065]51进给量调节机构
[0066]52进给量变换体
[0067]60缝纫机电动机
[0068]70切线装置
[0069]71可动切刀
[0070]72固定切刀
[0071]80釜机构
[0072]90控制装置
[0073]F缝制方 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74][第一实施方式]
[0075]下面,基于图1至图11,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缝纫机的进给机构,以缝针进给缝纫机为例进行说明。缝针进给缝纫机是下述缝纫机,即,针对例如厚缝制物这种在通常的进给机构中产生打滑等而难以准确地按照设定间距进行输送的被缝制物,与进给齿同步地进行针棒的针摆动,可以在使缝针刺透被缝制物的状态下,按照设定间距进行输送的缝纫机。
[0076]在这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进给方向(箭头F)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将与X轴方向正交的缝纫机臂8的长度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左右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上下方向)。
[0077][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0078]图1是缝针进给缝纫机I的机构线图。如图1所示,缝针进给缝纫机1(以下简称为缝纫机I)具有:缝纫机架2 ;作为主轴的上轴9,其可旋转地支撑在缝纫机架2内;作为旋转驱动源的缝纫机电动机60,其向上轴9施加旋转力;缝针进给机构14,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60的驱动而上下驱动针棒12,并且其沿缝制方向F摆动;作为传递部件的水平进给杆49,其以偏心凸轮61作为主动件,通过进行从动,从而向缝针进给机构14施加往复摆动动作;布料进给机构30,其通过设置在针板下方的进给齿44,沿缝制方向F输送被缝制物;进给量调节机构51,其调节每一针时的上述缝针进给机构14、上进给机构以及布料进给机构30的进给量;省略图示的釜机构80,其通过下轴37进行旋转驱动;切线装置70(参照图6),其将上线及下线切断;以及控制装置9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0079][缝纫机臂侧的结构]
[0080]首先,对缝纫机架2中的缝纫机臂8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缝纫机臂8的内部设置有:上轴9,其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该缝纫机臂8上;以及针棒摆动轴10,其与上轴9平行地配置,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上述上轴9以及针棒摆动轴10沿与缝制方向F垂直的Y轴方向延伸。在上轴9上连接缝纫机电动机60,与该缝纫机电动机60的旋转相伴,使上轴9旋转。
[0081][缝针进给机构]
[0082]针棒摆动台11如图1所示支撑在针棒摆动轴10上,可以绕Y轴进行摆动。该针棒摆动台11可上下移动地支撑针棒12,该针棒12在下端部保持缝针13。
[0083]在针棒摆动轴10的另一端上连结针棒摆动杆59,该针棒摆动杆59以与进给齿44相同的周期进行摆动,该进给齿44与缝针13的上下移动周期同步。针棒摆动轴10通过经由针棒摆动杆59与布料进给机构30连结,从而与进给齿44的进给动作同步地使针棒12摆动。
[0084]如果与针棒摆动轴10的转动相伴而使针棒摆动台11摆动,则针棒12的下端部沿缝制方向F摆动。即,由上轴9、针棒摆动杆59、针棒摆动轴10以及针棒摆动台11构成使针棒12沿缝制方向F摆动的缝针进给机构。
[0085]针棒12经由连杆部件16与安装在上轴9上的偏心凸轮15连结,与上轴9的旋转相联动而进行上下移动。即,由上轴9、偏心凸轮15以及连杆部件16构成向缝针13施加上下移动的针棒上下移动机构。上述缝针进给机构以及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分别与上轴9的旋转相伴而被驱动,从而彼此联动,由上述缝针进给机构以及针棒上下移动机构构成缝针进给机构14,该缝针进给机构14在缝针13贯穿至被缝制物的下方的状态下,沿缝制方向F输送被缝制物。
[0086][缝纫机底座侧的结构]
[0087]下面,对缝纫机架2中的缝纫机底座50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在缝纫机底座50的内部设置有:下轴37,其经由带轮34、35及传动带36与上轴9连结,与该上轴9相联动而进行全周旋转;以及上下进给轴38及水平进给轴39,它们与下轴37平行地配置,可自由转动地被支撑。
[0088][布料进给机构]
[0089]在下轴37上,经由偏心凸轮连结沿大致水平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上下进给杆46的一端,该上下进给杆46的另一端,可自由转动地与在上下进给轴38的上部凸出设置的上下进给轴腕45连结。上下进给轴38具有朝向水平方向凸出设置的延伸部40,在该延伸部40上,经由连杆部件41可自由转动地连结用于支撑进给齿44的进给台42的一端。如果与下轴37的全周旋转相伴而使上下进给杆46沿X轴方向摆动,则上下进给轴38进行往复转动,与该上下进给轴38的转动相对应,经由延伸部40以及连杆部件41向进给台42施加上下方向的摆动。
[0090]在下轴37上,经由固定在该下轴37上的圆形的偏心凸轮61,可自由转动地连结水平进给杆49的下端。水平进给杆49的上端,可自由转动地与在该水平进给杆49的上方沿X轴方向设置的双臂曲柄48的中央部连结。双臂曲柄48的一端,可自由转动地与在水平进给轴39的上部凸出设置的水平进给轴腕47连结,双臂曲柄48的另一端经由支撑轴55可转动地安装方形滑块54,经由该方形滑块54在后述的进给量变换体52的槽部53内可自由滑动地连结。如果与下轴37的旋转相对应,使水平进给杆49上下摆动,则与在进给量变换体52 (后面记述)上形成的槽部53的倾斜相对应,使双臂曲柄48沿X轴方向摆动,向水平进给轴39施加往复转动力。由此,经由从水平进给轴39向上方延伸的进给台腕43,向支撑在进给台42的上部的进给齿44施加水平方向的摆动。
[0091]水平进给轴39在与进给齿44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具有向上方延伸的传递腕33,经由连杆部件32,与固定连结在针棒摆动轴10上的针棒摆动杆59的下端部连结,该水平进给轴39的转动驱动力经由针棒摆动杆59向针棒摆动轴10传递。即,与下轴37的旋转相伴,经由偏心凸轮61、水平进给杆49、双臂曲柄48、水平进给轴39、传递腕33、连杆部件32、针棒摆动杆59、针棒摆动轴10以及针棒摆动台11,向针棒12传递水平方向的摆动力。水平进给轴39通过后述的进给量调节机构51调节其往复转动角度及相位。如果通过进给量调节机构51调节水平进给轴39的往复转动角度及相位,则针棒12的摆动角度量以及相位也同时被调节,以与该水平进给轴39的转动量相对应的水平移动量(即,缝制间距),沿正方向或者反方向输送被缝制物。
[0092]由于是缝针进给缝纫机,所以进给齿44如图2所示在其中央部形成上下贯穿的针孔44a,在布料进给时,在缝针13插入针孔44a中的状态下,进行向进给方向的移动。
[0093][进给量调节机构]
[0094]如图1及图2所示,在缝纫机底座50的内部设置有进给量变换体52,其可转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2上,具有沿与其转动中心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槽部53。在进给量变换体52的槽部53上,经由方形滑块54以可以沿该槽部53的长度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连结双臂曲柄48的一端(参照图3)。
[0095]图5是表示进给量变换体52和进给调节电动机4之间的关系的分解斜视图。如该图5所示,进给量变换体52经由臂部件56、连杆部件57以及摆动轴58与进给调节电动机4连结。
[0096]如果进给量变换体52转动,则槽部53也转动,因此,经由方形滑块54使双臂曲柄48的一端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量变化。具体地说,如果槽部53接近水平,则双臂曲柄48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量变大,相反地,如果接近垂直,则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量变小(参照图4)。即,通过进给调节电动机4的驱动而使进给量变换体52转动,由此,可以对由进给齿44实现的进给量(缝制间距)进行调节。如果从进给量为O的位置开始进一步使进给量变换体52转动,则也可以使相位反转传递,将进给方向变换为反方向。在此情况下,如果进一步进行转动,则还可以调节反方向的进给量。
[009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布料进给机构以及缝针进给机构彼此联动,上述各机构协同动作而进行缝针进给,因此,在利用进给量调节机构51对布料进给机构30的进给量进行调节时,经由针棒摆动杆59同时调节针摆动量。
[0098][釜机构]
[0099]釜机构80具有:水平釜81,其配置在进给齿44的下方;主动锥齿轮82,其固定安装在下轴37上;以及从动锥齿轮83,其与主动锥齿轮82啮合,并且经由釜轴向水平釜传递扭矩。从主动锥齿轮82向从动锥齿轮83增速至二倍速度而施加旋转,由此,水平釜81相对于缝针13的上下移动频度进行二倍的旋转。
[0100][切线装置]
[0101]图6是切线装置70的斜视图。切线装置70具有:可动切刀71,其在针板和水平釜81之间的区域内,通过转动使其前端部沿布料进给方向F进行往复动作,捕捉上线以及下线;固定切刀72,其在进行往复动作的可动切刀71的返回路径侧的规定位置处待机,通过与可动切刀71之间的协同动作而进行上线及下线的切断;凸轮73,其固定安装在下轴37上,在外周面上形成凸轮槽;凸轮滚轮74,其可以与凸轮槽嵌合;传递轴75,其保持凸轮滚轮74,通过凸轮槽施加转动动作;以及切线螺线管76,其将凸轮滚轮74向凸轮槽内导入。
[0102]凸轮滚轮74的构造为,如果切线螺线管76动作,则凸轮滚轮74以规定的上轴角度从凸轮槽的入口进入槽内,按照凸轮槽的形状,经由传递轴75向可动切刀71施加往复转动动作,在切线结束后,从凸轮槽的出口排出。
[0103]在图6中,直线N表示位于针棒12成为垂直的转动中心的情况下的针棒以及缝针13的延长线。
[0104]在切线装置70中设定为,通过可动切刀71与固定切刀72之间的协同动作而进行切线的切断位置,与上述延长线N以及在按照能够以该延长线N为中心设定的最大针摆动幅度进行针摆动的情况下的缝针所到达的整个范围相比,成为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F的下游侧。
[0105][缝纫机的控制系统]
[0106]在图7的框图中示出缝纫机I的控制系统。如图7所示,缝纫机I具有进行各结构的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90。控制装置90具有:R0M92,其存储用于进行缝纫机I的各动作控制的程序及其他初始数据;CPU91,其执行R0M92内的程序;RAM93,其成为CPU91的处理中的数据存储区域;以及EEPR0M94,其存储需要改写的各种设定数据。
[0107]在控制装置90中,经由用于对缝纫机电动机60的旋转速度等进行控制的电动机驱动电路60a,连接缝纫机电动机60。在缝纫机电动机60上,同时设置有对其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编码器62,控制装置90根据编码器62的输出对上轴9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
[0108]另外,在控制装置90中,经由用于对各动作进行控制的驱动电路4a、76a,连接调节电动机4以及切线螺线管76。
[0109]另外,在控制装置90中经由接口 97连接有:操作面板95,其具有进行缝制间距等的设定输入及规定信息的显示的输入装置和显示画面;以及踏板96,其指示输入缝纫机I的操作。
[0110]对于踏板96,通过前踏的踏入而指示输入缝制开始,通过踏入的解除而指示输入停止,通过后踏而指示输入切线的执行。
[0111]下面,对缝制间距的设定进行说明。
[0112]从操作面板95输入的缝制间距,作为通常缝制的间距宽度,针对正向的进给方向和逆向的进给方向分别确定在设定范围为下限值Pmin?上限值Pmax的范围内(例如,设定范围中的下限值Pmin为2.5 [mm],设定范围中的上限值Pmax为9 [mm]),在该范围内可以以
0.5[mm]单位进行设定。设定范围中的上限值是,为了不产生进行针摆动的缝针13和可动切刀71、固定切刀72等的干涉等而成为机构构造上的界限的最大范围。
[0113]在可以进行不同于通常缝制的被称为紧凑缝制的缝制的缝纫机的情况下,紧凑缝制的缝制间距确定为,比从操作面板95输入的通常缝制的设定范围中的下限值(2.5[mm])小的紧凑缝制间距Pco (例如l[mm])。即,在该缝纫机中,“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为9 [mm],“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成为I [mm]。
[0114]另外,在设定时,选择通常缝制或紧凑缝制,在通常缝制的情况下,选择在2.5?9[mm]的范围内以0.5[mm]单位确定的数值,并设定进给方向的正反。另外,在选择紧凑缝制的情况下,自动地确定间距Pco (I [mm]),并进行进给方向的正反的设定。
[0115]此外,在不具有紧凑缝制的功能等的缝纫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可通过操作面板等设定的通常缝制的间距宽度的设定范围中的下限值,作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也可以脱离通常缝制的间距宽度的设定范围而确定更小的线切断时专用的间距宽度,作为“可由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
[0116]另外,在R0M92内,预先准备表示从操作面板95设定输入的缝制间距的值、和用于将进给量变换体52定位为用于实现该缝制间距的转动角度的调节电动机4的动作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表,与所选择的间距相对应,而确定调节电动机4的动作量。
[0117][缝制以及切线的动作控制]
[0118]基于图8的流程图、图9及图10的动作说明图以及图11的表示进给齿44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对通过控制装置90实现的缝纫机I的动作控制进行说明。在图11中,横轴表示上轴角度,纵轴表示进给齿的缝制方向上的位置。纵轴的O位置表示进给齿44的原点位置(上轴角度0°时的进给齿44的位置),与纵轴的O位置相比的上方表示与原点位置相比的正向的进给方向上游侧(在图9、10中为左侧)的位置,与纵轴的O位置相比的下方表示与原点位置相比的正向的进给方向下游侧(在图9、10中为右侧)的位置。在本例中,在正方向的通常缝制中,将设定间距设为4 [mm]。针棒12在上轴角度为0°时,位于上止点。
[0119]在图9及图10中,标号17是在缝纫机底座部50的上表面的落针位置处设置的针板,标号C表示作为被缝制物的布料。在这些图中,省略可动切刀71的图示,仅对固定切刀72 (切断位置)进行图示。
[0120]如果进行踏板96的前踏,则开始缝制动作控制。控制装置90首先读入当前已设定的缝制间距(作为设定间距),通过调节电动机4使进给量变换体52转动,以成为设定间距(步骤SI)。
[0121]然后,开始缝纫机电动机60的驱动,通过设定间距下的缝针进给而进行缝制(步骤 S3)。
[0122]然后,控制装置90对由踏板96的后踏引起的信号输入进行监视(步骤S5 ),如果检测到由该后踏引起的信号,则控制装置90成为编码器62的输出的监视状态(步骤S7)。
[0123]如果编码器62的输出达到下停止位置(上轴角度230° )(参照图9(A)[230° ]),则控制装置90对调节电动机4进行控制,将缝制间距设定为正向的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 (步骤S9,参照图11[1])。
[0124]进给齿44通常在上轴角度的90?270°的范围内从针板17的上表面凸出,与布料C的下表面接触而进行输送。因此,在上轴角度230°时,处于以此前的设定间距(4[mm])输送布料C的中途状态,如果在该定时变更设定间距,则进给齿44仅进行与新的设定间距即紧凑缝制间距Pco对应的移动(参照图9(B) [240° ])。
[0125]该阶段中的落针位置成为“最终打结点”,在该“最终打结点”,进行形成上线和下线缠绕的最终打结的落针(图9 (B)的标号TL)。在该切线控制中,在最终打结点后,以紧凑缝制间距Pco进行再一针的落针(最终落针),但由于在该最终落针后,在布料的下方进行切线,所以不进行打结,不形成线迹。
[0126]控制装置90在设定为紧凑缝制间距Pco后,等待到达由下一次落针即最终落针引起的、成为缝针13相对于布料C的贯穿状态的缝针贯穿位置(上轴角度的180° )(步骤Sn)。
[0127]在此期间,以紧凑缝制间距Pco输送布料,使进给齿44下降并远离布料C(参照图9 (C)[0° ]),并且,继续进行缝纫机电动机60的驱动,再次使进给齿44上升,与布料C接触(参照图9 (D) [90。])。
[0128]如果缝针13刺入布料C (参照图9 (E) [120° ]),并且缝针13到达下止点(参照图10 (F)[180° ]),则控制装置90通过调节电动机4,将缝制间距切换为作为正向的进给方向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 (9 [mm])(步骤S13,参照图11 [2])。
[0129]如果编码器62的输出达到下停止位置(上轴角度230° )(步骤S15),则使切线螺线管76动作,将切线装置70的凸轮滚轮74向凸轮73的凸轮槽中压入(步骤S17,参照图11[3])。由此,在切线装置70中开始切线动作。在此以后,为了线切断动作,而使缝纫机电动机60的旋转速度减速至规定的低速状态。
[0130]控制装置90在设定为正向的进给方向的最大间距Pmax后,等待到达成为进给齿44与布料分离后的状态的进给齿分离位置(上轴角度的0° )(步骤S19)。
[0131]在此期间,进给齿44以最大间距Pmax进行前进移动,将最终打结点TL的下一次落针位置即最终落针位置TC输送至在进给齿44可输送的范围内与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最接近的位置(参照图10 (G) [270° ])。
[0132]并且,如果进给齿44下降而从布料C分离,上轴角度达到进给齿分离位置(0° )(参照图10 (H) [0° ]),则控制装置90通过调节电动机4,将缝制间距切换为作为逆向的进给方向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 (9 [mm])(步骤S21,参照图11 [4])。
[0133]由此,沿从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分离的方向移动的进给齿44,反转移动方向,再次开始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侧返回。
[0134]在上轴角度50°时,切线装置70将从进给齿44的针孔44a向下方延伸的上线以及下线输送至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进行切断(步骤S23,参照图10 (J) [50° ])。
[0135]然后,使缝纫机电动机60的驱动停止,结束从缝制至切线为止的动作。
[0136][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0137]如上述所示,通过利用控制装置90实现的缝制和切线的动作控制,从而在以紧凑缝制间距Pco进行最终打结点TL的下一次落针(最终落针)后,该最终落针位置TC在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上以作为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最大限度地靠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
[0138]并且,进给齿44在刚要切线之前,在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上以作为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返回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
[0139]其结果,上线以最终打结点TL —最终落针位置TC —进给齿44的针孔44a —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的路径被切断,下线以最终打结点TL —进给齿44的针孔44a —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的路径被切断。
[0140](I)最终打结点TL 一最终落针位置TC之间的距离,通过设为作为最小间距的紧凑缝制间距Pco而缩短化。
[0141](2)最终落针位置TC 一进给齿44的针孔44a之间的距离,通过均以作为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靠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侧,从而彼此接近,并缩短化。[0142](3)进给齿44的针孔44a—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作为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使进给齿44靠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侧,从而接近并缩短化。
[0143](4)最终打结点TL 一进给齿44的针孔44a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作为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使进给齿44靠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侧而缩短化。
[0144]因此,在进行缝针进给的缝纫机中,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上线以及下线的切断后的残留端长度。
[0145]另外,由于最终落针位置TC和进给齿44均以作为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靠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侧,所以可以不受限于缝制中的设定缝制间距,使它们最大限度地靠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侧,可以不受限于缝制中的设定缝制间距,而最大限度地缩短上线以及下线的切断后的残留端长度。
[0146][缝制以及切线的动作控制的其他例子]
[0147]在上述的动作例中,例示出了以正向的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输送最终打结点的下一针的情况,但即使以逆向的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输送最终打结点的下一针,也可以缩短上线以及下线的残留端。
[0148]图12及图13是该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图14是表示进给齿44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下面,仅主要说明与在以正向的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输送最终打结点的下一针的情况下的动作的不同点。
[0149]下面,是基于控制装置90的控制的动作。
[0150]如果从踏板输入线切断的指示,则在上轴角度230°时,缝制间距设定为逆向的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 (参照图12 (A) [230° ])。由此,首先由于进给齿44的位置向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侧移动(参照图14[1]),所以最终打结点TL也向逆向进给方向移动,然后,最终打结点TL通过进给齿44而沿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以紧凑缝制间距Pco被输送(参照图 12 (B) [240。])。
[0151]然后,使进给齿44下降而从布料C分离(参照图12 (C)[0° ]),再次使进给齿44上升并与布料C接触(参照图12 (D) [90° ])。
[0152]如果缝针13刺入布料C (参照图12 (E) [120° ]),则在与最终打结点TL相比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形成紧凑缝制间距Pco的最终落针。
[0153]如果缝针13到达下止点(参照图13 (F) [180° ]),则将缝制间距设定为作为正向的进给方向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 (9[mm]),将最终落针位置TC输送至与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最接近的位置(参照图13 (G) [270° ])。
[0154]然后,使进给齿44下降并从布料C分离,如果上轴角度到达进给齿分离位置(参照图13 (H)[0° ]),则缝制间距切换为逆向的进给方向的最大间距Pmax (9[mm])。由此,进给齿44反转,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侧返回,在上轴角度50°时,将上线以及下线切断(参照图 13 (J) [50。])。
[0155]在本例的情况下,(I)最终打结点TL 一最终落针位置TC之间的距离,(2)最终落针位置TC 一进给齿44的针孔44a之间的距离,(3)进给齿44的针孔44a —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之间的距离,⑷最终打结点TL 一进给齿44的针孔44a之间的距离,均缩短化。
[0156]因此,在进行缝针进给的缝纫机中,可以不受限于缝制中的设定缝制间距,而最大限度地缩短上线以及下线的切断后的残留端长度。[0157][第二实施方式]
[0158]在上述的缝纫机I中,例示出了将固定切刀72的线切断位置设定在相对于缝针13的转动中心位置以及转动范围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上的下游侧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固定切刀72的线切断位置设定在相对于缝针13的转动中心位置以及转动范围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上的上游侧。
[0159]图15及图16是该情况下的动作说明图,图17是表示进给齿44的位置变化的说明图。利用这些附图进行说明。
[0160]下面,以与图9及图10中说明的内容的不同点为主进行说明。
[0161]下面,是基于控制装置90的控制的动作。
[0162]在本例的情况下,例示出在正方向的通常缝制中将设定间距设为4[mm]的情况。
[0163]如果从踏板输入线切断的指示,则在下停止位置(上轴角度230° )时(参照图15(A) [230° ]),将缝制间距设定为逆向的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 (参照图17[1])。
[0164]由此,首先由于进给齿44的位置向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侧移动,所以最终打结点TL也向逆向进给方向移动,并且最终打结点TL通过进给齿44沿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以紧凑缝制间距Pco被输送(参照图15 (B) [240° ])。
[0165]然后,使进给齿44下降并从布料C分离(参照图15 (C)[0° ]),再次使进给齿44上升并与布料C接触(参照图15 (D) [90° ])。
[0166]如果缝针13刺入布料C (参照图15 (E) [120° ]),则在与最终打结点TL相比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形成紧凑缝制间距Pco的最终落针。
[0167]如果缝针13到达下止点(参照图16 (F) [180° ]),则将缝制间距切换为作为逆向的进给方向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 (9 [mm])(参照图17[2])。
[0168]然后,在下停止位置(上轴角度230 ° ),使切线装置70的切线螺线管76动作(参照图 17[3])。
[0169]另一方面,进给齿44以作为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沿反方向进行移动,将形成最终打结点的线迹的落针的下一个的最终落针位置TC,输送至在进给齿44可输送的范围内与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最接近的位置(参照图16 (G) [270° ])。
[0170]然后,使进给齿44下降并从布料C分离(参照图16 (H) [0° ]),如果上轴角度到达进给齿分离位置(0° )(参照图16 (H) [0° ]),则将缝制间距切换为作为正向的进给方向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 (9 [mm])(参照图17[4])。
[0171]由此,沿从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分离的方向移动后的进给齿44,移动方向反转,再次开始向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侧返回。
[0172]然后,在上轴角度50°时,切线装置70将上线以及下线切断(参照图16 (J)[50。])。
[0173]在本例的情况下,(I)最终打结点TL 一最终落针位置TC之间的距离,(2)最终落针位置TC 一进给齿44的针孔44a之间的距离,(3)进给齿44的针孔44a —固定切刀72的切断位置之间的距离,⑷最终打结点TL 一进给齿44的针孔44a之间的距离,均缩短化。
[0174]因此,在进行缝针进给的缝纫机中,不受限于缝制中的设定缝制间距,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上线以及下线的切断后的残留端长度。
[0175]在上述的例子中,将紧凑缝制间距Pco下的布料的输送方向作为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但即使在将该紧凑缝制间距Pco下的布料的输送方向作为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的情况下,相同地,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上线以及下线的切断后的残留端长度。
[0176][其他]
[017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单针缝细机,但在双针缝细机的缝针进给缝细机的情况下,在与各个缝针对应的切线装置中的固定切刀的切线位置均设定在相对于缝针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图9及图10或者图12及图13的切断时的控制,缩短与各个缝针对应的缝线的残留端长度。
[0178]另外,相同地,在双针缝纫机的缝针进给缝纫机中,在与各个缝针对应的切线装置中的固定切刀的切线位置均设定在相对于缝针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图14及图15的切断时的控制,缩短与各个缝针对应的缝线的残留端长度。
[0179][进给量调节机构的其他例子]
[0180]进给调节机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图18?图22所示的结构。
[0181]该进给调节机构具有上述的进给量变换体52、臂部件56以及连杆部件57,并且还主要具有:进给调节腕502,其与连杆部件57连结,固定支撑在沿Y轴方向的杆轴501上;进给调节体506,其具有与进给调节腕502所抱持的销503卡合的正向进给凸轮504和逆向进给凸轮505 ;进给调节盘507,其通过进给调节腕502以及进给调节体506规定进给量变换体52的转动角度;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其向进给调节体506施加转动,以成为作为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 ;逆向进给螺线管509,其向杆轴501施加转动,以从正向进给向逆向进给切换;紧凑螺线管510,其向杆轴501施加转动,以成为紧凑缝制间距Pco ;以及杆514,其用于通过手动向杆轴501施加转动,切换正反的进给方向。
[0182]进给调节腕502与杆轴501 —起进行转动,通过其转动而使沿Y轴方向的圆杆状的销503以杆轴501为中心进行旋转移动。
[0183]进给调节体506由缝纫机架以可绕Y轴转动的方式轴支撑,其上端部经由连杆511与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连结。
[0184]在进给调节体506的下部形成正向进给凸轮504以及逆向进给凸轮505,它们成为彼此相对、以朝向一侧彼此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形状,如图19所示,进给调节腕502由未图示的弹性体预紧,以将进给调节腕502的销503向正向进给凸轮504上压接。
[0185]进给调节盘507的前端部与进给调节体506抵接,可以通过调节盘操作而使进给调节体506向任意的角度转动。
[0186]如果在销503与正向进给凸轮504压接的状态下,使进给调节体506转动,则沿正向进给凸轮504使销503的压接位置变化,进给调节腕502转动,并且,经由臂部件56以及连杆部件57使进给量变换体52转动。根据将销503压接在正向进给凸轮504的某个位置上的不同,可以使进给量变换体52的转动角度变化,使缝制间距变化。即,通过进给调节盘507的旋转操作,可以任意地调节缝制间距。
[0187]正向进给凸轮504和逆向进给凸轮505如上述所示形成为,彼此相对、随着朝向一侧而彼此间隔变窄。正向进给凸轮504以及逆向进给凸轮505形成为,如果使销503向彼此间隔变窄的方向移动,则缝制间距变小,并且形成为,在销503位于正向进给凸轮504和逆向进给凸轮505之间的边界位置时,缝制间距成为O。
[0188]上述的逆向进给螺线管509经由连杆512与杆轴501连结,使进给调节腕502抵抗弹性体而转动,如图20所示,可以使销503压接在逆向进给凸轮505上。
[0189]彼此的凸轮形状形成为,在进给调节体506不转动而静止的状态下,如果销503从压接于正向进给凸轮504上的状态向压接于逆向进给凸轮505的状态移动,则对于由与原来的正向进给凸轮504之间的压接位置确定的正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和由销503移动后与逆向进给凸轮505之间的压接位置确定的逆向进给方向的缝制间距,间距宽度一致。即,如果通过逆向进给螺线管509的动作,使销503从压接于正向进给凸轮504上的状态向压接于逆向进给凸轮505上的状态移动,则可以在维持缝制间距的状态下,仅使进给方向切换正反。
[0190]此外,逆向进给螺线管509也可以构成为,调整其行程量,以在规定位置停止调节腕502的转动。即,也可以构成为,通过逆向进给螺线管509实现的调节腕502的转动经由臂部件56以及连杆部件57,使进给量变换体52转动并停止的位置,设定为作为逆向进给方向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
[0191]紧凑螺线管510经由连杆513与杆轴501连结,使进给调节腕502抵抗弹性体而转动。调整该紧凑螺线管510的行程,以使调节腕502的转动停止在规定位置。S卩,通过紧凑螺线管510实现的调节腕502的转动经由臂部件56以及连杆部件57,使进给量变换体52转动并停止的位置,如图21所示设定为上述的正向进给或者逆向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
[0192]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经由连杆511与进给调节体506连结,通过使该进给调节体506转动,从而如图22所示,使压接于正向进给凸轮504上的销503,相对地移动至成为正向进给的最大间距即上限值Pmax的位置。
[0193]通过上述结构,图22的进给调节机构可以执行图11、14、17所示的缝纫机的切线执行时的任意动作。
[0194]例如,在图11的动作中,从预先由进给调节盘507设定的通常缝制的缝制间距向紧凑缝制间距Pco切换时,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逆向进给螺线管509、紧凑螺线管510均停止,从推力为O的状态(图19的状态)开始仅使紧凑螺线管510动作,向图21的状态进行切换。
[0195]在图11的动作中,在将缝制间距向作为正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切换时,将紧凑螺线管510以及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断开状态,将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设为接通状态,向图22的状态切换。
[0196]在图11的动作中,将缝制间距向作为逆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切换时,将紧凑螺线管510设为断开状态,将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以及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接通状态,向图20的状态切换。(在将逆向进给螺线管509的行程量预先设定为作为逆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的情况下,将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接通状态,将紧凑螺线管510以及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10设为断开状态)
[0197]在执行图14的动作的情况下,需要设计为,由紧凑螺线管510确定的销503的停止位置成为逆向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
[0198]在此情况下,在从预先由进给调节盘507设定的通常缝制的缝制间距向逆向进给的紧凑缝制间距Pco切换时,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逆向进给螺线管509、紧凑螺线管510均停止,从推力为O的状态(图19的状态)开始仅使紧凑螺线管510动作,向成为逆向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的规定位置进行切换。
[0199]在图14的动作中,将缝制间距向作为正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切换时,将紧凑螺线管510以及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断开状态,将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设为接通状态,向图22的状态切换。
[0200]在图14的动作中,在将缝制间距向作为逆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切换时,将紧凑螺线管510设为断开状态,将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以及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接通状态,向图20的状态切换。(在将逆向进给螺线管509的行程量预先设定为作为逆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的情况下,将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接通状态,将紧凑螺线管510以及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设为断开状态)
[0201]在执行图17的动作的情况下,需要设计为,由紧凑螺线管510确定的销503的停止位置成为逆向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
[0202]在此情况下,在从预先由进给调节盘507设定的通常缝制的缝制间距向逆向进给的紧凑缝制间距Pco切换时,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逆向进给螺线管509、紧凑螺线管510均停止,从推力为O的状态(图19的状态)开始仅使紧凑螺线管510动作,向成为逆向进给方向的紧凑缝制间距Pco的规定位置进行切换。
[0203]在图17的动作中,在将缝制间距向作为逆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切换时,将紧凑螺线管510设为断开状态,将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以及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接通状态,向图20的状态切换。(在将逆向进给螺线管509的行程量预先设定为作为逆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的情况下,将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接通状态,将紧凑螺线管510以及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设为断开状态)
[0204]在图17的动作中,在将缝制间距向作为正向进给的最大间距的上限值Pmax切换时,将紧凑螺线管510以及逆向进给螺线管509设为断开状态,将进给调节体螺线管508设为接通状态,向图22的状态切换。
[0205]如上述所示,图18所示的进给调节机构需要通过紧凑螺线管510进行停止位置的设计变更,但可以执行图11、14、17的任意动作。
[0206]此外,在图18中,进给调节机构的各螺线管508、509、510均图示出旋转螺线管,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可沿各连杆511、512、513的长度方向进行进退动作的直动式的螺线管。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上轴,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被旋转驱动; 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针棒上下移动; 缝针进给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所述针棒沿布料进给方向摆动; 布料进给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形成有针孔的进给齿沿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移动,对被缝制物进行输送; 切线装置,其在与支撑于所述针棒上的缝针相比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进行上线及下线的切断; 进给量调节机构,其对缝制间距进行调节;以及 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切线装置和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的动作控制, 在所述缝针下降而刺透被缝制物的状态下,利用所述进给齿进行布料进给,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对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即, 在形成最终打结点的线迹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将所述被缝制物沿正向或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并且,在进行了所述最终打结点的下一次落针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将所述被缝制物沿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 在以所述最大间距输送所述被缝制物后的所述进给齿从所述被缝制物远离后、直至所述切线装置进行切线为止的期间,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使所述进给齿沿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2.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上轴,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被旋转驱动; 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针棒上下移动; 缝针进给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所述针棒沿布料进给方向摆动; 布料进给机构,其与所述上轴的旋转同步地,使形成有针孔的进给齿沿所述布料进给方向移动,对被缝制物进行输送; 切线装置,其在与支撑于所述针棒上的缝针相比的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进行上线及下线的切断; 进给量调节机构,其对缝制间距进行调节;以及 控制装置,其进行所述切线装置和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的动作控制, 在所述缝针下降而刺透被缝制物的状态下,利用所述进给齿进行布料进给,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以下述方式对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控制,即,在形成最终打结点的线迹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小间距,将所述被缝制物沿正向或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并且,在进行了所述最终打结点的下一次落针的缝针刺穿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将所述被缝制物沿逆向的布料进给方向输送,在以所述最大间距输 送所述被缝制物后的所述进给齿从所述被缝制物远离后、直至所述切线装置进行切线为止的期间,使缝制间距成为可由所述进给量调节机构进行调节的最大间距,使所述进给齿沿正向的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文档编号】D05B27/00GK103451857SQ201310214900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门胁真次郎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